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引导部件的白蚁诱饵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433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引导部件的白蚁诱饵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容纳白蚁可食的饵料以监测和/或控制白蚁活动的地下白蚁诱饵站。
背景技术
已经研制出用于监测和/或控制白蚁活动的不同类型的地下诱饵站。一已知类型的诱饵站包括一植置在地下的管状外壳,该壳的上端与地面基本平齐。将一包含一些饵料(带有或不带有任何有毒活性成分)的管状诱饵筒插入该外壳中。该壳和筒具有允许地下白蚁接近筒中饵料的开口。已知的白蚁站包括当筒安装在壳中时确保外壳和诱饵筒的开口对齐的装置。发现诱饵站中饵料的地下白蚁将修建通向外壳开口的隧道,并将用泥土建造从外壳开口通向已对齐的诱饵筒开口的管道。然后白蚁能通过该管道接近诱饵筒中的饵料。
在对监测白蚁活动的诱饵站进行周期性检查的期间,当从外壳中取出诱饵筒时,这些管道将被破坏。
在将筒放回原处后,白蚁在能够重新开始接近筒中的诱饵之前必须重建从外壳到诱饵筒的管道。管道的中断趋于中断白蚁产生的引导其它白蚁接近诱饵的费.洛蒙路径。直到管道被重新修建,才会有大量的白蚁趋于以诱饵为食。
美国专利No.5901496公开了一种通过在诱饵筒的每个开口周围设置凸起而解决上述问题的白蚁诱饵站。该凸起环绕开口各侧并朝外壳的内表面径向向外延伸以减小白蚁必须横穿的筒和壳之间的径向间隙。为了确保筒和壳的开口适当地对齐,筒具有与外壳的周向延伸槽接合的引导螺纹或突出部;筒相对于外壳以预定的方向转动直到突出部与槽的端部靠接,这建立了开口之间的适当的对齐关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上述美国专利No.5901496所说明的技术通过提供不依赖于或不需要任何相对于外壳的特殊旋转方位的诱饵筒构形而进行了改进。外壳不需要特别适用于将筒定位在特殊的旋转方位上,因此筒可以与各种外壳构形一起使用。同时,筒包括用于减小筒和壳之间的径向间隙和用于引导白蚁进入筒的开口的部件(特征)。
根据本发明,诱饵筒包括从其下端延伸至其上端的管状侧壁、连接到管状侧壁下端上以闭合下端的底壁和贯穿管状侧壁而形成以允许白蚁进入诱饵筒内部的多个周向细长孔;每个孔都有上边缘、下边缘和两个相对的端部边缘。周向延伸的上侧肋部从每个孔的上边缘径向向外突出到管状侧壁的外表面之外,周向延伸的下侧肋部从每个孔的下边缘径向向外突出到管状侧壁的外表面之外。肋部减小了白蚁从外壳经过而到达诱饵筒时必须横穿的径向间隙。肋部还形成周向延伸的槽道以产生适于将白蚁引入筒的孔中的引导效果。重要的是,孔的端部边缘没有任何径向向外的突出部因而不会中断肋部的引导效果。因此,不管白蚁首先在筒上何处与筒接触,白蚁将趋于由肋部引入一孔,并因而将被引导至诱饵处。因此,即使筒中的孔只是部分地与外壳的开口对齐,白蚁仍将被引导至筒的孔中。
优选地,筒有多排纵向延伸的孔,该多排围绕筒的圆周隔开。每排均有多个沿筒的长度间隔开的孔。为了允许白蚁进入筒并且同时阻止较大的害虫进入,孔优选地具有约2-3mm的宽度。
优选地,围绕圆周的孔总共占圆周的大部分,并且相邻孔之间的周向间距较窄;通过这种方式,当外壳同样具有围绕其圆周适当分布的开口时,孔将在筒的任何旋转方位上至少部分地与壳的开口对齐。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每个孔有约25mm的周向长度,并且围绕周长设有四排孔。筒有约35-40mm的直径。因此,所述孔总共具有在约110-125mm的整个周长中的约100mm的周向长度。
优选地,筒在其管状侧壁中包括一观察窗以监测筒里还剩下多少饵料。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筒由基本透明的材料构成,并且该窗包括没有孔的侧壁实心部分。优选地,该实心部分具有比诱饵筒的其它部分更光滑的表面以提高其透明度。
