一种袋栽黑木耳的方法

文档序号:385513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袋栽黑木耳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袋栽黑木耳的方法。
众所周知,黑木耳是我国的食用菌类特产之一,主要产于东北、华北的森林中,因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自古人们就有采食的习惯,被视为山珍;在唐朝的《唐本草注》中就记载着人工培植黑木耳的方法,但因是属于自然接种的原始方法,其成功率和产量都难有保障,一直都以采集野生为主;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科技工作者成功地分离、培养出黑木耳菌丝体菌种,并开始应用于生产,使黑木耳的生产由采集野生为主转为采用木段种植栽培为主,由于木段栽培需要消耗大量木材,而森林资源又日渐枯竭,无论从满足市场需求方面,还是从节约木材资源,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都需要采用代用料栽培黑木耳;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广大科研人员和食用菌裁培人员开始代用料栽培黑木耳的研究,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代用料裁培黑木耳已经形成了一固定的模式,即将木屑、农作物秸杆粉碎物、麸皮、矿物质等装入专用的耐高温塑料袋中,经过高温杀菌、接种、培养、割口出耳,把这种模式统称为袋栽黑木耳;由于各地气候条件、资源条件的不同,各地采用的模式也有不同,福建、渐江等南方各省区,采用宽12-17cm、长40-55cm的塑料袋装料,四川、河南等省有少部分生产者采用宽20-22cm、长40-50cm的宽袋装料,而东北等大部分地区采用宽16-17cm、长33-37cm的塑料袋装料裁培,培养好菌丝体的栽培袋叫做出耳袋,出耳时,有的把出耳袋吊挂在棚室中,有的把出耳袋摆放在地面畦床上,无论哪种方式,出耳时都需要在出耳袋上用锋利的刀割出不同形状的出耳孔,黑木耳便会从割口部位长出,割口形状有“十”字形的,有“O”形的,有“V”形的,有长条形的等,在多年栽培实践中,人们普遍认为割“V”形口比较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黑木耳袋料裁培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如吉林省蚊河市松甸镇、汪清县,黑龙江的林口县、东宁县等地方,号称黑木耳的千万袋县,但是市场上的袋栽黑木耳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存在很多的缺欠,如大规模栽培上普遍存在产量低,只能采一茬耳至二茬耳,有的一茬没采完就感染了杂菌,大多数是绿色木霉;或者前期出耳较好,长到鸡蛋大小后,就不再生长,出现烂耳、流耳、拳耳;从质量上也存在着口感不好,外观像银耳、口感似毛木耳;这种产量不稳定、规模扩不大、质量不优良已成袋栽黑木耳发展的瓶颈,急需得到解决和提高。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袋栽黑木耳存在的产量不稳定,规模扩不大,产品质量差等缺欠,提供一种袋栽黑木耳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依据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袋栽黑木耳的方法,本发明人经过五年多,每年要进行2-4万袋大规模的生产实验,得到一种可以提高袋栽黑木耳产量及质量的栽培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改变袋栽黑木耳的开口出耳方式,提高出耳袋的抗逆性;达到稳产、高产、优质的目的,本发明采用扎眼儿的方式刺激出耳袋,一方面可以增加出耳袋内、外气体的交换,从而提高出耳袋的抗逆性,另一方面可以使生长的黑木耳根部变小,耳片变大,口感柔软,由于出耳袋的抗逆性增强了,所以可出三茬至六茬耳以上,因此出耳量大增,不出现烂耳、流耳、拳耳,不会感染杂菌;本发明扎眼儿采用专用扎眼儿针,其形状可根据袋的大小、周围环境条件不同有所不同,其横断面为圆形、方形、三角形、V型、半圆弧形等;扎眼儿采用专用的扎眼儿针,其粗细大小也可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有所不同,其截面积一般在3mm2~48mm2之间;每个栽培袋上的扎眼儿的数目也根据条件的变化有所变化,如果出耳袋发育得比较好,比较紧实,就可以多扎一些;如果出耳袋发育得不太好,或尚有部分没有长满菌丝,就要以少扎一些,如果所用的针较粗,就可少扎一些,反之多扎一些,但最少不能少于12个,太少达不到刺激出耳袋、增加抗逆性的目的,最多不能多于200个,太多各个眼儿几乎连在一起,耳芽过多无法长大影响产品质量。本发明所采用的菌种无特殊要求,一般木段栽培应用的优良菌种均可,在市场上都有销售。
