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仔稚幼鱼弱苗的体质强化培育方法

文档序号:322789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华鲟仔稚幼鱼弱苗的体质强化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的苗种培育技术。
背景技术
中华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鱼类,距今已有一亿多 年的历史,它被称为"水中熊猫"、"国宝",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中华鲟是一种江海洄 游性鱼类, 一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性成熟个体5 6月由近海进入长江,于9 11月到达 长江上游产卵繁殖。当年孵化后的仔幼鱼降河而下,于翌年5 6月到达长江口,7 8月 在咸淡水河口索饵,9月后入海育肥过冬,直至性成熟后再进行溯河生殖洄游。
我国对中华鲟保护工作极其重视。1982年开展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的试验,于1984 年首次催产中华鲟获得成功。近年来每年都有一定规模的中华鲟进行增殖放流。据初步统 计二十多年来已向长江投放中华鲟仔鱼500万尾,年平均约30万尾,每年有较稳定的放流 规模。 目前对中华鲟的苗种培育已有一些报道,如李罗新、肖懿哲、万松良、饶军、张德华 等人对中华鲟苗种培育技术作了一定研究,然而这些技术成果均是针对正常中华鲟苗种的 培育方法。在中华鲟苗种驯化培育阶段,无论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天然饵料或混合饲料进行 驯化,都会有一定比例苗种出现不摄食或摄食不良现象,进而出现相当数量的弱苗,这些弱 苗体形瘦小,容易死亡。目前还没有一种专门针中华鲟苗种弱苗的体质强化培育方法。这 些弱苗经常因驯化方法不当,饥饿或营养不良而死亡,给苗种培育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因此 创造一种专门针对中华鲟仔稚幼鱼弱苗的体质强化培育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提高中华鲟苗 种成活率在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中均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中华鲟苗种培育中出现弱苗的问题,提供一种中华鲟仔稚幼 鱼弱苗的体质强化培育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利用中华鲟仔稚幼鱼的生理与生态特性,综合运用弱苗筛选、 饵料强化、分级分池、环境调控、水质调控、食性驯化来提高中华鲟仔稚幼鱼培育的成活率, 其特征是挑选体形瘦小、头部较大、尾部细长;游动较慢、摄食较慢或较少、有一定的厌食 状况弱苗,将具有这些特征的弱苗筛选到另外池中专门培育;弱苗筛选每天进行,发现弱苗 就及时取出进行强化培育,以免死亡;中华鲟仔鱼阶段弱苗开口后投喂活水蚯蚓或浮游动 物活饵,每日投喂次数9次,上午、下午与晚上各3次;中华鲟稚鱼阶段弱苗,每日投喂活的 水蚯蚓次数6次,上午、下午与晚上各2次;中华鲟幼鱼阶段弱苗,每日投喂次数为3次,上 午、下午与晚上各1次,在初始阶段仍投喂活的水蚯蚓,在后期开始食性驯化,投喂水蚯蚓 与人工饲料的混合饵料;水蚯蚓为中华鲟苗种的喜好饵料之一,投喂时少量多次,可促进摄 食,强化提高体质;将食性驯化推迟至幼鱼阶段,因为幼鱼阶段时中华鲟的体质就会达到较 好水平,此时驯化可提高成活率;在中华鲟仔稚幼鱼弱苗的培育过程中,有些苗种体质恢复较好,生长较快,摄食既多又快,需要将这些已经得到体质强化培育的苗种分级,筛选到另 外池子中;另外因摄食差异,弱苗也会因生长速度不同导致个体大小有所差异,也需要将这 些弱苗分级到不同的池中进行体质强化培育,将个体相近的弱苗分至1个池子中,这样可 避免因个体差异导致有些弱苗难以得到充足的机会去摄食饵料;放养密度随着个体生长, 亦需要分池稀释,仔鱼阶段放养密度300尾/m 稚鱼阶段放养密度100尾/m 幼鱼阶段放 养密度15尾/m3 ;分级分池后体质较好的中华鲟苗种可及时进行食性驯化;中华鲟脱膜仔 鱼具有趋光、离底向上游动、洄游等行为学特征,仔鱼期还有藏匿行为,而且具有选择白色 底质栖息地的特性,因此在中华鲟仔鱼培育期在培育池上方放置1个10001x以上的光源, 水深保持在50厘米,培育池内形成2厘米/秒的缓慢水流,培育池底用白色瓷砖铺底,并用 小石块垒成5个小洞穴;保证水体的溶氧大于6. 