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高效育苗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599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华鲟高效育苗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华鲟苗种培育工艺。
背景技术
中华鲟(A w'/7e/7^'s Gray)属鲟形目,鲟科、鲟属,是一种江 海洄游性大型鱼类,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软骨硬鳞鱼类,至今约2 亿多年,具有"活化石"之称。作为白垩纪残留下来的孑遗种类,分 布面窄,数量稀少,资源不断衰退,现己处于濒危状态。中华鲟是一 种性成熟年龄晚的鱼类,雌性需16-18,雄性需9-16才能达到性成 熟。每年7-8月,进入性成熟期的中华鲟亲鱼进入长江口,溯江而上, 于翌年10-11月到达长江上游金沙江段产卵繁殖。1981年,由于葛 洲坝水利工程的建筑阻断了中华鲟的产卵洄游通道,迫使少部分的亲 鱼在葛洲坝下游7公里的江段产卵繁殖,部分亲鱼性腺退化不能繁 殖,产出的少量鱼卵由于敌害鱼类的大量吞食(只有不到10%鱼卵能 够孵化出膜),中华鲟野生种群资源量不断下降,从1981年至1999 年的19年间,中华鲟的幼鲟补充群体和亲鲟补充群体分别减少了 80% 和90%,资源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982年,经过科研的攻关,实现了葛洲坝下中华鲟的人工繁殖。通 过人工繁殖来提高中华鲟的孵化率和幼苗的成活率。然而,中华鲟幼 苗在培育过程中由于其种的特异性,深秋繁殖,冬季培育,苗种抗病力弱,在鱼苗培育过程中出现大批量的死亡,幼苗的成活率仅为
10-30%,这已成为制约人工培育中华鲟的"瓶颈"因子。虽然对苗种
培育设施进行了改造,并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如调整放养苗种的密
度,控制培育池的水温,保证充足的溶氧,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等,
在这些传统的方法中,都只重视苗种培育环节的外在因子,没有从根 本上了解其自然环境中内在行为习性,在苗种培育的不同阶段提供适
合特定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幼苗的培育关键问 题,使得幼苗的成活率极不稳定,这给中华鲟物种的保护,种质资源 量的增殖产生极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中华鲟早期的生活史和行
为特征,适时提供最佳的栖息环境,建立一套从o日龄开始到完成
食性转化的培育工艺,提高苗种的成活率。
本发明培育工艺包括培育池、光照、流水、水深、隐蔽场所、
食性驯化,其特征是0- 7日龄提供1200-15001x光照强度,
I- 2cm/sec水流速度,水深60-80cm; 8-18日龄提供隐蔽场所或减 少光照度为全黑;19日龄后改变幼苗培育池的底色为浅色或白色;
II- 12日龄提供开口饵料;26-28日龄开始食性驯化,调整幼苗的 饵料和进行转食驯化第1天,人工饵料占投喂总量的5%,以后每 增加1天,人工饵料的比例在原基础上相应增加5%,第20天投喂 全人工饵料,—经过20天的驯化,转食率达90%以上,这期间提高水 流速为15cm/sec。本发明所采用的工艺是依据中华鲟早期的生活史及早期的发育 行为习性、形态变化制定,符合中华鲟幼苗培育的要求,极大地提高
了幼苗规模化培育的成活率,苗种的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
具体实施例方式
脱膜后的中华鲟仔鱼在0-7日龄有趋光、离底向上游泳和洄游等 典型的行为特征,在鱼苗培育房增加适当的光照强度,幼苗池增加水 的水流,光照强度为1200-15001x,水的流速为l-2cm/sec,这时期的 仔鱼喜栖息在水的中上层,这期间苗种培育池保持60-80cm稍浅的水 位,以减少对苗种的胁迫。
在8-17日龄,中华鲟仔鱼有藏匿的行为特征,这期间鱼苗停止 了洄游,根据这一习性,减少流水的刺激。中华鲟仔鱼隐蔽行为是发 育阶段的关键时期,胚后的许多关键发育过程是在这一阶段完成,提 供洞穴隐蔽场所非常必要。由于隐蔽的时间较长,在育苗池设置支架, 用黑布遮光,形成全黑的、宽敞的隐蔽场所,满足早期的行为需求, 同时避免寻找隐蔽场所所造成的大量仔鱼的堆积产生局部缺氧和挤 压造成幼苗的死亡。中华鲟仔鱼隐蔽从7日龄开始出现少量的15%隐 蔽行为,到8、 9、 10日龄全部隐蔽,11日龄仔鱼有50%从隐蔽处出 来,12、 13、 14日龄有65%的仔鱼从隐蔽处出来,随后出来的仔鱼逐 渐增多,18日龄,仔鱼全部从隐蔽场所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逐步 的把盖在培育池上的黑布逐渐的掀开,给先出来的仔鱼提供光照,这 是仔鱼发育非常重要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幼苗的成活率非常重 要。11-12日龄,有50%中华鲟仔鱼从隐蔽物中出来,并且仔鱼都有喜 好白色栖息地的习性,这一习性与摄食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时期及时 投喂开口饵料,18日龄后,待仔鱼全部从隐蔽场所出来后,培育池的 底色选择浅色或白色,有利于仔鱼发现食物,提高幼苗的摄食率,将 培育池的水加深至130-150ctn。根据仔鱼的昼夜活动节律,开口摄食
后白天的活动频率比夜晚强烈,增加白天的投喂量。
26-28日龄,进行幼苗食性驯化,第1天,人工饵料占投喂总量 的5%,以后每增加l天,人工饵料的比例在原基础上相应增加5%, 第20天投喂全人工饵料。经过20天的驯化,转食率达90%以上,这 期间提高水流速为15cm/sec。
权利要求
1、中华鲟高效育苗工艺,包括培育池、光照、流水、水深、隐蔽场所、食性驯化,其特征是0-7日龄提供1200-1500lx光照强度,1-2cm/sec水流速度,水深60-80cm;8-18日龄提供隐蔽场所或减少光照度为全黑;19日龄后改变幼苗培育池的底色为浅色或白色;11-12日龄提供开口饵料;26-28日龄开始食性驯化,调整幼苗的饵料和进行转食驯化第1天,人工饵料占投喂总量的5%,以后每增加1天,人工饵料的比例在原基础上相应增加5%,第20天投喂全人工饵料,经过20天的驯化,转食率达90%以上,这期间提高水流速为15cm/sec。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华鲟高效育苗工艺,其特征是待仔 鱼全部从隐蔽场所出来后,将培育池的水加深至130-150cm。
全文摘要
中华鲟高效育苗工艺,涉及中华鲟苗种培育,需要建立一套从0日龄开始到完成食性转化的培育工艺,提高苗种的成活率。本发明包括培育池、光照、流水、水深、隐蔽场所、食性驯化,其特征是0-7日龄提供1200-1500lx光照强度,1-2cm/sec水流速度,水深60-80cm;8-18日龄提供隐蔽场所或减少光照度为全黑;19日龄后改变幼苗培育池的底色为浅色或白色;11-12日龄提供开口饵料;26-28日龄开始食性驯化,调整幼苗的饵料和进行转食驯化第1天,人工饵料占投喂总量的5%,以后每增加1天,人工饵料的比例在原基础上增加5%,第20天投喂全人工饵料,这期间提高水流速为15cm/sec。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1518213SQ20081003385
公开日2009年9月2日 申请日期2008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25日
发明者冯广朋, 刘鉴毅, 平 庄, 涛 张, 章龙珍, 峰 赵, 黄晓荣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