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孓捕获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9002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孑孓捕获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孑孓捕获容器。该孑孓捕获容器原理为,将装满 雨水等天然水的捕获容器设置在户外引诱雌蚊在其中产卵,在数曰 后由卯孵化出来的孑孓在捕获容器中沿斜面下沉,被引导到难以逃 脱的捕获容器内部区域,孑孓在捕获容器内部成长羽化为成虫后、 在捕获容器内死亡,从而将其除掉。
该孑孓捕获容器带有自动关闭通道的功能,环状浮子阀会随水量 的增减而上下移动,在水位下降时自动封闭通道,防止因自然蒸发 水位下降时,在捕获容器内羽化出来的成虫向外脱逃。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人们有目的地在蚊子生息处放置装满水的容器, 引诱雌蚊在其中产卵,并在蚊子还处于卵或幼虫孑孓阶段时,人工 将卵或幼虫连同水一起处理掉,以将它们彻底清除。
此后进一步发展出如下的技术其一,例如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 报特开平10 - 146145 (专利文献1 ),其将从卵孵化来的孑孓封入 由凹凸的引导筒组成的容器内部,以省去人工倒水之麻烦;其二, 例如日本发明专利/>开公报特开2006 - 223276 (专利文献2),使 用此前的捕获容器,户外设置时难以避免地进入到捕获容器内的异 物或是在捕获容器内繁殖的水生生物等都会堵住孑孓的沉降通道, 而该专利文献2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
上述除蚊装置在驱除处于卵或幼虫孑孓阶段的蚊子上效率高,并 且也是很有效的技术手段。
但是,现状是一般都没有怎么使用这样的孑孓捕获容器。理由可 列举出如下几个问题点。(1) 蚊子的卵非常小,极难用眼睛判断蚊子是否已在捕获容器 内的水面上产卵,因此,很难把握倒掉水的时机。
(2) 需定期有人来倒水、添水,本身也很麻烦。假如一旦忘了 倒水,就不仅达不到驱除之目的,相反可能给其提供了一个适宜繁 殖的环境。
(3) 因用来捕获孑孓的捕获容器是设置在户外使用的原因,所
有水生生物在其中繁殖,如果是上述专利文献1的捕获容器,使凹 凸的引导筒彼此嵌合,形成孑孓下沉通道,这时,因二者的间隙被 设定的非常之小,所以在将捕获容器设置在户外后,上述间隙很快 就会被异物填堵,使捕获机能受损。
(4) 为了避开异物形成的阻隔,维持正常的捕获机能,随时进 行拆解清洗就显得十分必要,但如果是像专利文献2那样的捕获容 器,在拆解时,部件拆得一个一个的,所以,在重新组装时,可能 会忘了装某一部件或是丟掉某一部件,亦可能使部件变形或受损。
(5) 孑孓具有大致竖直地从水底浮到水面进行呼吸的习性,因 此,如果是专利文献2那样的捕获容器,即,通道口位于中空管的 底面上,也就是说,通道口垂直朝下开口,此时,孑孓逆着中空管 向上浮起时、逃脱的机率较高,容易导致捕获效果的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如下一种捕获容器,具有能盛放天然水的盛放容器、 安装在该盛放容器内且上部开口的凹形引导筒、位于该凹形引导筒 下部的通道口 、至少在上述盛放容器和上述凹形引导筒内的水位处 于上述通道口上端部以下时封闭上述通道口的通道口封闭部、位于 上述盛放容器和上述凹形引导筒之间的上部的封闭空间,蚊子在上 述凹形引导筒内产卵、孵化出来的孑孓在穿过上述通道口后进入到 上述盛放容器和上述凹形引导筒之间,并于该处羽化为成虫,尔后 该成虫在该上述封闭空间内死亡并^皮积存于该处。此外,可以是如下的进一步的结构。在上述凹形引导筒的下部设 置有向下突出的中空管,在中空管的内壁面形成有倾斜引导板,上 述通道口设置在中空管周壁、面向倾斜引导板下端的位置。上述通 道口封闭部为能够根据上述盛放容器内的水位在上述中空管径向外 侧上下滑动且不会脱离中空管的环状浮子阀。
