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半散养方法

文档序号:381533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麝半散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畜牧业等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麝半散养方法,尤其是麝的人工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麝的主要产品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因麝香能起到药引子的作用,很多临床急救和常用的中成药都以麝香为不可缺少的原料。《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共收载成药处方2621种,其中需要麝香配伍的就有295种之多。用来防治乙型脑膜炎独具疗效的中药三宝“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紫雪散”已列为防疫的急救药品。还有以麝香为必备配伍药,用于防治中风偏瘫、心血管疾病的“人参再造丸”以及“云南白药”、“上海麝香保心丸”、治疗肝炎的特效药“樟州片仔黄”、儿科成药中的“小儿回春丹”等,疗效显著,在国内外享有甚高的声誉。此外,天然麝香在化妆品、国画、回民事务、佛教事物均为不可缺少的原料。
由于麝产生的麝香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延用杀麝取香的方法来获取天然麝香。尽管近数十年来活捕取香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并进行了尝试,但由于麝的特殊性和现有麝活捕技术的局限性,我国的麝资源在50-60年代有300-400万头,几十年来由于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杀麝取香,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使得麝资源急剧减少,最终导致今日麝资源处于濒危状态。目前国内生产含天然麝香中成药的许多企业停工待料状态。据国家林业局公布的资料显示,我国现存的野外麝资源为10万头左右。2003年国务院已将麝类动物列入I级保护野生动物。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将对生产含天然麝香产品的企业进行严格控制产量、数量、用量,企业库存的现有天然麝香必须经过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启用。
为了合理利用麝资源,已有人尝试麝的人工养殖。目前国内人工养麝采用圈舍关棚混养。由于麝的独特性和饲养的复杂性,尚有许多技术难题未解决。与麝的自然生存条件相比,圈舍关棚的面积大大减小,这既限制了麝的自由采食范围,也限制了麝的运动量,容易造成麝的营养不良、繁殖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我国人工养麝从当初2000头经过近40多年才发展到现在的3000头。而与之同时,我国人工饲养的梅花鹿从当初的2000头经过40多年发展到现在仅为30万头。
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有效养殖麝的方法,以便实现大规模人工养麝,和/或并提高麝香产量、生存率或繁殖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麝的大规模人工饲养方法,该方法可显著提高人工养麝的麝香产量、生存率和/或繁殖率。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麝半散养方法,它包括步骤在森林和/或旱地农田的围栏内养殖麝,所述围栏的面积为500-50000平方米,并且麝在围栏内的养殖密度为1-6只/500平方米。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步骤,在所述围栏内或围栏外设置用于供麝进食和休息的麝舍。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在所述围栏内设置用于供母麝繁殖的围网,或用于隔离成年雄麝的围网。围网大小通常为15-50平方米。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春、夏、秋和冬季,每只麝在围栏内的自由活动时间平均为2-8小时/天(较佳地2-6小时),处于产仔期的母麝除外。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围栏是旱地农田围栏。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旱地农田中种植有选自下组的农作物小麦、大麦、红薯、大豆、玉米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麝在围栏内的养殖密度为3-4只/500平方米。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围栏内仅有一头成年雄麝。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围栏是用镀锌金属栏网,网丝粗细为0.5-5毫米,网眼5×5cm至25×25cm(如10cm×10cm),围栏高度约为3.5-4.5米。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冬季人工添加饲料5-50%。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围栏的面积为500-5000平方米。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围栏的面积为500-1000平方米,且麝总数为2-5只,其中仅一头成年雄麝。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人经过多年深入而广泛的研究,首次开发了麝半散养的技术,就是将森林或旱地农田围栏,利用森林植被或农田植被满足麝的青饲料多样性,不仅能提高人工养麝的麝产量,还可提高存活率与繁殖效率,从而实现了麝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
