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棒绞碎分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5516阅读:5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菌棒绞碎分离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菌棒绞碎分离机
( 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用菌生产用的绞碎机械设备,特别是一种能将食用菌培养料 废菌棒加工处理得到再利用的菌棒绞碎分离机。
(二) 背景技术
食用菌机械设备是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设备,随着食用菌产业的不断 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提高,食用菌机械设备也在不断的进行研发和完善。目前食用菌栽培 的主要原料是棉籽壳、杂木屑和经过加工后的秸杆、杂草以及麦皮、蔗糖、石膏等营养 辅料,该主料辅料都利用各种设备经粉碎、搅拌、装袋、灭菌、接菌后形成菌棒,出菇 后即作为农业肥料而废弃。然而科技人员发现作为废料处理的菌棒通过绞碎后仍可以重 新作为鸡腿菇、金针菇、大球盖菇等食用菌的栽培原料,且用完后仍可以作为农业肥料 使用,具有很大的回收利用价值。为了节约生产成本、物尽其用,菇农通常将废菌棒用 手工脱袋的方式获得其塑料薄膜和废菌棒中的原料,这样存在的缺点有 一是工作效率 低,每人每小时只能完成500袋左右,二是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我国近年来栽培袋料 食用菌如银耳、香菇、金针菇等每年用菌棒达到几十亿袋以上,使用塑料膜多达几千吨 以上,如果要回收塑料膜,要花很大的人工去脱袋。
为解决上述缺点,本申请人曾经申请过专利号为200620156404.5专利名称为"分离 式袋料菌棒绞碎机,,的专利,然而由于其构造较复杂,造价较高,增加了菇农的生产成本。
(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改进的菌棒绞碎分离机,它也能够自动回收废塑料 袋膜,自动粉碎废菌棒培养料,具有很好的分离效果,而且构造简单,购置成本低,工 作效率高,能极大降低菇农的劳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构成的,它是在原有专利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包括机架、安装在 机架上的机壳、设于机壳内的绞料甩料输送绞龙分离机构、由喂料斗构成的喂料口、废 膜出料口、粉碎料(培养料)出料口及作为动力源的电机和动力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绞料甩料输送绞龙分离机构是由安装在同 一根主轴即同 一根绞龙轴上的绞龙片、 设于绞龙中段的绞龙片之间的甩(培养)料叶片和位于绞龙末端的甩废膜料风机风叶构 成,所述的喂料口设于绞龙的头端,所述的甩废膜料风机风叶与废膜出料口相连通,在 绞料甩料输送绞龙的底部安装有条形半圆弧状筛网,经废膜分离后的粉碎料(培养料)是通过条形半圓弧状筛网处理后经粉碎料(培养料)出料口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实施时还可进一步具体为
一、 是在所述的绞龙中段的绞龙片之间设有若干片相对称平衡的甩(培养)料叶片。
二、 在条形半圆孤状筛网的底部还可以另加设有一个小尺寸的粉碎料(培养料)输 送小绞龙,它是由安装在另 一绞龙轴上的绞龙片和位于物料移动方向末端的甩培养料风 机风叶构成,所述的甩培养料风机风叶与粉碎料(培养料)出料口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过程如下将出菇后用过的袋料废菌棒原料投入喂料斗中进 入绞料甩料输送绞龙的头端,废菌棒被绞龙片不断绞碎并向物料移动方向挤压输送,在 此过程中,经过甩(培养)料叶片的离心作用进一步将废菌棒破开、绞碎、脱袋,使脱 袋的培养料不断向圆周方向抛甩,由于甩(培养)料叶片产生的气流和甩动作用,使得 粉碎料(培养料)从条形半圆弧状歸网甩出,并通过粉碎料(培养料)出料口排出机外, 而大于筛网孔的废膜会顺着绞龙物料移动方向输送到末端的甩废膜料风机风叶中,经过 该甩料风机叶片的离心气流抛甩作用下,从废膜出料口送出机外。
本实用新型与原有的技术相比,减少了绞龙的使用数量,只通过安装于一根主轴(绞 龙轴)上的一组绞料甩料输送绞龙分离机构即可实现废菌棒自动分离、自动回收废塑料 袋膜、自动粉碎废菌棒培养料的目的,且分离效果好,由于简化了整机的构造,故降低 了成本。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构造筒单、重量轻、搬动方便、工作效率高、省工省 力、廉价实用的显著优点。在制造生产时还可根据需求在下机壳内的条形半圓弧状筛网 底部再增设一条低成本的粉碎料(培养料)输送小绞龙,以达到二次绞碎作用,同时又 能作为培养料搅拌机使用。
在实际i殳计时,本实用新型只需4千瓦电机动力带动,每小时可脱袋绞碎加工7500 袋废银耳菌棒,经测算,只脱袋一个工序可比人工提高15倍。如果增加一条粉碎料(培 养料)输送小绞龙作为搅拌机使用,也只需用4千瓦电机动力带动,每小时可搅拌培养 料3吨,比人工提高1.5倍,达到搅拌均匀的目的。由于我国近年来每年栽培代料食用 菌如银耳、香菇、金针菇、茶树菇等菌棒达到几十亿袋以上,废塑料膜在几千吨以上, 废培养料是废塑料膜的50倍左右,如果回收废塑料袋膜和废培养料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工 来完成,故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和意义。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构造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的A-A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增加一条粉碎料(培养料)输送小绞龙绞碎搅拌机构的 构造示意图。
