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车式渔线轮的卸力旋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1094阅读:22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纺车式渔线轮的卸力旋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卸力旋钮,特别是涉及一种与安装在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轴前 端螺纹连接并用来调整制动力的卸力旋钮。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在前卸力型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内收纳有卸力机构的卸力垫圈。 作用在该卸力垫圈上的制动力由与卷线筒轴螺纹连接的卸力旋钮来调整。在现有技术中, 卸力旋钮包括旋钮主体,其具有外延部,在该外延部的前表面上形成有旋钮部;按压部 件,其至少一部分收纳在旋钮主体中。旋钮主体外延部的后表面上则具有圆筒形外周面。对 于上述卸力旋钮而言,人们公知具有如下结构的卸力旋钮为了防止液体流入卸力垫圈的 收纳部中,在旋钮主体或按压部件的外周面上安装有密封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专 利文献2)。专利文献1中卸力旋钮的按压部件的外周面上安装有密封部件。密封部件不 仅可密封卷线筒内周面和按压部件之间的间隙,还可以密封按压部件的后端面。专利文献 2中的密封部件则用来密封卸力旋钮主体的外周面和卷线筒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当将上述 密封部件安装在卸力旋钮和卷线筒内周面之间时,就能防止液体流入卷线筒内的卸力机构 的收纳部中。专利文献1 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135542号专利文献2 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136216号对于现有技术中卸力旋钮的结构而言,上述任意一个卸力旋钮的外延部后表面和 密封部件的前方之间都形成较大的空间。因此,当在雨中垂钓或将纺车式渔线轮浸在液体 中进行清洗时,该空间中都有可能存留液体。若该空间中存留有液体,在拆卸卸力旋钮时, 存留的液体有可能会流入卷线筒内卸力机构的收纳部中。具体而言,如果密封部件的顶端 脱离卷线筒的内周面时,则存留的液体有可能会流入卸力机构的收纳部中。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纺车式渔线轮的卸力旋钮,其既可以防止液 体流入卸力机构的收纳部内,还可使液体难以存留在密封部件与外延部之间。本发明技术方案1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卸力旋钮,其与卷线筒轴的前端螺纹连 接并用于调整收纳在卷线筒内的卸力机构的制动力,卷线筒轴上安装有在纺车式渔线轮的 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卷线筒中。卸力旋钮包括旋钮部件、螺母部件和密封部件。其中,旋钮部 件具有圆形外延部和圆筒状外周面,该旋钮部件用于按压卸力机构的卸力垫圈,其中,在外 延部的前表面上形成有可用手调节制动力的突出出来的旋钮部,外周面形成在外延部的后 表面上,其直径小于外延部直径。螺母部件,其设置在旋钮部件上并可与之形成一体转动, 该螺母部件与卷线筒轴的前端螺纹连接。密封部件除具有用来安装到外周面上的安装部之 外,还具有与卷线筒内周面接触的第1密封部以及与外延部后表面的外周侧接触的第2密 封部。
3