5mg/L ;温度维持在20 22°C, pH维持在 7 8,氨氮小于0. 03mg/L,透明度在45cm以上;每日换水1/3左右,每天须清除残饵,洗刷 食台并晾晒;用高锰酸钾1 3mg/L或30克/i^福尔马林防治病害;通过仔鱼与稚鱼阶段的 体质强化培育,中华鲟的体质会达到较好水平,幼鱼阶段进行食性驯化,每天投饵时定点定 时,驯化前停止投喂水蚯蚓3天,使中华鲟幼鱼处于饥饿状态,第4天定时定点投喂水蚯蚓, 第5天开始又停止投喂水蚯蚓3天,使中华鲟幼鱼处于饥饿状态,经过定时定点驯化、饥饿 剌激后,然后开始人工饲料驯化过程,每天定时在设立的饵料台上进行投喂,开始全部投喂 水蚯蚓,然后将人工饲料磨碎,混合在水蚯蚓中,每天逐渐减少水蚯蚓,逐渐增加人工饲料 比例,直至第30天时,水蚯蚓与人工饲料各占一半,接下来每天逐渐减少水蚯蚓,逐渐增加 人工饲料比例,第50天时,水蚯顿占15%,人工饲料占85%,紧接着IO天用纱布挤出水蚯 蚓汁,将水蚯蚓汁浇于人工饲料上,每天逐渐减少水蚯蚓汁含量,直至完全不加水蚯蚓汁。
本发明利用中华鲟稚幼鱼的生理与生态特性,创造了一套科学严密综合运用弱苗 筛选、饵料强化、分级分池、环境调控、水质调控、食性驯化结合的方法,及时筛选弱苗,增加 投喂水蚯蚓次数,使中华鲟苗种的体质得到强化。及时对中华鲟苗种进行分级分池,使其得 到充足的机会去摄食饵料。推迟食性驯化至幼鱼阶段,经过定时定点驯化、饥饿剌激后逐渐 减少水蚯顿比例,使中华鲟幼鱼最终摄食人工饲料,避免了弱苗经常因驯化方法不当,饥饿 或营养不良而死亡的现象。
具体实施例方式
1.弱苗筛选在培育池中筛选出弱苗。即挑选体形瘦小、头部较大、尾部细长;游 动较慢、摄食活动较慢或摄食较少、有一定的厌食状况弱苗,将具有这些特征的弱苗筛选到 另外池中专门培育,弱苗筛选每天进行,发现弱苗就及时取出进行强化培育,以免死亡。
2.饵料强化中华鲟仔鱼阶段弱苗开口后投喂活水蚯蚓或浮游动物活饵,水蚯蚓 经流水冲洗、紫外线消毒、剁碎后沿桶壁匀洒。水蚯顿碎段依鱼苗口径增大而逐渐增加;每 日投喂次数9次,上午、下午与晚上各3次;每次投喂量为体重的15%左右。中华鲟稚鱼阶 段弱苗,每日投喂活的水蚯蚓次数6次,上午、下午与晚上各2次;水蚯蚓碎段依鱼苗口径 增大而逐渐增加;每次投喂量为体重的12%左右。中华鲟幼鱼阶段弱苗,每日投喂次数为 3次,上午、下午与晚上各1次,在初始阶段仍投喂活的水蚯蚓,每次投喂量为体重的8%左 右,水蚯蚓不需要剁碎,在幼鱼体质恢复较好后开始食性驯化,投喂水蚯蚓与人工饲料的混 合饵料;水蚯蚓为中华鲟苗种的喜好饵料之一,投喂时少量多次,可促进摄食,强 提高体质;将食性驯化推迟至幼鱼阶段,因为幼鱼阶段时中华鲟的体质就会达到较好水平,此时驯 化可提高成活率; 3.分级分池在中华鲟仔鱼、稚鱼、幼鱼弱苗的培育过程中,有些苗种体质恢复较 好,生长较快,摄食又快又快,需要这些已经得到体质强化培育的苗种分级,筛选到另外池 子中。另外因摄食差异,弱苗也会出现生长速度不同导致个体大小,也需要将这些弱苗分级 到不同的池中进行体质强化培育,将个体相近的弱苗分至1个池子中。这样可避免因个体 差异导致有些弱苗难以得到充足的机会去摄食饵料。放养密度随着个体生长,亦需要分池 稀释。仔鱼阶段放养密度300尾/m3,即在0. 5立方米的培育池中放入150尾刚出膜仔鱼; 稚鱼阶段放养密度100尾/m3,幼鱼阶段放养密度15尾/m3。分级分池后体质较好的中华鲟 苗种可及时进行食性驯化。 4.环境调控研究表明,中华鲟脱膜仔鱼具有趋光、离底向上游动、洄游等行为学 特征。仔鱼期还有藏匿行为,而且具有选择白色底质栖息地的特性。因此在中华鲟仔鱼培 育期在培育池上方放置1个10001x以上的光源,用1个白炽灯灯泡挂在培育池上方。水深 保持在50厘米,培育池内放置2个小型潜水泵,形成2厘米/秒的缓慢水流,培育池底用白 色瓷砖铺底,并用小石块垒成5个小洞穴,可供中华鲟苗种藏匿用。 5.水质调控放置1台300W的充气泵,在培育池中放置4个充气头,保证水体充 足的溶氧,维持在6. 5mg/L以上;在培育池中放置2个1000W的加热棒,水体温度维持在 20 22°C ,日常管理上每日换水1/3左右,每天须清除残饵,洗刷食台并晾晒,水体pH维持 在7 8,氨氮小于0. 