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的夹式捕鼠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32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改良的夹式捕鼠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捕鼠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良的夹式捕鼠器。
背景技术
老鼠是自然界中人们最讨厌的动物之一,它们不仅破坏财物,偷吃粮食,还会传播病菌。为了消灭老鼠,人们想了各种办法,有的用老鼠药,有的养猫,有的用捕鼠工具。用老鼠药不安全,经常会毒死家畜,甚至会造成小孩误食,已不提倡使用;养猫成本较大,且比较麻烦;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采用捕鼠工具来捕捉老鼠,在捕鼠工具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笼式捕鼠器,现有的笼式捕鼠器一般通过铁丝绕制而成,现有的笼式捕鼠器普遍存在动作不灵敏、捕鼠不可靠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改良的夹式捕鼠器,该夹式捕鼠器动作灵敏且捕鼠可靠。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种改良的夹式捕鼠器,包括有底座以及可相对转动地装设于底座上方的夹持体,底座包括有下夹持部和安装部,夹持体呈“V”形状且包括有手持部以及与下夹持部配合的上夹持部,夹持体的转角处延设有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通过扭簧分别与底座连接,手持部的背面的上端部设置有扣紧块;安装部的后端部装设有可上下摆动的活动扣,活动扣的前端部设置有扣舌,活动扣的后端部开设有扣槽,安装部的上方配装有固定盖板,活动扣卡装于安装部与固定盖板之间,固定盖板的上方装设有触动块,触动块包括有依次连接的后重部以及延伸至上夹持部与下夹持部之间的触舌片,后重部与触舌片之间设置有搭承部,后重部与触舌片的连接处向下延设有第二连接部,固定盖板对应第二连接部开设有安装槽,第二连接部卡套于安装槽内,固定盖板对应扣舌开设有下活动孔,后重部对应扣舌开设有上活动孔,扣舌依次贯穿下活动孔和上活动孔并延伸至后重部的上方;当上夹持部相对于下夹持部完全张开时,扭簧处于收紧状态,扣紧块嵌插至扣槽内,扣舌搭设于搭承部的上表面。其中,所述安装部的前端部设置有承载台,承载台的上表面开设有承载槽,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柱,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分别搭设于承载槽内。其中,所述安装部的后端部成型有限位槽,所述活动扣的后端部设置有限位柱,限位柱嵌装于限位槽内。其中,所述上夹持部的边缘部设置有夹齿,所述下夹持部的边缘部对应夹齿开设有夹齿孔,当上夹持部与下夹持部闭合时,夹齿嵌插于夹齿孔内。其中,所述安装部的后端部开设有卡槽,所述固定盖板的后端部设置有卡块,卡块嵌卡于卡槽内;安装部开设有一个锁紧孔,固定盖板对应锁紧孔设置有锁紧柱,锁紧孔与锁紧柱通过螺钉连接于一起。其中,所述下夹持部的中间位置成型有开口向上且用于放置诱鼠料的放料槽。其中,所述上夹持部开设有通孔,通孔配装有活动盖,活动盖卡扣于通孔内。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改良的夹式捕鼠器,包括有底座、夹持体、扭簧、活动扣、固定盖板以及触动块,底座包括有下夹持部和安装部,夹持体包括有手持部和上夹持部,手持部的背面的上端部设置有扣紧块;活动扣的前端部设置有扣舌,活动扣的后端部开设有扣槽,活动扣卡装于安装部与固定盖板之间,触动块包括有依次连接的后重部以及延伸至上夹持部与下夹持部之间的触舌片,后重部与触舌片之间设置有搭承部,后重部与触舌片的连接处向下延设有第二连接部,固定盖板对应第二连接部开设有安装槽,第二连接部卡套于安装槽内,固定盖板对应扣舌开设有下活动孔,后重部对应扣舌开设有上活动孔,扣舌依次贯穿下活动孔和上活动孔并延伸至后重部的上方;捕鼠前,上夹持部相对于下夹持部完全张开,扭簧处于收紧状态,扣紧块嵌插至扣槽内,扣舌搭设于搭 承部的上表面;当老鼠触碰至触舌片时,触动块摆动且使得扣舌脱离搭承部,扣紧块脱离扣槽,扭簧弹性回复,上夹持部与下夹持部合并并将老鼠夹住。综合上述情况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动作灵敏、捕鼠可靠地优点。

