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与花生多样性种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

文档序号:324009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玉米与花生多样性种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属植物保护领域。
背景技术
花生是全球广泛种植的一种经济作物,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花生生产大国。花生褐斑病,是花生产区普发性和常发性病害,常造成生育中后期大量落叶,给花生生产带来重大损失,一般减产20%左右,发病较重的可减产50%以上(Melouk and Shokes 1995)。由于缺少高抗或免疫褐斑病的花生品种,农药防治是花生生产上防治褐斑病的重要手段,但药剂防治也仍存在10%左右的花生产量损失。
玉米是世界第三大、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植株感染病害后叶片形成大面积枯斑坏死,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植株生长而造成玉米减产。传统的玉米大斑病防治方法与花生褐斑病相似,主要是使用抗病品种和化学农药,目前上述两种病害均出现明显的抗药性,使农药防治的成本增加、防治效果降低和污染环境与农产品。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防治方法来替代或弥补现有方法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克服现有方法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既能防治花生褐斑病又能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方法,以使花生和玉米生产能够高产、优质、高效地顺利发展。
本方法的技术方案是保持目前花生和玉米的开墒整地及栽培方式,花生与花生之间,玉米与玉米之间的株距、行距和密度按常规栽培方法,在同一田块中按不同行比进行玉米花生带状间作,玉米种植2~4行,花生种植2~10行,花生与玉米之间的行距为20~40cm。
其中玉米和花生的播种期可以相同,玉米和花生可以对空错位种植。
本方法是在对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发生发展及传播危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对多种防治方法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发明了利用物种多样性原理将花生与玉米进行间作控制花生褐斑病并兼顾玉米大斑病防治的方法。花生与玉米株高差异较大,两者间作后形成立体的植株群落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玉米不是花生褐斑病的寄主,玉米大斑病也不能侵染花生,从而可相互阻断彼此病害的传播途径从而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由于花生植株矮,增加了玉米的通风透光性,有利于玉米充分利用空间发挥个体优势并能增强了对大斑病的抵抗能力,从而达到穗大、粒多和高产的目的。该方法的应用增强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了农作物的抗灾能力,大幅度地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一玉米与花生多样性种植控制病害试验,玉米品种为兴黄单892、花生品种为辐21,设6个处理,分别为A(2行玉米间作2行花生)、B(2行玉米间作6行花生)、C(2行玉米间作8行花生)、D(2行玉米间作10行花生)、CK1(单作玉米)和CK2(单作花生),每个处理的面积为120m2,玉米播种期与花生移栽期相同。花生的株距为25cm、行距为30cm;玉米的株行距均为40cm,花生和玉米之间的行距为40cm,产量分析以花生荚果和玉米籽粒计算,产值以花生3.00元/kg、玉米籽粒1.50元/kg计算。


随后实例的分析方法同实例一。
表1花生玉米间作对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控制效果

表2花生玉米间作的产量和产值情况

实施例二玉米与花生多样性种植控制病害试验,玉米品种为墨白一号、花生品种为桂花17,设6个处理,分别为A(4行玉米间作4行花生)、B(4行玉米间作6行花生)、C(4行玉米间作8行花生)、D(4行玉米间作10行花生)、CK1(单作玉米)和CK2(单作花生),每个处理的面积为220m2,玉米播种期与花生移栽期相同。花生的株行距均为30cm玉米的株行距均为45cm,花生和玉米之间的行距为20cm。
表3花生玉米间作对病害的控制效果

表4花生玉米间作的产量和产值情况

实施例三玉米与花生多样性种植控制病害试验,玉米品种为掖单13号、花生品种为粤油187,设5个处理,分别为A(3行玉米间作2行花生)、B(3行玉米间作6行花生)、C(3行玉米间作10行花生)、CK1(单作玉米)和CK2(单作花生),每个处理的面积为220m2,玉米播种期与花生移栽期相同。花生的株距为22、行距为25cm;玉米的株距为30cm、行距为40cm,花生和玉米之间的行距为30cm。
表5花生玉米间作对病害的控制效果

表6花生玉米间作的产量和产值情况

上述结果表明,玉米与花生多样性种植是一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有效方法,其中对花生褐斑病的控制效果随单位面积内间作花生行数的减少而防治增加,对玉米大斑病的控制效果随单位面积内间作花生行数的增加而防治增加。因此,该技术能够减轻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危害、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有着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权利要求
1.一种玉米与花生多样性种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保持目前花生和玉米的开墒整地及栽培方式,花生与花生之间,玉米与玉米之间的株距、行距和密度按常规栽培方法,其特征是在同一田块中按不同行比进行玉米花生带状间作,玉米种植2~4行,花生种植2~10行,玉米与花生之间的行距为20~40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与花生多样性种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征是玉米和花生的播种期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与花生多样性种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征是花生品种选择辐21、粤油187、粤油192、桂花17、鲁花9号或其它品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与花生多样性种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征是玉米品种选择兴黄单892、墨白一号、会单4号、掖单13号或其它品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与花生多样性种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征是玉米种植2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与花生多样性种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征是玉米种植3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与花生多样性种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征是玉米种植4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与花生多样性种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征是玉米和花生对空错位种植。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与花生多样性种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属植物保护领域。本方法的技术方案是在保持目前花生和玉米栽培方式的基础上将两种作物进行多样性混合间栽,花生与花生之间,玉米与玉米之间的株距、行距和密度均按常规栽培方法,花生和玉米按不同行比进行间作,玉米种植2~4行、花生种植2~10行,花生与玉米之间的行距为20~40cm。本发明对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能够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文档编号A01G7/00GK1799310SQ20051004876
公开日2006年7月12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27日
发明者朱有勇, 孙雁, 王云月, 李成云, 杨静, 何霞红, 周江鸿, 周惠萍 申请人:云南农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