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式增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735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移动式增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专用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移动式增氧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鱼塘增氧装置按其给养殖水域增氧的方式分为水面增氧及水下增氧两类。水面增氧通常采用位于水面叶轮的搅拌把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中,因其不易达到充氧的水流向水域底层扩散的效果,且相对于水下增氧方式而言,具有噪音、震动大的缺陷,正逐步被水下增氧装置所取代。典型的水下增氧装置,如专利号为0227^33. 0、公开号为CN2561217的实用新型专利所公开的“单向射流式移动式增氧装置”,其包括潜水电动机、与潜水电动机的气水混合室相连的吸气管、设置在吸气管上的浮体装置,潜水电动机的一端有一动力传动轴通过气室与螺旋吸气叶片的安装轴套同轴相连,螺旋吸气叶片外围边与安装螺旋水叶片的轮壳的内壁固接,浮体装置由多个浮鼓组成,该技术方案使在水下的条状旋转气流与条状旋转水流充分混溶合,并在鱼塘内产生旋流,增加了鱼塘的增氧效果,但由于排水力大,使用时需要在鱼塘里打桩固定,由于鱼塘的底部淤泥层较厚使得桩的固定效果差,使用者还要用尼龙绳之类的东西捆绑,而且因位置固定,只有一个射流方向,有效增氧范围受限制,需要在不同方向增设数台移动式增氧装置。事实上,基于原理与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方案相同的气水混合器现已实施,例如市售的气水混合器,有一个潜水电机、潜水电机的气水混合室有吸气管接口,潜水电机动力传动轴带动螺旋吸气叶片及螺旋水叶片旋转。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在养殖水域游弋,以使养殖水域增氧面积相对扩大的移动式增氧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适于不同水深水域增氧的移动式增氧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对游弋线路加以控制的移动式增氧装置。为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式增氧装置包括浮体,该浮体具有承载移动式增氧装置全部重量时定深漂浮的浮力,且具有中线、艏艉及左舷和右舷。第一气水混合器,用于推进浮体前行,其设置在浮体中线下方,第一气水混合器吸气管的吸气端引至浮体上方。第二气水混合器,用于推进浮体后退,其设置在浮体中线下方,第二气水混合器吸气管的吸气端引至浮体上方。第一气水混合器、第二气水混合器分别设置在近艏端和艉端,并择一地进行工作。由以上方案可见,第一气水混合器或第二气水混合器中的潜水电动机带动自身的螺旋吸气叶片及螺旋水叶片高速旋转,螺旋水叶片带动水流,高速流动的水流形成负压从而使螺旋吸气叶片从吸气管吸入空气,气和水在汽水混合室内混合,然后由扩散管扩散而出,第一气水混合器或第二气水混合器可分别向同一直线上的相反方向进行增氧,其本身排水产生的反作用力足以驱动移动式增氧装置航行,使养殖水域的增氧辐射范围大为增加,增氧面积与移动式增氧装置行程的大小成正比地扩大。水和气不断从水里向上涌,不但增加水体中下层的溶氧量,驱除水中有害气体,而且水面水体不断向池塘两边涌动,水体底部沉淀物和排泄物也随着水流向池塘两边扩散,水流中形成许多水泡使水体增氧,没有噪音,实施流动增氧,水体增氧均勻、改善水质效果明显。浮体具有定深漂浮的浮力是指该浮力处在大于整个移动式增氧装置所受的重力或等于该重力的状态。第一气水混合器及第二气水混合器择一地轮流工作,既保证了移动式增氧装置能够前进或倒退,又使电机有更充分的冷却时间,减缓了机件的磨损,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电机的螺旋桨式扩散管口可进一步改进为带有保护罩的结构,以避免伤害到鱼塘中的生物。作为一个具体的方案,还可以设置定航机构,它包括垂直固定在浮体上的定航支柱,定航机构设置有供引导索穿过并在浮体进、退时相对引导索滑动的导孔。第一气水混合器、第二气水混合器通过相对浮体可固定或可上下移动地调节的支架固定在浮体上。支架包括第一气水混合器、第二气水混合器吸气管的管体。可见,由于设置了供引导索穿过并在浮体进、退时相对引导索滑动的导孔,可使游弋的移动式增氧装置移动路线得以按引导索的走向加以规范控制。例如,将两端固定在养殖水域岸边的引导索穿过导孔,使移动式增氧装置按引导索所规定的路线行进,引导索也可以固定在较大养殖水域预先计划增氧范围的两个桩之间。从岸上引到移动式增氧装置的电缆可用间断布置的多个浮标使电缆浮于水面,电缆随移动式增氧装置运动而在水面摆动,避免了电缆被水下异物缠绕而影响电缆随移动式增氧装置正常航行的问题。