在包括诱饵筒和管状外壳的白蚁诱饵装置中,外壳包括多个定位成当诱饵筒安装在壳中时与筒的孔至少部分地对齐的开口。当筒包括如上所述的四排孔时,壳也优选地包括四排开口;每排开口中的开口以与筒的孔的中心间距相对应的中心间距纵向隔开。优选地,筒中孔和壳中开口在周向上是细长的;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在周向上,孔约25mm长而开口约20mm长。壳中相邻开口之间的最大周向间距优选地为约25-30mm,而筒中相邻孔之间的最大间距为约5mm。因此,在筒相对于壳的任一旋转方位上,孔总是至少部分地与开口对齐。因而,即使白蚁首先在相邻孔之间的一位置处接触筒,肋部仍然可引导白蚁进入孔中。
优选地,外壳和筒具有闭合其管状侧壁下端的底壁。该底壁优选地具有排水孔以允许多余的水分从诱饵站排出。优选地,筒的上端由可拆卸的帽件闭合。该帽件和筒优选地具有彼此接合以将帽件保持在适当位置处的协同工作的锁止部件。
优选地,壳的上端由可拆卸的盖件闭合。该盖件和壳的管状侧壁具有彼此接合以将盖件保持在适当位置处并防止接近筒的协同工作的锁止部件。优选地,壳的锁止部件可以是这样的,即通过沿一相对于壳的方向拧动盖件而将盖件锁止在适当位置处,并通过沿相反方向拧动盖件而打开该盖件。壳优选地包括从其上端径向向外延伸的环形凸缘,并且盖件优选地在锁止在适当位置处时基本平直地抵靠在凸缘的上表面上。优选地,盖件没有可以被抓住以拧动盖件的突出部,从而防止人或动物不必要地接近壳的内部。盖件中具有凹槽或槽,一工具可插入其中以拧开盖件。


已用一般术语描述了本发明,现在参照未必按比例绘制的附图,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用于监测和/或控制白蚁活动的白蚁诱饵站的透视分解图;图2是在组装状态下的白蚁诱饵站的主视图;图3是沿图2中线3-3剖开的横截面视图;图4是沿图2中线4-4剖开的横截面视图;图5是沿图2中线5-5剖开的横截面视图;图6是在组装状态下沿图2中线6-6剖开的白蚁诱饵站的横截面视图;和图7是图6中指示区域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较充分地描述本发明,其中,示出一些但不是所有本发明实施例。实际上,这些发明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体现,不应该解释为限于在此说明的实施例;而且,提供这些实施例以使得该公开文献满足“可应用”这一法律要求。相同的参考标号在全文中指示相同的元件。
参照附图描述一种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监测和/或控制白蚁活动的白蚁诱饵站20。该诱饵站包括一管状外壳22和一管状内置诱饵筒24,该诱饵筒24的大小设计成在较紧密地配合在该外壳中的同时易于滑入和滑出该外壳。外壳22具有一开口顶端并包括一用于闭合该开口顶端的可拆卸和可更换的盖件26。诱饵筒24同样具有一开口顶端并包括一用于闭合该开口顶端的可拆卸和可更换的帽件28。外壳的底端由底壁30闭合,并且类似地,诱饵筒的底端由底壁32闭合。底壁30、32优选地包括排水孔(只在壁30中示出一个)以允许多余的水从诱饵站排出。
外壳22包括径向向外延伸的凸缘34。在使用时,在地下挖或钻出一个其直径与壳22的管状部分的直径相对应的孔,并将该壳插入该孔中直到凸缘34与地面靠接。为了在诱饵站中装入诱饵,将诱饵放入诱饵筒24,将帽件28放回原处以闭合诱饵筒的顶部,使诱饵筒滑入外壳22中,并将盖件26放回外壳上。
外壳和诱饵筒包括允许地下白蚁从中通过而接近诱饵筒中诱饵的开口或孔。较具体地,外壳包括多个贯穿外壳的管状侧壁的周向细长开口36。该开口36沿外壳纵向间隔开,并且优选地布置成绕管状侧壁周向隔开的纵向延伸的多排,如图所示。在图示实施例中,围绕圆周设有四排隔开的开口36。所述多排布置成两对,其中每对的各排彼此紧邻但与另一对的各排以较大的距离隔开,这可以在图3中清楚可见。然而,应该理解的是,开口36的这种特殊布置仅仅是合适的布置的一示例,也可以使用其它布置。
诱饵筒24包括多个贯穿该筒的管状侧壁的周向细长孔38。该孔38沿纵向间隔开,并优选地布置成绕筒的圆周周向隔开的纵向延伸的多排,如图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围绕圆周设有四排基本均匀地隔开的孔38。孔38在诱饵筒上沿纵向定位,以便在该筒如图4所示完全插入外壳中时,孔38与外壳中的开口36纵向对齐。