当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将该卸力旋钮安装到卷线筒轴上时,由于密封部件的第1 密封部会接触卷线筒内周面。因此,该卸力旋钮可以防止液体流入卷线筒内的卸力机构的 收纳部中。此外,由于第2密封部接触外延部后表面的外周侧。因此,该卸力旋钮可以尽可 能地减少存留在密封部件与外延部之间的液体。此时旋钮部件所采用的结构是,将密封部 件安装在该旋钮部件的外周面上时,其第1密封部会与卷线筒内周面接触,而第2密封部会 与外延部后表面的外周侧接触。因此可减小密封部件与外延部之间的空间,从而可尽可能 地减少存留在密封部件与外延部之间的液体。因此,该卸力旋钮既可防止液体流入卸力机 构的收纳部内,还可使液体难以存留在密封部件与外延部之间。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2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卸力旋钮,其第 1密封部的外径比外延部的外径大。此时,由于第1密封部的外径比外延部的外径大,所以 第1密封部和接触外延部后表面的外周侧的第2密封部之间的绝大部分空间就会向外部敞 开。因此,该卸力旋钮可尽可能地减少存留在该空间中的液体的量。在技术方案1或2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3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卸力旋钮, 其密封部件还具有用来接触旋钮部件外周面的第3密封部。此时,由于设置有用来接触旋 钮部件外周面的第3密封部,所以即使有第2密封部未能封住的液体流入外延部后表面一 侧,该液体也难以从密封部件的内周侧流入卸力机构的收纳中。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4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卸力旋钮,其旋 钮部的后表面为平坦表面,密封部件的安装部沿着该后表面设置在第2密封部的内周侧。 此时,由于安装部沿着该后表面设置在第2密封部的内周侧,所以基本上可以封堵后表面 和安装部之间的空间。因此即使有第2密封部未能封住的液体流入外延部后表面一侧,其 流入量也会变少,该液体难以从密封部件的内周侧进一步流入卸力机构的收纳部中。在技术方案1或2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5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卸力旋钮, 其旋钮部件包括旋钮主体、按压部件、防脱部件和施力部件。其中,旋钮主体具有外延部、外 周面以及位于其内部而后端面敞口的收纳凹部。按压部件呈圆筒状,其一部分收纳在收纳 凹部中并以不能转动但可沿轴向移动的方式与卷线筒轴相连接,其用来按压卸力垫圈。防 脱部件用来防止按压部件脱出收纳凹部。螺母部件以可以与收纳凹部形成一体转动且可沿 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收纳凹部中。施力部件设置在螺母部件和按压部件之间。上述卸力旋钮的旋钮部件包括相对于卷线筒轴转动并转动螺母部件的旋钮主体、 以不能转动的方式与卷线筒轴连接的按压部件、防脱部件和施力部件。而且,由螺母部件经 施力部件来按压与卸力垫圈接触接触的按压部件。因此在上述结构中,不仅可以通过施力 部件来微调制动力,同时,由于接触按压部件的卸力垫圈不能与卷线筒轴相对转动,因此按 压部件和卸力垫圈不能相对转动,所以按压部件可以平稳地按压卸力垫圈。在技术方案1或2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6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卸力旋钮, 其旋钮部件具有靠近外延部后表面并形成在外周面上的环形槽,密封部件为弹性部件并安 装在该环形槽内。此时,由于密封部件由弹性体制成,所以无需使用防脱部件等就可以将密 封部件安装在环形槽内。此外,由于环形槽以靠近外延部的方式设置,所以能以靠近外延部 的方式设置密封部件,从而能可靠地密封外延部的后表面。当采用本发明而将密封部件安装在旋钮部件的外周面上时,其第1密封部会与卷 线筒内周面接触,第2密封部会与外延部后表面的外周侧接触。因此本发明可减小密封部件与外延部之间的空间,从而可尽可能地减少存留在密封部件与外延部之间的液体。因此, 该卸力旋钮既可防止液体流入卸力机构的收纳部中,还可以使液体难以存留在密封部件与 外延部之间。