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杀藻方法

文档序号:335092阅读:1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杀菌杀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往冷却水系、纸浆工艺水系、集尘水系、洗涤(Scrubber)水系、排水处理系、切削油水系、喷水系等的各种水系中添加氧化剂系杀菌杀藻(是指杀菌和/或杀藻。)剂及其稳定剂进行杀菌杀藻处理的杀菌杀藻方法。
背景技术
:在各种水系中,发生由菌类或藻类引起的各种障碍。例如、在开放循环式冷却水系中,繁殖有菌胶团状细菌(Zoogloea)、丝状细菌、铁细菌、硫细菌、硝化细菌、硫酸盐还原菌等细菌类;水霉菌($*力C)、青霉菌等真菌类;蓝藻、绿藻、硅藻等藻类。以这些微生物作为主体,在其中混合有土砂等无机物、尘埃等而形成的软泥状的污浊物进行附着、堆积,由此生成粘泥(slime)、淤泥(sludge)。粘泥(slime)、淤泥(sludge),不仅导致热效率降低、通水恶化,而且还是造成机器、配管等的局部腐蚀的原因。另外,如起因于从冷却塔飞散的军团菌的退伍军人症,在水系中繁殖的菌类有时也直接伤害到人体。在造纸工程水系中,也繁殖有各种细菌、真菌、酵母等形成粘泥(slime),在产品上产生孔、斑点、硬粒等的缺陷,不仅使产品质量降低,而且还是产生断纸的原因,使生产率降低。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菌类、藻类引起的这种障碍,一直采用的方法是在水系中添加次氯酸盐等氯系氧化剂。通常认为,只要在水中的余氯浓度是5mgCl2/L以上,则能够抑制菌类和藻类的繁殖。但是,次氯酸盐等氯系氧化剂,易于因紫外线而促进分解,在将杀菌杀藻剂填充至塑料容器等中,在屋外等保管、放置时,则有效成分氯系氧化剂因紫外线而分解。另外,在水系中添加杀菌杀藻剂后,在开放循环式冷却水系等中,难以完全将冷却水遮光。进一步地,在水系的配管或热交换器的材料等中使用铜或铜合金等,溶出铜离子时,进一步促进次氯酸盐等氯系氧化剂的分解。为了抑制这种次氯酸盐等氯系氧化剂的分解,有人公开了一种技术,该技术是在水系中添加如下试剂含有次氯酸盐、苯并三唑或甲基苯并三唑、以及作为氯的稳定剂的氨基磺酸盐,并调节PH为13以上,使有效氯成分稳定化的试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次氯酸盐中添加氨基磺酸盐时,形成N-单氯代氨基磺酸盐或N,N-二氯代氨基磺酸盐等稳定化的次氯酸盐(化合氯),使有效氯成分稳定。但是,对象水系中的粘泥(slime)多的情形下或者紫外线照射强或高温条件下,稳定化的次氯酸盐的分解加剧,因此,即使通过分批计时器(batchtimer)或补水比例等,控制化合氯剂的注入量,也难以维持稳定的浓度,另外,有时需要增多稳定剂氨基磺酸盐的使用量。如此进行,在化合氯的消耗量多的水系等中,有相对于实际的添加量水系内的检出浓度降低的倾向。因此,为了确保有效的检出浓度,而采用增加药剂的添加量这类的方法,但是,由此导致成本增加等,当化合氯剂在水系内消耗时,稳定剂大量地残留。S卩,稳定化的次氯酸盐分解时,次氯酸盐被消耗,氨基磺酸盐在水系内残留。其结果是,当残留的氨基磺酸盐排放到体系外时,对氮量及COD量的限制产生影响。进一步地,也有人提出一种在稳定化的次氯酸盐中配合苯并三唑等的组合物(参照专利文献2),该组合物,不仅将上述的氨基磺酸盐还进一步将苯并三唑等排放至体系外,由此进一步对氮量及COD量的限制产生影响。另外,至今为止,在制备稳定化的次氯酸盐溶液往水系中添加的情形中,多为以次氯酸盐与氨基磺酸盐成等摩尔比的方式在管路中混合次氯酸盐溶液与氨基磺酸盐溶液来制备稳定化的次氯酸盐溶液。该情形下,需要能够将两种成分以等摩尔比在管路中混合的特殊的控制装置。专利文献1JP特许第3832399号公报专利文献2JP特开2006-206608号公报
发明内容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本发明是在上述状况下做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杀菌杀藻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对象水系中添加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及其稳定剂,进行杀菌杀藻处理时,控制化合氯的含量或稳定剂的含量,控制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的添加量,并且有效利用稳定剂,降低其使用量,由此,能够降低来自该稳定剂的氮量及COD量并且不需要如上述的特殊的管路混合用控制装置。解决课题的方法本发明人等,为了完成上述目的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是发现,通过控制化合氯或稳定剂的含量使水系中的游离性余氯浓度处于规定范围内,能够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就是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完成的。