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岩桐栽培方法

文档序号:381099阅读:5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大岩桐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栽培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大岩桐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大岩桐又名落雪泥,为苦苣苔科大岩桐属植物,多年生球根花卉。大岩桐原产巴西,野生于夏季凉爽、冬季温暖的热带高原地区。大岩桐生长期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目前世界各地广泛栽培,品种甚多,是一种极好的春夏季节室内盆花。大岩桐叶茂翠绿,花大而美丽,有丝绒感,颜色有白、粉、红、紫红、蓝及复色,是著名的室内盆栽花卉。每年春、秋两季开花,为五一节和国庆佳节提供装饰盆花。
大岩桐的繁殖方法有播种繁殖、扦插繁殖、球茎分割繁殖和组织培养繁殖。
播种繁殖春、秋两季均可播种。用腐叶土、培养土和细沙的混合土壤,经消毒后装入播种浅盆,抹平压实。大岩桐每克种子28000粒,播时必须均匀撒上,盆底润水后盖上玻璃;或用泥炭土和珍珠岩混合,装入穴盘后播种。室温保持18~22℃,播后10~21天发芽。幼苗长出3~4片真叶时移植浅盆,6~7片真叶时定植于12~15厘米盆。苗期避免强光直射,适当遮荫,经常喷雾,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一般播种后6-8个月开花,即3~5月播种,9~10月开花,9~10播种,翌年4~5月开花。
扦插繁殖大岩桐块茎上常萌发出嫩茎,剪取嫩茎,长2~4厘米,插于膨胀珍珠岩或细沙中,室温维持18~20℃,插后15~20天生根。叶插,花落后,选取优良单株,剪取健壮叶片,留叶柄1厘米,剪平,叶片的1/3插入沙床、2/3留在地面,适当遮荫,保持一定湿度,插后10~15天可生根。待长出小苗后移入小盆。5~7月扦插,翌年6~7月开花。
球茎分割繁殖春季换盆时、块茎发芽后,用芽接刀将块茎割成几块,每块需带芽眼,否则仅能生根,形成不了生长枝。分割的伤口用草木灰涂抹,以防止块茎腐烂。
组织培养繁殖用茎段或茎尖为材料,经消毒后接种到配制好的培养基中,在无菌的容器中、室内光照条件生长、繁殖;待苗长到3-4厘米高时,在无菌条件下将3-4厘米高的苗切下,转接入配制好的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培养20-30天后即可生根;将生了根的大岩桐组培苗人无菌的容器中取出,移入泥炭和珍珠岩混合的基质中炼苗,40-50天后将成活的大岩桐组培苗定植到12-15厘米盆中;栽培60-90天后即可开花。栽培用基质是泥炭土和珍珠岩混合或腐叶土、培养土和细沙的混合土壤。
现有的大岩桐的栽培技术中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一是所需栽培时间长。用种子播种繁殖方法,从播种到开花需6-8个月,扦插繁殖所需时间更长。
二是受到季节限制不能做到周年供花。种子播种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夏季的高温和冬季的低温都影响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扦插繁殖也需要维持18-20℃的温度才能有较高的成活率,高温嫩茎容易腐烂,低温不易生根。组织培养繁殖方法,炼苗阶段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一般气温20-30℃成活率较高,可达到90%以上35℃以上的气温则完全不能成活。
第三,扦插繁殖和球茎分割需要大量的母株材料,因此大规模生产受到限制。大岩桐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常会从球茎上萌发嫩茎出,为了使植株生长健壮,发出的嫩茎都要及时除去,一般是2厘米以下。因除去的这些嫩茎太小所以不能用于扦插;如要进行扦插繁殖就必须使嫩茎长大,这样又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和正常的开花;一般一株大岩桐植物可用于扦插的嫩茎只有4-5个。又由于母株萌发嫩茎的数量和萌发时间无法人为控制,所以在生产上扦插繁殖不能做到定时定量。球茎分割繁殖的数量更少。
第四,长期的扦插繁殖和球茎分割还会造成植物生长衰退,开花品质下降的问题。
第五,现有组织培养繁殖大岩桐种苗的技术,可以做到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出优质种苗,但种苗的生产成本较其它繁殖方法略高。现在种子繁殖一株苗0.6元左右,而组培苗要0.8-1.00元。