此外,还可以是如下的进一步的结构。上述凹形引导筒为能够根 据上述盛放容器内的水位上下滑动但不会从盛放容器脱离的凹形浮 动引导筒。在上述凹形浮动引导筒的下部设置有向下突出的中空管, 在中空管的内壁面形成有倾斜引导板,上述通道口设置在中空管周 壁、面向倾斜引导板下端的位置。上述通道口封闭部为从上述盛放 容器底面向上竖起且能让上述中空管嵌入其中的通道封闭筒。


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孑孓捕获容器的又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孑孓捕获容器进行 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孑孓捕获容器具有供盛 放天然水的盛放容器(8);安装在该盛放容器(8)内且上部开口 的凹形引导筒(1 );形成在该凹形引导筒(1 )下部的通道口 (4); 作为通道口封闭部的环状浮子阀(5),该环状浮子阀(5)至少在 盛放容器(8)和凹形引导筒(1)内水位下降到通道口 (4)上端部 以下时封闭通道口 (4);死虫槽(11 ),该死虫槽(11 )由位于盛 放容器(8)和凹形引导筒(1 )之间的上部的封闭空间所构成。
在凹形引导筒(1)的下部设置有向下突出的中空管(3),该中空管(3)的内壁面上形成有倾斜引导板(2),通道口 (4)设置在 中空管(3)环形壁面上,面向倾斜引导板(2)下端的位置。环状 浮子阀(5)能在中空管(3)的径向外侧按照盛放容器(8)内水位 上下滑动,并且不会脱离中空管(3)。
本发明的捕获容器构造如上,在使用该捕获容器时,需要预先使 盛水容器(8)内呈满水状态,但是,此时不要使用经净化处理过的 自来水,而是使用河流、水塘或是雨水积水等富含有机质的天然水, 即所谓的受雌蚊喜欢且会在其中产卵的水。
盛水容器(8)内一旦被添加了过多的水时,多出来的水会从排 水槽(7)排出,能够使满水时的水位(12)保持不变。
此外,为了使雌蚊在所设置的捕获容器内集中产卵,需尽可能清 除蚊子生息区内的其他积水,并整理周边环境,防止雨水等再次积 存。
在进行完上述前期准备后,选择一个不受阳光直射,不受风影响, 且在降雨时能将雨水等天然水导入凹形引导筒(1)内的地点,将该 捕获容器设置于该处,并使之呈竖直方向稳定的状态,尔后等待雌 蚊向产卵槽(9)内产卵。
产出的蚊卵(14)要么粘在凹形引导筒(1)的内壁上,要么漂 浮在水面上。数日后,该蚊卵(14)孵化成孑孓(15),之后开始 在水中游动,反复在水底和水面间下潜、浮起,进行捕食和呼吸。
因此,如果凹形引导筒(1 )内水量保持在不会影响产卵的位置, 则套在中空管(3)上的环状浮子阀(5)会在浮力作用下上浮,在 碰到凹形引导筒(1 )外周壁的底部后停住,让通道口 (4)处于打 开状态。因此,从蚊卵(14)孵化成的孑孓(15)被顺着凹形引导 筒(1 )的锥形的内壁斜面引导到中央的开口部,随后沿着中空管(3 ) 内的倾斜引导板(2)的斜面滑落,在穿过通道口 (4)后,移动到 生长槽(10)内。
因为在该生长槽(10)内的天然水中生长有作为孑孓铒料的水藻 和微生物,并且在水面上方的空间内还存在空气层,所以,孑孓能本实施方式中,因为通道口 (4)同时还在从生长槽(10)到产 卵槽(9)的逆行通道中,但其位置偏离了只在竖直方向上、不断进 行下潜、上浮的孑孓移动路径,即因通道口 (4)在中空管(3)的 环形壁面上开口,因此,孑孓不会逆行上浮到产卵槽(9)内,而是 在生长槽(10)内继续成长,并最终都在生长槽(10)内的水面上 羽化成成虫(16)。
羽化后的成虫(16)为找寻出口 ,会向死虫槽(11 )内移动,但 在该空间内并没有可逃往外界的开口,而且,其中也没有成虫的饰 ;阡。因此,^i:日后,成虫(16)死亡变为死虫(17) -陂积存在死虫 槽(11)内。
盛水容器(8)的材质采用的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可透视树脂等, 这样,能用眼睛从容器外部观察死虫积存情况。因此,容易确认驱 除效果。
此外,假设连续数日没有降雨且气温较高,盛水容器(8)内水 量也会因自然蒸发而减少,使水位降到缺水水位(13)。
此时,伴随盛水容器(8)内水位的下降而向下移动的环状浮子 阀(5)会自动封闭通道口 (4),所以,于生长槽(10)内羽化出 来的成虫(16)不会向外逃逸。
随后,如果因降水或人为添水让水位再次上升,则环状浮子阀(5 ) 在浮力作用下顺着中空管(3)上浮,自动打开通道口 (4),这样 蚊子又可在其中产卵。
换言之,环状浮子阀(5)能在浮力作用下自动应付由气候条件 引起的水量增减变化。
