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配农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020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复配农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配农药,属于农药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氯虫苯甲酰胺是美国杜邦公司于2000年发现的一类新型杀虫剂。它作用于害虫的鱼尼丁受体,导致害虫细胞中钙离子的释放失控,进而导致害虫瘫痪死亡。氯虫苯甲酰胺不作用于哺乳动物的鱼尼丁受体,哺乳动物的鱼尼丁受体与昆虫的鱼尼丁受体之间存在结构性差异。多杀菌素最初是在剌糖多胞菌(Saccharopolysporaspinosa)发酵液中提取的一种大环内酯类多组分抗生素。它作用于害虫神经系统的乙酰胆碱能受体,并持续激活,可使害虫迅速麻痹、瘫痪,最后导致死亡,其杀虫速度可与化学农药相媲美。它既有高效的杀虫性能,又有对哺乳动物安全的特性,适合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应用。与目前常用杀虫剂无交互抗性,是一种高效低毒的广谱杀虫剂。除虫实际上是控制害虫在一定数量范围内,由于客观条件等原因害虫不可能完全被杀灭,幸存的极少数害虫经数代繁衍就会产生对于该种农药的免疫性,尤其是原药单用,更容易使害虫产生免疫性。目前市场上还没有氯虫苯甲酰胺和多杀菌素联合用于制备农药。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配农药,它具有杀虫效价高、低毒、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的特点。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种复配农药,该农药的有效成分为氯虫苯甲酰胺和多杀菌素,其特征在于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和多杀菌素的比例为i:55:i。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和多杀菌素的配比为1:22!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和多杀菌素的配比为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该农药中含有的氯虫苯甲酰胺的质量分数为0.5%2.5%,含有的多杀菌素质量分数为0.5%2.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该农药中含有的氯虫苯甲酰胺的质量分数为1.0%,含有的多杀菌素质量分数为2.0%。本发明将氯虫苯甲酰胺和多杀菌素联合用于制备农药,单个药物使用很容易使得害虫产生免疫,药物联用不易使害虫产生免疫。并且联用还有一个更重要优点,使得两种药物从不同的作用机理破坏害虫的神经系统,在用料配比合适的情况下能产生显著的协同作用。如试验一表2所示,本发明比分别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和多杀菌素具有更好的杀虫效果。本发明所述的氯虫苯甲酰胺与多杀菌素复配农药,可制成多种剂型;其复配生产工艺和助剂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用二化螟对该复配农药的多种配比进行毒力测定,共毒系数如下0.5%氯虫苯甲酰胺+2.5%多杀菌素毒力系数为293.4;1.0%氯虫苯甲酰胺+2.5多杀菌素毒力系数为341.4;1.5%氯虫苯甲酰胺+1.5%多杀菌素毒力系数为251.6;2.0%氯虫苯甲酰胺+1.0%多杀菌素毒力系数为313.9;2.5%氯虫苯甲酰胺+0.5%多杀菌素毒力系数为456.8。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效价高,并且毒性低使用安全;2、本发明不易使得害虫产生对本发明产生免疫性。1:5;氯虫苯甲酰胺的质量浓度为:2;氯虫苯甲酰胺质量浓度1.0%,多:1;氯虫苯甲酰胺质量浓度1.5%,多:1;氯虫苯甲酰胺质量浓度2.0%,多:1;氯虫苯甲酰胺浓度2.5%,多杀菌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实施例一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0.5%,多杀菌素的质量浓度为2.5%。实施例二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1杀菌素质量浓度2.0%。实施例三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1杀菌素质量浓度1.5%。