蒟蒻薯的离体快速繁殖方法

文档序号:263285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蒟蒻薯的离体快速繁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品种的培植方法,具体的是蒟蒻薯的离体快速繁殖方法。
背景技术
蒟蒻薯(Tacca chantrieri Andre),又名箭根薯,老虎须,黑蝴蝶等,是箭根薯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箭根薯科的重要代表品种,多生于热带雨林中。蒟蒻薯的花序大型,花、花序总苞和内苞片均紫黑色,这在花卉中是鲜有的。其内苞片条形、长达几十厘米,相当独特、漂亮;蒟蒻薯的株型挺拔,叶带革质,无论花、花序、植株均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根壮茎常用于治胃溃疡、高血压、肝炎、外敷烧伤、烫伤、疮伤,民间用于减肥,根壮茎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由于蒟蒻薯的自然繁殖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加上人为的干扰,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目前,蒟蒻薯的分布日趋缩小,植株数量不断减少,在91年公布的《中国植物》中,蒟蒻薯被列为三级保护渐危种。
蒟蒻薯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依靠种子繁殖。但需即采即播,种子自然发芽率很低,蒟蒻薯也可用分株繁殖,但繁殖系数小。蒟蒻薯的果实为浆果,但其浆果无论是中途干瘪或发育良好者都一直挂在花亭上需靠外力传播,但其依靠外力的本领不强,因而影响其传播和繁殖;一方面虽为浆果,但植株有一定的毒性,难于靠昆虫传播,此外,没有显著风媒传播的特征。此外,民间有用蒟蒻薯作药用的习惯,因而受人为的干扰大。蒟蒻薯为林下植物,森林环境的破坏也使蒟蒻薯的生境受到了威胁,因此,在自然界,蒟蒻薯的日益减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了一种蒟蒻薯的离体快速繁殖方法,使这类濒危的蒟蒻薯的种群得以扩大,进行其优良种苗规模生产,从而在保护珍贵植物资源的基础上使其得到开发与利用。
本发明的蒟蒻薯的离体快速繁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引种将从云南引入的蒟蒻薯成株剪去叶留根状茎、根带回,置于遮阴度为80~90%的荫棚中。种植在塘泥∶泥碳土∶粗沙=6∶3∶1的基质中,保持空气的湿度在80%以上。
第二步、无菌外植体的获得种子的无菌实生苗的获得可以通过无菌播种来得到;种子的无菌播种有以下两种方法(1)室内无菌播种种子从母株采后马上用自来水冲洗,70%酒精处理10~15s,无菌水冲洗3~5次,再用0.1%升汞消毒3-5min,无菌水冲洗5次后接种,黑暗培养,温度保持在25~30℃。
(2)室外播种种子从母株采后马上用自来水冲洗,用点播的方式播到泥碳土中,置遮荫度为80~90%的荫棚中,保持泥碳土湿润,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
第三步、芽的诱导及增殖芽的诱导与增殖主要从无菌实生苗开始,当无菌实生苗长高到1.5~2.0cm时,将茎尖切下,接种到培养基(3)、(4)中培养。开始第一、二代培养时,茎尖基部膨大,颜色开始转为淡黄色,并长出白色到淡黄色的小芽,从第三代起,开始抽出绿色叶片,在叶片抽出后的第二或三代,幼叶强烈诱导出直径约0.1~0.2cm的白色小芽,将这些小芽接到培养基(3)、(4)中,约30~35天,这些小芽均长成直径约0.3~0.5cm、高约1.5cm、带1~2片叶的适宜生根的壮芽。
培养基基本培养基为MS,附加不同浓度的6-BA、KT、NAA、IBA,主要的培养基为(1)1/2MS,(2)MS;(3)MS+6-BA1.0~0.5+NAA0.3~0.05mg/L(以下单位同);(4)MS+6-BA2.0~0.5+KT2.0~1.0+NAA0.3~0.05;(5)MS+6-BA0.5+IBA0.3(6)1/2MS+IBA0.5;以上培养基附加琼脂7g/L,pH5.4~5.6,培养基(1)、(2)、(6)糖的用量为20g/L,培养基(3)~(5)的糖用量为30g/L,培养温度为25~30℃。种子在萌芽前用暗培养,其余培养光照强度为1500~2000lx,每天光照10~12h;第四步、根的诱导与培养将步骤3中得到的直径大于0.3mm的丛芽接种到含NAA、IBA的1/2MS中,再接到培养基(6)中培养,30~35天后植株基部即会长出粗壮新根;步骤3中得到的直径大于0.3mm的丛芽可直接接种到培养基(6)中进行生根培养。
第五步、试管苗的移栽把即将移植的试管苗置于培养室外或即将移栽的荫棚内炼苗10~15天,洗净试管苗附着的培养基,种植到河沙∶泥碳土=6∶4的基质中,苗床需遮荫90%,保持空气湿度80%以上,温度保持在22~30℃,移栽后每3天喷施1/2MS营养液。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在自然界蒟蒻薯以种子或分株繁殖,繁殖的速度慢,这是其濒危的原因之一。本项蒟蒻薯的离体快繁技术,在国内外未见报道。利用本方法可大规模生产蒟蒻薯优良组织苗,从而大大提高蒟蒻薯的种群数目,保护了该濒危物种。
2、本方法采用的无性快繁方法克服了种子繁殖中产生的变异,在选优的基础上,可大规模提供蒟蒻薯优良种苗和无菌组培苗。
3、无论是种子繁殖还是分株繁殖,由于蒟蒻薯在自然界自然繁殖率低、种群稀少,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受到限制,而本方法可大规模生产蒟蒻薯优良组织苗,这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蒟蒻薯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具体实施例方式
1、引种1996年12月从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引入产于云南的蒟蒻薯成株5株剪去叶留根状茎、根带回,置遮荫度为85%的荫棚中,种植在塘泥∶泥碳土∶粗沙=6∶3∶1的基质中,保持空气的相对湿度为90%。
2、无菌外植体的获得种子的无菌实生苗的获得可以通过室内、室外无菌播种来得到从1997~2000年分别采种进行发芽试验,在每年的8月份浆果成熟后(以其在花亭上干枯为标准)采播,播后60天统计发芽率。
室内播种的方法种子从母株采后马上用自来水冲洗,70%酒精处理12s,无菌水冲洗5次,再用0.1%升汞消毒3min,无菌水冲洗5次后接种,黑暗培养,温度保持在25℃。第一年(1997年)收的种子只接种在1/2MS和MS培养基中,结果全部不发芽,为此,在1998、1999年用上述方法直接无菌播种,得到无菌种子235粒,但所有种子均不发芽。2000年,分两组,用上述方法直接无菌播种,但在其中一组加消毒纱布,将种子置于纱布上,结果发现,在有纱布一组上有两粒种子发芽,发芽率为0.8%(见表1)。
室外播种种子从母株采后马上用自来水冲洗,用点播的方法播到泥炭土中,置遮荫度为85%的荫棚中,保持泥炭土湿润,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
3、芽的诱导及增殖芽的诱导与增殖主要从无菌实生苗开始,当无菌实生苗长高到1.8cm时,将茎尖切下,接种到培养基(3)、(4)中培养。开始第一、二代培养时,茎尖基部膨大,颜色开始转为淡黄色,并长出白色到淡黄色的小芽,从第三代起,开始抽出绿色叶片,在叶片抽出后的第二或三代,幼叶强烈诱导出直径约0.1cm的白色小芽,将这些小芽接到培养基(3)、(4)中,过32天,这些小芽均长成直径0.35cm、高1.5cm、带1片叶的适宜生根的壮芽。
培养基为MS+6-BA1.0~0.5+NAA0.3~0.05mg/L。
培养温度为30℃。种子在萌芽前用暗培养,其余培养光照强度为15001x,每天光照12h。
4、根的诱导与培养将步骤3中得到的直径大于0.3mm的丛芽接种到培养基(6)中培养,33天后植株基部即会长出粗壮新根。(表二为蒟蒻薯生根率统计表)。
5、试管苗的移栽把即将移植的试管苗置于培养室外或即将移栽的荫棚内炼苗15天,洗净试管苗附着的培养基,种植到河沙∶泥碳土=6∶4的基质中,苗床需遮荫90%,保持空气湿度85%,温度保持在25℃,移栽后每3天喷施1/2MS营养液。(表三为蒟蒻薯的成苗率统计表)。
表一 蒟蒻薯种子的发芽率