外壳22中的孔36和诱铒筒24中的孔24的尺寸和布置设计成在诱饵筒相对于外壳的任一旋转方位上至少有一些孔38至少部分地与至少一些开口36对齐。优选地,每个孔38至少部分地与一相应的开口36对齐。可以有一些没有与之对齐的相应孔38的开口36;例如,如图7中清楚可见,开口36可以始终朝诱饵筒的帽件28的区域延伸。
作为外壳和诱饵筒及它们各自的开口和孔的尺寸的示例,外壳可有约40-50mm的外径(并且可以从其顶端的较大直径朝其底端的较小直径逐渐缩小),约2.5mm的壁厚和约17cm的从凸缘34顶部到底壁30底部的长度。外壳的开口36均可具有约20-25mm的周向长度和约3mm的纵向宽度。开口36沿纵向以约7-8mm的中心间距隔开。如所述,开口36可布置成两对纵排,其中每对的各排彼此紧邻(例如间隔约3mm)但与另一对的各排以约25mm的周向距离隔开。在开口36形成的相邻排之间,外壳可以包括径向向外延伸的纵向肋部40,该肋部沿外壳总长的大部分延伸;因此,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有四组以90°间隔开的肋部40。该肋部在弯曲方面加强外壳,也适于防止外壳在地里转动。
诱饵筒24可以具有约35-40mm的外径和约13.5cm的从管状侧壁顶端至底壁32底部的长度。孔38可具有约25mm的周向长度和约2-3mm的纵向宽度。围绕圆周设有四排隔开的孔,并且这些孔总共具有在诱饵筒的约110mm-125mm的整个周长中的约100mm的周向长度。所述孔可以对应于外壳中的开口的间距以约7-8mm的中心间距纵向间隔开。如所述,孔38可围绕诱饵筒的圆周以基本相等的间距隔开。诱饵筒优选地由食品级聚乙烯(即由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证以用于食品包装件等的聚乙烯)制成以便将非常惧怕化学(chemophobic)的白蚁由诱饵筒驱除并因而不食用诱饵的可能性减到最小。
开口36和孔38在其每一纵排中的数目可以根据需要而加以选择。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外壳中的每排开口36有15个开口;诱饵筒中的三排孔38有12个孔,而第四排由于下面说明的原因只有8个孔。
根据本发明,诱饵筒24具有设计成引导白蚁进入孔38并在每个孔处形成外壳和诱饵筒之间的“桥”的元件。较具体地,每个孔38定位在一对纵向隔开的平行肋部42之间,该肋部径向向外延伸到诱饵筒的圆柱形外表面之外。肋部42基本沿相应孔38的全长周向延伸。每对肋部中的肋部以与孔的宽度基本对应的约2-3mm的距离纵向隔开;因此,一肋部从孔的上边缘朝外突出,而另一肋部从孔的下边缘朝外突出。优选地,肋部具有约2mm的径向长度,尽管该径向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可以从图5中最佳看到,肋部42减小了白蚁为了到达诱饵筒而必须横穿的诱饵筒24和外壳22之间的径向间隙的长度。因此,肋部42有点类似于前述的美国专利No.5901496的诱饵筒中的环绕每个孔的凸起。然而,专利No.5901496中的凸起沿诱饵筒中的矩形孔的所有四侧延伸。
与专利No.5901496中的凸起相比,本发明利用只沿孔的两侧延伸的肋部42;孔的另两侧(即位于孔的相对端的两侧)没有任何径向向外的突出部。这很重要,因为它允许肋部42起到引导作用,并且还意味着诱饵筒无需处于相对于外壳的任何特殊的旋转方位。较具体地,白蚁趋于顺着槽道行进而不会偏离于槽道之外是众所周知的。所谓的“槽道”是指限定在至少两个细长平行壁之间的封闭的或部分封闭的空间,该细长平行壁以不会大大超过白蚁身体宽度的距离间隔开。因此肋部42趋于使白蚁顺着限定在肋部之间的槽道行进。因此,当白蚁到达肋部42时-该肋部为白蚁穿过外壳中的一开口36之后将到达的诱饵筒的第一部分,白蚁将趋于顺着肋部42之间的槽道行进并因而将被引入并通过诱饵筒中的孔38而到达保持在筒中的诱饵。
而且,如所述,孔38的大小和布置相对于外壳的开口36设计成使得每个孔及其相关的肋部在诱饵筒的任一旋转方位上都至少部分地与一开口36对齐。因此,即使孔38及其相关的肋部没有与开口36完全对齐,白蚁仍然将趋于首先到达肋部42,并将趋于由肋部引入位于肋部之间的孔。因而肋部提高了白蚁发现诱饵的机会。
此外,由于肋部减小了诱饵筒和外壳之间的间隙,白蚁必须跨越其修建泥土管道或隧道以到达诱饵筒的距离较小。结果,当诱饵筒由于周期性监测或重新填充饵料而被移开并且壳和筒之间的泥土管道因而被破坏时,白蚁能够较迅速地重建泥土管道,并从而较快地开始再次以诱饵为食。