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中采用的纺车式渔线轮的侧面剖视图;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中采用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的剖面放大图;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卸力旋钮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卸力旋钮的剖面图;图5为密封部件的主视图;图6为图5的剖切线VI-VI剖切的剖面图。附图符号说明4 卷线筒;4h 卸力收纳凹部(卸力机构的收纳部的一个例子);4j 密封接触部 (卷线筒内周面的一个例子);15 卷线筒轴;15a 非圆形部;15b 外螺纹部;60 卸力机 构;61 卸力旋钮;62 第1卸力垫圈;66 旋钮部件;67 螺母部件;68 密封部件;68b 第1 密封部;68c 第2密封部;68d 第3密封部;70 旋钮主体;70a 旋钮部;70b 外延部;70c 外周面;70d 部件收纳凹部;70f 第1环形槽;70j 后表面;70k 密封接触部;72 防脱部 件;73 螺旋弹簧。
具体实施例方式<整体结构和渔线轮主体的结构>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中采用的纺车式渔线轮,包括以可转动的方式 支承手柄1的渔线轮主体2、转子3和卷线筒4。其中,转子3用来将渔线卷绕在卷线筒4 上,转子3支承在渔线轮主体2的前部且可以转动。卷线筒4的外周面上卷绕有渔线,其设 置在转子3的前部并且可以前后移动。此外,手柄1可以安装在渔线轮主体2的左侧和右 侧的任意一侧。渔线轮主体2包括渔线轮轮体2a,其具有开口 ;盖部件(未图示),其以可拆下的 方式安装在渔线轮主体2a上,用以封闭上述开口 ;竿安装座2c,其从盖部件开始斜着向前 上方延伸。渔线轮轮体2a的内部具有空间。该内部空间内设置有转子驱动机构5和摆动 机构6,其中,转子驱动机构5可与手柄1的转动联动而转动转子3,摆动机构6用于使卷线 筒4前后移动,从而使渔线均勻地卷绕在卷线筒4上。转子驱动机构5包括主齿轮11,其可与主齿轮轴10形成一体转动,在主齿轮轴 10上固定有手柄1 ;小齿轮12,其与上述主齿轮11啮合。小齿轮12形成为筒状并贯穿转 子3的中心部。而且,小齿轮12的前部12a通过螺母13固定在转子3上。此外,小齿轮12 的中间部和后端部分别通过轴承14a、14b以可以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渔线轮主体2上。摆动机构6使贯穿卷线筒4的中心部并连接在卸力机构60上卷线筒轴15前后移 动。由此能够使卷线筒4和卸力机构60 —起前后移动。摆动机构6包括螺杆21,其平行 设置在卷线筒轴15的下方;滑块22,其可沿螺杆21前后移动。滑块22固定在卷线筒轴15 的后端且不能转动。螺杆21与手柄1的转动联动而转动
〈转子的结构〉转子3包括圆筒部30 ;第1转子臂31和第2转子臂32,它们设置在圆筒部30的 侧方并且相互面对。圆筒部30和第1转子臂31和第2转子臂32形成一体。在圆筒部30的前部形成有前壁33,在前壁33的中央部设置有凸缘部33a。在凸 缘部33a的中心部形成有通孔,小齿轮12的前部12a和卷线筒轴15贯穿该通孔。螺母13 设置在前壁33的前部,由螺母13将转子3固定在小齿轮12的前部12a上。第1转子臂31从圆筒部30向外弯曲、鼓起并向前延伸。在第1转子臂31的前端 外周侧以可以摆动的方式安装有第1导臂支承部件40。第1导臂支承部件40的顶端安装 有用于将渔线引导到卷线筒4上的线辊41。第2转子臂32从圆筒部30向外弯曲、鼓起并 向前延伸。在第2转子臂32前端外周侧以可以摆动的方式安装有第2导臂支承部件42。 线辊41和第2导臂支承部件42之间固定有将线材大致弯曲成符号U形的导臂43。渔线 导臂44由第1导臂支承部件40、第2导臂支承部件42、线辊41和导臂43构成。如图1所 示,渔线导臂44可在渔线引导状态和被翻转后的放线状态之间摆动。转子3的圆筒部30的内部设置有防倒转机构50,其用于解除或禁止转子3倒转。 防倒转机构50包括滚子式第1单向离合器51,其内圈可以转动;切换杆52,其用于将单向 离合器51切换为工作状态(禁止倒转状态)和非工作状态(允许倒转状态)。<卷线筒的结构>如图1所示,卷线筒4设置在转子3的第1转子臂31和第2转子臂32之间,其通 过卸力机构60安装在卷线筒轴15的顶端。