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的立体架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120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折叠的立体架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立体支架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可折叠的立体架构。
背景技术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由网架或支架组成的立体结构常常被用于容纳物品、或承载物品,以利于收纳或是运输等等。诸如一般常见的鸽笼、狗笼或各式宠物笼等等均是由许多条状的支架组合而成,且在各支架间是以螺丝、铁钉或卡楣等可拆式锁固件等等进行固定,以利于架设。上述现有的立体架构的组合方式,在设计结构上未臻于理想,至少有下列使用的缺失I.此立体架构是由各支架固定架设而成,若不使用而欲收藏时,因无法加以折叠收合,而造成使用者收藏上的麻烦,且必需浪费较多不必要的空间,令使用者严重不满。2.部分立体架构是利用螺栓等锁固件以连结各支架,若欲收藏时,则必须额外使用工具来进行拆解,十分不便且费时,此外,拆卸下来的螺栓若无妥善保管,则容易遗失,对于使用者而言实为一大负担。3.在搬运此立体架构时,需先将层叠的架构依序取下再加以搬运,无法整体同时搬迁移动,相当麻烦且费时费力。4.在搬运此立体架构时,由于其体积较大,相当占空间,故一趟货运仅能搬运少数这类架构,其搬运的效率相当低,进而导致搬运成本的提升。由上述可知,在这种立体架构的相关运用中,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尚待克服。
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人凭着多年来的产业经验,特别对现有的立体架构加以研究并进行改良,而得到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立体架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收藏的立体架构,其可轻易且迅速地将展开的立体架构进行折叠,或将折叠后的立体架构进行展开,故可利于收纳。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搬运的立体架构,其是基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立体架构在折叠或收纳时可将各个支架互相叠合,进而大幅减少体积,故可降低占用的空间,以利于提升搬运效率,减少成本。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折叠的立体架构,其包括一下支架;一折叠式左侧支架,枢接于上述下支架的左侧;一折叠式右侧支架,枢接于上述下支架的右侧;一上支架,架设并枢接于上述折叠式左侧支架与上述折叠式右侧支架上;一前直条,枢接于上述上支架的前侧;一后直条,枢接于上述下支架的后侧;一前支架,枢接于上述前直条;及一后支架,枢接于上述后直条;其中,当上述立体架构展开时,上述前支架及上述后支架可分别借由前直条与后直条的枢转动作,与上述折叠式左侧支架及上述折叠式右侧支架互相卡合,并与上支架互相垂直,而形成一立方架构;当上述立体架构折叠时,上述前支架及上述后支架也可分别借由前直条与后直条的枢转动作以分别叠置于上述上支架上,而形成一折叠架构。借由上述设计,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架构可在收纳或折叠时形成一厚度极薄的层叠结构,故可利于搬运或携载。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架构无论是在折叠或是展开时,均是直接利用枢转轴的动作以利于旋转各支架,而无须利用任何工具以进行拆装等繁琐动作,故可利于使用者更方便、迅速地操作。以上所述是用以阐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达成此目的的技术手段、以及其产生的优点等等。而本实用新型可从以下较佳实施例的叙述并伴随后附图式使读者得以清楚了解。

图I为本实用新型在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前(后)支架、前(后)直条、与上支架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折叠过程的一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1下支架102左侧上支架103左侧下支架104右侧上支架105右侧下支架106上支架107前直条108后直条109前支架110后支架201第一前L型折叠片202第二前L型折叠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将以较佳实施例及观点加以叙述,此类叙述是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系统架构,仅用以说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因此,除说明书中的较佳实施例以夕卜,本实用新型也可广泛实行于其它实施例中。总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传统的立方架构进行改良,以提供一种可折叠的立体架构,借以减少空间的占用,进而利于收纳及搬运等动作。