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抗微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

文档序号:313322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培育抗微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棉花培育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培育抗维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棉花常年种植面积在8,000万亩左右,但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或者防治措施不当,我国棉田常常爆发严重的棉花病害,往往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棉花病害主要包括棉花土传微管束病害黄萎病和枯萎病、棉花苗病(包括立枯病、疫病和炭疽病等)和棉花烂铃病。我国主要棉区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其主要病害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也不尽相同。在大多数年份,棉花微管束病害黄萎病和棉花枯萎病的发生面积和造成的产量损失远高于苗病和烂铃病。以棉花微管束病害枯萎病和黄萎病为主的土传病害所造成的棉花损失已成为目前棉花生产的主要障碍。尤其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棉花黄萎病在我国的广大棉区发生危害日益加重,不仅造成严重的减产,而且严重影响棉花的品质,从而极大阻碍了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同时严重挫伤棉农的植棉积极性。因此,控制棉花微管束病害已成为当前棉花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引起棉花微管束病害黄萎病、棉花枯萎病的病原菌分别是大丽轮枝菌(投W/c/〃/w附£/<ar///Zae)、尖孢镰刀菌(Fw^an'wwax^s/on'ww.f.vfl5i"ykft/附),均为夕卜来病害,由上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这些病原菌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且形成大量的菌源;(2)病原菌本身随环境的变化对棉花的致病能力很容易发生变化,使得抗病品种频频丧失抗性,致使这些病害逐年加重、广泛传播而难以有效控制;(3)这些病原菌的寄主种类多、分布广泛,已报道的轮枝菌的寄主有600多种植物;(4)传播途径多,病原菌可以通过水、种子、病残体、土壤等进行传播;(5)不同地区,病原菌的致病力不同,比如,枯萎病,不同地区的病原菌生理小种不一致,黄萎病原菌的致病力存在不同的生理型,往往造成在一个地区表现抗病的棉花品种,在另一个地区可能感病,同一个品种在不同年份间的抗病性也不同,特别是黄萎病,目前几乎没有真正表现稳定抗性的优良品种。就棉花枯萎病来说,我国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曾经通过应用抗病品种很好地控制了其危害,但近年来,棉花枯萎病时常发生,造成严重的损失,原因在于(1)棉花枯萎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和地域分布不清,病原菌致病力发生变化;(2)我国棉花品种抗病性鉴定方法存在不足之处,出现假抗性现象;(3)抗病品种种类单一,布局不合理,导致抗病性的丧失;(4)棉花种植栽培制度不合理,长期单一连作,导致病原菌常年积累。在棉花病害中发生最为普遍、造成损失最为严重、且最难防治的当属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长过程中最具破坏力的病害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大丽轮枝菌是一种土传性真菌,通过棉根侵染进入木质部,经木质部的输导系统运到植株的地上部分,导致产生黄萎病症状,目前生产中几乎没有真正表现稳定抗性的品种。