由于第一气水混合器、第二气水混合器通过相对浮体可上下调节的支架固定在浮体上,当需要对不同水深进行增氧时,只需将支架加以调整并固定,使第一气水混合器或第二气水混合器与浮体在垂直方向的相对距离远或近,即可实现对不同水深进行增氧的目的。一个更具体的方案是,支架由四根管构成,分为两组,一组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气水混合器的吸气管接口上,另一端以可调节的方式固定在浮体的左舷和右舷,且该端的开口位于浮体上方。另一组以同样方式与第二气水混合器连接。由于第一气水混合器的吸气管接口通过一组管与浮体连接,当第一气水混合器受反作用力驱动其移动的同时,带动一组管及浮体同时同行,同理,当第二气水混合器受反作用力驱动其移动的同时,带动另一组管及浮体同时同行,也就是作为支架的管即使移动式增氧装置整体移动的目的,同时还起到了吸气管的作用。吸气管的吸气口上还可以加装防水帽,避免吸气口进水。另一更具体的方案是,定航机构还包括置于定航支柱上并可沿垂直方向与定航支柱相对滑动的升降定线器,导孔设置在升降定线器上。由于升降定线器置于定航支柱上,并可沿垂直方向与定航支柱相对滑动,随着水位升降或引导索在自重、风等外力作用下相对水面的距离变化时,可随时调整浮体与导孔之间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使穿过导孔的引导索与行进中的移动式增氧装置相对引导索的航行更顺畅。另一个具体的方案是,还设置有第三气水混合器,用于向左舷水域增氧,其设置在左舷下方。第四气水混合器,用于向右舷水域增氧,其设置在右舷下方。第三气水混合器、 第四气水混合器同时进行工作或同时停止工作。由于第三气水混合器、第四气水混合器同时进行工作或同时停止工作,其增氧射流时产生的反作用力互相抵消,即射流时产生的反作用力不会影响移动式增氧装置的前进或倒退,仅起扩大增氧有效面积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了移动式增氧装置在进行增氧操作时辐射的范围。更具体的方案是第三气水混合器、第四气水混合器通过相对浮体可上下移动地调节的支架固定在浮体上。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支架包括作为第三气水混合器、 第四气水混合器吸气管的管体。还一个具体的方案是浮体为左右分置的一对浮筒。显然,浮筒可以是空心的筒体,也可以做成内部塞满塑料泡沫的筒体,只要具有前述要求的浮力即可,它们同样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再一个具体的方案是浮体的左舷、右舷对称设置有搅水板。所设的搅水板,可使移动式增氧装置在行进的同时,搅动水面并便于减速,搅水板与移动式增氧装置一起实现了中、底层运动增氧的目的,增氧能力更强。上述各方案的一个具体方案,还可以包括控制盒,用于控制各气水混合器的工作状态。第一位置传感装置,用于向控制盒发出到达水域边界或航线遇有障碍的信号,固定在浮体近艏的上方。第二位置传感装置,用于向控制盒发出到达水域边界或航线遇有障碍的信号,固定在浮体近艉的上方。更个具体的方案是第一位置传感器、第二位置传感器为行程开关或超声传感器。该位置传感装置可采用行程开关或传感器或超声波探头置于定航支柱上,当移动式增氧装置靠近终点或探测到航线上的障碍物时,该位置传感装置将感应信息传到控制盒内的电路控制装置,电路控制装置立即进行对第一气水混合器和第二气水混合器的工作切换,使移动式增氧装置向相反方向运动。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A局部放大图;图3是第一实施例自艏向艉方向的视图;图4是图3的B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主视图;图8是图7的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第一实施例参见图1,移动式增氧装置设有沿中线对称设置的一对浮筒1,浮筒1所能提供的浮力应满足承载移动式增氧装置全部重量时定深漂浮的要求,即可以浮于水面,也可以浮在水下,本实施例的一对浮筒1产生的浮力设计为大于整个装置所受到的重力。两浮筒1 通过一对横梁112固定连接。在其他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浮筒1还可以是一个船型壳体,壳体内可以是空心的,也可以填满能提供足够浮力的发泡体等物质。第一气水混合器21,用于推进浮筒1前行,其设置在浮筒1中线下方,第一气水混合器21吸气管211的吸气端引至浮筒1上方。第二气水混合器22,用于推进浮筒1后退, 其设置在浮筒1中线下方,第二气水混合器22吸气管211的吸气端引至浮筒1上方。第一气水混合器21、第二气水混合器22分别设置在近艏端和艉端,并择一地进行工作。使用时, 移动式增氧装置根据所启动的其中一个气水混合器的射流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如进一步改进,可适当增加如电子遥控之类的方向控制装置进行操控。