S卩,本发明提供下述技术方案1.一种杀菌杀藻方法,其是在对象水系中添加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及其稳定剂进行杀菌杀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游离性余氯在水系中产生,控制该水系的化合氯的含量或稳定剂的含量。2.根据上述1所述的杀菌杀藻方法,其中,上述化合氯的含量或稳定剂的含量的控制,通过控制上述水系内的游离性余氯浓度进行。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杀菌杀藻方法,其中,上述水系内的游离性余氯浓度控制为0.05mgC1/L以上。4.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杀菌杀藻方法,其中,上述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是从由次氯酸、亚氯酸、二氧化氯、次溴酸或它们的盐、二氧化氯及氯气所组成的组中选出的至少一种。5.根据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杀菌杀藻方法,其中,上述稳定剂是氨基磺酸和/或其盐。6.一种杀菌杀藻方法,其是在对象水系中添加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及其稳定剂进行杀菌杀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控制上述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的添加量使该水系中的总余氯浓度在规定范围内,并且通过控制上述化合氯的含量或上述稳定剂的含量使游离性余氯浓度在规定范围内。7.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杀菌杀藻方法,其中,上述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是从由次氯酸、亚氯酸、二氧化氯、次溴酸或它们的盐、二氧化氯及氯气所组成的组中选出的至少一种。8.根据上述6或7所述的杀菌杀藻方法,其中,通过控制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的添加量使上述总余氯浓度在0.1IOOmgC1/L的范围内,并且通过控制稳定剂的添加量使游离性余氯浓度在ImgC1/L/L以下。9.根据上述68中任一项所述的杀菌杀藻方法,其中,上述稳定剂是氨基磺酸和/或其盐。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杀菌杀藻方法,该方法在对象水系中添加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及其稳定剂,进行杀菌杀藻处理时,控制化合氯的含量或稳定剂的含量,控制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的添加量,并且有效利用稳定剂,降低其使用量,由此,能够降低来自该稳定剂的氮量及COD量并且不需要如上述的特殊的管路混合用控制装置。图1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余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的图形;图2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余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的图形;图3是表示实施例3中的余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的图形;图4是表示实施例4中使用的开放循环冷却水系的系统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7令却塔2冷却水配管来路4热交换器5游离氯控制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于本发明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代表例,不是用于由此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缩解释。在本发明的杀菌杀藻方法中,通过使游离氯在水系中产生,能够控制该水系的化合氯的含量或稳定剂的含量。通过使游离氯在水系中产生,能够使其与水系内残留的氯的稳定剂化合。由此,能够使化合氯再生。本发明中,只要使作为处理对象的被处理水中生成游离氯即可,至少使游离氯在水系内残留有规定浓度以上,由此能够有效地使其作为化合氯而再生。