因此目前大岩桐盆花生产主要是以播种繁殖为主。
在栽培基质的选用方面,现在栽培大岩桐所用的基质主要是泥炭和珍珠岩混合面成或腐叶土、培养土和细沙的混合土壤。
泥炭(PEAT),又称草炭,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矿产资源,它是古代沼泽环境特有的产物,它包含着高比例的、积聚了数千年死亡有机物(其中主要是植物)的土壤,其形成过程十分缓慢,1厘米厚的泥炭约需10年。泥炭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由于它独特的质轻,持水、透气和富含有机质、具有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环保、农业、能源、建材和化工领域,近年来在我国及世界园艺上广泛应用。
人类对泥炭地的利用已有几个世纪,上个世纪以前,炭地被作为燃料、食物的来源和动物的庇护所加以利用,虽遭到了部分破坏,但绝大部分地区都因未受人类影响而完整地保存下来。可是情况却在20世纪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住房、能源和农业用地的大量需求,增加了对天然湿地的开发,致使全球泥炭地总量急剧下降。据了解,截至目前,西欧约有90%以上的泥炭地已经丧失,其中,荷兰已破坏殆尽。而全球大约有500万公顷泥炭地被开采用于燃料和园艺、3000万公顷用于林业和农业。因此大量使用泥炭不仅造成资源、环境的破坏,而且生长成本较高。
腐叶土是由树林下多年落叶腐烂后形成,大量的挖取林下表层的腐叶土同样会造成资源、环境的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大岩桐栽培方法,方法易行,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不受季节限制,移栽成活率高,从育苗到开花所需时间短。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措施1、以大岩桐植株茎段、茎尖作为外植体,首先将植株用流水冲洗1小时,洗净,切成1~2cm长的茎段,用75%酒精浸泡10~30秒钟,无菌水冲洗3次,再用0.1%升汞消毒10~15分钟,用无菌水冲洗4~5次,将消毒好的茎段接入配制好的培养基中,这种培养基包括MS基本培养基和附加不同成份的物质;.
MS基本培养基的成份(单位mg/L)硝酸氨(NH4NO3)1650硝酸钾(KNO3) 1900二水氯化钙(CaCl2·2H2O) 440七水硫酸镁(MgSO4·7H2O) 370磷酸二氢钾(KH2PO4)170碘化钾(KI) 0.83硼酸(H3BO3) 6.2四水硫酸锰(MnSO4·4H2O) 22.3七水硫酸锌(ZnSO4·7H2O) 8.6二水钼酸钠(Na2MoO4·2H2O)0.25五水硫酸铜(CuSO4·5H2O) 0.025六水氯化钴(CoCl2·6H2O) 0.025
七水硫酸亚铁(FeSO4·7H2O)27.8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2·EDTA·2H2O)37.3肌醇100烟酸0.5盐酸吡哆醇 0.5盐酸硫胺素 0.1甘氨酸 2附加不同的物质为琼脂6000~8000mg/L、糖20000~30000mg/L;光照培养(室内),每天光照12~14小时,光强2000~3000Lx,温度为20~25℃,培养10~30天,茎节处开始萌发出幼芽。
2、将长出的幼芽转入增殖培养基中,这种增殖培养基包括MS基本培养基(同上)和附加不同成份的物质,附加不同的物质为6-苄氨基嘌呤(6-Benzyl aminopurine简称BA)0.1~2.0mg/L、萘乙酸(I-NaphthyIacetic acid简称NAA)0.01~0.5mg/L、琼脂6000~8000mg/L、糖20000~30000mg/L;光照培养(室内),每天光照12~14小时,光强2000~3000Lx,温度为20~25℃;培养30~40天,幼芽会长出丛生芽,以后每30天扩繁一次。
3、瓶外生根培养,将从生苗分切成3~4cm长的嫩梢,将嫩梢插在准备好的基质中培养,这种基质是珍珠岩、蛭石、椰壳、锯木屑或泥炭,在基质中浇灌配制好的营养液,这种营养液是硝酸氨500-900mg/L、硝酸钾600-1000mg/L、硫酸镁100-200mg/L、氯化钙150-250mg/L、磷酸二氢钾60-90mg/L;在避雨,温度18-40℃,自然光照条件下10~20大就可生根。