参见图1,两根吸气管21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气水混合器21的两个吸气管接口上,另一端以可调节的方式固定在靠近艏端的左、右舷,且另一端的开口位于浮筒1上方;在靠近艉端的左、右舷的位置,另两根吸气管211以同样方式与第二气水混合器22连接,四根吸气管211同时也构成了将第一、第二气水混合器固定在一对浮筒1上的支架。 参见图2,支架相对浮筒1上下进行调节的方法如下,从第二气水混合器22引出的吸气管211,通过吸气管定位夹13将吸气管211的管体固定在横梁112上,需要调节时,松开定位夹13上的紧固件,可上下移动管体调节第二气水混合器与浮筒1之间的垂向距离。 吸气管211的开口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成带宽松的盖帽215的结构形式或鹅颈管的结构形式,使开口可避雨水或池塘里的水溅入。同理,第一气水混合器21也通过同样的支架结构可调节地固定在横梁112上。支架还可以采用钢架结构将浮筒1与第一气水混合器21及第二气水混合器22连成一体的方式,然后用软管的一端接吸气管接口,另一端的开口位于浮筒1上方。参见图1及图4,定航机构包括垂直固定在横梁112中部上的定航支柱51,沿垂直方向与定航支柱51相对滑动的升降定线器52,升降定线器52设置有供引导索6穿过并在浮筒1进、退时相对引导索6滑动的导孔M。导孔M内还装设可供引导索6相对滑动的滑轮56。如图1所示,如先启动其中第一气水混合器21,移动式增氧装置向艉方向沿着引导索6后退,在后退的同时,第一气水混合器21的潜水电动机213带动自身的螺旋吸气叶片及螺旋水叶片高速旋转,螺旋水叶片带动水流,高速流动的水流形成负压从而使螺旋吸气叶片从吸气管211吸入空气,气和水在汽水混合室212内混合,然后由扩散管扩散而出。 同理,当换向时,第一气水混合器21停止工作,第二气水混合器22以相同的步骤使移动式增氧装置向艏方向沿着引导索6行进并反向充氧。第一气水混合器21、第二气水混合器22的螺旋桨式扩散管口可进一步改进为带有网状保护罩222的结构,以避免伤害到水域中的养殖物。参见图1、图2,在左舷、右舷对称设置有两对搅水板3,搅水板3固定在横梁112的两端上。搅水板3的主平面与航行方向垂直地固定。在行进或后退的同时,搅水板3将搅动水面,对水面进行增氧。参见图1,两只浮筒1上固定有控制盒4,在控制盒4的上方还设置了防晒隔热板 41。控制盒4用于控制各气水混合器的工作状态,控制盒4可接收第一位置传感器55 (见图3)及第二位置传感器接收到的信号,并根据相应的信号通过继电器、交流接触器等构成的控制电路控制移动式增氧装置前进和后退。参见图3,第一位置传感装置55用于向控制盒4发出前进过程中到达水域边界或航线上遇有障碍的信号,固定在浮筒1近艏端的定航支柱51上。参见图1,第二位置传感装置53用于向控制盒4发出后退过程中到达水域边界或航线上遇有障碍的信号,其固定在浮筒1近艉的定航支柱51上。第一位置传感器55、第二位置传感器53为超声传感器。第一位置传感器55、第二位置传感器53还可以是行程开关,例如在对应行程终点的预定位置上在引导索6上做成一个节点,行程开关设在导孔M内,当沿着引导索6到达预定位置与节点相遇时,行程开关动作,从而达到了将信息传回控制盒4的目的。第二实施例参见图5,本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气水混合器23,用于向左舷水域增氧,其设置在左舷下方;第四气水混合器M,用于向右舷水域增氧,其设置在右舷下方。第三气水混合器23、第四气水混合器M可按航线具体情况同时进行工作或同时停止工作。第三气水混合器23、第四气水混合器M也通过相对浮筒1可上下移动地调节的支架固定在浮筒1上。支架包括作为第三气水混合器23、第四气水混合器M吸气管的管体。 其可上下移动地调节的安装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当需要向引导索6的两侧扩大增氧辐射范围时,同时启动第三气水混合器23、第四气水混合器M进行工作,由于第三气水混合 23、第四气水混合器M增氧射流时产生的反作用力互相抵消,即射流时产生的反作用力不会对移动式增氧装置前进或后退产生影响,仅仅具有增氧射流的功能,当行进在左舷靠近水域边界或右舷靠近水域边界的情形下,须同时切断它们的电源,以防它们喷射的水流对水域边界产生冲击。参见图6,以下对移动式增氧装置的使用进行说明,在一个水域8的两端固定有定索桩9,两定索桩之间栓有引导索6,引导索6靠近岸边或预定位置处固定有一对触发板10、 11,移动式增氧装置向艏前进至触发板10时,第一位置传感装置55,超声波传感器将感应到触发板10,或行程开关触及触发板10使得开关反转,上述两种传感方式均可将感应信号传回控制盒4,控制盒4收到信号后立即停止正在工作的第二气水混合器22,并启动第一气水混合器21,移动式增氧装置开始后退,移动式增氧装置向艉后退至触发板11时的工作原理与前述相同,如此循环往复,移动式增氧装置在规定的路线上往复运动,对水域进行增氧。从岸上引到移动式增氧装置控制盒的电缆应满足上述工作过程所需要的长度,此外,需用间断布置的多个浮标14使电缆12浮于水面。第三实施例参见图7,本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了饲料抛撒装置7,抛撒装置7在左、右舷各有一个抛撒口,其他部分形成一个水密的箱体,但有一个启闭的加料盖,用于添加饲料。体积相对很小的控制盒4则布置在饲料抛撒装置7的前和/或后。参见图8,饲料抛撒装置7主要由电机、传动系统、及一对离心转盘73和料斗71构成,其安装在浮筒上,离心盘73上表面沿径向设置有筋条72,电机通过传动系统驱动离心转盘73高速旋转,将从料斗71内落下的饲料颗粒沿与水平面有仰角的方向朝左舷和右舷抛出。[0057] 本例的优点是可以在增氧的同时向养殖水域抛撒饲料,使投料工作相对地更加机械化,且抛撒水域面积较大。
