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复配杀菌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809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复配杀菌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复配杀菌剂。
背景技术
:小麦全蚀病(Gaeumammomycesgraminis(Sacc.)Arx&olivervar.triticiWalker)是小麦重要的根部病害。在我国目前已扩展到北方冬麦区,西北春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共18个省(区),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有增加趋势。全蚀病主要危害小麦根系,是小麦毁灭性病害之一。据统计,轻病田减产10%~30%,严重地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目前我国尚无抗全蚀病的小麦品种,轮作、倒茬等栽培措施虽然对防治全蚀病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耕地面积所限和可操作性较差,很难大面积推广应用。据王刚等报道(植物保护,2004),生物防治方法虽然对全蚀病菌在植株体内的扩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并不能抑制病原菌的侵入,因此该方法并不能降低全蚀病的发病率。目前防治小麦全蚀病仍以化学防治为主。最早用于防治全蚀病的杀菌剂是一类高效内吸性杀菌剂一三唑类杀菌剂,其中在我国使用最为普遍的有三唑酮、三唑醇、烯唑醇、戊唑醇等,这类产品也被称为第一代三唑类杀菌剂。由于这类药剂兼有抑菌活性和植物生长调节活性两方面的作用,致使其安全性较差,经常引起田间的药害发生,造成出苗不齐等现象,根据其安全性排序戊唑醇>烯唑醇>三唑醇>三唑酮。此外,还有咯菌腈(适乐时)、硅噻菌胺(全蚀净)等用于全蚀病的防治,但前者防效较差,后者成本很高,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均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为了减少药剂施用量,减缓药害的发生。世界各国农化公司尝试将氟原子,硅原子,硫原子和杂环结构等引入基本结构中,这成为三唑类杀菌剂开发的另一个特点。由于结构的变化,使新开发的杀菌剂的防治谱得以扩大,而且对幼苗和作物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中腈菌唑和苯醚甲环唑等都是安全,高效的三唑类杀菌剂。研究表明腈菌唑易内吸传导到小麦幼苗的整个植株,除了对土传病害具有一定防治作用,对地上部白粉等病害也具有良好的防效,并具有一定的促进幼苗生产作用,使用剂量不当,易造成小麦幼苗高而纤细(农药学学报.2008,10(1):23-27;Efthimiadis,P.1988.Myclobutanilseedtreatment—anewapproachtocontrolcerealdiseases.ProceedingsoftheBritishCropProtectionConference-PestsandDiseases.BritishCropProtectionCouncil.:p.887-893);戊唑醇等第一代三唑类杀菌剂具有矮化壮苗作用,其作用方式研究表明,戊唑醇内吸至小麦幼苗中后主要富集在根茎交界部位(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高仁君),因此对于纹枯病和全蚀病等土传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效,但使用剂量稍高,易引起幼苗很难出土的药害现象。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复配杀菌剂。本发明所提供的杀菌剂,其活性成分由腈菌唑与戊唑醇组成,其中,腈菌唑与戊唑醇的质量比为(5-10):(2-3),优选比例为6:(2-3),最优选为6:2或6:3。本发明的杀菌剂按照上述各组分的质量比进行复配后,还可按需要添加不同的填料和助剂,加工成任何可接受的剂型。例如可以是悬浮剂、水乳剂、可湿性粉剂、乳油、(水分散)粒剂。其中,优选剂型为悬浮剂。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本发明复配杀菌剂的一种使用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具体是用含腈菌唑与戊唑醇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8%的复配杀菌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其中,所述复配杀菌剂与种子的质量比为1:(30-50)。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复配杀菌剂的用途。本发明所提供的所述复配杀菌剂的用途是该杀菌剂在防治小麦全蚀病中的应用。由于目前戊唑醇等第一代三唑类杀菌剂对全蚀病具有良好的防效,其内吸至小麦幼苗中后主要富集在根茎交界部位,但其使用剂量稍高,极易引起药害发生;而第二代三唑类杀菌剂腈菌唑等具有安全、促进幼苗生产的作用,其可内吸传导到小麦幼苗的整个植株。将这两种内吸后在植株体内分布有差异的三唑类杀菌剂复配,有利于出苗安全,兼治全蚀病和地上部的早期白粉等。