4、待生根苗长到5-8厘米高时即可移栽到装有基质的直径为12-15厘米的花盆中定植,这种基质为珍珠岩、蛭石、椰壳、锯木屑或泥炭;每半个月浇灌一次营养液,2-3个月即可开花,这个营养液为硝酸氨500-900mg/L、硝酸钾600-1000mg/L、硫酸镁100-200mg/L、氯化钙150-250mg/L、磷酸二氢钾60-90mg/L。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用瓶外生根的大岩桐组培苗配合以无土栽培基质生产大岩桐盆花的栽培方法,即在大岩桐进行组培快繁的过程中的生根阶段,不需在密闭的无菌的瓶内或容器内生根;以大岩桐无根组培苗直接插在基质中生根;生根成活后的种苗换大盆定植栽培在无土栽培基质中直至开花。此方法1、方法易行,操作方便,可降低大岩桐组织培养苗和成品盆花的生产成本;2、减少植物组织培养苗生产程序,提高了组织培养苗的移栽成活率;3、可在较高的气温环境下进行组培苗的瓶外生根及移栽,在气温达到38~40℃时也可进行组培苗的出瓶移栽,且成活率可达到95%以上。4、本发明还可用于其他植物组培苗的出瓶移栽;5、以椰壳为组培苗瓶外生根和盆花栽培基质,既减少园艺植物栽培中对泥炭土和腐叶土的依赖,又废物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6、采用此发明从组培苗出瓶生根到植株开花只需要80-100天,大大宿减了育苗和栽培时间;7、有利于人为控制,做到定时定量的批量生产。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
1、以大岩桐植株茎段、为外植体,首先将植株用流水冲洗1小时,洗净,切成1~2cm长的茎段,用75%酒精浸泡10秒钟,无菌水冲洗3次,再用0.1%升汞消毒15分钟,用无菌水冲洗4次,将消毒好的茎段接入配制好的MS培养基中,这种培养基包括MS基本培养基和附加不同成份的物质,附加不同的物质为琼脂6000mg/L、糖20000mg/L;光照培养(室内),每天光照12~14小时,光强2000~3000Lx,温度为20~25℃,培养15天,茎节处开始萌发出幼芽;接着将长出的幼芽转入增殖培养基中,这种培养基包括MS基本培养基和附加不同成份的物质,附加不同的物质为6-苄氨基嘌呤0.1mg/L、萘乙酸0.01mg/L、琼脂6000mg/L、糖30000mg/L;光照培养(室内),每天光照12~14小时,光强2000~3000Lx,温度为25℃;培养30天,幼芽会长出丛生芽,以后每30天扩繁一次;2、以组织培养繁殖的大岩桐嫩梢为材料,将3cm长的嫩梢剪下,在在避雨,温度35℃,自然光照条件下,直接将剪下的嫩梢插入准备好的基质中,这种基质为珍珠岩;再浇灌配制好的营养液,这种营养液为硝酸氨500mg/L、硝酸钾600mg/L、硫酸镁100mg/L、氯化钙150mg/L、磷酸二氢钾60mg/L。
3、将5厘米高的生根苗定植到直径为12厘米的装有基质的花盆中,这种基质是椰壳;每半个月浇灌一次营养液,这种营养液是硝酸氨800mg/L、硝酸钾1000mg/L、硫酸镁150mg/L、氯化钙200mg/L、磷酸二氢钾80mg/L。
4、培养条件避雨,温度35℃,自然光照。
权利要求
1.一种大岩桐栽培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A、以大岩桐植株茎段、茎尖作为外植体,将植株用流水冲洗,洗净,切成1~2cm长的茎段,用75%酒精浸泡10~30秒钟,无菌水冲洗,再用0.1%升汞消毒10~15分钟,用无菌水冲洗4~5次;将消毒好的茎段接入配制好的MS培养基中,这种培养基包括MS基本培养基和附加不同成份的物质,附加不同的物质为琼脂6000~8000mg/L、糖20000~30000mg/L;光照培养,每天光照12~14小时,光强2000~3000Lx,温度为20~25℃,培养10~30天;B、将长出的幼芽转入增殖培养基中,这种培养基包括MS基本培养基和附加不同成份的物质,附加不同的物质为6-苄氨基嘌呤0.1~2.0mg/L、萘乙酸0.01~0.5mg/L、琼脂、糖和光照培养、光强、温度与步骤A相同,培养30~40天,幼芽长出丛生芽,以后每30天扩繁一次;C、瓶外生根培养,将从生苗分切成3~4cm长的嫩梢,将嫩梢插在基质中培养,在基质中浇灌配制好的营养液,营养液为硝酸氨500-900mg/L、硝酸钾600-1000mg/L、硫酸镁100-200mg/L、氯化钙150-250mg/L、磷酸二氢钾60-90mg/L;在避雨,温度18-40℃,自然光照条件下10~20天就可生根;D、待生根苗长到5-8厘米高时即可移栽到装有基质的直径为12-15厘米的花盆中定植,每半个月浇灌一次营养液,2-3个月开花,营养液与步骤C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岩桐栽培方法,其特征是基质为珍珠岩、蛭石、椰壳、锯木屑或泥炭。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岩桐栽培方法,以组织培养的无根苗为材料,其步骤是,首先将大岩桐嫩梢切下;其次是将新梢插入基质中;第3是浇灌营养液;第4是将生根苗定植在相同的基质中。本发明方法易行,操作方便,不受季节限制,生产成本低,成活率高,从育苗到开花所需时间短。
文档编号A01G9/00GK1631089SQ20041006142
公开日2005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24日
发明者杨波, 李洪林, 付志惠, 张建霞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