权利要求1.移动式增氧装置,包括浮体,所述浮体具有承载所述移动式增氧装置全部重量时定深漂浮的浮力,且具有中线、艏艉及左舷和右舷; 其特征在于第一气水混合器,用于推进所述浮体前行,其设置在所述浮体中线下方,所述第一气水混合器吸气管的吸气端引至所述浮体上方;第二气水混合器,用于推进所述浮体后退,其设置在所述浮体中线下方,所述第二气水混合器吸气管的吸气端引至所述浮体上方;所述第一气水混合器、所述第二气水混合器分别设置在近所述艏端和所述艉端,并择一地进行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定航机构,包括垂直固定在所述浮体上的定航支柱,所述定航机构设有供引导索穿过并在所述浮体进、退时相对所述引导索滑动的导孔;所述第一气水混合器、所述第二气水混合器通过相对所述浮体可上下移动地调节的支架固定在所述浮体上;所述支架包括所述第一气水混合器、第二气水混合器吸气管的管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式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由四根管构成,分为两组,一组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气水混合器的吸气管接口上,另一端以可调节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浮体的左舷和右舷,且所述另一端的开口位于所述浮体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式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定航机构还包括置于定航支柱上并可沿垂直方向与定航支柱相对滑动的升降定线器, 所述导孔设在所述升降定线器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气水混合器,用于向所述左舷水域增氧,其设置在所述左舷下方; 第四气水混合器,用于向所述右舷水域增氧,其设置在所述右舷下方; 所述第三气水混合器、所述第四气水混合器同时进行工作或同时停止工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式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气水混合器、所述第四气水混合器通过相对所述浮体可上下移动地调节的支架固定在所述浮体上;所述支架包括作为所述第三气水混合器、所述第四气水混合器吸气管的管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体为左右分置的一对浮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舷、所述右舷对称设置有搅水板。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 控制盒,用于控制所述各气水混合器的工作状态;第一位置传感装置,用于向所述控制盒发出到达水域边界或航线遇有障碍的信号,固定在所述浮体近所述艏的上方;第二位置传感装置,用于向所述控制盒发出到达水域边界或航线遇有障碍的信号,固定在所述浮体近所述艉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式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第二位置传感器为行程开关或超声传感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移动式增氧装置,包括浮体,浮体具有承载移动式增氧装置全部重量时定深漂浮的浮力,且具有中线、艏艉及左舷和右舷;第一气水混合器,用于推进浮体前行,其设置在浮体中线下方,第一气水混合器吸气管的吸气端引至浮体上方;第二气水混合器,用于推进浮体后退,其设置在浮体中线下方,第二气水混合器吸气管的吸气端引至浮体上方;第一气水混合器、第二气水混合器分别设置在近艏端和艉端,并择一地进行工作。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向进行养殖的池塘增氧。
文档编号A01K61/00GK202190640SQ2011202915
公开日2012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1日
发明者郑成忠 申请人:郑成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