防治难的原因在于(1)陆地棉种质资源中缺乏抗黄萎病的基因,而海岛棉中抗黄萎病的基因又难于被应用,因此,陆地棉抗黄萎病品种的选育一直受到限制;(2)棉花黄蒌病菌以其休眠结构一微菌核的方式能够在作物病残体上、甚至直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达十几年之久,且菌量可逐年积累,一旦遇到适宜的条件就造成黄萎病的爆发;(3)化学防治效果一直欠佳,且污染环境,易破坏农田生态平衡;(4)农业防治措施,比如倒茬、轮作、多施有机肥等,尽管有一定的效果,但在我国特有的农业环境条件和耕作模式下,人多地少,难以推广应用;(5)生物防治管有巨大的潜力,但目前缺少高效的拮抗菌,存在防治效果不彻底,且拮抗菌在田间受环境(土壤中的温度、湿度、水分等)的影响较大。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棉花黄萎病在我国的广大棉区发生危害日益加重,年损失皮棉io万吨,是制约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发明内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培育抗微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其培育出的棉花成活率高、抗性强、长势旺、产量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棉花的主要病害黄萎病和枯萎病属于土传微管束病害,是由寄生在土壤中的病原菌通过棉株根部的的根尖和伤口处侵染棉株,在微管束中定殖发展,使感病棉花发生系统性症状。因此,防治棉花黄萎病、枯萎病之类的土传微管束病害的一个重要思路是改进或增强棉株根部对病原菌的阻碍作用,防止病原菌向上扩展。嫁接育苗即为上述思路的一种体现。一种培育抗微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育砧木株鉴定并选取对棉花主要微管束病害黄萎病和枯萎病表现高抗或免疫的海岛棉或陆海杂交棉作为砧木,播种于苗床或营养钵中,育成砧木株;(2)育接穗株选取对黄萎病和/或枯萎病表现任意抗性类型的陆地棉品种或品系(可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种植习惯,选择种植面积广,且产量高、纤维品质好的品种/系)作为接穗,晚于砧木08天播种于苗床或营养钵中,育成接穗株;(3)嫁接当砧木株和接穗株具有12片真叶时,进行嫁接;(4)嫁接苗培养将嫁接苗置于温度为2535'C、相对湿度为8595%、避免光照直射的环境中培养510天,成活后即为抗微管束病害棉花。就海岛棉来说,有许多种系,在生产中种植的一年生海岛棉有三大生态类型埃及型海岛棉(Egypitantype)、美洲型海岛棉(Americantype)和中亚型海岛棉(MiddleAsiatype);每一类型中,又包括许多品种或品系,其中,并非所有的海岛棉品种或品系均抗棉花的主要土传微管束病害,因此,要确定某一海岛棉的抗性如何,就要进行抗病性鉴定;对于陆海杂交棉花来说,可选用高抗或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的陆地棉作母本,抗性优良的海岛棉做父本,所获得的杂交种一代,通过室内和田间抗病性鉴定,均对棉花的主要土传病害表现抗以上的级别。因此,从理论上讲,利用本发明的思路来培育抗土传病害的棉花,关键是所选择的砧木的抗病性要过关,在本发明中,可选用海岛棉PimaS-7和海7124作为砧木,以及作为父本来组配陆海杂交棉以外,并在室内和田间鉴定了一批其它海岛棉品种或品系,其中有一部分对黄萎病表现高抗或免疫,比如西北海岛棉、华东海岛棉、Pima90等,这些海岛棉种质资源也可作为砧木或陆海杂交棉的父本。按照这样的思路,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育苗生产当中砧木的选择范围,比如锦葵科中的其它种,棉属中的其它野生棉,像巴西棉、达尔文氏棉等,还有一些其它种属的植物,如蓖麻、曼陀罗等等,这些材料能否作为培育抗土传病害棉花的嫁接砧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抗微管束病害的效果;②嫁接后成活率如何;③田间长势。这些都可以通过室内和/或田间试验来进行抗病性鉴定。棉花品种/系对黄蒌病和枯萎病的抗性划分标准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方法,根据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发病严重度统计而来(见表l),抗性类型可分为5级免疫、高抗、抗病、耐病、感病(见表2)(喻树迅,中国棉花遗传育种学,2003)。其中计算发病率和发病指数的公式如下发病率(%)=(病株数/调査总株数)xl00,发病指数=[(S各级病株数x相应病级)/(总株数x最高病级)]xl00表l棉花枯萎病、黄蒌病病级划分标准<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上述嫁接苗培养510天后,可透光、通风、降湿炼苗35天,之后进行正常的移栽、田间管理即可。