麝的围栏放养简而言之,本发明的麝围栏放养是一种麝的半散养技术。
用于本发明的围栏没有特别限制。代表性围栏是,例如镀锌金属栏网,网丝粗细0.5-5毫米,网眼5×5cm至25×25cm(如10cm×10cm),围栏高度不底于3.5m(如3.5-4.5米)。
此外,在围栏内可筑一个约20-40平方米麝舍,用于提供一个供麝进食和休息的场所。
通常,在一个围栏内的麝总数为1-6只,通常不超过5头。当将雄麝和雌麝养殖于同一围栏内时,一个围栏内的成年雄麝宜为1头。
根据围栏内的植被生长量、储存量、麝食物的消耗量确定每个围栏的大小和麝的多少,雌雄比例可根据季节而定。麝在围栏内自由采食,活动量大,处于半野生状态,容易管理。
如果需要,可以人工添加辅助饲料,例如在冬季人工辅助添加饲料5-50%,按麝每天的总食量计。当然,如果野外植被足够,也可不添加人工饲料。
本发明的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在旱地围栏放养时,还可根据不同季节和地理条件,在围栏内选择不同的作物进行耕种。可用于本发明的农作物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常见的农作物,代表性例子包括但并不限于小麦、大麦、红薯、大豆、玉米或其组合。种植的农作物可提供部分麝饲料,同时还能收获果实。
在一优选例中,在秋冬季节主要种植小麦或大麦,每亩可产小麦约300kg或大麦约250kg,在春夏季节混合种植红薯、大豆、玉米,每亩可产红薯约3000kg、大豆约120kg、玉米约150kg。其中,小麦、大麦、红薯、大豆的叶是一种麝较喜爱的食物。
由于在围栏内养殖的麝数量较少,因此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没有影响,而且因为麝的粪便有增加有机肥料的作用,因此对农作物的产量还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麝的繁养和取得麝香在本发明中,还可按常规方法,对母麝和公麝发情期按麝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选优交配,母麝产仔以后进入单独小围网内,在哺乳期间重点进行人工管理。仔麝断奶后,亚成体母麝可进入围栏内自然放养,成年公麝放入围栏内,每年进行一次活捕取香。
在本发明中,可用本领域常规的方法对麝进行活捕活体取香。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在于麝半散养技术使麝处于半野生状态,实现了生产优质天然麝香的目标。本发明简单易行,便于推广,节省人力物力,经济合算。还可实现对麝群管理的收放自如,有利促进生物多样性及麝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麝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矛盾。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麝的围栏放养和圈舍养殖的比较研究本文对上海崇明东平原麝饲养有限公司崇明养麝场围栏放养与圈舍养麝的差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圈舍养麝的行为受人工影响较大;圈舍养麝的驯养程度高于围栏放养;圈舍养麝中麝的死亡率高于围栏放养。
(a)实施地点与方法本实施例在上海崇明东平林场内,选取实验对象52只,其中10只雄麝单独饲养在4m×6m圈舍内(作为对照),42只麝养在多个25m×25m的围栏中(每个围栏中分别养1、2、3、4、5、6只麝,多为1雄2雌或1雄3雌的组合),围栏内建有一个4m×6m的围网。当围栏内养殖多只雄麝时,为了避免围栏中的麝之间互相争斗,分时段将雄麝从围网中放入到围栏中活动。
如果人工添加饲料,则投放山莴苣、女贞树叶和精料(谷物)。
同时,在一个围栏内种植0.5亩的小麦(冬小麦),在一个围栏内种植0.5亩的大麦(冬季),在一个围栏内种植0.5亩红薯(春天)。并且同时在围栏外设置一对照区域,在相同时间种植0.5亩冬小麦、0.5亩大麦或0.5亩红薯。
从三个方面对圈舍养麝(对照)与围栏放养麝进行比较。
1、对麝行为的观察,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每隔30min记录一次行为状态,对麝的静卧、反刍、站立和行走、摄食等行为进行比较。
2、根据与人亲密程度来比较两种饲养方法中麝的驯化程度。
3、根据麝的食量波动、皮肤光泽、精神状态等综合评定来比较麝在圈舍养麝和围栏放养情况的差别。
试验结果1、行为差别对行为的观察每天早6:00-晚6:00,圈舍养麝与围栏放养麝具有晨昏活动、摄食的规律。早8:30-9:30,晚15:30-16:30,圈舍养麝与围栏麝都有一个站立与运动高峰,而圈舍养麝站立与运动比率大于围栏养麝,这主要是因为圈舍养麝的麝内面积远远小于围栏养麝的网内面积(少约600平方米),饲养员打扫卫生、喂食时对麝的影响更大。在其他时间段,圈舍养麝与围栏麝的行为比率差别不明显(P<0.05)。
这表明,在圈舍养条件下,由于人工喂食导致动物的活动及摄食行为比率下降,圈舍的禁锢限制了动物的活动,降低动物活动率。长期圈舍养导致动物生理机能下降。
2、驯化程度差别动物驯化程度是动物能否被人工饲养的重要指标,笔者按驯化程度将麝分为I、II、III三个等级,I为可与人产生亲密行为,可以让人触摸或主动与人接近。II为不能够被人触摸,但对人没恐惧心理,只是当人主动与其接近时才离开,有一定驯化潜力。III为对人的警觉性非常高,当人进入舍内,立刻提高警惕,并迅速逃离,驯化潜力很小。从表1可以看出,圈舍养麝中有3只为I(占30.0%),围栏养麝中有4只为I(占9.5%),两者差异显著(p<0.05);圈舍养麝中有3只为II(占30.0%),围栏养麝中有12只为II(占28。6%),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圈舍养麝中有4只为III(占40.0%),围栏养麝中有26只III(占61.9%),两者差异显著(p<0.05)。
表1圈舍养麝与围栏养麝驯化程度的比较

3、身体状况差异按以下标准将麝身体状况分I、II、III三个等级。I为精神状态好,毛色有光泽,食量稳定;II为毛色光泽一般,换毛迟缓,食量有波动;III为明显看出有病态,食量少而不稳定。从表1、2可以看出,圈舍养麝中有4只为I(占40.4%),围栏养麝有35只I(占83.3%),两者差异显著P<0.05;圈舍养麝中有4只为II(占40.0%),围栏养麝中有7只为II(占16.7%),两者差异显著P<0.05;圈舍养麝中有2只为III(占20.2%),围栏养麝中几乎不存在有明显状态体况的麝。