卷线筒4为用来卷绕渔线的部件,例如,由金属 制成或者由合成树脂制成。如图2所示,卷线筒4包括线轴主体部4a,其用于卷绕渔线; 裙部4b,其与线轴主体部4a的后端部形成一体并且呈直径较大的筒状;前凸缘部4c,其设 置在线轴主体部4a的前端部并且直径较大。线轴主体部4a包括筒状部4d,其用于卷绕 渔线;支承部4e,其呈筒状并设置在筒状部4d的内周面上;连接壁部4f,其用来连接筒状 部4d和支承部4e。线轴主体部4a的支承部4e以可以相对于卷线筒轴15转动但不能向后 方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卷线筒轴15上。前凸缘部4c与线轴主体部4a形成一体。在前凸缘部4c的外周面形成有越向顶 端直径越大的斜面4g。通过形成斜面4g,就可在遏制渔线产生缠结的情况下顺利放线。在线轴主体部4a的内周侧形成有用来收纳卸力机构60的筒状卸力收纳凹部 4h(卸力机构的收纳凹部的一个例子)。在线轴主体部4a的内周侧的卸力收纳凹部4h的 结构如下其以连接壁部4f为底面而形成一大一小2个圆筒形空间。在卸力收纳凹部4h 的直径较小的空间内收纳有卸力机构60。在卸力收纳凹部4h直径较小的一侧形成有卡止 槽4i,其朝向为前后方向(卷线筒轴方向),卡止槽4i用于防止后述第2卸力垫圈63转动。 此外,在前凸缘部4c的内周侧形成有用来设置旋钮61的密封接触部(卷线筒内周面的一 个例子)4j,其直径大于卸力收纳凹部4h的较大的直径。卸力收纳凹部4h直径较小一侧的 内周面的前部形成有环形弹簧卡止槽4k,其中安装有用于防止卸力机构60脱出的防脱弹 簧80。〈卸力机构的结构〉如图2所示,卸力机构60收纳在卸力收纳凹部4h内,通过其对卷线筒4施加制动 力,以使卷线筒4向放线方向的转动得以制动。该卸力机构60的制动力通过卸力旋钮61来调整。卸力机构60包括第1卸力垫圈62、第2卸力垫圈63和第3卸力垫圈64,它们都 由卸力旋钮61朝向卷线筒4 一侧按压,而且均由金属制成。此外,卸力机构60还包括在制 动时能发出声音的卸力发声机构54。第1卸力垫圈62和第3卸力垫圈64以不能与卷线筒轴15相对转动但可与卷线 筒4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第2卸力垫圈63则以可与卷线筒轴15相对转动且可与卷线筒 4形成一体转动的方式连接。第1卸力垫圈62被卸力旋钮61直接按压,其中心部具有卡合孔62a,形成在卷线 筒轴15顶端的非圆形部15a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与卡合孔62a卡合。在第1卸力垫圈 62与第2卸力垫圈63之间设置有例如由毛毡制成的制动盘65a。例如,非圆形部15a的截 面由2条平行直线和连接2条直线两端的2条圆弧构成。第2卸力垫圈63具有1对耳部63a,该耳部63a卡止在外周面上的卡止槽4i中。 在第2卸力垫圈63与第3卸力垫圈64之间设置有例如由毛毡制成的制动盘65b。第3卸力垫圈64用来按压卷线筒4,其中心部具有卡合孔64a,卷线筒轴15上的 非圆形部15a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与卡合孔64a卡合。第3卸力垫圈64和卷线筒4的 连接壁部4f之间设置有例如由毛毡制成的制动盘65c。上述第1卸力垫圈62、第2卸力垫圈63和第3卸力垫圈64在防脱弹簧的作用下 处于不能脱出的状态。卸力发声机构54包括呈齿轮形状的发声部件54a和打击爪54b,其中,发声部件 54a安装在卷线筒轴15的非圆形部15a的后端且不能转动,打击爪54b以可以摆动的方式 安装在卷线筒的线轴主体部4a的后部。由于发声部件54a在非圆形部的后端向卷线筒轴 15的后方的移动受到限制,所以卷线筒4的向后方的移动也受到限制。此外,为了调整卷 线筒4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在卷线筒4支承部4e的后端和发声部件54a之间,安装有例如 由合成树脂制成的3张调整垫圈55。调整垫圈55安装在卡止部15c中且不能转动,卡止 部15c的直径比其他部分的直径小。因此当拆下卷线筒4时,发声部件54a不会脱离卷线 筒轴15。〈卸力旋钮的结构〉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卸力旋钮61用于调整收纳在卸力收纳凹部4h中的卸力 机构60的制动力。