本发明的具体内容本发明是一种袋栽黑木耳的方法,它是采用扎眼儿的方式刺激出耳袋内的菌丝体组织,使其在扎眼儿的部位形成子实体--出耳,一方面可以增加出耳袋内、外气体的交换,从而提高出耳袋的抗逆性,另一方面可以使生长的黑木耳根部变小、耳片变大、口感柔软,由于出耳袋的抗逆性增强,所以可出三茬至六茬耳以上,根治目前袋栽黑木耳所存在的产量不稳定,常出现烂耳、流耳、拳耳和严重感染绿霉菌等缺欠;本发明扎眼儿采用专用扎眼儿针,其扎眼儿的形状可以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有所不同,其横断面可以是圆形的、方形的、三角形的、V形的、半圆弧形的等;本发明扎眼儿针采用专用的扎眼儿针,其粗细大小也可以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有所不同,其栽面积一般在3mm2~48mm2之间,以圆形针为例,如果环境较干燥,湿度难以保持,就应采用细一点的针,但最细也不应低于Φ2mm,如果低于Φ2mm就很难形成耳芽,即使形成耳芽,由于根太细也很易脱落;如果环境条件比较潮湿,可以采用粗一点的针,但最粗不宜超过Φ8mm,太粗形成的耳芽根变粗,与割口的就没有区别了;本发明采用专用扎眼儿针扎眼儿,其中每个栽培袋上扎眼儿的数目也根据条件变化而有所变化,如果出耳袋发育得比较好,比较紧实,就可以多扎一些,如果出耳袋发育得不好,或尚有部分没有长满菌丝,就可以少扎一些,如果所用的针较粗,就少扎一些,反之就多扎一些,但最少不能少于12个,太少达不到刺激出耳袋,增加抗逆性的目的,最多也不能多于200个,太多各个眼儿几乎连在一起,耳芽过多无法长大,影响产品质量;本发明还可采用割口与扎眼儿相结合的方法刺激出耳,其效果也很好。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按照常规的方法生产袋栽黑木耳的配方木屑78%、麸皮20%、石膏2%,加水搅拌均匀,含水率达到60%-62%左右;将配好的料装入宽16-17cm,长33-37cm的耐高温塑料袋中,料要装紧装实,然后在料中间扎一个Φ2cm的眼,深度达到袋的底部,在袋中上套上一个颈圈,塞上棉塞;将装好的料袋放入常压灭菌锅中灭菌8-12小时取出,待温度降到30℃以下时,按无菌操作的要求接入黑木耳原种,放到25℃左右的环境中培养、发菌,菌丝长满即成为出耳袋了;将以上出耳袋去掉棉塞,扎紧袋口,沿竖直方向在周围扎8排眼儿,每排有20个眼儿,共计有160个眼儿,扎眼儿的针采用截面圆形的Φ3mm;将扎完眼儿的出耳袋放到畦床中,喷水保持相对湿度80%-85%,温度30℃以下即可出现子实体--出耳,大约40天左右即可采收第一茬耳,一共可采收六茬耳左右,其质量可以达到或超过木段栽培的黑木耳的质量,耳根小,耳片大,口感柔软,深受市场的欢迎。
实施例2将实施例1培养好的出耳袋沿竖直方向割4排V形口,每排中有2个V形口,再在4排V形口的空隙处扎4排眼儿,采用截面为3mm×3mm方形的扎眼针,每排眼中有8个眼儿,共计扎32个眼儿,然后将出耳袋放到畦床中,控制湿度在90%-95%,温度30℃以下,出耳,经过40天左右即可采收头茬耳了,共计可以采收4-5茬耳,其耳的质量片大根小,口感柔软。
本发明采用扎眼儿的出耳方法,可以增强出耳袋内、外气体的交换,增强出耳袋的抗逆性,提高菌丝体的活力,由于活力增强了,成熟的黑木耳采收后,还会在耳基上发出新芽,可以一茬一茬地采收直至袋内营养耗尽为止,采用本发明的方法所生产的黑木耳,无论是外观、口感,还是内在质量上都与木段栽培的产品相当,所以采用本袋栽黑木耳的方法可以使大规模袋栽代替木段栽培变为可能,本发明是黑木耳栽培史上的一次革命。
权利要求
1.一种袋栽黑木耳的方法,它是采用对出耳袋扎眼儿的方式刺激出耳袋内的菌丝体组织,使其在扎眼儿的部位形成子实体--出耳,出耳袋可采用扎眼儿的方式,也可采用割口与扎眼儿相结合的方式刺激出耳。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扎眼儿用的针横断面积为3mm2-48mm2。
3.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的扎眼儿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三角形、半圆形、弧形及V形等。
4.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的扎眼儿的数目在每一个袋上约在12-200个眼儿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袋栽黑木耳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提高袋栽黑木耳产量和质量的方法,本发明是采用扎眼儿的方式刺激出耳袋,增强出耳袋内、外气体的交换,增强出耳袋的抗逆性,使耳根变小,耳片变大,口感柔软,产量提高且稳定;采用本发明可以使袋栽黑木耳同木段栽培法一样一次种植采收多茬,直至营养耗尽为止,因此,袋栽黑木耳的方法具有取代木段栽培法的可能。能节省木材,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是黑木耳栽培史上的一次革命。
文档编号A01G1/04GK1393121SQ0111415
公开日2003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01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01年6月29日
发明者刘世海 申请人:刘世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