03mg/L,透明度在45cm以上。用高锰酸钾1 3mg/L或30克/m3福 尔马林防治病害。 6.食性驯化通过仔鱼与稚鱼阶段的体质强化培育,中华鲟的体质会达到较好水 平,将食性驯化推迟至幼鱼阶段可提高成活率。每天投饵时定点定时,驯化前停止投喂水蚯 蚓3天,使中华鲟幼鱼处于饥饿状态,第4天定时定点投喂水蚯蚓,第5天开始又停止投喂 水蚯顿3天,使中华鲟幼鱼处于饥饿状态。经过定时定点驯化、饥饿剌激后,然后开始人工 饲料驯化过程。每天定时在设立的饵料台上进行投喂,开始全部投喂水蚯蚓,然后将人工饲 料磨碎,混合在水蚯蚓中,每天逐渐减少水蚯蚓,逐渐增加人工饲料比例,直至第30天时, 水蚯蚓与人工饲料各占一半。接下来每天逐渐减少水蚯蚓,逐渐增加人工饲料比例,第50 天时,水蚯顿占15%,人工饲料占85%。紧接着10天用纱布挤出水蚯顿汁,将水蚯顿汁浇 于人工饲料上,每天逐渐减少水蚯蚓汁含量,直至完全不加水蚯蚓汁。
权利要求
中华鲟仔稚幼鱼弱苗的体质强化培育方法,采用弱苗筛选、饵料强化、分级分池、环境调控、水质调控、食性驯化,其特征是每天将弱苗筛选取出到另外池中专门培育;中华鲟仔鱼阶段弱苗开口后投喂活水蚯蚓或浮游动物活饵,每日投喂次数9次,上午、下午与晚上各3次;中华鲟稚鱼阶段弱苗,每日投喂活的水蚯蚓次数6次,上午、下午与晚上各2次;中华鲟幼鱼阶段弱苗,每日投喂次数为3次,上午、下午与晚上各1次;在中华鲟仔稚幼鱼弱苗的培育过程中,将已经得到体质强化培育的苗种分级,筛选到另外池子中;将弱苗分级到不同的池中进行体质强化培育,个体相近的弱苗分至1个池子中;放养密度随着个体生长要分池稀释,仔鱼阶段放养密度300尾/m3,稚鱼阶段放养密度100尾/m3,幼鱼阶段放养密度15尾/m3;在中华鲟仔鱼培育期在培育池上方放置1个1000lx以上的光源,水深保持在50厘米,培育池内形成2厘米/秒的缓慢水流,培育池底用白色瓷砖铺底,并用小石块垒成5个小洞穴;保证水体的溶氧大于6.5mg/L;温度维持在20~22℃,pH维持在7~8,氨氮小于0.03mg/L,透明度在45cm以上;每日换水1/3左右,每天须清除残饵,洗刷食台并晾晒;用高锰酸钾1~3mg/L或30克/m3福尔马林防治病害;幼鱼阶段进行食性驯化,每天投饵时定点定时,驯化前停止投喂水蚯蚓3天,第4天定时定点投喂水蚯蚓,第5天开始又停止投喂水蚯蚓3天,经过定时定点驯化、饥饿刺激后,然后开始人工饲料驯化过程,每天定时在饵料台上进行投喂,开始全部投喂水蚯蚓,然后将人工饲料磨碎,混合在水蚯蚓中,每天逐渐减少水蚯蚓,逐渐增加人工饲料比例,直至第30天时,水蚯蚓与人工饲料各占一半,接下来每天逐渐减少水蚯蚓,逐渐增加人工饲料比例,第50天时,水蚯蚓占15%,人工饲料占85%,紧接着10天用水蚯蚓汁浇于人工饲料上,每天逐渐减少水蚯蚓汁含量,直至完全不加水蚯蚓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华鲟仔稚幼鱼弱苗的体质强化培育方法,其特征是弱苗筛 选是挑选体形瘦小、头部较大、尾部细长;游动较慢、摄食活动较慢或摄食较少、有一定的厌 食状况的弱苗。
全文摘要
中华鲟仔稚幼鱼弱苗的体质强化培育方法,涉及水产养殖的苗种培育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华鲟仔稚幼鱼弱苗的体质强化培育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用弱苗筛选、饵料强化、分级分池、环境调控、水质调控、食性驯化,其特征是将弱苗筛选到另外池中培育;仔鱼阶段弱苗开口后投喂活水蚯蚓或浮游动物活饵;将得到体质强化培育的苗种分级到另外池子中,将个体相近的弱苗分至1个池子中;培育池设置光源,设定水深,水流,水体的溶氧、水温、pH值、氨氮限量、水体透明度,每日换水、清除残饵、洗刷食台、防治病害;幼鱼阶段进行食性驯化每天逐渐减少水蚯蚓,逐渐增加人工饲料比例。本发明用于中华鲟仔稚幼鱼弱苗的体质强化培育。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1743915SQ200810207510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22日
发明者冯广朋, 刘鉴毅, 庄平, 沈闪, 石小涛, 章龙珍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