具体而言,卸力旋钮61通过与外螺纹部15b螺纹连接而调整制动力,外 螺纹部15b形成在用来安装卷线筒4的卷线筒轴15的前端。卸力旋钮61包括旋钮部件 66、螺母部件67和密封部件68。其中,旋钮部件66用于按压卸力机构60的第1卸力垫圈 62。螺母部件67与外螺纹部15b螺纹连接,螺母部件67设置在旋钮部件66中并可以与之 形成一体转动。密封部件68则安装在旋钮部件66上。此外,卸力旋钮61还包括旋钮发声 机构56,当转动操作时,该旋钮发声机构56会发出声音。旋钮部件66包括旋钮主体70,其可相对于卷线筒轴15转动;按压部件71,其不 能相对于卷线筒轴15转动;防脱部件72,其可以防止按压部件71脱出旋钮主体70 ;螺旋弹 簧(施力部件的一个例子)73,其设置在螺母部件67和按压部件71之间。螺旋弹簧73朝 向使按压部件71离开螺母部件67的方向对按压部件71施力。旋钮主体70具有圆形外延部70b,在其前表面上形成有向前突出的旋钮部70a,用 手转动旋钮部70a就可以调节制动力。此外,旋钮主体70还具有圆筒状外周面70c和部件收纳凹部70d。其中,外周面70c形成在外延部70b的后表面70 j上,其直径小于外延部70b 直径。部件收纳凹部70d位于旋钮主体70内部且后端面是敞口的。从侧面观察旋钮部70a时,其大致呈半圆形,其以沿外延部70b中央部的直径部分 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外延部70b呈环形,其厚度越向径向方向的外侧越薄。外延部70b 的外周面设置在卷线筒4的密封接触部4j (图2)的内周侧。外延部70b的外周侧的后表 面70j为平坦表面,其上形成有呈环形下凹的密封接触部70k。在外周面70c和外延部70b的后表面70 j的分界部位形成有较大直径部70e,在较 大直径部70e的外周面形成有用来安装密封部件68的第1环形槽70f。此外,在部件收纳 凹部70d的后端侧内周面上形成有用来安装防脱部件72的第2环形槽70g。部件收纳凹部70d的底部70h的内部形状呈非圆形,例如其呈6边形,部件收纳凹 部70d的敞口部则呈圆形。例如,在部件收纳凹部70d的底部70h中以不能转动的方式安装 有外形呈6边形的螺母部件67,而在部件收纳凹部70d的敞口部中安装有按压部件71的环 形凸缘部71a。在部件收纳凹部70d底部70h的台阶部形成有安装孔70i,其中以可前后移 动的方式安装有旋钮发声机构56的打击销56a。安装孔70i上中还安装有弹簧部件56b, 其朝向形成在按压部件71上的后述发声凹部71c方向对打击销56a施力。当转动旋钮部 70a时,旋钮发声机构56的打击销56a与按压部件71相对转动,因此打击销56a会与多个 发声凹部71c反复抵接而发出声音。按压部件71的一部分收纳在旋钮主体70的部件收纳凹部70d中。按压部件71 设置在旋钮主体70和第1卸力垫圈62之间。按压部件71通过螺旋弹簧73所施加的作用 力按压第1卸力垫圈62的前表面。按压部件71包括环形突缘部71a和圆筒部71b。其中, 圆筒部71b具有直径比凸缘部71a的直径小的底部71d。按压部件71以不能相对转动但可 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卷线筒轴15上。凸缘部71a的前端面面对着旋钮主体70的部件收 纳凹部70d的底面,圆筒部71b的底部71d的后表面与第1卸力垫圈62相抵接。在凸缘部71a的前端面上以沿圆周方向隔开一定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发声凹 部71c,其可以与转动旋钮时可以发出声音的后述旋钮发声机构56的打击销56a相抵接。 此外,在底部71d的中心形成有长槽形卡止孔71e,其与形成在卷线筒轴15顶端的相互平行 的非圆形部15a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卡合。防脱部件72是将线材弯曲成多边形(例如4边形)的弹簧部件。防脱部件72包 括多个转角部72a和用来连接多个转角部72a的直线或者曲线结构的连接部72b。其中一 个连接部72b是断开的。转角部72a与第2环形槽70g卡止,连接部72b与按压部件71凸 缘部71a的后表面卡止,从而可防止按压部件71脱离旋钮主体70的情况发生。螺旋弹簧73以被压缩的状态设置在螺母部件67和按压部件71之间。螺旋弹簧 73的前端与螺母部件67的后表面接触,螺旋弹簧73的后端与按压部件71的底部71d的前 表面接触。