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对流式排灌水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7974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渗透对流式排灌水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灌系统,主要是指一种用于排灌系统的渗透对流式排 灌水管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现有的排灌水管采用毛孔式入水法及疏格型网喉再加过滤布,设计 是利用圆型式毛细孔外层阻隔外来碎石及沙泥,以便集中土壤中的水份在疏 流式引入管内排放,令斜坡不会形成泥土移动的危机。传统的排灌水管在初 期会有正常的排水效果,但经长时间使用后,排水孔及过滤布会积累沙石及 泥土集物,容易令管道阻塞,而使排水管失去原有的功能。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渗透对流式排灌水管装置,采用内外管三 孔式对流原理,灌水时,外排灌水槽进水,外管体底部的排灌水孔排水,排 水时,外管体底部的排灌水孔进水,而外排灌水槽排水,本结构较好地解决 了阻塞管道的问题,更好的发挥排灌水功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种排灌水管包括外管体和内管体及接 头,其中所述内管体设置在外管体里,在内、外管体之间是外排灌水槽,在 内管体内设有内排灌水槽,该内管体包括三角形内管体或矩形内管体,其中 在外管体的圆周面设有排灌水孔,在内管体的侧壁和底面分别设有排灌水 孔,其中内管体侧壁的排灌水孔将内、外排灌水槽连通,内管体底面的排灌 水孔与外管体圆周面的排灌水孔对应相通。该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三角形内管体的内排灌水槽的两端设有封头;所述矩形内管体的内 排灌水槽的两端设有封头。所述三角形内管体为实芯体,其侧壁和底面分别设有排灌水孔,其中侧 壁和底面的排灌水孔之间通过连接孔连接。所述矩形内管体为实芯体,其侧壁和底面分别设有排灌水孔,其中侧壁 和底面的排灌水孔之间通过连接孔连接。所述外管体上下内壁分别设有由隔条组成的插槽,该插槽内插有隔水 板,隔水板之间是内排灌水槽,隔水板与外管体内壁之间是外排灌水槽,其 中在隔水板的上端设有排灌水孔。所述外管体的内壁上均匀分布有立式排灌管,该管的下端与外管体圆周 面的排灌水孔对应相通。所述外管体的内壁上均匀分布有立式排灌管,该管的下端与外管体圆周 面的排灌水孔对应相通,该管的上端设有开口槽。所述接头包括管头和连接块,其中连接块固定在管头内,该连接块端部 的形状与内管体形状相对应并插接或套接在内管体端部。所述管头包括圆形直通形或圆形角通形或圆形三通形或圆形封头或圆 形单向直通形。所述圆形单向直通形的管头内孔设有变径段,在该变径段内设有密封球 体,其中变径段的一端设有支块。所述外管体内设置有A字形内管体,该A字形内管体的两侧壁上有对应 的排灌水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该水管即可灌溉、又可通过采用双管三孔 式设计对流原理吸排水,具有结构合理、节水、不堵塞、使用寿命长和应用 范围广等特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管体结构示意图,表示圆形外管体和等腰三角形内管体。图2是图1的外管体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内管体示意图。图4是图1的实芯内管体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管体结构示意图,表示圆形外管体和矩形内管体。图6是图5的内管体示意图。图7是图5的实芯内管体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管体结构示意图,表示圆形外管体和内排灌水槽结 构。图8a是图8的a向视图。 图9是图8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8的隔水板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管体结构示意图,表示圆形外管体和内部的立式 排灌管结构。图12是图11的立体示意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接头示意图。图14是图13的管头示意图。图15是图13的连接块示意图。图16是图14的单向直通形的管头示意图。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排灌水管与接头连接在一起的示意图。图18是图11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表示立式排灌管上端有开口槽。图19是图18的侧面示意图。图20是图19的A-A剖视图。图21是本实用新型的管体结构示意图,表示圆形外管体和A字形内管体。图中l外管体、ll排灌水孔、12外排灌水槽、13螺丝孔、14内隔条、 15外隔条、2三角形内管体、21内排灌水槽、22连接孔、23三角形实芯内 管体、3矩形内管体、31矩形实芯内管体、4隔水板、5立式排灌管、51开 口槽、6管头、61球体、62支块、7连接块、71限位块、8 A字形内管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本装置主要由外管体1、三角形内管体2、矩形内管体3和接头组成。 其中外管体1可使用PVC/UPVC胶管、镀锌管内包胶、无缝钢管、不锈钢 管、铜喉管及常用镀锌管等制作,其外形为圆形,在外管体l内部设有三角 形内管体2或矩形内管体3或,管体2或3通过螺丝孔13与外管体1固定 在一起,其中在外管体1的底面有排灌水孔11,在三角形内管体2或矩形内 管体3的侧壁和底面都分别设有排灌水孔11,排灌水孔11相通,内管体2 或3与外管体1之间形成外排灌水槽12,内管体2或3分为三种,其一是带 有空心,该空心为内排灌水槽21,其二是两端有封头,其三是实芯内管体 23或31,该实芯上侧壁和底面的排灌水孔11之间通过连接孔22导通,实 芯内管体23或31没有内排灌水槽21,另外还有一种结构,即在外管体l 的上下内壁分别设有内隔条14和外隔条15,隔条14与隔条15之间是插槽, 该插槽内插有隔水板4,隔水板4的上端设有排灌水孔11,两隔水板4之间 是内排灌水槽21,两隔水板4与外管体1内壁之间是外排灌水槽12,此外 还可在外管体1的内壁上均匀分布有一排立式排灌管5,该管5的下端与外 管体圆周面的排灌水孔ll对应相通,该管5的上端还可有开口槽51,再有 一种结构是在外管体l内部设有A字形内管体8,两者固定在一起,内管体8的两侧壁开有对应的排灌水孔11。