培育上述砧木株和/或接穗株时,环境温度最好控制为2535'C,培养基质的相对湿度保持为5565%,长出真叶后,每57天喷施一次常规浓度的N、P、K营养液,当棉苗长势较旺时,叶面喷施常规浓度的縮节胺或矮壮素溶液(按常规方法喷施即可),以控制其长势。在上述步骤(3)中,可采用劈接法嫁接先以锋利的刀片去除砧木株子叶上面的顶芽,保留主茎上的子叶,沿砧木的主茎纵向由上到下纵向垂直劈开11.5cm深的切口;随后去除接穗株下部根及茎上的子叶,保留12个真叶的生长点及34cm长的主茎,再将接穗下端削成楔形,刀口深度约11.5cm,然后将接穗垂直插入上述砧木切口中,至少保证砧木和接穗一侧的韧皮部密切结合,最后以嫁接夹或石蜡封口膜包裹固定嫁接结合部(上述嫁接动作要做到快速准确,可提高嫁接成活率),710天后去除嫁接夹或石蜡封口膜,一般此时,嫁接棉花开始长出新叶,即表明嫁接成活。在上述步骤(1)或(2)中,播种之前对棉种进行消毒处理以75%左右的酒精中浸泡棉种13分钟,随后以灭菌双重水洗涤棉种23次,再以0.5%的HgCl2溶液浸泡棉种46分钟后,用灭菌双重水洗涤57次。上述海岛棉品种(系)可从PimaS-7、海7124中选择。上述陆海杂交棉可选择鲁研棉21x海7124(前者为母本,后者为父本,下同)、豫棉871x海7124、国欣棉11x海7124、鲁研棉21xPimaS-7、豫棉871xpimaS-7、国欣棉llxPimaS-7中的任意一种的Fi代。上述接穗可选择冀棉ll、鄂杂棉24中的任意一种。本发明具有积极有益的效果l.抗病性强选用海岛棉或陆海杂交棉作砧木,由于其对微管束类病原菌在维管束中的传导产生物理阻碍(组织结构)或化学抑制作用,亦或是物理阻^""化学抑制共同作用,进而抑制或阻断土传微管束类病原菌在导管中的扩展,从而对土传微管束病害(如两种主要的病害黄萎病和枯萎病)的抗性表现免疫或高抗,而普通感病和耐病的棉花不具有这种阻碍病原菌扩展的特性。因此,即使感病的棉花品种作接穗,嫁接在这种表现免疫或高抗的砧木上,其对这两种病害也表现出免疫或高抗的特征。而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施肥措施的改良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棉花病害的发生,但不能根除;而且我国人多地少,存在着粮棉争地的突出问题,有相当比例的棉田为连作棉田,这使得倒茬、轮作之类的农业防治措施难以实施。而本发明培育出的棉株对黄萎病和/或枯萎病达到高抗或免疫的级别,可彻底防治此类病害发生,保障棉花产业和纺织工业的正常发展,增加棉农收益,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同时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嫁接成活率高培育过程中采用种间嫁接,嫁接棉花成活率高(90。/。以上)。3.嫁接棉长势强、产量高利用嫁接培育的抗土传病害棉花田间生长势强,其株高高于非嫁接的接穗,其果枝数也多于非嫁接的接穗,与砧木长势强的特征相似。嫁接棉花的生育期与接穗相似,比砧木开花、吐絮均早,霜前花率和对照相比差别不大,均在90%以上,在完全符合生产上的要求,表明嫁接棉花的生育期和早熟性不受砧木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接穗的特性,而砧木的缺点(铃小、衣分低、结铃性差、晚熟等)和优点(纤维为优质棉)对接穗没有负面影响。由于嫁接棉花不受土壤中病原菌的影响,接穗的结铃性较强,蕾铃脱落率低,因此,产量高。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l一种培育抗土传维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育砧木株选用海岛棉品系海7124为砧木,对其棉种进行消毒后播种于装有基质的纸钵中,每钵播种棉花种子2粒,放在温室中。(2)育接穗株选取感病的陆地棉品系冀棉ll作为接穗,对所选棉种进行消毒后播种于装有基质的纸钵中,每钵播种棉花种子3粒,放在温室中。所述棉种消毒处理方法为将在75%的酒精中浸泡1分钟后,用灭菌双重水洗4次,接着浸泡在0.5。/。的HgCl2中5分钟后,用灭菌双重水洗7次。上述营养纸钵的制备方法为将灭菌(16(TC烘箱中3小时)后的蛭石和沙子按6:4混合作为基质,做成直径6cm的圆形无底纸钵(纸钵也经过高温灭菌)垂直放在直径10cm的培养皿中(纸钵和培养皿均经过高温灭菌),基质装在上述的纸钵中约6cm深,放置45cmx35cm的塑料盘内,浇足水以供播种。