当诱饵筒24已被安装到地下的壳22中一较长时间时,并且特别是当白蚁已修建通向诱饵筒的泥土管道时,该诱饵筒趋于变得由泥土或灰尘覆盖,因而即使当诱饵筒由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成时,也可能难以在不移开帽件28的情况下通过诱饵筒观察以确定筒中饵料的量。为了解决该问题,诱饵筒优选地包括一观察窗44(图1),该观察窗包括筒的管状侧壁的一不包括任何孔的区域。可以容易地从观察窗上清除泥土以观察筒的内部,从而确定消耗了多少饵料以及剩下多少饵料。可将观察窗44抛光成比诱饵筒的其余部分更光滑的表面加工以提高该窗的透明度并有利于擦净该窗。由于观察窗44,只有在有必要重新填充该筒时才需要从筒上移开帽件28。
帽件28以适于防止其移动的方式优选地锁止在诱饵筒上。较具体地,如图7清楚所示,帽件28优选地包括多个为可弹性形变的指状部46形式的锁止元件,该指状部从帽件的盘形上壁48的外缘纵向向下突出。该指状部46围绕帽件的上壁48的边缘沿周向间隔开;优选地有至少三个指状部,但也可以设置更多个。每个指状部46的下端形成为一通常上呈倒钩形的元件,其中倒钩50相对于帽件的纵向中心轴线径向向外突出。在指状部46无形变的情况下,倒钩50向外突出至比诱饵筒的内径稍大的一直径。管状诱饵筒24的上端包括为多个构造并定位成与指状部46的倒钩50接合的制动机构或开口52(图7)形式的互补锁止元件。因此,将帽件28压入诱饵筒的开口顶端,这将沿径向向内推动指状部直到倒钩50由于变形指状部的恢复力而被推入开口52中。倒钩50适于由于其形状锁止在开口52中,以使得沿纵向向上拉帽件28不会将倒钩从开口中移出,因而帽件趋于保持接合在诱饵筒中。为了移开帽件,在向上拉帽件的同时,通过穿过诱饵筒中开口52插入一合适的工具而沿径向向内挤压至少一些指状部46上的倒钩,以允许该倒钩越过开口52的边缘。帽件包括一有利于移开帽件的手柄54。
外壳22及其盖件26还优选地包括彼此接合以适于防止盖件移动的互补锁止元件。较具体地,管状外壳的上端包括一对槽56(图2和4),其中每个槽沿通常呈螺旋状的方向沿壳延伸,该槽通常在直径上彼此对置。盖件26包括从盖件的盘形顶壁60悬置的方形管状部58。一对锁止凸耳62(图2、4和5)从该方形管状部58径向向外突出以与外壳中的槽56接合。为了将盖件锁止在外壳上,盖件定位成使锁止凸耳62和槽56的上端接合,并拧动盖件以使凸耳沿槽滑动。槽和凸耳优选地构造成使得拧动盖件导致凸耳随着盖件被进一步拧动而以逐渐增大的力与槽的侧面摩擦地接合。此外,为了进一步避免不必要的盖件移动,优选地,盖件的顶壁60没有容易被抓住以有助于拧开盖件的凸出部或突出部。相反,顶壁包括一具有特定形状的槽64,一特定工具可以插入其中以利于拧上和拧开盖件。较具体地,槽64具有其直径比大多数常用的螺丝起子的刃的直径更大的圆形中心部,和从该中心部径向向外延伸的矩形部。
本发明的许多修改和其它实施例对于具有上述描述和相关附图中所说明的益处的本发明的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已公开的具体实施例,并且其修改和其它实施例也适于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尽管这里使用了具体的术语,但它们仅以一般和描述性意义使用,并非用于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监测和/或控制白蚁活动的装置,包括适于植置在地下的管状外壳,该外壳具有一上部开口端和多个贯穿该外壳的管状侧壁的周向细长开口,该细长开口用于白蚁从中通过而进入外壳的内部;可经由该外壳的上部开口端可滑动地插入该外壳并从该外壳中拆卸的管状诱饵筒,该诱饵筒中适于容纳白蚁可食用的饵料,该诱饵筒具有多个用于白蚁从中通过且贯穿该诱饵筒的管状侧壁的周向细长孔,当诱饵筒安装在外壳中时,至少一些孔至少部分地与该外壳的至少一些开口对齐,以使得白蚁可以穿过该开口和孔而接近白蚁可食用的饵料;以及诱饵筒中的每个周向细长孔都设置在一对相对的纵向隔开且周向延伸的肋部之间,该肋部朝外壳的内表面径向向外突出至诱饵筒的管状外表面之外,以减小白蚁从外壳经过而到达诱饵筒时必须横穿的间隙,形成周向延伸槽道的每对相对的肋部即使在与外壳的内表面靠接时也在该槽道的相对端形成开口,因而白蚁由该槽道沿周向引入诱饵筒的相关孔中。