下面利用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但是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在图I至图6中包括有I——底座 11——下夹持部111——夹齿孔112——放料槽 12——安装部121——承载台122——承载槽 123——限位槽124——卡槽125——锁紧孔 2——夹持体21——上夹持部211——夹齿 22——手持部221——扣紧块23——第一连接部231——第一连接柱3——扭簧4——活动扣 41——扣舌42——扣槽43——限位柱 5——固定盖板51——安装槽52—下活动孔 53—卡块54——锁紧柱6-触动块 61-后重部611-上活动孔62——触舌片 63——搭承部64——第二连接部641——第二连接柱7——活动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如图I至图6所示,一种改良的夹式捕鼠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底座I以及可相对转动地装设于底座I上方的夹持体2,底座I包括有下夹持部11和安装部12,夹持体2呈“V”形状且包括有手持部22以及与下夹持部11配合的上夹持部21,夹持体2的转角处延设有第一连接部23,第一连接部23通过扭簧3分别与底座I连接,手持部22的背面的上端部设置有扣紧块221 ;安装部12的后端部装设有可上下摆动的活动扣4,活动扣4的前端部设置有扣舌41,活动扣4的后端部开设有扣槽42,安装部12的上方配装有固定盖板5,活动扣4卡装于安装部12与固定盖板5之间,固定盖板5的上方装设有触动块6,触动块6包括有依次连接的后重部61以及延伸至上夹持部21与下夹持部11之间的触舌片62,后重部61与触舌片62之间设置有搭承部63,后重部61与触舌片62的连接处向下延设有第二连接部64,固定盖板5对应第二连接部64开设有安装槽51,第二连接部64卡套于安装槽 51内,固定盖板5对应扣舌41开设有下活动孔52,后重部61对应扣舌41开设有上活动孔611,扣舌41依次贯穿下活动孔52和上活动孔611并延伸至后重部61的上方。另外,为引诱老鼠触碰触动块6的触舌片62,本实用新型于下夹持部11的中间位置成型有开口向上且用于放置诱鼠料的放料槽112 ;同时,对应放料槽112,上夹持部21开设有通孔,通孔配装有活动盖7,活动盖7卡扣于通孔内,通孔主要用于方便往放料槽112内放置诱鼠料,而活动盖7主要用于在该夹式捕鼠器不使用时防止诱鼠料被老鼠偷吃。下面结合具体的动作过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具体为将手持部22往底座I的安装部12方向打开,上夹持部21相对下夹持部11打开,手持部22的扣紧块221嵌插至活动扣4的扣槽42内,此时,活动扣4的扣舌41向上翅起且依次贯穿下活动孔52和上活动孔611,扣舌41的前端部搭设于搭承部63的上表面,触动块6的触舌片62向上翘起,此时,扭簧3处于收紧状态;当老鼠触碰并抵压触舌片62时,后重部61向上翘起并使得搭承部63脱离扣舌41,扣舌41在脱离搭承部63后下落并使得扣紧块221脱离扣槽42,夹持体2在脱离扣槽42的限制作用后,在扭簧3的弹力作用下,上夹持部21迅速地与下夹持部11闭合,并将老鼠夹住于上夹持部21和下夹持部11之间。综合上述情况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动作灵敏、捕鼠可靠的优点。进一步的,安装部12的前端部设置有承载台121,承载台121的上表面开设有承载槽122,第一连接部23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连接柱231,第二连接部64设置有第二连接柱641,第一连接柱231和第二连接柱641分别搭设于承载槽122内。在夹持体2的上夹持部21相对下夹持部11活动的过程中,第一连接部23的第一连接柱231相对承载槽122转动;在触动块6摆动的过程中,第二连接部64的第二连接柱641相对承载槽122转动。为便于活动扣4安装于固定盖板5和安装部12之间,本实用新型增设有相应的限位机构,具体的安装部12的后端部成型有限位槽123,活动扣4的后端部设置有限位柱43,限位柱43嵌装于限位槽123内。更进一步的,上夹持部21的边缘部设置有夹齿211,下夹持部11的边缘部对应夹齿211开设有夹齿孔111,当上夹持部21与下夹持部11闭合时,夹齿211嵌插于夹齿孔111内。在上夹持部21与下夹持部11闭合并将老鼠夹住于两者之间时,位于上夹持部21的夹齿211会滑动旁边并将老鼠夹住,夹齿211不会刺穿老鼠的表皮而流血,时间一久老鼠就会被饿死,环保性更好。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盖板5采用扣接方式与螺接方式相结合来安装于安装部12,具体为安装部12的后端部开设有卡槽124,固定盖板5的后端部设置有卡块53,卡块53嵌卡于卡槽124内;安装部12开设有一个锁紧孔125,固定盖板5对应锁紧孔125设置有锁紧柱54,锁紧孔125与锁紧柱54通过螺钉连接于一起。卡块53嵌装于卡槽124内并对固定盖板5进行限位,通过螺钉将锁紧柱54与锁紧孔125连接,其中,本实用新型仅设计有一个螺钉位;固定盖板5采用上述方式安装于安装部12,快捷方便。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