(3)嫁接砧木和接穗同时播种后30天左右,棉苗长至两片真叶时以劈接法嫁接嫁接前,操作人员的手、工具均先用75%酒精消毒,以锋利的手术刀片或剃须刀片去除砧木子叶上面的顶芽,但保留主茎上的子叶,在砧木的主茎纵向中间,由上到下纵向垂直劈开1.5cm深的切口;同时去除接穗的下部根及茎上的子叶,保留12个真叶的生长点及34cm长的主茎,沿子叶节下lcm处将接穗削成'V,字形(楔形)的两个斜面,刀口深度约l1.5cm,然后将接穗垂直插入l1.5cm深的砧木中,要求砧木和接穗结合部位要尽可能平滑,至少保证砧木和接穗一侧的韧皮部要完全密合,上述工作完成后,用平口嫁接夹或石蜡封口膜(Parafilm,USA)包裹固定嫁接结合部。(4)嫁接苗培养将嫁接苗置于的温度25'C35i:、相对湿度85%95%、避免直射光照的环境中培养57天,成活后即为抗土传微管束病害棉花。实施例2—种培育抗土传维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与实施例l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选用海岛棉品种PimaS-7为砧木。实施例3—种培育抗土传维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与实施例l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选用陆海杂交棉鲁研棉21x海7124的Fi代为砧木。实施例4一种培育抗土传维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与实施例l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选用陆海杂交棉豫棉871x海7124的F!代为砧木。实施例5—种培育抗土传维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与实施例l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选用陆海杂交棉国欣棉11x海7124的Fj戈为砧木。实施例6—种培育抗土传维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与实施例l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选用陆海杂交棉鲁研棉21xPimaS-7的F,代为砧木。实施例7—种培育抗土传维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与实施例l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选用陆海杂交棉豫棉871xPimaS-7的F,代为砧木。实施例8—种培育抗土传维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与实施例l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选用陆海杂交棉国欣棉11xPimaS-7的FJ戈为砧木。实施例9嫁接苗抗病性鉴定试验上述实施例18中的每个嫁接组合至少要完成嫁接苗60株,其中45株用来鉴定对黄萎病的抗性。上述成活的嫁接棉、及用于试验对照的非嫁接的砧木和接穗各45株,每个纸钵中保留12株,共三种类型的棉花,于嫁接后15天,用黄萎病菌进行人工接种试验。接种方法将供试菌株(强致病力的落叶型菌系V991)的孢子配成浓度为lxl(f个孢子/ml的悬浮液,每个培养皿中注入10ml的孢子悬浮液,将培育有供试棉苗的纸钵从塑料培育盘中取出放置在该培养皿中l分钟左右,待孢子悬浮液被吸干后,将纸钵再放回塑料盘中的培养皿上,置于25X:28-C的温室中,据观察,感病的棉苗接种后7天左右开始发病症状,25天左右按5级分级标准(表l),对棉株黄萎病严重度进行分级调査,试验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实施例18中选择的砧木均表现高抗或免疫,非嫁接的接穗冀棉ll严重感病,而嫁接棉花的抗病性均表现高抗或免疫。实施例IO田间抗病鉴定试验2008年将嫁接棉花种植于已经连作7年的棉田(郑州市农科所试验地),2007年,该棉田的棉花立枯病、枯萎病、黄萎病均发病较重,说明土壤中寄生的这些病的病原菌己经严重影响棉花的生产。分别选用海岛棉品系海7124、海岛棉品种PimaS-7陆海杂交棉鲁研棉21x海7124、豫棉871x海7124、国欣棉llx海7124、鲁研棉21xPimaS-7、豫棉871xPhnaS-7、国欣棉llxPimaS-7的F!代作为砧木;再分别以感枯萎病和感黄的鄂杂棉24作为接穗。育苗时以该田块的土壤作为基质,装在8x8cm的营养钵中,放在育苗盘上。2008年3月25播种砧木,4月1日播种接穗,每钵播种棉花种子2粒,放在温室中。