另外,本发明的杀菌杀藻方法,是在对象水系中添加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及其稳定剂进行杀菌杀藻的方法,其控制上述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的添加量使该水系中的总余氯浓度在规定的范围内,并且控制上述稳定剂的添加量使游离性余氯浓度在规定范围内。作为本发明的方法中使用的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作为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所已知的化合物,可举出次氯酸或其盐、亚氯酸或其盐、氯酸或其盐、过氯酸或其盐、氯代异氰尿酸或其盐、氯气、二氧化氯等。作为更具体的盐,可举出次氯酸钠、次氯酸钾等次氯酸碱金属盐;次氯酸钙、次氯酸钡等次氯酸碱土类金属盐;亚氯酸钠、亚氯酸钾等的亚氯酸碱金属盐;亚氯酸钙、亚氯酸钡等亚氯酸碱土类金属盐;亚氯酸镍等其他的亚氯酸金属盐;氯酸铵、氯酸钠、氯酸钾等氯酸碱金属盐;氯酸钙、氯酸钡等氯酸碱土类金属盐等。另外,也可使用次溴酸盐代替次氯酸盐。这些氧化剂,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使用2种以上的组合。其中,由于次氯酸盐容易处理,因此可优选使用。另外,在使用次溴酸盐代替次氯酸盐时或在次氯酸盐之外还添加次溴酸盐时,次溴酸盐的浓度也采用氯换算值表示。顺便提一下,通过下式换算次氯酸(52.5g/L)=次溴酸(97.5g/L)=氯(71g/L)。这些次氯酸盐或次溴酸盐,容易通过紫外线而促进分解,为了抑制该分解使有效氯成分稳定,在本发明中,在对象水系中与上述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一起添加其稳定剂。在本发明的方法中,作为上述的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的稳定剂,可从现有技术中作为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的稳定剂所公知的化合物中适宜地选择任意的物质。作为更具体的稳定剂,可举出氨基磺酸和/或其盐、吡咯系化合物、尿素、硫代尿素、肌酸酐、三聚氰酸、烷基乙内酰脲、单或双乙醇胺、有机磺酰胺、缩二脲、有机氨基磺酸及三聚氰胺等。这些稳定剂中,作为次氯酸盐或次溴酸盐的稳定剂,优选使用有效的氨基磺酸和/或其盐。对于氨基磺酸盐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举出氨基磺酸钠、氨基磺酸钾、氨基磺酸钙、氨基磺酸锶、氨基磺酸钡、氨基磺酸鉄、氨基磺酸锌等,其中,从水溶性及经济性方面考虑,优选氨基磺酸钠。本发明中,这些氨基磺酸或其盐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组合使用二种以上。例如,次氯酸离子与氨基磺酸,按照下式进行反应,形成N-单氯代氨基磺酸离子或N,N-二氯代氨基磺酸离子,稳定氯系氧化剂的有效成分,生成化合氯。hcio+h2nscv—hcinso3>h2o2HC10+H2NS(V—C12NS03>2H20作为同样进行而得到的化合氯的例子,可举出氯胺-T(N_氯代-4-甲基苯磺酰胺的钠盐)、氯胺-B(N-氯代-苯磺酰胺的钠盐)、N-氯代-对硝基苯磺酰胺的钠盐、三氯三聚氰胺、单或双_氯三聚氰胺的钠盐或钾盐、三氯_异氰脲酸酯、单或双_氯三聚异氰酸的钠盐或钾盐、单氯乙内酰脲或1,3-二氯乙内酰脲或其5,5-烷基衍生物等。单或双氯代氨基磺酸离子,与游离的氯离子相比,杀菌效果弱。另一方面,次溴酸离子与氨基磺酸按照下式发生反应,形成N-单溴代氨基磺酸离子或N,N-二溴代氨基磺酸离子,稳定溴系氧化剂的有效成分。HBrCHH2NSCV—HBrNSO3^H2O2HBr(T+H2NS(V—Br2NS03>2H20单或双溴代氨基磺酸离子,具有与游离的溴离子几乎相同的杀菌效果。本发明的杀菌杀藻方法,通过在水系中产生游离氯,控制该水系的化合氯的含量或稳定剂的含量。通过在水系中产生游离氯,能够如上所述使其与水系内残留的氯的稳定剂化合。由此,能够使化合氯再生。如此,在使氯系氧化剂与氨基磺酸化合物、或氯系氧化剂与氨基磺酸化合物构成的氯代氨基磺酸系化合氯剂等在被处理水中共存时,具有如下特征即使在酸性域至碱性域的广的PH范围中,被处理水中的游离氯浓度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作为使游离氯在水系中生成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能够在水系中生成游离氯即可。例如,可举出在水系中添加如上述的氯系、或溴系药剂的方法、或不限于上述方法而是利用食盐水或氯化钾水溶液等的电解反应生成次氯酸离子的方法等。游离氯,能够使其根据水系内残留的氯的稳定剂的浓度生成。残留的氯稳定剂和游离氯化合而形成化合氯,其剩余部分能够作为游离氯而被检出。通过将该游离氯的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有效地实现化合氯的再生。