因此,本发明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温室盆栽测定方法研究几种重要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全蚀病防治效果,并希望将腈菌唑对幼苗的促长作用和戊唑醇的壮苗作用结合起来,通过复配研制出安全、高效的新型杀菌剂产品,用于小麦全蚀病的防治。4本发明综合考虑了三唑类杀菌剂腈菌唑和戊唑醇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毒力作用,温室防治效果,不同药剂的吸收传导方式以及对小麦幼苗的植物生产调节作用的异同等方面,通过联合毒力试验筛选获得了腈菌唑与戊唑醇最佳的复配比例,并构建了(腈菌唑+戊唑醇)复配产品。该产品将戊唑醇对幼苗的矮化壮苗作用与腈菌唑的促进幼苗生长作用相结合,杜绝了戊唑醇单独使用易引起药害的弊端,以及腈菌唑种子处理易造成幼苗徒长的情况,保证了种子处理后出苗安全,幼苗健壮,且对小麦全蚀病具有良好的防效,防治效果优于单剂对照。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l、防治小麦全蚀病的药剂筛选一、材料和方法1.1供试材料l丄l供试菌株和小麦品种f共i式菌株d、麦全烛病菌菌株(Gaewwammom^ycesg^zm/w/s(Sacc.)Arx&olivervar.triticiWalker)LH01(中国农业大学)。小麦品种京9428,市售。l丄2供试药剂(均为市售)95Q/o戊唑醇原药(Tebuconazole),99。/。三唑酮原药(Triadimefon),95%苯醚甲环唑原药(Difenoconzole),95。/。三唑醇原药(Triadimeno1),92.7。/。腈菌唑原药(Myclobutanil),95。/。硅塞菌胺原药(Silthi叩ham);12.5%全蚀净(硅塞菌胺Silthiopham)悬浮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3%敌萎丹悬浮齐U(Difenoconzole),2%戊唑醇悬浮剂,10%腈菌唑悬浮剂。l丄3培养基的制备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的制备称去皮马铃薯200g切小块,加水1000ml煮沸半个小时,用纱布滤去马铃薯块,加水补足1000ml,然后加葡萄糖18g和琼胶15g,加热使琼胶完全熔化后,用纱布过滤,分装灭菌,备用。玉米粉沙土培养基的制备称取玉米粉1000g,洗净的砂子1000g,加水1500ml,将其混合均匀后,在蒸锅中蒸lh,取出分装在玻璃瓶中,12rC灭菌2h。1.2试验方法1.2.1病原菌的培养5将小麦全蚀病菌接种于PDA平板中,置于25'C培养箱中黑暗培养,培养7d备用。1.2.2室内毒力测定将供试药剂中的原药用甲醇配置成浓度为lxl0Vg/ml母液存储于4'C冰箱中,进行毒力测定时,用甲醇稀释成系列浓度梯度如下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用移液枪吸取各系列浓度药剂600Pl分别加入已灭菌的冷却至45'C的60ralPDA培养基中,混匀后,将带药的PDA培养基倒入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每皿15ml,每个药剂浓度4次重复,设只加600"1甲醇的处理为空白对照。将培养7d的病原菌PDA平板,沿菌落边缘用打孔器制备成直径为0.5cm的菌饼,菌丝面向下分别接种于带药和空白对照培养基中,置于25"培养箱中黑暗培养,7d后测量菌落直径,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然后将抑制率转化成机率值(Y),药剂浓度转换成以IO为底的对数值(X),将X-Y作回归直线,分别求出各药剂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毒力回归曲线方程Y二a+bX,以及相关系数r、有效抑制中浓度ECs。值和抑制90%浓度EU值。1.2.3接种体的培养与土壤接种将小麦全蚀病菌的0.5cm菌饼接种于玉米粉砂土培养基中,置于25。C培养箱中培养,培养期间要适时摇动,培养1个月后,与已灭菌的土壤按照l:IOO(体积比)比例混合,混合均匀后,置于塑料花盆中(直径为20cm)。1.2.4温室盆栽试验称量300粒小麦种子,分别与2%戊唑醇悬浮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10%腈菌唑悬浮剂、12.5%全蚀净(硅塞菌胺)悬浮剂、2.5%敌力脱乳油、3%敌萎丹悬浮剂制剂,按照药剂与种子l:40(质量比)包衣。播种于接种小麦全蚀病菌的土壤中,每种药剂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粒种子,设不经药剂处理的种子为对照,放置于温度为19。C温室中。l个月后,按照田间病害调查分级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17980.109-2004),调查根部病情。比较不同药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各种药剂对小麦出苗率的影响。小麦全蚀病菌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病;1级根系发病面积占1%—5%;3级根系发病面积占6Q%—20%;5级根系发病面积占21%40%;7级根系发病面积占41%—60%;9级根系发病面积占61%以上病情指数=S(发病级数x相对级数值)最高发病级数x调査总株数■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出苗率(%)=出苗数播种数x1001.2.5杀菌剂的复配经过室内毒力测定和温室盆栽防效试验筛选出抑菌和防治效果好的杀菌剂,将这几种杀菌剂原药母液,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复配,即得到各复配比例的母液,再用甲醇稀释成一系列复配药剂浓度梯度。