播种后25天调査立枯病(苗期表现的土传病害),砧木播种后35天开始嫁接,也就是接穗播种后30天,嫁接的步骤和要求同实施例1。5月12日,将嫁接成活的棉花及非嫁接的砧木和接穗移栽在重茬7年的棉田里,田间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每行种植15株。移栽时浇足坐窝水,缓苗一周后棉花开始正常生长,以后的田间管理同大田。诱导棉花土传病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外部环境是土壤中有较高的含水量,为了促使棉花土传病害的发生,以鉴定棉苗的抗病性效果,干旱时及时浇水,以利于发病。根据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病高峰,分别于6月15日调査枯萎病,7月28日和8月20日分两次调査黄萎病。田间棉花主要土传病害立枯病、枯萎病、黄萎病的调査结果见表5,在苗期调査的立枯病砧木明显低于接穗,就枯萎病来说,嫁接棉花和砧木的反应型均为高抗或免疫,而非嫁接的接穗均发病;非嫁接接穗均发生黄萎病,而砧木和嫁接棉花均没有发生黄萎病,说明在连作多年的棉田中,选择的砧木以及用此砧木所培育的嫁接棉花均对棉花的主要土传病害表现高抗或免疫。试验中调查了嫁接棉花的嫁接成活率、田间移栽成活率,以及在田间的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品质等指标。就嫁接棉花的成活率来说,嫁接14天后调査的成活率基本都在90%以上(见表4),像接穗鄂杂棉24的成活率多数都为100%;每个嫁接组合棉花田间移栽45株,20天后调査成活率均在90%以上,多数在95%以上,说明嫁接棉花的成活率和田间移栽成活率均较高。利用嫁接培育的抗土传病害棉花在田间长势喜人,生长势强,株高和果枝数均比非嫁接的接穗(对照)高和数量多(见表6),与砧木长势旺的特征相似。嫁接棉花的生育期与接穗相似,比砧木开花、吐絮均早,霜前花率和对照相比差别不大,大多在90%以上,完全符合棉花生产的要求;而且嫁接棉花的生育期和早熟性不受砧木的影响,而是主要取决于接穗的特性。就产量因素来说,嫁接棉花的单株结铃数是接穗的数倍,主要由于冀棉11和鄂杂棉24的抗土传病害效果较差,对黄萎病来说均为感病(见表3、表5),造成叶片萎蔫、发黄、变枯、脱落,导致叶片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和呼吸作用,根、棉秆、果枝、叶柄的微管束变褐,分泌的毒素堵塞微管束,导致其不能进行正常的矿物质营养和水分的吸收与运输,发病严重时,叶片和蕾铃大量脱落,直至整株死亡。而嫁接棉花没有上述的病害特征,能够正常的生长发育。嫁接棉花的铃重和衣分与对照(非嫁接接穗)相比基本不变,且均比砧木的铃重和衣分高,这表明砧木的小铃和低衣分不影响嫁接棉的铃重和衣分。因嫁接棉花不受土壤中病原菌的影响,其接穗的结铃性较强,蕾铃脱落率低,就接穗冀棉ll来说,其嫁接棉花的籽棉产量比非嫁接的高58.01134.66%,皮棉产量高56.74133.30%;鄂杂棉24的嫁接棉花比对照(非嫁接)的籽棉产量高45.0099.34%,皮棉产量高44.99102.01%,详见表6。嫁接棉花的纤维品质与非嫁接的接穗品质相比差别不明显,详见表7,砧木海岛棉和陆海杂交棉的纤维品质均达到国家优质棉的标准,砧木对嫁接棉花的纤维品质没有本质的影响。上述的数据表明棉花土传病害对棉花产量的严重影响,同样表明利用本发明中的砧木嫁接的棉花,能够保证其不受土传微管束病害的影响,使其正常地生长发育,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理想的经济效益。而砧木的缺点(铃小、衣分低、结铃性差、晚熟等)和优点(纤维为优质棉)对接穗没有负面影响。表3室内鉴定砧木、接穗和嫁接棉花对黄萎病的抗病性反应<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5</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6</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7</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8</column></row><table>权利要求1.