优选地,化合氯量的控制,希望是根据水系内的游离氯浓度进行。在稳定剂能够残留的水系内,通过从外部生成游离氯并进一步地继续监控该游离氯浓度,能够实时检出剩余部分的游离氯。由此,能够实时控制化合氯量或稳定剂量,能够有效地防止化合氯或稳定剂的过剩投入。进一步地,根据需要,也可另外设置测定水系的游离氯浓度并根据该测定值调节水系内的游离氯量的控制装置。由此,能够持续地进行水系的水质管理。对于该控制装置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通过根据测定的氯浓度进行加药等控制游离氯量。作为测定水系内的游离氯的浓度的方法,没有限定,例如,可举出通过极谱法、吸光光度法、DPD(N,N-二乙基亚苯基二胺)法测定氯浓度的方法;或者测定水系内的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Potential;0RPRP)并根据该氧化还原电位推算游离氯浓度的方法等。本发明中,也包括控制上述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的添加量使对象水系中的总余氯浓度在规定的范围内,并且控制上述化合氯的含量或稳定剂的含量使游离性余氯浓度在规定范围内的方法。具体地,使用氯浓度测定装置,控制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的添加量使对象水系中的总余氯浓度优选为0.1IOOmgC1/L,更优选为1IOOmgC1/L的范围,并且控制游离性余氯浓度使其优选为ImgC1/L以下,更优选为0.5mgC1/L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3mgCl/L以下,由此进行杀菌杀藻处理。另外,稳定剂的添加量,相对于上述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的添加量,优选控制为通常0.52.0倍摩尔量的范围内。另一方面,作为合适的水系内的化合氯浓度,优选为下限值是0.ImgC1/L、上限值是50mgCl/Lo该杀菌杀藻处理,将水系的pH控制成3.010.0的范围,优选为6.09.0的范围来进行是有利的。另外,对于上述总余氯浓度及游离性余氯浓度的具体的测定方法,在后面进行详述。为了加强杀菌杀藻力,增加总余氯浓度是可以的,但此时,如果游离性余氯浓度增力口,则成为稳定剂不足的状态,因此要通过提高稳定剂浓度来降低游离性余氯浓度。该控制可自动进行,也可手动进行。另外,也可通过在线总余氯浓度分析仪控制氧化剂杀菌杀藻剂的添加量,并且通过在线游离性余氯浓度分析仪控制稳定剂的添加量。对于应用本发明的杀菌杀藻方法的水系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举出冷却水系、纸浆工艺水系、集尘水系、洗涤(Scrubber)水系、排水处理水系、切削油水系以及喷水系等。在这些水系中,通过应用本发明的杀菌杀藻方法,使得即使在受日光照射的环境、或者在配管、热交换器等中使用铜或铜合金材料的水系中,也能够维持高的余氯浓度,能够对对象水系进行有效地杀菌杀藻处理,并且通过有效地利用稳定剂,降低其使用量,能够降低来自该稳定剂的氮量及COD量。实施例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受这些实施例的任何限定。在下述列举的实施例13中,游离性余氯浓度及总余氯浓度按照下述方法进行测定。(1)游离性余氯浓度(a)DPD试剂的制备制备由N,N-二乙基-亚苯基二胺硫酸盐1.Og与无水硫酸钠24g的混合物构成的DPD(N,N-二乙基-ρ-亚苯基二胺)试剂。(b)磷酸缓冲液(pH=6.5)的制备在0.2mol/L磷酸二氢钾IOOmL中添加0.2mol/L氢氧化钠溶液35.4mL,在其中溶解反式-1,2-环己二胺四乙酸-水合物0.13g,制备磷酸缓冲液(pH=6.5)。(c)游离性余氯浓度的测定取磷酸缓冲液2.5mL加入到带毛玻璃塞的容器50mL中,在其中添加PDP试剂0.5g,接下来,添加检验水使总量为50mL,进行混和。接下来,从混和的溶液中取适量入吸収池中,采用光电分光光度计,测定波长510555nm附近的吸光度,根据预先做成的标准曲线求出游离性余氯浓度。(2)总余氯浓度在上述(1)(c)中得到的混和溶液50mL中,添加碘化钾约0.5g,使其溶解,静置约3分钟后,与上述(1)(c)同样进行,使用光电分光光度计,测定波长510555nm附近的吸光度,根据预先做成的标准曲线求出总余氯浓度。实施例1次氯酸盐的稳定化在模拟冷却水(M碱度250mgC1/L、钙硬度250mgC1/L、镁硬度125mgCl/L)IL中,在30°C下,添加次氯酸钠0.014mmol/L(总余氯浓度ImgC1/L)。往其中,追加氨基磺酸钠,使其为次氯酸钠的有效成分的1、2、5倍摩尔当量。其结果可确认,通过与相对于次氯酸盐的有效成分为等摩尔以上的氨基磺酸盐反应,在约24小时后,能够使游离性余氯浓度稳定在低水平。其结果示于表1中,并且如图1所示。另外,在表及图中,T-Cl2表示总余氯浓度、F-Cl2表示游离性余氯浓度、NT表示稳定化的次氯酸盐浓度([T-Cl2]-[F-Cl2])。