此外,如图2所示,也可不使用环状浮子阀(5),而是以比重 比水轻的树脂材料等制作出一个凹形浮动引导筒(18),并将凹形 浮动引导筒(18)与盛水容器(8)之间的配合设定成凹形浮动引导 筒(18)能在盛水容器(8)内随水量的增减而上下移动,这样在浮 动引导筒(18 )安装到盛水容器(8 )内时也能得到同样的捕获效果。换言之,凹形引导筒由能随着盛放容器(8)内水位上下滑动但
不能脱落的凹形浮动引导筒(18)构成,同时,在凹形浮动引导筒 (18)的下部设置向下突出的中空管(3),并在中空管(3)内壁 面上设置倾斜引导板(2),并让通道口 (4)位于中空管(3)环形 壁面上、面向倾斜引导板(2)下端的位置。此外,在盛放容器(8) 的下部设置有竖立且能让中空管(3 )嵌入其中的通道口封闭筒(19), 作为通道口封闭部。
采用这样的构造,在盛水容器(8)内的水量处于缺水水位(13) 时,凹形浮动引导筒(18)呈低位状态,这时,开在中空管(3)环 形壁面上的通道口 (4)处于通道口封闭筒(19)内。由此,于生长 槽(10)内羽化出来的成虫(16)不可能向外逃逸。但是,在向盛 水容器(8)内补水时,在凹形浮动引导筒(18)因水位上升而上浮 的同时,通道口 (4)也渐渐浮到通道口封闭筒(19)的端面以上, 由此,供孑;下沉时通过的通道口 (4)被完全打开,孑孓捕获容器
恢复到了可供蚊子产卵的状态。
另外,与排水相关的构造与图l的情况相同,因此,在向盛水容
器(8)内添加了过多的水时,多余的水会从盛水容器(8)外周壁 上的排水槽(7)排出,这让满水时的水位(12)保持不变。
此外,为了不让凹形浮动引导筒(18)的上浮过多而导致中空管 (3)完全脱离通道口封闭筒(19),本实施方式通过由死虫槽(11 ) 外周底面突起的台阶构成的上浮限制挡块(21)和设置在凹形浮动 引导筒(18)最外侧周壁下端部的上浮限制突起(22)抵接,来限 制住凹形浮动引导筒(18)的上浮移动量。
其它功能由于凹形浮动引导筒(18)的锥形外周面上所设置的 存气圆筒壁(20)上并没有用来排气的通气口 ,因此,在水位上升 时,在存气圓筒壁(20)的内部空间残留有空气,这起到了增大凹 形浮动引导筒(18)浮力的效果。
本发明中,图1、图2所示的设置在中空管(3)内表面上的倾 斜引导板(2)都是只向一侧倾斜的斜面形状。但如图3所示那样,)上釆用三角形状的双面倾斜引导板(23),并设 置两个通道口 (4),这样也不会影响捕获功能。
如果采用这样的构造,万——侧的通道口 (4)被异物堵住了, 仍能在另一侧的通道口 (4)形成用作孑^下沉时通道的功能。因此, 可以使失去捕获功能的概率降低。
采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孑;捕获容器时,可 以起到如下的效果。
(1 )仅通过在蚊子生息区域内选择能适度提供雨水等天然水的 位置设置捕获容器,此后不用定期人工倒水或添水,同样能捕获驱 除孑孓。
此外,由于孑孓在捕获容器内成长成成虫后死亡,并且死虫被积 存起来,因此,驱除效果可以从捕获容器外部用眼睛来确认。
(2) 由于不需要电源和持续供电,因此,不受设置的地域和位 置的限制,能够廉价地在大范围内持续除蚊。
此外,由于以环状浮子阀构成通道口的封闭机构,在结构上很简 单,因此,即便是寒冷地区,冬天将捕获容器放置在户外,不会因 捕获容器内残留水冻结产生的应力而使部件变形或破损,亦不易发 生因变形或破损引起的动作不畅。
(3) 出于捕获容器是设置在户外的原因,容易产生由各种异物的 沉积或水生植物的繁殖而堵塞通道口的问题,这很可能影响捕获功能。
但是,像本申请那样地设计通道口,以一定的尺寸设置通道口的 大小,则下沉的细小异物等会穿过通道口移动到生长槽内,因而异 物不会积存在通道口处,此外,即便在有藻类繁殖的情况下,也能 在繁殖的初期避免通道口被堵塞。
(4) 虽然为了避免由异物引起功能出现障碍,也需要时常进行 拆解清洗,但由于作为主要部件的环状浮子阀不会被拆下而是被带 间隙地套在中空管上,因此,在拆解清洗后、再度进行组装时,亦 能减少漏装、遗失或变形损伤等意外事态的发生。
(5) 由于孑孓有大体竖直地从水底上浮到水面来进行呼吸的习性,因此,如果采用通道口朝正下方开口的结构,则孑孓很可能会 在一度移动到生长槽内后,再度逆行上浮到产卵槽内并在产卵槽内 成长为成虫,然后逃到外界。
但是,本发明的通道口并非开在中空管的底面上,而是设置在其 环形壁面上,这样,通道口的位置就偏离了孑孓上浮时的路径,因 此,能够降低孑孓逃到外界的几率。