一种培育抗微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育砧木株鉴定并选取对棉花主要微管束病害黄萎病和枯萎病高抗或免疫的海岛棉或陆海杂交棉作为砧木,播种于苗床或营养钵中,育成砧木株;(2)育接穗株选取对棉花主要微管束病害黄萎病和/或枯萎病表现任意抗性类型的陆地棉品种或品系作为接穗,晚于砧木0~8天播种于苗床或营养钵中,育成接穗株;(3)嫁接当砧木株和接穗株具有1~2片真叶时,进行嫁接;(4)嫁接苗培养将嫁接苗置于温度为25~35℃、相对湿度85~95%、避免光照直射的环境中培育5~10天,成活后即为抗微管束病害棉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培育抗微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炼苗步骤所述嫁接苗培养510天后,透光、通风、降湿炼苗35天后,进行正常的移栽、栽培、管理即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培育抗微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培育所述砧木株和接穗株时,环境温度控制为2535°C,培养基质的相对湿度保持为5565%,长出真叶后,每57天喷施一次常规浓度的N、P、K营养液,当棉苗长势较旺时,叶面喷施常规浓度的縮节胺或矮壮素溶液。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培育抗微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3)中,采用劈接法嫁接用锋利的刀片去除砧木株子叶上面的顶芽,保留其主茎上的子叶,沿砧木的主茎纵向由上到下纵向垂直劈开11.5cm深的切口;接着去除接穗株下部根及茎上的子叶,保留12个真叶的生长点及34cm长的主茎,将接穗下端削成楔形,刀口深度约11.5cm,然后将接穗垂直插入上述砧木切口中,至少保证砧木和接穗一侧的韧皮部密切结合,最后用嫁接夹或石蜡封口膜包裹固定嫁接结合部,710天后去除嫁接夹或石蜡封口膜,嫁接棉花开始长出新叶,即表明嫁接成活。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培育抗微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或(2)中,播种之前对棉种进行消毒处理75%的酒精中浸种13分钟,随后以灭菌双重水洗涤棉种23次,再以0.5%的HgCl2溶液浸泡棉种46分钟后,用灭菌双重水洗涤57次。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培育抗微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海岛棉品种或品系为PimaS-7或海7124。7.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培育抗微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陆海杂交棉的母本为抗或高抗枯萎病、耐或抗黄萎病的陆地棉,父本为对黄萎病表现高抗或免疫的海岛棉。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培育抗微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所述陆海杂交棉为鲁研棉21x海7124、豫棉871x海7124、国欣棉llx海7124、鲁研棉21xPimaS-7、豫棉871xPimaS-7、国欣棉llxPimaS-7中的任意一种的F,代。9.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培育抗微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穗为冀棉ll、鄂杂棉24中的任意一种。全文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培育抗微管束病害棉花的方法。该方法是以对棉花主要微管束病害黄萎病和枯萎病高抗或免疫的海岛棉或陆海杂交棉作为砧木,以常规陆地棉品种或品系作为接穗,在苗期进行嫁接,将嫁接苗置于温度为25~35℃、相对湿度85~95%、避免光照直射的环境中培养5~10天。该法选用海岛棉或陆海杂交棉作砧木,在其物理阻碍(组织结构)或化学抑制的作用下,或二者共同的作用下,抑制或阻断微管束类病原菌在导管中的扩展,从而对微管束病害黄萎病和枯萎病表现免疫或高抗;本发明方法中的嫁接成活率高(90%以上),嫁接棉长势强、产量高,其株高高于非嫁接的接穗,其果枝数也多于非嫁接的接穗,与砧木长势强的特征相似。文档编号A01G1/00GK101642022SQ20091006592公开日2010年2月10日申请日期2009年8月25日优先权日2009年8月25日发明者朱和琴,胡雨薇,贺兆伟,贾新合,郝俊杰,平马申请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