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饵筒包括多个沿该诱饵筒纵向间隔开的孔,并且所述外壳包括多个沿着该外壳纵向间隔开的开口,当将该诱饵筒适当地安装在该外壳中时,该孔定位成与该外壳的开口纵向对齐。
3.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饵筒包括多个围绕该诱饵筒的圆周周向间隔开的孔。
4.一种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多个围绕该外壳的圆周周向间隔开的开口,该开口和该孔构造并布置成在诱饵筒的相对于外壳的任一旋转方位上该孔至少部分地与该开口周向对齐。
5.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饵筒包括多个沿该诱饵筒纵向间隔开并围绕该诱饵筒周向间隔开的孔,而所述外壳包括多个沿该外壳纵向间隔开并围绕该外壳周向间隔开的开口。
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对相对的肋部中的肋部从所述孔中的一孔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突出。
7.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饵筒包括可通过其观察该诱饵筒的内部以监测诱饵筒中还剩余多少白蚁可食用的饵料的观察窗。
8.一种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观察窗包括所述管状侧壁的其中未形成有孔的实心部,所述诱饵筒由基本透明的材料构成。
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饵筒的形成观察窗的管状侧壁实心部具有比诱饵筒的其它部分更光滑的表面加工以提高该观察窗的透明度。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饵筒由食品级聚乙烯形成。
11.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饵筒中的每个孔具有约2-3mm的宽度和约25mm的长度。
1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对相对的肋部中的肋部以约2-3mm的距离纵向间隔开。
13.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饵筒具有通常呈圆形的横截面并具有约35-40mm的直径,并且围绕该诱饵筒的圆周设有以近似等距离间隔开的四排纵向延伸孔,其中每排孔都具有以约8mm的中心间距纵向间隔开的孔。
14.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具有约2mm的径向长度。
15.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饵筒具有闭合下端和开口上端,并且一帽件与该诱饵筒的开口上端可拆卸地接合。
1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帽件和所述诱饵筒具有当该帽件与该诱饵筒的上端接合时彼此接合以将该帽件保持在适合位置处的互补锁止元件。
17.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帽件包括向上突出的手柄。
18.一种用于插入植置在地下的管状外壳中的白蚁诱饵筒,该诱饵筒适于容纳白蚁可食用的饵料,并包括从其下端延伸至其上端的管状侧壁;与该管状侧壁的下端连接以闭合该下端的底壁;贯穿该管状侧壁而形成以允许白蚁进入诱饵筒内部的多个周向细长孔,每个孔都具有一上边缘、一下边缘和两个相对的端部边缘;周向延伸的上侧肋部从各孔的上边缘径向向外突出至该管状侧壁的外表面之外,而周向延伸的下侧肋部从各孔的下边缘径向向外突出至该管状侧壁的外表面之外,该肋部减小了白蚁从所述外壳经过而到达该诱饵筒时必须横穿的间隙,并且还形成周向延伸的槽道以产生适于将白蚁引入所述孔中的引导效果,其中,所述孔的端部边缘没有任何径向向外的突出部因而不会中断该肋部的引导效应。
1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诱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饵筒包括可通过其观察该诱饵筒的内部以监测诱饵筒中还剩余多少白蚁可食用的饵料的观察窗。