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的夹式捕鼠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底座(I)以及可相对转动地装设于底座(I)上方的夹持体(2),底座(I)包括有下夹持部(11)和安装部(12),夹持体(2)呈“V”形状且包括有手持部(22)以及与下夹持部(11)配合的上夹持部(21),夹持体(2)的转角处延设有第一连接部(23),第一连接部(23)通过扭簧(3)分别与底座(I)连接,手持部(22)的背面的上端部设置有扣紧块(221); 安装部(12)的后端部装设有可上下摆动的活动扣(4),活动扣(4)的前端部设置有扣舌(41),活动扣⑷的后端部开设有扣槽(42),安装部(12)的上方配装有固定盖板(5),活动扣(4)卡装于安装部(12)与固定盖板(5)之间,固定盖板(5)的上方装设有触动块(6),触动块(6)包括有依次连接的后重部¢1)以及延伸至上夹持部(21)与下夹持部(11)之间的触舌片(62),后重部¢1)与触舌片¢2)之间设置有搭承部(63),后重部¢1)与触舌片(62)的连接处向下延设有第二连接部(64),固定盖板(5)对应第二连接部¢4)开设有安装槽(51),第二连接部(64)卡套于安装槽(51)内,固定盖板(5)对应扣舌(41)开设有下活动孔(52),后重部¢1)对应扣舌(41)开设有上活动孔¢11),扣舌(41)依次贯穿下活动孔(52)和上活动孔(611)并延伸至后重部(61)的上方; 当上夹持部(21)相对于下夹持部(11)完全张开时,扭簧(3)处于收紧状态,扣紧块(221)嵌插至扣槽(42)内,扣舌(41)搭设于搭承部(63)的上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改良的夹式捕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12)的前端部设置有承载台(121),承载台(121)的上表面开设有承载槽(122),所述第一连接部(23)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连接柱(231),所述第二连接部¢4)设置有第二连接柱¢41),第一连接柱(231)和第二连接柱¢41)分别搭设于承载槽(122)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良的夹式捕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12)的后端部成型有限位槽(123),所述活动扣(4)的后端部设置有限位柱(43),限位柱(43)嵌装于限位槽(123)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改良的夹式捕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持部(21)的边缘部设置有夹齿(211),所述下夹持部(11)的边缘部对应夹齿(211)开设有夹齿孔(111),当上夹持部(21)与下夹持部(11)闭合时,夹齿(211)嵌插于夹齿孔(111)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改良的夹式捕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12)的后端部开设有卡槽(124),所述固定盖板(5)的后端部设置有卡块(53),卡块(53)嵌卡于卡槽(124)内;安装部(12)开设有一个锁紧孔(125),固定盖板(5)对应锁紧孔(125)设置有锁紧柱(54),锁紧孔(125)与锁紧柱(54)通过螺钉连接于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改良的夹式捕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夹持部(11)的中间位置成型有开口向上且用于放置诱鼠料的放料槽(1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改良的夹式捕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持部(21)开设有通孔,通孔配装有活动盖(7),活动盖(7)卡扣于通孔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良的夹式捕鼠器,其包括有底座、夹持体、扭簧、活动扣、固定盖板以及触动块,底座包括有下夹持部和安装部,夹持体包括有手持部和上夹持部,手持部的背面的上端部设置有扣紧块;活动扣的前端部设置有扣舌,活动扣的后端部开设有扣槽,触动块包括有后重部和触舌片,后重部与触舌片之间设置有搭承部,固定盖板开设有下活动孔,后重部开设有上活动孔;捕鼠前,上夹持部与下夹持部张开,扭簧收紧,扣紧块嵌插至扣槽内,扣舌依次贯穿下活动孔和上活动孔并搭设于搭承部的上表面;当老鼠触碰至触舌片时,扣舌脱离搭承部,扣紧块脱离扣槽,上夹持部与下夹持部合并并将老鼠夹住。故而,本实用新型具有动作灵敏、捕鼠可靠地优点。
文档编号A01M23/26GK202603474SQ20122027059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1日
发明者胡国富 申请人:胡国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