按照1.2.2室内毒力测定的方法进行测定。混配制剂的联合毒力采用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方法表示混配制剂的理论毒力指数A=E(某药的毒力指数X在混剂中该药有效成分的百分率)。混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二g;仑;;wooC大于120时为增效作用,小于80时为拮抗作用,80120时为加和作用。根据混配共毒系数筛选出抑菌作用最佳的药剂复配比例。1.2.6田间药效试验依据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有关《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要求,在我国河南、安徽两省进行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1)供试药剂试验药剂为(根据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确定腈菌唑与戊唑醇复配的质量比为6:2,制备0.8%(腈菌唑+戊唑醇)复配悬浮剂,其中详细的制备方法如下采用湿法研磨方法,将4%的表面活性剂0201B,196的高纯钠型膨润土A,0.6%腈菌唑,0.2%戊唑醇,0.4%警戒色和2%乙二醇和水依次加入砂磨机中研磨45分钟,使产品粒径达到4.0微米以下即可作为悬浮剂使用。对照药剂为2%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江苏华农种衣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市购);25%腈菌唑乳油(江苏生花农药有限公司生产,市购)(2)实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在我国小麦全蚀病发生最普遍和严重的河南省进行,试验地选在河南中牟姚家乡七里岗村。种植的小麦品种为"豫麦49号",前茬作物为花生,土质沙壤土,肥力条件中上等。小麦全蚀病发生中等偏重。(3)试验设计试验设7个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计28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30平方米,小区采用随机区排列。各处理分别如下0.8%腈'戊悬浮种衣剂,药种比为l:30(100千克种子用有效成分26.7克)0.8%腈*戊悬浮种衣剂,药种比为l:40(100千克种子用有效成分20.0克)0.8%腈*戊悬浮种衣剂,药种比为l:50(100千克种子用有效成分16.0克)25%腈菌哇乳油,药种比为l:2500(100千克种子用有效成分10.0克)2%戊唑醇悬浮种衣剂,药种比为l:667(100千克种子用有效成分3.0克)空白对照(CK)(4)种子处理方法于小麦播种前一周,分别使用0.8%(腈菌唑+戊唑醇)复配悬浮剂种衣剂和82%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精选后的小麦种子进行包衣,方法是先将种子置于容器内,再按各试验处理所要求的药种比加入种衣剂,然后将种子和包衣剂充分搅拌均匀,晾干后待播。25%腈菌唑乳油于播种前一天进行拌种,方法是根据试验所需的25%腈菌唑乳油量加水约4公斤稀释,用喷壶均匀喷拌于精选后的100公斤麦种上,然后将麦种充分搅拌均匀,闷干待播。于小麦播种时,根据亩播种量折算小区用种子量,采用开沟条播法将各小区的包衣和拌药的种子分别播入,田间管理按常规进行。(5)小麦出苗率和防效调査和计算出苗率调査于小麦播种时,在各小区内的畦垅上各摆播300粒处理过的种子查出苗数,于小麦出齐苗后调查出苗数,计算出苗率。防治效果调查于小麦拔节期调査小麦根部发病情况,每小区取5个点,每点挖取20株小麦,保持根系完整,在水中清洗干净根上泥土,放在白色瓷盘上检査小麦根系发病情况,记载发病数,计算病株率,并按照小麦全蚀病9级分级标准(0级、1级、3级、5级、7级、9级)进行分级,计算病情指数和相对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17980.109-2004》。小麦产量测定于小麦收获期测产,每小区取5平方米面积,单收单打,称重,根据小区产量折合日亩产,计算平均增产率。二、试验结果2.1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见表l。由表1可知,对照药剂12.5%全蚀净(硅塞菌胺Silthi叩ham)悬浮剂和供试药剂95%戊唑醇原药、99%三唑酮原药、95%三唑醇原药、92.7%腈菌唑、95%苯醚甲环唑对小麦全蚀病菌的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根据EC5。值比较不同药剂的抑菌效果,其中,对照药剂硅塞菌胺的EC5()值最小,供试药剂中戊唑醇毒力作用最强,其次为三唑醇、腈菌唑、苯醚甲环唑、三唑酮。根据EC9o值比较不同药剂的抑菌效果,供试药剂中腈菌唑毒力作用最强,其次为三唑醇、戊唑醇和硅塞菌胺。