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对虾养殖池中野生杂蟹的方法

文档序号:380697阅读:6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捕捉对虾养殖池中野生杂蟹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对虾人工养殖技术,是一种用于在对虾养殖池中捕捉野生杂蟹的方法。
背景技术
1993年以来,由于受暴发性病毒流行病害的影响,世界主要养虾地区(包括我国、东南亚、南美州等)养殖对虾都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对虾养殖产量大幅度降低,严重影响了对虾养殖者经济效益。切断病毒传播途径是防治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关键,因此世界各主要对虾养殖国家都对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简称WSSV)等的宿主以及如何切断其传播途径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都表明小型野生杂蟹是WSSV的主要宿主和传播者之一,如天津厚蟹、绒螯近方蟹等。所以养殖过程中能否清除在养殖池塘内外生活、繁衍的野生杂蟹,切断病原水平传播途径,已成为决定养殖胜败的重要关键。本发明作出以前,在对虾养殖区域内生活的天津厚蟹、绒螯近方蟹等野生杂蟹其清除措施主要依靠有机磷农药杀灭、围栏阻隔等方式进行。前者使用药物杀灭方法,药物残留对养殖环境有不良影响,同时也只能在对虾苗种放养前使用,因有机磷农药对养殖对虾同样敏感性。后者围栏阻隔方法实际操作比较困难,养殖过程中常因风、雨等影响易出现破损等情况,也难以达到预想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利用野生杂蟹生活习性而方便捕捉对虾养殖池中野生杂蟹的方法,达到阻断病毒的水平传播,提供比较安全的对虾养殖生态环境。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方法实现的在对虾养殖池塘边缘浅水区、离岸边30cm处,人工挖一直径20cm、深40cm左右的小坑,坑内放置同样规格的塑料水桶,水桶上沿与池底在同一水平面上。一般每亩养殖池设置6~8只即可,每日早、晚2次收集桶内杂蟹。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对比其特点是1、本发明适用于整个对虾养殖过程,操作简单、应用方便。且一次设置即可长期使用,成本很低。
2、本发明利用蟹子生活习性进行捕获,无需用药物毒杀,属于无公害环保型方法。
3、设置捕捉蟹子陷阱适用范围广,除养殖池外,进、排水沟、蓄水池、沉淀池等均可使用。
4、使用过程中能有效捕捉大量野生杂蟹,阻断病毒的水平传播,提供比较安全的对虾养殖生态环境。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详细叙述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本发明是在对虾养殖池塘边缘浅水区、离岸边30cm处的地方,人工挖一直径20cm、深40cm左右的小坑,坑内放置同样规格的塑料水桶,水桶上沿与池底在同一水平面上,周边处理平滑。该方法利用蟹子具有常沿池边爬行、又自身不会游泳的生物学特点,当它沿池活动途经水桶时,就会自动掉入桶内。由于水桶壁陡、光滑,杂蟹一旦掉入其中,就不能爬出桶外。因此只要定时将桶内杂蟹移出,就可达到不断捕捉杂蟹的目的。
本发明适用范围广,除养殖池外,进、排水沟、蓄水池、沉淀池等均可使用。
2003~2004年,在青岛市即墨、胶南等地的对虾养殖场中,进行了实施应用。根据野生杂蟹分布习性和活动规律,在养殖场进、排水渠道和养殖池浅水区,设置了捕捉桶。一般每亩养殖池设置6~8只即可,每日早、晚2次收集桶内杂蟹。由于各地杂蟹分布密度不同,一般每桶每日可捕捉杂蟹0.5kg左右,使用效果良好。
养殖中国对虾,虾苗放养时间在4月底,放苗密度10~15尾/m2左右。投喂配合饲料,饲料中添加肽聚糖免疫增强剂。养殖中后期每日换水量为总水体的10%以下,定期使用微生态净水剂。每10天投喂含有抗菌药物饲料1次,并泼洒含氯消毒剂1次。到10月份,对虾体长达到14cm以上,养殖产量1000~1500kg/公顷。每kg对虾售价50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权利要求
1.一种捕捉对虾养殖池中野生杂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的方法是在对虾养殖池塘边缘浅水区、离岸边30cm处,人工挖一直径20cm、深40cm左右的小坑,坑内放置同样规格的塑料水桶,水桶上沿与池底在同一水平面上,每亩养殖池放置6-8只即可,每日早、晚二次收集桶内杂蟹。
全文摘要
一种捕捉对虾养殖池中野生杂蟹的方法。是在对虾养殖池塘边缘浅水区,离岸边30cm处,人工挖一直径20cm、深40cm左右的小坑,坑内置同样规格的塑料水桶,水桶上沿与池底在同一水平面上。一般每亩养殖池设置6~8只即可。该方法利用蟹子具有沿池边爬行、自身又不会游泳的生物学特点,当它沿池活动途经水桶时,就会自动掉入桶内。由于水桶壁陡、光滑,杂蟹一旦掉入其中,就不能爬出桶外。因此只要定时将桶内杂蟹移出,就可达到不断捕捉杂蟹的目的。本方法具有不使用药物、操作方便和效果明显等优点,能阻断病毒的水平传播,提供比较安全的对虾养殖生态环境,本发明适用于整个对虾养殖过程。经实施应用,对虾体长达到14cm以上,养殖产量1000~1500kg/公顷,经济效益显著。
文档编号A01K80/00GK1608457SQ20041003597
公开日2005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13日
发明者刘萍, 李健, 李晓宁, 韩德山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