实施例四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2杀菌素质量浓度1.0%。实施例五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5素浓度0.5%。试验一本发明对二化螟的联合作用测定1试验条件1.1供试耙标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45龄幼虫。1.2饲养情况灯光诱集大量二化螟越冬成虫于养虫圃稻苗上产卵孵化,待幼虫发育至45龄期,割取稻苗于室内剥出健康幼虫待用。2试验设计2.1试剂2.1.1试验药剂96.45%氯虫苯甲酰胺原粉和90%多杀菌素原粉,均由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1.2药剂配制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作溶齐U,加乳化齐U,分别配制成10%氯虫苯甲酰胺乳油和多杀菌素5%乳油。2.1.3空白对照(CK):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D.M.F)3000倍液(33.3mg/L)作空白对照。3试验方法采用浸虫法用二通玻管一头蒙上尼龙纱布,将供试二化螟幼虫10头左右用毛笔挑入管内,手持管口浸入配制好浓度的药液内浸56秒钟,取出将虫体放在吸水纸上吸干体表溶液,再将虫体用毛笔挑放入装有短稻叶作饲料的塑料碗内,口蒙保鲜膜,并扎上小孔若干,贴上药液浓度标签,置与闭光处(温度23-28°C)饲养48小时后,检查死、活虫数。计算方法实测混剂的毒力指数=(标准杀虫剂A的LC5。/混剂的LC5。)X100理论混剂的毒力指数二A的毒力指数XA在混剂中的含量(X)+B在毒力指数XB在混剂中的含量(%)共毒系数=实测混剂的毒力指数/理论混剂的毒力指数X100共毒系数大于100,表明有协同作用;若共毒系数小于100。则表示有拮抗作用;接近100为相加作用。表1本试验的分组情况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表2对二化螟的毒力测定结果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由表2可知,本发明相比伊维菌素和多杀菌素单用,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特别是表2中实施例五一栏所示,其共度系数达到了456.8,协同作用显著。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积极效果,选取实施例二为代表进行了下列几项试验。试验二实施例二对稻纵巻叶螟的生物活性测定1试验条件1.1供试耙标稻纵巻叶螟(Cn即halocrocismedihalis)45龄若虫。1.2饲养情况在稻纵巻叶螟发蛾盛期,诱捕大量羽化的成虫放入网室的饲养圃内,让其产卵孵化,待幼虫发育至45龄期,摘取被害的巻叶,于室内剥虫待用。2试验设计2.l试剂2.1.1试验药剂96.45%氯虫苯甲酰胺原粉和95%多杀菌素原粉,均由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1.2药剂配制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作溶剂,加乳化剂,配置成5%伊维菌素乳油和多杀菌素5%乳油。按氯虫苯甲酰胺1.0%和多杀菌素2.0%的浓度比例配制成3.0%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混剂;以两单剂作为对照药剂。2.1.3空白对照(CK):采用D.M.F3000倍液(33.3mg/L)作空白对照。2.2试验处理2.2.1剂量设置根据预备试验,幼虫死亡90%和20%左右的剂量氯虫苯甲酰胺设置5个等比剂量为0.7813-12.5000mg/L,多杀菌素的剂量设置为6个等比剂量3.1250-50.OOOOmg/L。3.0%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1.0%+2.0%)混剂设置为5个等比剂量0.4688-30.0000mg/L;空白对照D.M.F为33.3mg/L。2.2.2试验重复每个农药和混剂量配比试验设置成系列浓度,每一个浓度设置4次重复。每次重复处理稻纵巻叶螟45龄幼虫10头左右。63试验方法采用浸虫法用二通玻管一头蒙上尼龙纱布,将供试二化螟幼虫10头左右用毛笔挑入管内,手持管口浸入配制好浓度的药液内浸56秒钟,取出将虫体放在吸水纸上吸干体表溶液,再将虫体用毛笔挑放入装有短稻叶作饲料的塑料碗内,口蒙保鲜膜,并扎上小孔若干,贴上药液浓度标签,置与闭光处(温度2328°C)饲养24小时后,检查死、活虫数。同时设置不含农药的相应的有机溶剂(D.F.M)3000倍液处理作空白对照。处理方法同上。