表1不同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杀菌剂毒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EC50(pg/ml)EC90(^/ml)戊唑醇y=0.9734x+5.46250.92470.27804.27739三唑醇y=1.305x+5.60410.90210.29352,1570腈菌唑y=2.0157x+5.730.98080.43441.8777苯醚甲环唑y=0.9202x+4.98810.94240,837116.908三唑酮y=2.3518x+4.86970.90871.15295.6025硅塞菌胺y=0.9335x+5.67230.94660.湧54.49422.2温室盆栽防治效果温室盆栽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所有药剂对小麦全蚀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防效在80%以上的药剂是10%腈菌唑悬浮剂、3%敌萎丹悬浮剂和对照药剂12.5%全蚀净(硅塞菌胺),防治效果分别为94.34%、92.13%、84.66%和80.36%。并且在试验过程中观察到10%腈菌唑悬浮剂、3%敌萎丹悬浮剂对小麦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长还有促进作用;药剂2%戊唑醇悬浮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和2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可使地上部分矮化,叶片浓绿。表2六种杀菌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杀菌剂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出苗率(%)空白对照18.175--53,4612.5%全蚀净悬浮剂3.57080.3663.8510%腈菌唑悬浮剂1.02994.3482.313%敌萎丹悬浮剂2.78884.6679,622%戊唑醇悬浮剂4.01077.9473.08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10960.8862.312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7,57158.3467.312.3复配药剂对小麦全蚀病菌联合毒力测定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温室盆栽药效试验,筛选对小麦全蚀病防效较好的药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三唑醇和腈菌唑对全蚀病的抑菌活性优于其它药剂;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腈菌唑、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对小麦全蚀病菌的防治效果优于其它供试药剂。故将室内毒力作用和温室盆栽试验均表现最好的杀菌剂腈菌唑和戊唑醇进行二元复配,通过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确定最佳复配比例。结果见表3。戊唑醇和腈菌唑按照质量比3:6、2:6混配时,其共毒系数均>120,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戊唑醇和腈菌唑按照质量比2:6混配时,增效倍数最高,达到129.61倍;按照质量比3:5、3:7、3:8、2:8和2:10混配时,其共毒系数介于80120之间,表现为加和作用。选择增效倍数最高的配比,即戊唑醇和腈菌唑按照质量比2:6混配,构建0.8%的腈菌唑戊唑醇悬浮剂,作为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复配杀菌剂产品。进行天天见温室盆栽试验的防效验证。表3腈菌唑和戊唑醇按照不同比例复配对小麦全蚀病菌的联合毒力复配比例(质量比)回归方程相关系数EC5Q(pg/ml)增效倍数戊:腈3:5y=1.1215x+1.30360.98390.536287.94戊:腈3:6y=1.356x+5.53640.93720.4021121.00戊:腈3:7y=1.1686x+5.39830.95440.4562109.46戊:腈3:8y=1.2017x+5.24490.92620.625581.60戊:腈2:8y=1.4266x+5.48270.96620.4588118.16戊:腈2:6y=1.6446x+1.18960.91740.1890129.61戊腈2:10y=1.2889x+5.2530.98180.636487.692.4田间药效试验防治效果依据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有关《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要求,在我国小麦全蚀病主要发生地河南省进行了药效试验,以评价0.8%腈戊悬浮种衣剂对小麦全蚀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确定最佳使用剂量。结果表明0.8%(腈菌唑+戊唑醇)的复配悬浮剂按照1:50,1:40和1:30(100克种子使用药剂有效成份16.0毫克,20.0毫克和26.7毫克)的药种比处理小麦种子后,对小麦种子出苗安全,对全蚀病的防效分别为78.6%,80.1%和83.8%,增产幅度为11.4%-14.4%,防效明显优于对照药剂2%戊唑醇单剂和25%腈菌唑单剂。结果见表4。