表1-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表1-2<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表1-3<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实施例2由污垢成分消耗的稳定化的次氯酸盐的再生方法在模拟冷却水(M碱度250mgC1/L、钙硬度250mgC1/L、镁硬度125mgCl/L)IL中,在30°C下,分别添加0.0705mmol/L次氯酸钠(有效氯浓度5mgCl/L)以及0.3525mmol/L氨基磺酸钠(相对于有效氯浓度是5倍摩尔当量)。往其中追加从实际冷却水系中采取的污垢成分,调整至浊度100。通过污垢成分消耗有效氯成分。开始是5mgC1/L的总余氯浓度,约3天后降低至1.5mgCl/L。在该时刻,作为有效成分添加5mgC1/L次氯酸钠,结果,总余氯浓度上升至6.5mgC1/L。游离性余氯浓度几乎检测不出。即,能够再生稳定化的次氯酸盐。然后,再次通过污垢成分消耗有效氯成分,总余氯浓度有降低的倾向。结果示于图2。通过污垢成分,有效氯成分(次氯酸盐)被消耗,但氨基磺酸盐在体系内残存。如果在该状态下添加次氯酸盐,则与体系内残存的氨基磺酸盐反应,再次生成稳定化的次氯酸盐。由此,实际体系中能够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管理。在稳定化的次氯酸盐的有效成分浓度(总余氯浓度)降低下来时,追加次氯酸盐,由此,维持规定的有效成分浓度(总余氯浓度)。相对于氨基磺酸盐,次氯酸盐成为被过量追加的状态时,则检测出游离性余氯浓度。此时,追加氨基磺酸盐,能够降低游离性余氯浓度,能够再生稳定化的次氯酸盐。实施例3氨基磺酸盐与次氯酸盐的反应性在模拟冷却水(M碱度250mgC1/L、钙硬度250mgC1/L、镁硬度125mgCl/L)IL中,在30°C下,添加0.084mmol/L(总余氯浓度6mgC1/L)次氯酸钠。往其中追加氨基磺酸钠,使其为次氯酸钠的有效成分的0.83,1.7,4.2倍摩尔当量,调查T-Cl2及F-Cl2随时间的变化。其结果示于表2中,并且示于图3。其结果可确认,通过与相对于次氯酸盐的有效成分为等摩尔以上的氨基磺酸盐反应,在22小时后,生成稳定氯,能够使游离性余氯浓度稳定处于低水平。另外,从表1与表2的比较可知,通过使总余氯浓度从ImgC1/L上升至6mgC1/L,能够使稳定氯的生成速度变快。表2-1总余氯浓度=6mg/L、氨基磺酸/氯摩尔比=0,83”时间(hr)T-Cl2(mg/L)F-Cl2(mg/L)NT(mg/L)pH05^964MΓ28^92LO6^203^802^40032^06Λ63^083^08036322363^96Ol2L66^44L195250529^45J01.146604表2-2总余氯浓度=6mg/L、氨基磺酸/氯摩尔比=1.7^时间(hr)IT-Cl2(mg/L)~~F-Cl2(mg/L)INT(mg/L)~pH~O6^045^280^768^95L25J2L64θ88^88226J2L92A2Q025^960925^048J682L86^280J75^9107表2-3<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column></row><table>实施例4使用图4所示的装置进行检验。图4是表示实施例4中使用的开放循环冷却水系的系统图。该开放循环冷却水系中,从冷却塔1经冷却水配管来路2与泵P供给至热交换器3,返回水经过冷却水配管回路4返回至冷却塔1。冷却塔1的冷冻规模为400RT、保有水量为30m3,在浓缩倍率5倍下运行。冷却塔1具有叶片F,蓄有空调用冷却水W。空调用冷却水W的游离氯浓度可通过传感器S测定,通过游离氯控制部5与化合氯控制部6控制。游离氯控制部5中具有加药箱51、加药口52。化合氯控制部6中具有加药箱61、加药口62。根据通过使用ORP电极的传感器S测定的游离氯浓度,控制游离氯或化合氯的含量。游离氯的控制,通过添加次氯酸盐进行。作为化合氯使用氯代氨基磺酸进行。水系内的氯代氨基磺酸,添加至相对于冷却水排放水量为15mgC1/L的比例。水系内的游离氯,使用传感器S进行加药量的管理使其为0.5mgC1/L。另外,化合氯的浓度通过DPD法进行测定(化合氯浓度通过其为总余氯浓度_游离氯浓度的关系求出)。剥离的粘泥(slime)通过与浓缩有关的排放而自然排出,不实施清扫等特别的除去。如此进行,使其连续运转,测定水系内的化合氯剂浓度和游离氯浓度随时间推移的变化。其结果示于表3。比较例1水系内的氯代氨基磺酸,以仅使其相对于冷却水排放水量为15mgC1/L的比例进行添加,对于游离氯浓度不进行控制,除此以外,在与实施例的同样的条件下连续运行。其结果示于表3。表3<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column></row><table>由表3可知,在实施例4中能够维持比比较例1高的化合氯浓度。特别地,随着运行天数变长,化合氯浓度上升,根据化合氯浓度的推移显示出在水系内再生化合氯。