因此,当按压部件71与第1卸力垫圈62接触时,按压部件71会通过螺旋弹簧 73所施加的作用力来按压第1卸力垫圈62的前表面。密封部件68由合成橡胶等弹性树脂制成,其呈环形。密封部件68具有安装部 68a,其用来安装到旋钮主体70的较大直径部70e上的第1环形槽70f中;第1密封部68b, 其从安装部68a开始朝向密封接触部4j而向前方外侧延伸。此外,密封部件68还具有第 2密封部68c,其与密封接触部70k接触;第3密封部68d,其与旋钮主体70的外周面70c接触。安装部68a为呈圆板状的部分,其内周面的一部分朝向径向方向的里侧突出而形 成环状突起68e,其与第1环形槽70f卡止。此外,安装部68a内周面的未突出部分形成第 3密封部68d并与外周面70c接触。安装部68a的前表面68f沿平坦的后表面70j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表面68f与外延部70b的后表面70 j接触。如图5及图6所示,第1密封部68b是密封部件68中的向前方外侧延伸并越向顶 端越薄的唇形部分,其前端稍微弯曲并与密封接触部4j (图2)接触。第1密封部68b用来 密封卷线筒4与卸力旋钮61之间的间隙。第2密封部68c位于第1密封部68b的内周侧 并向前方呈人字形突出,其形成在密封部件68的前表面68f上并与密封接触部70k接触。[渔线轮的操作和动作]在垂钓之前,首先根据鱼的大小或种类调整制动力。可采用转动旋钮部70a的方 法调节制动力。当顺时针转动旋钮部70a时,与卷线筒轴15螺纹连接的螺母部件67会向 后方移动,经螺旋弹簧73的作用而将按压部件71推向第1卸力垫圈62 —侧。此时,由于 第3卸力垫圈64的向后方的移动受到线轴主体部4a的限制,所以从第1卸力垫圈62到第 3卸力垫圈64会因螺旋弹簧73所施加的作用力而紧密接触。其次,为了抛投而从渔线轮主体2放出渔线,当翻转渔线导臂44时,第1导臂支承 部件40和第2导臂支承部件42会产生摆动,从而可使渔线导臂44形成放线状态。在此状 态下,垂钓者用握着钓竿的手的食指边拉拽渔线边甩竿抛饵。于是,渔线在钓组重力作用下 会被有力地向前方放出。之后,当向卷收渔线方向转动手柄1时,通过转子驱动机构5而使 转子3朝向卷收渔线方向转动,再通过未图示的导臂翻转机构使渔线导臂44恢复为卷收渔 线位置,进而可将渔线卷绕在卷线筒4上。<技术特征>卸力旋钮61用于调整卸力机构60的制动力,其包括旋钮部件66、螺母部件67 和密封部件68。其中,旋钮部件66包括圆形外延部70b和圆筒状外周面70c,旋钮部件66 用来按压卸力机构66的第1卸力垫圈62。其中,在外延部70b的前表面上形成有可用手进 行调整并突出出来的旋钮部70a,外周面70c形成在外延部70b的后表面上而且其直径比外 延部70b的直径小。螺母部件67设置在旋钮部件66中并可与之形成一体转动,螺母部件 67与卷线筒轴15的前端螺纹连接。密封部件68安装在外周面70c上,其包括第1密封部 68b和第2密封部68c。其中,第1密封部68b与作为卷线筒4内周面的密封接触部4j接 触,第2密封部68c与外延部70b的后表面的外周侧接触。采用螺纹连接的方法安装好所述卸力旋钮61与卷线筒轴15时,由于密封部件68 的第1密封部68b会与作为卷线筒4内周面的密封接触部4j接触。因此,卸力旋钮61可 以防止液体流入卷线筒内的卸力收纳凹部4h中。此外,由于第2密封部68c与外延部70b 的后表面的外周侧接触。因此,卸力旋钮61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存留在密封部件68与外延 部70b之间的液体。这样一来,即使从卷线筒轴15上拆下卸力旋钮61,液体也难以流入卸 力收纳凹部4h中。此时,密封部件68的结构如下在将密封部件68安装在旋钮部件66的 外周面70c上时,其第1密封部68b与卷线筒4的密封接触部4j接触,第2密封部68c则 与外延部70b的后表面的外周侧接触。因此,密封部件68与外延部70b之间的空间就会减 小,从而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存留在密封部件68与外延部70b之间的液体。因此,卸力旋钮