表4腈菌唑和戊唑醇按照2:6的比例复配后构建的0.8%复配产品对小麦全蚀病菌的田间防效11处理(药种比)重复出苗情况调査防效调査测产结果调査总苗数淋)出苗数淋)出苗率(%)调査株数(株)病株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小区产量(公斤)增产率(%)0.8%腈-戊悬浮种衣剂1:30130028996.315010.71.980.77.5014.0230028795.71508.01,486.47.7117.4330029197.015011.31.783.57.7613.7430028795.71508.71.684.27.4812.7平均%.29.783.714.50.8%腈*戊悬浮种衣剂1:40130029096.71501.32.0訓7.4813.8230028896.015013.32.179.17.3913.8330029297.315010.01.982.07.8114.2430028795.71509.32.179.37.3711.4平均96.410,980.113.30.8%腈'戊悬浮种衣剂1:50130029197.015012.02.080.57.2511.7230029397.715014.02.178.47.1811.3330028996.315010.72.179.97.409.5430029096.715014.02.475.67.5213.2平均96.912.778.611.425%腈菌唑乳油1:25001300289%315019.33.960.77.2210.7230029397.715016.03.465.76.968.5330028595.015018.03.466.77.085.4430029197.015020.04.060.56.976.3平均96.518,363.47.72%戊唑醇悬浮种衣剂1:667130029297.315018.73.664.46.947.1230028996.315016.73.960.46.887.4330029397.715018.03.566.27.136.0430029297.315019.33.565.27.006.7平均96.918.264.17.1Ck130029297.315030.710.0/6.45/230029698.715034.710.3/6.37/330029297.350030.09.9/6.70/430029598.350037.310.5/6.53/平均97.933.2//室内毒力测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的抑菌作用不同,依12据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和药剂对小麦出苗的安全性,筛选腈菌唑和戊唑醇这两种杀菌剂作为药剂复配成份。腈菌唑与戊唑醇按照质量比3:6和2:6比例复配,表现为增效作用。由于腈菌唑对小麦全蚀病的EC9o和温室防效优于戊唑醇,且该杀菌剂对小麦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选择2:6的药剂配比构建复配产品0.8%(腈菌唑+戊唑醇)悬浮剂,并进一步开展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处理小麦种子后对全蚀病的防效为78.6%-83.8%,增产幅度为11.4%-14.4%,防效优于对照药剂2%戊唑醇单剂和25%腈菌唑乳油单剂。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病原菌寄居土壤中,从植株的根部侵染发病,所以建议在播种前采用种子包衣技术进行种子处理,降低病原菌的初侵染,提高防治效果,进而提高小麦产量。权利要求1、一种复配杀菌剂,其活性成分由腈菌唑与戊唑醇组成,其中,腈菌唑与戊唑醇的质量比为(5-10)∶(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腈菌唑与戊唑醇的质量比为6:(2-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腈菌唑与戊唑醇的质量比为6:2或6:3。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配杀菌剂为悬浮剂。5、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复配杀菌剂的使用方法,是用含腈菌唑与戊唑醇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8%的复配杀菌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其中,所述复配杀菌剂与种子的质量比为1:(30-50)。6、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复配杀菌剂用于防治小麦全蚀病。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复配杀菌剂及其使用方法。该复配杀菌剂,活性成分由腈菌唑与戊唑醇组成,其中,腈菌唑与戊唑醇的质量比为(5-10)∶(2-3),优选质量比为6∶(2-3),最优选为6∶2或6∶3。本发明将腈菌唑与戊唑醇复配,使戊唑醇对幼苗的矮化壮苗作用与腈菌唑的促进幼苗生长作用相结合,杜绝了戊唑醇单独使用易引起药害的弊端,以及腈菌唑种子处理易造成幼苗徒长的情况,保证了种子处理后出苗安全,幼苗健壮,且对小麦全蚀病具有良好的防效,防治效果优于单剂对照。文档编号A01N43/653GK101491250SQ200910079898公开日2009年7月29日申请日期2009年3月13日优先权日2009年3月13日发明者敏刘,刘西莉,刘鹏飞,张善祥,朱春雨,李健强,岩王,王维峰,磊陈,黄中乔申请人:中国农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