(6) 在水量因自然蒸发减少时,伴随水位的降低而下降的环状 浮子阀会自动封闭通道口 ,这让在捕获容器内部羽化出来的成虫不 能逃到外界。此后,如果降水,由于得到雨水的补充水位会再次上 升,则环状浮子阀能在浮力作用下上浮,自动打开孑孓的沉降通道 口 ,蚊子又可在其中产卵。
换言之,能够利用环状浮子阀的浮力作用自动应付水量的增减、变化。
(7) 在水位因自然蒸发下降时,蚊子逃脱通道被环状浮子阀封 闭,与此同时,也阻断了盛水容器内部的存水和外界的接触,通气 通道仅剩下了唯一的排水槽,因而蒸发速度变得很慢。
由于能在某种程度的时长内保持盛水容器内是存有水的状态,因 而,假设是在降水等所填补的水量很少时,产卵槽内的水量也易于 恢复,容易使蚊子继续产卵。
(8) 由于没有在成虫捕获装置中使用发挥引诱功能的气体、光 源、热源等,也没有使用带抑制孑孓成长或带杀虫效果的铜等金属 或药剂等,而仅仅利用了雨水等天然水,因此,能够避免天然或人 工的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不用担心会在将来出现 对药剂有耐药性的耐药物种。
(9) 近年,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作为疟疾、登革热、西尼罗河 热等热带传染病媒介的蚊子的生息区域向北扩张,国内外都开始受 到其威胁。不损害自然环境而直接削减蚊子的个体数量,这有助于 预防传染和抑制传染病的扩大,即使疾病得不到控制而蔓延时也可 降低用于防蚊、除蚊作业或医疗处置等造成的各种损失、损害。
权利要求
1.一种孑孓捕获容器,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盛放天然水的盛放容器、安装在该盛放容器内且上部开口的凹形引导筒、位于该凹形引导筒下部的通道口、至少在上述盛放容器和上述凹形引导筒内的水位处于上述通道口上端部以下时封闭上述通道口的通道口封闭部、位于上述盛放容器和上述凹形引导筒之间的上部的封闭空间,蚊子在上述凹形引导筒内产卵、孵化出来的孑孓在穿过上述通道口后进入到上述盛放容器和上述凹形引导筒之间,并于该处羽化为成虫,尔后该成虫在该上述封闭空间内死亡并被积存于该处。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孑孓捕获容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凹 形引导筒的下部设置有向下突出的中空管,在中空管的内壁面形成 有倾斜引导板,上述通道口设置在中空管周壁、面向引导板下端的 位置,上述通道口封闭部为能够根据上述盛放容器内的水位在上述中空管径向外侧上下滑动且不会脱离中空管的环状浮子阀。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孑孓捕获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凹形 引导筒为能够根据上述盛放容器内的水位上下滑动但不会从盛放容 器脱离的凹形浮动引导筒,在上述凹形浮动引导筒的下部设置有向下突出的中空管,在中空 管的内壁面形成有倾斜引导板,上述通道口设置在中空管周壁、面 向倾斜引导板下端的位置,上述通道口封闭部为从上述盛放容器底面向上竖起且能让上述 中空管嵌入其中的通道封闭筒。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孑孓捕获容器。该孑孓捕获容器具有能盛放天然水的盛放容器(8)、能嵌入盛放容器(8)内且上部开口的凹形引导筒(1)、位于凹形引导筒(1)下部的通道口(4)、至少在盛放容器(8)和凹形引导筒(1)内水位处于通道口(4)上端以下时封闭通道口(4)的通道口封闭部(5)、位于盛放容器(8)和凹形引导筒(1)间的上部的封闭空间(11),在凹形引导筒(1)内被产卵、孵化出来的孑孓在穿过上述通道口(4)后移动到上述盛放空间(8)和上述凹形引导筒(1)之间,并于该处羽化为成虫,尔后该成虫在该上述封闭空间(11)内死亡并被积存于该处。
文档编号A01M1/10GK101516183SQ20078003429
公开日2009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21日
发明者福原大司 申请人:福原大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