表二 蒟蒻薯生根率统计表

表三 蒟蒻薯的成苗率统计表

权利要求
1.一种蒟蒻薯的快速繁殖方法,依次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第一步、引种将从云南引入的蒟蒻薯成株剪去叶留根状茎、根带回,置于遮阴度为80~90%的荫棚中,种植在塘泥∶泥碳土∶粗沙=6∶3∶1的基质中,保持空气的湿度在80%以上;第二步、无菌外植体的获得种子的无菌实生苗的获得可以通过无菌播种来得到;种子的无菌播种有以下两种方法(1)室内无菌播种种子从母株采后马上用自来水冲洗,70%酒精处理10~15s,无菌水冲洗3~5次,再用0.1%升汞消毒3-5min,无菌水冲洗5次后接种,黑暗培养,温度保持在25~30℃;(2)室外播种种子从母株采后马上用自来水冲洗,用点播的方式播到泥碳土中,置遮荫度为80~90%的荫棚中,保持泥碳土湿润,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第三步、芽的诱导及增殖芽的诱导与增殖主要从无菌实生苗开始,当无菌实生苗长高到1.5~2.0cm时,将茎尖切下,接种到培养基中培养,开始第一、二代培养时,茎尖基部膨大,颜色开始转为淡黄色,并长出白色到淡黄色的小芽,从第三代起,开始抽出绿色叶片,在叶片抽出后的第二或三代,幼叶强烈诱导出直径约0.1~0.2cm的白色小芽,将这些小芽接到培养基中,约30~35天,这些小芽均长成直径约0.3~0.5cm、高约1.5cm、带1~2片叶的适宜生根的壮芽;第四步、根的诱导与培养将步骤3中得到的直径大于0.3mm的丛芽接种到含NAA、IBA的1/2MS中,再接到培养基中培养,30~35天后植株基部即会长出粗壮新根;第五步、试管苗的移栽把即将移植的试管苗置于培养室外或即将移栽的荫棚内炼苗10~15天,洗净试管苗附着的培养基,种植到河沙∶泥碳土=6∶4的基质中,苗床需遮荫90%,保持空气湿度80%以上,温度保持在22~30℃,移栽后每3天喷施1/2MS营养液。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蒟蒻薯的快速繁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五个步骤(1)引种;(2)无菌外植体的获得;(3)芽的诱导及增殖;(4)根的诱导及培养;(5)试管苗的移栽。利用本方法较好地使这类濒危的蒟蒻薯的种群得以扩大,进行其优良种苗规模生产,从而在保护珍贵植物资源的基础上使其得到开发与利用。
文档编号A01H4/00GK1528114SQ0314698
公开日2004年9月15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28日
发明者刘颂颂 申请人: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