4数据统计与分析试验数据经计算机DPS软件系统处理,求出各药剂的LC5。、LC^、毒力回归线、相关系数和95%置信区间。5结果分析与结论表3实施例二对稻纵巻叶螟45龄若虫的药效测定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表4实施例二对稻纵巻叶螟45龄若虫的药效测定2<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测定结果表明实施例二对稻纵巻叶螟45龄若虫的LC5。和LC95分别为0.4195mg/L和30.1836mg/L,对照药剂氯虫苯甲酰安对稻纵巻叶螟45龄若的LC5。和LC95分别为5.4563mg/L和78.7709mg/L;多多杀菌素对稻纵巻叶螟45龄若的LC5。和LC95分别为19.7773mg/L和3380.1482mg/L。从表3中可以看出,实施例二无论在用量和杀灭害虫能力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比两者单用的效果具有明显的加强。由于室内生物测定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对室内试虫进行评价,田间害虫更为复杂,因此建议进行继续开展田间试验以明确该药剂田间药效,以及合适的田间使用剂量和方法等。试验三实施例二防治稻纵巻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1条件1.1试验对象稻纵巻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试验作物中浙优1号(杂交稻)分蘖期。1.2环境条件试验安排在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基地B区,试验田间面积2.5亩,为水泥田埂、自流灌溉、土壤粘土壤,中等肥力。水稻品种为中浙优1号,6月3日播种,6月26日移栽,移栽规格为25X20厘米,每穴1-2株。移栽后7天施用除草剂和尿素15公斤,以后未使用杀虫剂和菌剂,水稻生长正常。2试验设计和安排2.1药剂2.1.1试验药剂96.45%氯虫苯甲酰胺和90%多杀菌素原药,均由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自配30克/公斤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混配剂乳油(1.0%+2.0%)。2.1.2对照药剂100克/公斤氯虫苯甲酰胺和50克/公斤多杀菌素乳油均由原药自配而成。2.1.3药剂用量及编号表5供试药剂实验设计<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3.2小区安排3.2.1小区排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为顺序排列。3.2.2小区面积和重复小区面积为30m2(5mX6m),重复3次。3.3施药方法按每亩用水量50kg折算,用MH-16型手动喷雾器,第一次施药日期是7月18日,水稻为分蘖期。稻纵巻叶螟在稻田内幼虫期整齐,l-2龄幼虫期,稻叶尖巻曲一寸长左右。用药当天晴,气温2438t:。用药当天(7月18日)至第5天(7月22日)均为高温晴天,用药后7天(7月24日)为大雨,之后为阴和中雨天气。用药7天期间,施药稻田均保持浅水层,未使用其他药剂和肥料。于用药后4天(7月21日)、10天(7月27日)各调查一次。3.4调查方法将小区划为两等分,每次调查小区的1/2面积。采用平行跳跃方法,每小区调查5点,每点调查5丛水稻,共调查25丛水稻,摘取调查稻株的所有巻叶,放入塑料袋中,标明区号,在室内计数各小区的巻叶数和活虫数,再折换为百丛巻叶数和百丛活虫数进行统计分析,如表6。表6本发明实施例二的药剂对稻纵巻叶螟的田间防治效果9<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平均百丛绿叶数为9030片;用药后10天平均百丛总叶片数为8740片。每次调查时,每小区随机计数2丛水稻的总绿叶片数,全区调查IO个点以上,求算每丛水稻的平均叶(绿叶)片数。在调查时,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有无药害或者其他损伤情况。4结果分析4.1实施例二,亩用80克,药后IO天调查防治稻纵巻叶螟的巻叶防治效果为83.0%,活虫减退率为90.8%。其巻叶防治效果均高于100克/公斤氯虫苯甲酰胺亩用20克和50克/公斤多杀菌素亩用20克的防治效果;活虫减退率略低于100克/公斤氯虫苯甲酰胺,但明显高于50克/公斤多杀菌素。4.2实施例二中氯虫苯甲酰胺亩用量减少50%,但防治效果接近,亩用成本可降低20%左右。用活虫减退率的指标来评价药剂的防治效果较为实际,混配剂的活虫减退率高达90.3%,说明对高低龄幼虫均有杀伤作用。4.3实施例二在使用后,无药害症状发生,水稻生长正常。