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虫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237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捕虫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捕虫带。
背景技术
在林业、果树种植中,昆虫对树木的危害作用非常明显,如何预防昆虫危害,是一种本领域技术人员一直的努力。现有技术中,预防虫害通常通过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喷打农药的方式,二是设计物理的捕捉工具。由于农药残留对人体危害较大,因此在果树种植中通常不采用。而现有技术中的物理捕捉工具结构复杂,使用起来不方便,特别是对于如蝉等幼虫生存在地下,成虫上树的昆虫而言,由于不清楚幼虫出土上树的具体时间,并且幼虫蜕变为成虫后,成虫可飞离至其他的树枝,因此捕捉效果不理想。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捕捉效果好、结构简单的捕虫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捕捉效果好、结构简单的捕虫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捕虫带,包括带体;所述带体的第一侧面的首尾两端设置有粘接层;所述带体的第二侧面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值不大于6. 3 y m。采用上述结构,将捕虫带粘接在树干上,当幼虫欲从地下通过树干爬上树枝蜕变为成虫时,由于不能通过捕虫带光滑的表面,因此将在捕虫带下部的树干聚集,人工将幼虫捕捉即可。较佳的,所述第二侧面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值不大于3. 2 ii m。较佳的,所述第二侧面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值不大于I. 6 ii m。较佳的,所述第二侧面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值不大于0. 8 ii m。较佳的,所述第二侧面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值不大于0. m。为使捕虫带更好的粘接在树干上,所述第一侧面的中部设置有粘接层,该粘接层与首尾两端的粘接层为一体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对蝉等幼虫的捕捉效果好。

图I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所示,一种捕虫带,包括带体I ;带体I的第一侧面11上设置有粘接层2,带体I的第二侧面12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值为6. 3 ii m。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
中,第二侧面12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值也可为不大于6. 3 Ii m的其他值,如3. 2 ii m、I. 6 ii m、0. 8 u m、0. 4 ii m等,以达到更好的技术效果。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
中,粘接层2也可仅设置在首尾两端,以达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将捕虫带通过粘接层2粘接在树干上,当蝉等幼虫从地下钻出爬上树时,由于捕虫带的第二侧面12非常光滑,因此蝉等幼虫爬到捕虫带后,不能继续上爬,只能在捕虫带 的下部树干上聚集蜕变。此后,人工将幼虫捕捉即可。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捕虫带,其特征是包括带体(I);所述带体(I)的第一侧面(11)的首尾两端设置有粘接层(2);所述带体(I)的第二侧面(12)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值不大于6.3 μ m。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捕虫带,其特征是所述第二侧面(12)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值不大于3. 2 μ 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捕虫带,其特征是所述第二侧面(12)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值不大于I. 6 μ 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捕虫带,其特征是所述第二侧面(12)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值不大于O. 8 μ m。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捕虫带,其特征是所述第二侧面(12)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值不大于O. 4 μ m。
6.如权利要求I至5任一所述的捕虫带,其特征是所述第一侧面(11)的中部设置有粘接层,该粘接层与首尾两端的粘接层为一体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捕虫带,包括带体(1);所述带体(1)的第一侧面(11)的首尾两端设置有粘接层(2);所述带体(1)的第二侧面(12)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值不大于6.3μm。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对蝉等幼虫的捕捉效果好。
文档编号A01M1/14GK202364700SQ2011205148
公开日2012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2日
发明者张文辉 申请人:张文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