表2圈舍养麝与围栏养麝体况的比较

结果表明,圈舍养麝有较高的得病率和死亡率,而围栏放养麝的得病率极低,且无因病死亡记录。
(d)农作物产量围栏内农作物产量如下表所示。结果表明,围栏养麝对于在同一围栏中种植的农作物产量没有影响,甚至产量有一定提高。
表3围栏养麝的农作物产量

4、讨论由于麝驯化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有的家养麝场还有从野外捕来的,它们还不能完全适应圈舍养麝生活环境。如果把这些麝进行圈舍养麝会对麝的生存产生不良的影响。
营养不良,由于圈舍养麝不能像围栏或散养麝那样随意采食,只能靠人工喂养,这样回造成麝的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感染疾病。
由于麝在围栏中,麝的精料采食量少于圈舍养,有些麝几天不吃精料,身体无异常变化。当把圈舍养中的麝放入围栏中,有的麝有拒吃精料的现象,这说明新鲜多样的青绿饲料对麝更有吸引力,而精料只是作为一种补充。
实施例2森林围栏养麝(a)方法围栏的标准镀锌金属栏网,网丝粗细为2毫米,网眼10cm×10cm,围栏高度为3.5m,栏内筑一个30平方米麝舍。一般每个围栏内面积为5亩,根据围栏内的植被生长量、储存量、麝食物的消耗量确定每个围栏的大小和麝的多少,每亩放养2-5头;放养麝的雌雄比例根据季节而定,除第三季度公麝单独放养外,其余三个季度麝的雌雄比均为1∶3。麝在围栏内自由采食,冬季人工辅助添料50%。
(b)繁殖管理对母麝和公麝发情期按麝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选优交配,母麝产仔以后进入单独小围栏内,在哺乳期间重点进行人工管理。仔麝断奶后,亚成体母麝进入中围栏内自然放养,亚成体公麝放入大围栏内,每年进行一次活捕取香。
将捕器设置在麝经常活动的过道上。当麝触动捕器时,该捕器会将麝的一侧后肢套牢。活捕后,用麻醉剂对活捕的麝进行麻醉。对麝进行简单的保定后,在5-10min内掏出麝香。然后解除麻醉剂,在麝苏醒后放生。
(c)结果一、在上海市崇明县东平林场,150亩的森林用于围栏放养麝,分隔成30个区域,每个区域占地5亩,饲养2-5头麝,总共放养了120头麝,其中公麝60头。从1998-2003年五年间共有400头次麝在围栏内成功地实施了无伤害活捕(100%的存活),共取得3kg的麝香;并且在半散养期间,仅有3头公麝、3头母麝因老龄而自然死亡外全部存活。
二、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养麝分公司,50亩的次森林用于围栏放养麝,分隔成10个区域,每个区域占地5亩,饲养2-7头麝,总共放养了50头麝,其中公麝25头。从2000-2003年四年间共有50头次麝在围栏内成功地实施了无伤害活捕(100%的存活),共取得1kg的麝香;并且在半散养期间,所有麝全部存活。
本发明的围栏放养技术,解决了安全、经济、实用的从麝获取天然麝香的技术难题,对于保证中药材天然麝香原料的供应和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以及野生麝资源的合理利用、麝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本发明提及的所有文献都在本申请中引用作为参考,就如同每一篇文献被单独引用作为参考那样。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麝半散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在森林和/或旱地农田的围栏内养殖麝,所述围栏的面积为500-50000平方米,并且麝在围栏内的养殖密度为1-6只/500平方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在所述围栏内或围栏外设置用于供麝进食和休息的麝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春、夏、秋和冬季,每只麝在围栏内的自由活动时间平均为2-8小时/天,处于产仔期的母麝除外。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围栏是旱地农田围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旱地农田中种植有选自下组的农作物小麦、大麦、红薯、大豆、玉米或其组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麝在围栏内的养殖密度为3-4只/500平方米。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围栏是用镀锌金属栏网,网丝粗细为0.5-5毫米,网眼5×5cm至25×25cm,围栏高度为3.5-4.5米。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冬季人工添加饲料5-5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栏的面积为500-5000平方米。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栏的面积为500-1000平方米,且麝总数为2-5只,其中仅一头成年雄麝。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麝的围栏放养方法,它包括步骤在森林和/或旱地农田的围栏内养殖麝,所述围栏的面积为500-50000平方米,并且麝在围栏内的养殖密度为1-6只/500平方米。本发明方法解决了安全、经济、实用的从麝获取天然麝香的技术难题,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文档编号A01K67/02GK1784958SQ200410089370
公开日2006年6月14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10日
发明者成国祥, 周青 申请人:上海杰隆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崇明东平原麝驯养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