试验四实施例二防治二化螟的田间药效试验1条件1.1试验对象水稻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试验作物早稻,中早22号,分蘖期。1.2环境条件试验安排在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基地B区,试验田间面积2.5亩,为水泥田埂、自流灌溉、土壤粘土壤,中等肥力。水稻品种为早稻,中早22号,3月24日播种,4月24日移栽。移栽后7天施用除草剂和尿素20公斤,以后未使用杀虫剂和菌剂,水稻生长正常。2试验设计和安排2.l药剂2.1.1试验药剂由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96.45%氯虫苯甲酰胺和90%多杀菌素原药自配成30克/公斤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混配剂乳油(1.0%+2.0%)。2.1.2对照药剂200克/公斤氯虫苯甲酰胺胶悬剂为美国杜邦公司生产,25克/公斤多杀菌素胶悬剂均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2.1.3药剂用量及编号表5供试药剂实验设计<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3.2小区安排3.2.1小区排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为顺序排列。3.2.2小区面积和重复小区面积为30m2(5mX6m),重复3次。3.3施药方法按每亩用水量50kg折算,用MH-16型手动喷雾器,第一次施药日期是5月27日,水稻为分蘖期。二化螟幼虫处于稻苗枯鞘高峰期(l-2龄幼虫期)。施药当天至用药后6天,天气为晴转多云,气温1828t:,药后7天、14天下大雨,其余天气至6月15日调查枯心率为止均为晴天,气温223rC。用药期间至药后18天,田间均保持浅水层,水稻正常生长。3.4调查方法用药18天左右(6月15日),二化螟幼虫发育至5龄左右,为害造成的水稻枯心基本稳定时,进行枯心率调查。调查枯心率,采用平行跳跃取样法,即每小区取样10点(排)每点5丛水稻,共调查50丛水稻株内的枯心数。折算成百丛水稻枯心数。每小区随机调查5丛水稻的分蘖数,折算成百丛水稻的总株数,计算每小时的枯心率。在枯心数调查的同时,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有无要害或其他的损伤情况。4结果与分析表7本发明实施例二对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column></row><table>从表7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二亩用100克,平均枯心率为0.62%,防治效果为95.7%;比两对照单剂的枯心率低,防治效果为高。混配剂中的多杀菌素属生物源性农药,低毒,无污染,价位亦偏低。混配剂亩用药成本将会比单用氯虫苯甲酰胺的成本低15%。本发明实施例二和两个单剂施药区,水稻生长正常,无药害症状发生。权利要求一种复配农药,该农药的有效成分为氯虫苯甲酰胺和多杀菌素,其特征在于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和多杀菌素的比例为1∶5~5∶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和多杀菌素的配比为i:22:i。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和多杀菌素的配比为i:2。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该农药中含有的氯虫苯甲酰胺的质量分数为0.5%2.5%,含有的多杀菌素质量分数为0.5%2.5%。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该农药中含有的氯虫苯甲酰胺的质量分数为1.0%,含有的多杀菌素质量分数为2.0%。全文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复配农药,属于农药
技术领域
。一种复配农药,该农药的有效成分为氯虫苯甲酰胺和多杀菌素,其特征在于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和多杀菌素的比例为1∶5~5∶1。本发明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效价高,并且毒性低使用安全;本发明不易使得害虫产生对本发明产生免疫性。文档编号A01N43/22GK101773124SQ20101012220公开日2010年7月14日申请日期2010年2月12日优先权日2010年2月12日发明者储消和,刘少春,张文骏,王力,马玉梅申请人: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