4图5是图4的左视图。
图6是绞料甩料输送绞龙的构造示意图。
图中,1为机架,2为机壳,3为绞料甩料输送绞龙,4为喂料斗,5为喂料口, 6为 废膜出料口, 7为粉碎料(培养料)出料口, 8为电机,9为绞料甩料输送绞龙的绞龙轴, 10为绞料甩料输送绞龙的绞龙片,11为甩(培养)料叶片,12为甩废膜料风机风叶, 13为条形半圓弧状筛网,14为用作粉碎料(培养料)二次绞碎搅拌机构的输送小绞龙, 15为粉碎料(培养料)输送小绞龙的绞龙轴,16为粉碎料(培养料)输送小绞龙的绞龙 片,17为甩培养料风机风叶,18为皮带传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包括机架1、安装在机架1上的机壳2、设于 机壳2内的绞料甩料输送绞龙分离机构3、由喂料斗4构成的喂料口 5、废膜出料口 6、 粉碎料(培养料)出料口 7及作为动力源的电机8和动力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绞料甩料输送绞龙分离机构3是由安装在同 一根主轴即同 一根绞龙轴9上的绞龙片10、 设于绞龙中段的绞龙片IO之间的甩(培养)料叶片11和位于绞龙3末端的甩废膜料风 机风叶12构成,所述的喂料口 5设于绞龙3的头端,所述的甩废膜料风机风叶12与废 膜出料口6相连通,在绞料甩料输送绞龙3的底部安装有条形半圆弧状筛网13,经废膜 分离后的粉碎料(培养料)是通过条形半圆弧状筛网13处理后经粉碎料(培养料)出料 口 7排出。
在上述的绞龙中段的绞龙片之间设有若干片相对称平衡的甩(培养)料叶片。
参照图4~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是在条形半圆弧状篩网13的底部还可以另加 设有一个小尺寸的粉碎料(培养料)输送小绞龙14作为二次绞碎、搅拌和甩料使用,使 粉碎料(培养料)获得更细、更均匀、飞送距离更远。它是由安装在另一绞龙轴15上的 绞龙片16和位于物料移动方向末端的甩培养料风机风叶17构成,所述的甩培养料风机 风叶17与粉碎料(培养料)出料口 7相连通。
由于在机架1上增加了一组粉碎料(培养料)输送小绞龙14,故从条形半圆弧状筛 网13落下的粉碎料(培养料)经过了二次绞甩的作用,不仅使得培养料搅拌得更均匀, 而且使培养料绞甩得更细,从而更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另外,通过粉碎料(培养料)输 送小绞龙14上的甩培养料风机风叶17离心作用产生的气流使输送的粉碎料(培养料) 飞送的距离更远,比原来远了 3~4米距离,故可以节省一个搬运粉碎料的劳力。(未增 加粉碎料(培养料)输送小绞龙14时粉碎料(培养料)出料口 7甩出的粉碎料只有1 ~ 2米的距离,故需要专门一个劳力搬运粉碎料。)
本实用新型的未述部分与现有4支术相同。
权利要求1、一种菌棒绞碎分离机,包括机架(1)、安装在机架上的机壳(2)、设于机壳内的绞料甩料输送绞龙分离机构(3)、由喂料斗(4)构成的喂料口(5)、废膜出料口(6)、粉碎料出料口(7)及作为动力源的电机(8)和动力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绞料甩料输送绞龙分离机构(3)是由安装在同一根主轴即同—根绞龙轴(9)上的绞龙片(10)、设于绞龙中段的绞龙片之间的甩料叶片(11)和位于绞龙末端的甩废膜料风机风叶(12)构成,所述的喂料口(5)设于绞龙的头端,所述的甩废膜料风机风叶(12)与废膜出料口(6)相连通,在绞料甩料输送绞龙(3)的底部安装有条形半圆弧状筛网(13),经废膜分离后的粉碎料或培养料是通过条形半圆弧状筛网(13)处理后经粉碎料出料口(7)排出。
2、 #4^^'决求1所述的菌#^粉离机,^ft棘于^^斤述的纟狄中段的纟狄片(10)4U'司设 有M片;MN"称平,W"t片(11)。
3、 *^'漆求1所述的菌=^炎粉离机,^#絲于在絲半圆 rt筛网(13)的底部还可以 另力^殳有一个小尺寸的粉>5 ^ ## 小纟线(14),它是由^"^t另^^( 15 )上的M^ (16) 和位于物*^多动方向末端的甩培#*["^1^^叶(17)构成,所述的皿:^H5WL叶(17)与粉碎H"出 料口 (7)相连通。
专利摘要一种菌棒绞碎分离机,包括机架、机壳、绞料甩料输送绞龙分离机构、由喂料斗构成的喂料口、废膜出料口、粉碎料(培养料)出料口及作为动力源的电机和动力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绞料甩料输送绞龙分离机构是由安装在同一根绞龙轴上的绞龙片、设于绞龙中段的绞龙片之间的甩(培养)料叶片和位于绞龙末端的甩废膜料风机风叶构成,所述的喂料口设于绞龙的头端,所述的甩废膜料风机风叶与废膜出料口相连通,在绞料甩料输送绞龙的底部安装有条形半圆弧状筛网。该分离机也能够自动回收废塑料袋膜,自动粉碎废菌棒培养料,具有很好的分离效果,而且构造简单,购置成本低,工作效率高,能极大降低菇农的劳动强度。
文档编号A01G1/04GK201244506SQ20082010268
公开日2009年5月27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18日
发明者姚剑锋, 翁建新, 翁赐和 申请人:翁赐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