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叶山桐子育种方法

文档序号:381472阅读:5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毛叶山桐子育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毛叶山桐子的一种育种方法背景技术毛叶山桐子树(Idesia Polycarpa Var.Vestita Diels)是大风子科山桐子属的变种,为落叶乔木,它是优质的木本食用油植物,其油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于80%,亚油酸含量达70%左右,维生素E含量大于1‰,无有毒有害成分。果实含油率38~42%。盛产期(达40年以上)果实亩产量可达1800kg以上。毛叶山桐子根系发达,水土保持功能强。树干通直,呈宝塔形,果实鲜红,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木质纹理细致,不易变形,坚硬而富有韧性。毛叶山桐子目前基本处于野生状态,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但现存量也不多。毛叶山桐子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其开发利用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然而,毛叶山桐子在天然状态下繁殖率较低,因此,其育种方法成为开发利用毛叶山桐子资源的关键。目前毛叶山桐子的育种方法主要有种子育种、嫁接和根插。嫁接用成年枝条在毛叶山桐子幼苗上嫁接,主要目的是缩短毛叶山桐子的挂果期,但其幼苗依赖于种子育种和根插。根插采用毛叶山桐子树的嫩根进行扦插,会影响取根树的生长,在某种程度上也依赖于种子的育种提供根源。已研究过的毛叶山桐子育种方法主要是采用洗衣粉、细炭灰或草木灰水对种子浸泡、搓洗去腊后进行播种的方法。这些方法的种子发芽率不高,成苗率也较低,还未达到工程应用的成熟程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将毛叶山桐子种子在0.5~3%的KH2PO4溶液中浸种8~48小时。处理后的种子进入苗床进行培育。以干种子计,播种量为0.5~4g/m2,。苗床底部的土壤pH值为5.0~8.5,厚度大于10cm。土壤平整后在其表面覆盖腐熟的有机质,干基用量为0~4.5kg/m2,具体施用量根据土壤有机质含量确定。苗床排水良好。种子撒在有机质上,种子上面再覆盖一层pH为5.0~8.5的土壤或腐熟的有机质,厚度为1~10mm。种子发芽前的苗床温度为1~25℃。种子发芽前苗床的含水量为20~30%,发芽后含水量为15~20%。幼苗的真叶至少2片时移栽至苗圃。苗圃的苗间距为5~40cm。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用KH2PO4浸泡毛叶山桐子种子,确保水份可以顺利进入种子体内,又保证种子不受伤害,从而能实现种子的发芽率。根据对毛叶山桐子生长规律的研究成果,幼苗期保持足够的有机质,既可有效调剂苗床温度,又可以保证幼苗的营养成分需求,从而可以保证培育出可移栽至苗圃的壮苗。
相对于现有方法,本发明的种子预处理剂KH2PO4成分确定,能精确控制,从而能保证健康种子的发芽率在99%以上,苗床成苗率大于95%,大规模培育树苗的限制因素少,利于大规模应用。
具体实施方法实施例1用1%的KH2PO4溶液2L浸泡200g毛叶山桐子24小时,播入土壤厚度为20cm的200m2的苗床中,土壤pH值6.5~6.7,施用腐熟生活垃圾1000kg(以干基计,包括垫层和覆盖层),苗床温度5~20℃,种子发芽前苗床含水量22~25%,发芽后含水量16~18%。45天后获得4片真叶以上幼苗41881株,成苗率96.8%,按株间距30×30cm移栽苗圃7个月后获得1.2~1.5m高的成苗39787株。
实施例2用1.5%KH2PO4溶液浸泡5kg毛叶山桐子30小时,播入2000m2的实地苗床中,土壤pH值6.2~6.5,施用腐熟植物残骸8000kg(以干基计,包括垫层和覆盖层),苗床温度2~25℃,种子发芽前苗床含水量20~28%,发芽后含水量15~18%。2个月后获得6片真叶以上幼苗104万株,成苗率96.2%,按株间距20×20cm移栽苗圃7个月后获得0.4~1.2m高的成苗99万株。
权利要求
1.一种毛叶山桐子的育种方法,其特征是将毛叶山桐子在0.5~3%的KH2PO4溶液浸泡8~48小时,处理后的种子播入苗床进行培育,以干种子计的播种量为0.5~4g/m2,苗床底部土壤的pH为5.0~8.5,厚度大于10cm,土壤平整后在其上覆盖腐熟有机质,其干基用量为0~4.5kg/m2,种子撒在有机质上,种子上面再覆盖1~10mm厚pH值为5.0~8.5的土壤或腐熟有机质,种子发芽前苗床温度为1~25℃,种子发芽前苗床含水量为20~30%,发芽后含水量为15~20%,幼苗长到真叶至少2片以上时移栽至苗圃,苗圃的苗间距为5~40cm。
全文摘要
本发明介绍的毛叶山桐子育种方法是将其种子用0.5~3%KH
文档编号A01G17/00GK1784949SQ20041008144
公开日2006年6月14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10日
发明者龙炳清, 秦丹, 陈建文, 刘长根 申请人:四川师范大学, 资阳市红森生物工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