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立体架构可广泛运用,但不局限于,鸽笼、狗笼、或是任何立方形的宠物笼等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各种支架、直条可为,但不局限于,铁制、铜制、不锈钢制、木制、塑料制等等,任何与本实用新型相似的架构,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首先,请参阅图I,本图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立体架构,在本图中,此立体架构是呈展开状态,其包括一下支架101、一左侧上支架102、一左侧下支架103、一右侧上支架104、一右侧下支架105、一上支架106、一前直条107、一后直条108、一前支架109、及一后支架110。在本实施例中,左侧上支架102及左侧下支架103是枢接而成,举例而言,可利用一L型折叠片连接于左侧上支架102及左侧下支架103之间,使上述两支架可以连接的枢轴为中心互相旋转,进而形成一折叠式左侧支架,并枢接于下支架101上。相似地,右侧上支架104及右侧下支架105也是枢接而成,并可以连接的枢轴为中心互相旋转,进而形成一折叠式右侧支架,并枢接于下支架101上。上支架106是垂直架设在左侧上支架102及右侧上支架104上,其是平行于下支架101。前直条107是枢接于上支架106的前侧,举例而言,可利用一 L型折叠片互相连接 ,借此,前直条107可以连接的枢轴为中心做180度的旋转。后直条108是枢接于上支架106的后侧,相似地,其也可利用L型折叠片互相连结,以利其以枢轴为中心做180度的旋转。前支架109是枢接于前直条107上,举例而言,前支架109也是利用至少一 L型折叠片与前直条107互相枢接,借此,前支架109可以此枢轴为中心做180度的旋转。由于前直条107可呈180度枢转至上支架106上侧,且前支架109也可与前直条107互相枢转,故本实用新型在折叠时,可利用上述两枢转机制将原本垂直于上支架106的前支架109通过前直条107叠合于上支架106上,进而减少空间的浪费。类似地,后支架110是枢接于后直条108上,举例而言,其也可利用L型折叠片与后直条108互相枢接,进而利于以枢轴为中心做180度的旋转。同理可知,由于后直条108可呈180度枢转至上支架106的上侧,且后支架110也可与后直条108互相枢转,因此,在折叠时,本实用新型可利用上述两枢转机制将原本垂直于上支架106的前支架109,通过后直条108叠合于上支架106上,进而减少空间的浪费,以利于折叠、收纳。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前支架109的宽度应不大于前直条107的长度减掉左侧上支架102 (或左侧下支架103)及右侧上支架104 (或右侧下支架105)的厚度,以利前支架109在立体架构展开时可楔入折叠式左侧支架与折叠式右侧支架之间。类似地,后支架110的宽度应不大于后直条108的长度减掉左侧上支架102 (或左侧下支架103)及右侧上支架104(或右侧下支架105)的厚度,以利其在展开时楔入折叠式左侧支架及右侧支架之间。请参阅图2,本图聚焦于前直条107、前支架109与上支架106的架构,在本图中,是以折叠或展开过程中的架构做为例示,以利读者可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作动。须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前直条107及前支架109的尺寸大小与后直条108及后支架110 —致,故本图也可视为其折叠或展开过程中的架构图。以折叠过程为例,由图中可知,前直条107可利用第一前L型折叠片201枢转至上支架106上侧,相似地,前支架109也可利用第二前L型折叠片202旋转至前直条107的上方,当第一前L型折叠片201与第二前L型折叠片各自旋转至一特定角度时,即可使得前直条107与前支架109均叠合于上支架106上,以完成折叠程序。相似地,在本实施例中,上支架及后直条也可利用一第一后L型折叠片互相枢接,而后直条与后支架之间也可利用一第二后L型折叠片互相枢接。同理可知,当第一后L型折叠片与第二后L型折叠片各自旋转至一特定角度时,即可使得后直条与后支架均叠合于上支架上,以完成折叠程序。请参阅图3,本图是显示本实用新型在折叠过程中的一架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左侧上支架102及左侧下支架103可利用连接的枢轴为中心进行相对的旋转,进而借由枢转运动向内折收,当两者旋转至互相叠合时,即可达到收纳、折叠的状态。相似地,右侧上支架104及右侧下支架105也可类似地利用枢转运动向内折收,以利于折叠。此外,由本图中可观察出,在折收上述左侧支架及右侧支架的同时,也可将前支架109及后支架110 —并向上扳起,进而减少本实用新型的收纳、折叠所需时间。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架构仅需将折叠式左侧支架及右侧支架向内折收,并将前支架及后支架向上板并叠置于上支架上,即可完成折叠程序,极为方便及省时。请参阅图4,本图是显示本实用新型在折叠状态下的架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折叠状态下,左侧上支架102及左侧下支架103可互相叠合于下支架101上,右侧上支架104 及右侧下支架105也可互相叠合于下支架101上。前支架109及后支架110则是分别叠合于上支架106上。