其结果示出,在实施例中,能够维持接近于化合氯剂的添加浓度的检出浓度。另一方面,比较例1中,在整个运行期间内,示出了低的化合氯浓度。在比较例1中,在水系内没有生成游离氯,因此,认为化合氯没有再生。由上示出,根据本发明,可进行化合氯剂的浓度管理或消耗的化合氯的再生,能够发挥稳定的杀菌杀藻效果。工业实用性本发明的氧化剂系杀菌杀藻方法,是通过使次氯酸盐等与氨基磺酸盐不会过度不足而能够有效地反应从而能够生成稳定化的次氯酸盐的技术,能够在需要杀菌杀藻处理的冷却水系等各种水系中,广泛应用。权利要求一种杀菌杀藻方法,其是在对象水系中添加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及其稳定剂进行杀菌杀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游离性余氯在水系中产生,控制该水系的化合氯的含量或稳定剂的含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杀藻方法,其中,所述化合氯的含量或稳定剂的含量的控制,通过控制所述水系内的游离性余氯浓度进行。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杀菌杀藻方法,其中,所述水系内的游离性余氯浓度控制为0.05mgC1/L以上。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杀菌杀藻方法,其中,所述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是从由次氯酸、亚氯酸、次溴酸或它们的盐、二氧化氯及氯气所组成的组中选出的至少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杀菌杀藻方法,其中,所述稳定剂是氨基磺酸和/或其盐。6.一种杀菌杀藻方法,其是在对象水系中添加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及其稳定剂进行杀菌杀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控制所述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的添加量使该水系中的总余氯浓度在规定范围内,并且通过控制化合氯的含量或所述稳定剂的含量使游离性余氯浓度在规定范围内。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杀菌杀藻方法,其中,所述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是从由次氯酸、亚氯酸、次溴酸或它们的盐、二氧化氯及氯气所组成的组中选出的至少一种。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杀菌杀藻方法,其中,通过控制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的添加量使所述总余氯浓度在0.1IOOmgC1/L的范围内,并且通过控制稳定剂的添加量使游离性余氯浓度在ImgC1/L以下。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杀菌杀藻方法,其中,所述稳定剂是氨基磺酸和/或其盐。全文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杀菌杀藻方法,其是在对象水系中添加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及其稳定剂进行杀菌杀藻的方法,其中,使游离性余氯在水系中产生,控制该水系的化合氯的含量或稳定剂的含量。以及一种杀菌杀藻方法,其是在对象水系中添加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及其稳定剂进行杀菌杀藻的方法,其中,通过控制上述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的添加量使该水系中的总余氯浓度在规定范围内,并且通过控制上述化合氯的含量或上述稳定剂的含量使游离性余氯浓度在规定范围内。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杀菌杀藻方法,该方法通过在水系中添加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及其稳定剂,进行杀菌杀藻处理时,控制化合氯的含量或稳定剂的含量,控制氧化剂系杀菌杀藻剂的添加量,并且有效利用稳定剂,降低其使用量,由此,能够降低来自该稳定剂的氮量及COD量并且不需要如上述的特殊的管路混合用控制装置。文档编号A01N25/00GK101801199SQ200880106419公开日2010年8月11日申请日期2008年9月10日优先权日2007年9月27日发明者大高秀夫,永井直宏,田中浩一,米田裕,角田和彦,饭村晶申请人:栗田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