961不仅可以防止液体流入卸力收纳凹部4h中,还可使液体难以存留在密封部件68与外延 部70b之间。(B)第1密封部68b的外径比外延部70b的外径大。此时,由于第1密封部68b的 外径比外延部70b的外径大,所以第1密封部68b和第2密封部68c之间的绝大部分空间 会向外部敞开。因此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存留在该空间内的液体的量。(C)密封部件68还具有第3密封部68d,其与外周面70c的较大直径部70e接触, 此时,由于设置有第3密封部68d并且使其接触旋钮部件66的外周面70c,所以,即使有第 2密封部68c未能封住的液体流入外延部70b的后表面一侧,该液体也难以从密封部件68 的内周侧流入卸力收纳凹部4h中。(D)外延部70b的后表面70 j为平坦表面,密封部件68的安装部68a在第2密封 部68c的内周侧沿后表面70j设置。此时,由于安装部68a在第2密封部68c的内周侧沿 后表面70j设置,所以其基本上可以封堵后表面70j和安装部68a的前表面68f之间的空 间。因此,即使有第2密封部68c未能封住的液体流入外延部70b的后表面70j —侧,其流 入量也会变少,该液体难以从密封部件68的内周侧进一步流入卸力收纳凹部4h中。(E)旋钮部件66包括旋钮主体70、按压部件71、防脱部件72和螺旋弹簧73。其 中,旋钮主体70包括外延部70b、外周面70c和位于其内部并且后端面敞口的部件收纳凹 部70d。按压部件71呈圆筒状,其一部分收纳在部件收纳部70d中,按压部件71以不能相 对转动但可以轴向移动的方式与卷线筒轴15相连,其用来按压第1卸力垫圈。防脱部件72 用来防止按压部件71脱出部件收纳部70d。螺母部件67以不能相对转动但可以前后移动 的方式设置在部件收纳部70d中。螺旋弹簧73设置在螺母部件67和按压部件71之间。上述卸力旋钮61的旋钮部件66包括旋钮主体70,其相对于卷线筒轴15转动而 转动螺母部件67 ;按压部件71,其不能与卷线筒轴相对转动;防脱部件72 ;螺旋弹簧73。而 且,螺母部件67经螺旋弹簧73按压与第1卸力垫圈62接触的按压部件71。因此,通过螺 旋弹簧73可以微调制动力,同时,由于与按压部件71接触的第1卸力垫圈62不能与卷线 筒轴15相对转动,从而按压部件71和第1卸力垫圈62之间也不能相对转动,所以,按压部 件71可以平稳地按压第1卸力垫圈62。(F)旋钮部件66具有第1环形槽70f,其靠近外延部70b后表面并形成在外周面 70c上。密封部件68为弹性部件,其安装在第1环形槽70f中。此时,由于密封部件68由 弹性体制成,所以能够在无需使用防脱部件等的情况下将密封部件68安装在第1环形槽 70f中。此外,因为第1环形槽70f以靠近外延部70b的方式设置,所以可将密封部件68以 靠近外延部70b的方式设置,从而能可靠地密封外延部70b的后表面。<其他实施方式>上面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 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对其做各种变型。(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只具有前卸力机构的纺车式渔线轮的例子,但本发 明也适用于下述情况例如纺车式渔线轮是具有卸力旋钮的其他纺车式渔线轮,该纺车式 渔线轮具有前卸力机构和杆式卸力机构,或者具有前卸力机构和后卸力机构等两个卸力机 构。(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旋钮部件66由旋钮主体70和按压部件71这样的2个部
10件构成,但也可以由其中一个部件构成旋钮部件。(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密封部件68上设置有第3密封部68d,但也可以不设置 第3密封部68d。(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前凸缘部4c与线轴主体部4a形成一体的卷线筒 4,但本发明也适用于前凸缘部与线轴主体部分体形成的卷线筒。此时,例如可将第1密封 部作为卷线筒内周面,使其与卷线筒环的内周面接触,该卷线筒环用来将前凸缘部固定在 线轴主体部上。
权利要求