借由这样的折叠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所有支架均可互相堆栈,借以节省空间,进而利于搬运或收纳。上述叙述是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此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得以领会其是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专利权利范围。其专利保护范围当视附上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领域而定。凡熟悉此领域的技术人员者,在不脱离本专利精神或范围内,所作的更动或润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设计,且应包括在附上的权利要求书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可折叠的立体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的立体架构包括 一下支架; 一折叠式左侧支架,枢接于所述下支架的左侧; 一折叠式右侧支架,枢接于所述下支架的右侧; 一上支架,架设并枢接于所述折叠式左侧支架与所述折叠式右侧支架上; 一前直条,枢接于所述上支架的前侧; 一后直条,枢接于所述下支架的后侧; 一前支架,枢接于所述前直条 '及 一后支架,枢接于所述后直条; 其中,当所述立体架构为展开时,所述前支架及所述后支架是楔入所述折叠式左侧支架及所述折叠式右侧支架之间;当所述立体架构为折叠时,所述前支架及所述后支架是各自叠置于所述上支架上。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折叠的立体架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第一前L型折叠片,枢接于所述上支架与所述前直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叠的立体架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第二前L型折叠片,枢接于所述前直条与所述前支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的立体架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立体架构折叠时,所述前支架是借由所述第一前L型折叠片及所述第二前L型折叠片叠合于所述上支架上。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折叠的立体架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第一后L型折叠片,枢接于所述上支架与所述后直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折叠的立体架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第二后L型折叠片,枢接于所述后直条与所述后支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折叠的立体架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立体架构折叠时,所述后支架是借由所述第一后L型折叠片及所述第二后L型折叠片叠合于所述上支架上。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折叠的立体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及所述后支架的宽度不大于所述上支架的宽度减去所述可折叠式左侧支架及所述可折叠式右侧支架的厚度,以利于互相卡合。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折叠的立体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式左侧支架是由一左侧上支架及一左侧下支架枢接而成,以借由枢转运动向内折收,进而利于所述左侧上支架与所述左侧下支架互相叠合。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折叠的立体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式右侧支架是由一右侧上支架及一右侧下支架枢接而成,以借由枢转运动向内折收,进而利于所述右侧上支架与所述右侧下支架互相叠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折叠的立体架构,其包括一下支架;一折叠式左侧支架,枢接于下支架的左侧;一折叠式右侧支架,枢接于下支架的右侧;一上支架,架设并枢接于折叠式左侧支架与折叠式右侧支架上;一前直条,枢接于上支架的前侧;一后直条,枢接于下支架的后侧;一前支架,枢接于前直条;及一后支架,枢接于后直条;当此立体架构展开时,前支架及后支架与折叠式左侧支架及所述折叠式右侧支架互相卡合;当此立体架构折叠时,前支架及后支架是各自叠置于上支架上。借此,本实用新型可提供一种可轻松、快速折叠的立体架构。
文档编号A01K31/08GK202354192SQ201120441469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9日
发明者陈旺盛 申请人:陈旺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