2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诱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观察窗包括管状侧壁的其中未形成有孔的实心部,所述诱饵筒由基本透明的材料构成。
21.一种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诱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饵筒的形成观察窗的管状侧壁实心部被抛光成具有比诱饵筒的其它部分更光滑的表面加工。
2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诱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饵筒由食品级聚乙烯形成。
23.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诱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饵筒中的每个孔都具有约2-3mm的宽度和约25mm的长度。
24.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诱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孔的上侧肋部和下侧肋部以约2-3mm的距离纵向间隔开。
25.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诱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饵筒的横截面通常呈圆形并具有约35-40mm的直径,并且围绕该诱饵筒的圆周设有以近似等距离间隔开的多排纵向延伸孔,其中每排都具有纵向间隔开的孔。
2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诱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具有约2mm的径向长度。
27.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诱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侧壁的上端是开口的,并且所述诱饵筒包括可与该管状侧壁的开口上端可拆卸地接合的帽件。
28.一种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诱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帽件和所述管状侧壁具有当该帽件与该管状侧壁的上端接合时彼此接合以将该帽件保持在适当位置处的互补锁止元件。
2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诱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帽件包括向上突出的手柄。
全文摘要
一种安装在地下的白蚁诱饵站,它包括一管状外壳和一插入该壳中的管状内置诱饵筒,该壳和筒都有周向细长通孔以允许白蚁接近筒中的诱饵。筒中的每个孔均设置在一对沿圆周方向延伸且隔开的平行肋部之间。该肋部减小了白蚁从外壳经过而到达诱饵筒时必须横穿的径向间隙。该肋部还形成周向延伸的槽道以产生适于将白蚁引入筒的孔中的引导效果。
文档编号A01M1/20GK1738532SQ03825057
公开日2006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15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11日
发明者J·拉斯基, A·阿列克西亚德斯, D·奥伯恩, C·D·克莱恩, D·M·戴维斯 申请人:巴斯福公司, 巴斯福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