一种纺车式渔线轮的卸力旋钮,其与卷线筒轴的前端螺纹连接,用于调整收纳在卷线筒内的卸力机构的制动力,所述卷线筒轴上安装有在纺车式渔线轮的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卷线筒,其特征在于,包括旋钮部件,其具有圆形外延部和圆筒状外周面,用于按压所述卸力机构的卸力垫圈,所述外延部的前表面上形成有可用手来调节所述制动力的旋钮部,所述外周面形成在所述外延部的后表面上并且其直径小于所述外延部的直径;螺母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旋钮部件中并且可与所述旋钮部件形成一体转动,该螺母部件与所述卷线筒轴的前端螺纹连接;密封部件,其具有安装部、第1密封部和第2密封部,所述安装部用来安装在所述外周面上,所述第1密封部与所述卷线筒的内周面接触,所述第2密封部与所述外延部外周侧的后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卸力旋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密封部的外 径大于所述外延部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卸力旋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件还 具有与所述外周面接触的第3密封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卸力旋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延部的后表 面为平坦表面,所述密封部件的所述安装部在所述第2密封部的内周侧沿着所述后表面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卸力旋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部件包括旋钮主体,其包括所述外延部、所述外周面和位于其内部并后端面敞口的收纳凹部;圆筒状按压部件,其一部分收纳到所述收纳凹部中,以不能转动但可以沿轴向移动的 方式与所述卷线筒轴连接,用于按压所述卸力垫圈;防脱部件,其用来防止所述按压部件脱出所述收纳凹部;施力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螺母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之间;所述螺母部件以可与之形成一体转动且可前后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收纳凹部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卸力旋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部件具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以靠近所述外延部后表面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外 周面上,所述密封部件为用来安装到环形槽中的弹性部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纺车式渔线轮的卸力旋钮,其不仅可以防止液体流入卸力机构的收纳部中,还可使液体难以存留在密封部件和外沿部之间。卸力旋钮用于调整收纳在卷线筒的卸力收纳机构凹部中的卸力机构的制动力,其包括旋钮部件、螺母部件和密封部件。旋钮部件具有圆形外延部和圆筒状外周面,在该外延部的前表面上突出形成有可用手调节制动力的旋钮部,该外周面形成在外延部的后表面上并且其直径小于外延部的直径,该旋钮部件用于按压卸力机构的第1卸力垫圈。螺母部件可与旋钮部件形成一体转动,其与卷线筒轴的前端螺纹连接。密封部件安装在外周面上,包括第1密封部,其与卷线筒的密封接触部接触;第2密封部,其与外延部后表面的外周侧接触。
文档编号A01K89/027GK101904324SQ201010187070
公开日2010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2日
发明者Md·沙希德·本·斯沃尼, 阿布·S·B·阿马德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马来西亚配件厂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