外管体1之间可通过接头连接在一起,该接头是由管头6和连接块7组成,连接块7通过限位块71上的螺丝孔13 与管头6固定在一起,连接块7的端部形状要与可以内管体2或3的端部形 状相匹配,如三角形和矩形(包括三角形和矩形的凹槽),以便与内管体2 或3插接或套接。根据需要,管头可做成直角形、三通形,以方便组网;还 可做成单向直通形,其结构是内孔设有变径段,在该变径段内设有密封球体 61, 一两端还设有支块62,以便水只能单方向流动。 工作原理(1) 排放式水经圆形外管体底部的入水孔引入内管体的内排灌水槽,再经内管体上 部的排水孔进入外排灌水槽排出管外。利用重力效应将沙泥与水分隔。因沙 泥及集物巳存有重量及密度,比水份要高,水自然因管外或引入管内水位的 高度而受压,多余的水份自然由内管体进入外排灌水槽排出管外。(2) 灌溉式水经圆形外管体的外排灌水槽进入内管体的内排灌水槽,再由外管体底 部的排灌水孔排出。适用于安装平原、沙漠、农田等泥土下植物根部的位置。 传统的回转自动喷水器,是利用喷射及抛物式洒水法或用人手式灌溉,利用 管道排列式灌溉在农场周边安装喉管,范围内亦可做到灌溉式功能,上列的 方法在灌溉时因太阳的照射、风向及地面上温度,使水份未能充足地分布植 物所需的位置。现今,水比黄金及石油更珍贵更具作用,如在干涸的地方用 此产品将会发挥到最佳的效果。如灌溉农田,令植物能在充足的水份下茁壮 成长,自然便起了防沙的作用。
权利要求1.一种排灌水管装置,包括外管体和内管体及接头,其特征是所述内管体设置在外管体里,在内、外管体之间是外排灌水槽,在内管体内设有内排灌水槽,该内管体包括三角形内管体或矩形内管体,其中在外管体的圆周面设有排灌水孔,在内管体的侧壁和底面分别设有排灌水孔,其中内管体侧壁的排灌水孔将内、外排灌水槽连通,内管体底面的排灌水孔与外管体圆周面的排灌水孔对应相通。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灌水管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三角形内管体的 内排灌水槽的两端设有封头;所述矩形内管体的内排灌水槽的两端设有封 头。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灌水管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三角形内管体为 实芯体,其侧壁和底面分别设有排灌水孔,其中侧壁和底面的排灌水孔之间 通过连接孔连接。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灌水管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矩形内管体为实 芯体,其侧壁和底面分别设有排灌水孔,其中侧壁和底面的排灌水孔之间通 过连接孔连接。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灌水管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外管体上下内壁 分别设有由隔条组成的插槽,该插槽内插有隔水板,隔水板之间是内排灌水 槽,隔水板与外管体内壁之间是外排灌水槽,其中在隔水板的上端设有排灌 水孔。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灌水管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外管体的内壁上 均匀分布有立式排灌管,该管的下端与外管体圆周面的排灌水孔对应相通。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灌水管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外管体的内壁上均匀分布有立式排灌管,该管的下端与外管体圆周面的排灌水孔对应相通, 该管的上端设有开口槽。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灌水管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接头包括管头和 连接块,其中连接块固定在管头内,该连接块端部的形状与内管体形状相对 应并插接或套接在内管体端部。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排灌水管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管头包括圆形直 通形或圆形角通形或圆形三通形或圆形封头或圆形单向直通形。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排灌水管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圆形单向直通形 的管头内孔设有变径段,在该变径段内设有密封球体,其中变径段的一端设 有支块。
专利摘要一种排灌水管装置,包括外管体和内管体及接头,其中所述内管体设置在外管体里,在内、外管体之间是外排灌水槽,在内管体内设有内排灌水槽,该内管体包括三角形内管体或矩形内管体,其中在外管体的圆周面设有排灌水孔,在内管体的侧壁和底面分别设有排灌水孔,其中内管体侧壁的排灌水孔将内、外排灌水槽连通,内管体底面的排灌水孔与外管体圆周面的排灌水孔对应相通。此排灌水管装置具有排水和灌溉的双重功能。
文档编号A01G25/06GK201119333SQ20072017170
公开日2008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5日
发明者张宗友 申请人:张宗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