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052阅读:20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粮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粮仓。
背景技术
我国幅员辽阔,又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的生产及储存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中国近五十年来大量出土的文物和历史考证,中国原始农业启蒙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发展于新时期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左右)。而粮食的储藏是农业栽培的继续,储藏技术是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的。进入新时期时代以后,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粮食出现了剩余,才逐渐由粮食加工发展到储藏。而粮仓是粮食储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上粮仓年代最早是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盛有稻谷,据考证距今已有七千年,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规模较大、年代较早的地上粮仓当数甘肃省大方盘城发掘的“大方盘”粮仓。大方盘城也称河仓城,距敦煌市60公里,距玉门关约20公里。此仓始建于汉代,直到魏晋一直是西部边防的军需仓库。“大方盘”粮仓为长方形,东西走向,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现存墙最高处为6.7米,墙的结构为夯土。仓间内有3个间,长42.5米,宽14.5米,墙厚1.5米,朝南方向各开一门。在保存较完整的北壁仓上,上下均有三角形小孔,每廒间上部3个下部5个,交错排列,可能是通风孔;在残存的南仓壁上,从所剩无几的小孔仍能看出,其排列是与北墙对称的。仓基建在比当地河床高2米多的自然土台上,在东西北三个方向的仓墙外还建有重要围墙。

在出土的冥器中除了平房仓还有楼房仓、圆仓等,这些冥器中的粮仓,多为陶制,也有木制的。陶制粮仓,绝大多数系汉代文物,出土地多在北方各地。木制的冥器粮仓较少。多年来出土的冥器粮仓除制作材料及形状不同外,绝大多数均有完整的门窗、通气孔、出粮口、防鼠结构、防潮结构等。另外,在一些出土的石刻或砖刻上也发现过一些粮仓造型。地下粮仓是从地下窑发展起来的。从汉代在北方地区开始采用,到隋唐时期有了很大发展,地下仓的形状主要有方仓和圆仓两种。河南洛阳曾发掘过汉代及隋唐时期的地下方仓及地下圆仓,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隋唐时期的含嘉仓,仓区东西长612米,南北宽750米,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共有地下圆仓259个,仓型是口大底小,大的口径达18米,小者口径为8米,仓深最大为10米,最浅为6米。仓身的结构非常讲究,土坑挖好后,先用柴火将四壁烧烤,以干燥土壁,然后再铺上草束、木板、苇席、谷糠等多种隔热防潮材料,以确保储粮安全;仓群规模宏大,仓体结构完善,说明当时的建仓技术已相当高。现代粮仓的发展:中国近代战伐不断、政权不稳,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粮食产量很低,粮食严重短缺,因此粮食储藏技术及仓房的建设发展迟缓。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库容量仅有1260万吨。而且大多数仓房非常简陋,常为砖木结构和竹木结构,每仓的仓容量只有3—6万公斤。同时还有一部分仓房是利用和改造的祠堂、庙宇,储藏条件均不能满足条件。1955—1960年,在全国各行业向苏联学习的形式下,粮食建仓中学习引进了苏联的机械化房式仓,即“苏式仓”。该仓型在全国普遍推广建设,砖墙,5米一10米一5米三跨木屋架(中间两根木柱),3米开间,廒间长54米,檐墙堆粮高2—2.5米,斜堆,廒间仓容2500吨(当时号称500万斤大仓),浙青砂地面,墙刷热浙青防潮,砂浆抹面。标准的“苏式仓”是考虑了机械化作业的,木屋架中部留有2.0X2.0米的地沟,内装出粮皮带机。由于当时经济实力差,钢材、橡胶原材料不足等实际情况,后期建“苏式仓”时,取消了天桥、地沟,此仓也成“标准仓”。1964—1974年间根据战备的要求,粮库的建设应以“隐蔽、分散、靠山、机动”为建设方针,在一些山区、偏僻地域建设了一批粮仓,后来由于粮源、交通等各种原因,装粮很少。同时在全国也建造了一些小型的砖木结构房式仓和“土圆仓”。在河南、陕西、山西、内蒙等黄土高原区,修建了一批地下喇叭仓、窑洞仓,这些地下仓因地制宜,造价低,储粮安全稳定,形成了我国储粮仓型的一大特色。1975—1983年主要仓型仍是房式仓,砖墙承重,混凝土地,装粮高3 — 3.5米,采取的主要屋盖结构:钢筋混凝土组合屋架,钢筋混凝土门式钢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拱板顶等ο1983—1991年,根据农业和粮食的发展状况,国务院于1983年11月批准了粮食仓库、棉花仓库、水果仓库的“三库”建设,这是自“苏式仓”之后的一次统筹规划的大规模粮库建设,其中用于粮库建设的基建投资16.5亿元,建设总仓容1500万吨。仓型仍以房式仓为主,结构多为砖混结构,但是装粮高度一般为4.5米至5.0米,仓房跨度以18米、20米为主。1992—1997年为促进粮食流通,提高仓储作业机械化程度,1992年在全国兴建的18各机械化骨干粮库和利 用世界银行贷款改善中国粮食流通项目是中国粮仓建设是上的一个新起点。1998— 2001年共进行了 1000多亿斤仓容的中央直属储备库建设,是空前的大规模储备粮库建设。此次建仓以房式仓为主,其他仓型有浅圆仓和立筒仓。五十多年的粮仓建设史,积累了丰富的建仓经验,同时也有许多沉痛的教训。粮仓建设应将充分保障粮食储藏安全放在首位,从粮食自身的物理性质、生理特性、生态特点等方面考虑满足储粮安全的需要。仓型的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气候条件、地质结构、粮种特点、粮库性质与功能而确定适宜的仓型,全国不能搞“一刀切”;仓房建筑结构及建筑材料应根据建仓的经济性及储粮的安全性选择应逐步提高我国粮仓的综合性能。粮仓的分类:根据仓内粮食堆装方式分类散装仓、包装仓、根据仓房外形分类房式仓、筒仓、楼房仓、根据仓房建筑条件及设备配置分类简易仓、一般粮仓、机械化粮仓、装配式粮仓、根据粮仓位置分类地上仓、地下仓、半地下仓、根据仓房的储粮性能分类气调仓、低温仓、准低温仓、一般常温仓。粮仓的性能要求:防潮性、隔热性、通风性、气密性、防虫、防鼠雀、防火性、便于机械化作业、利于散装储粮、坚固抗震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空缺与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粮仓,防止粮食储存时受潮发霉造成浪费减少人工搬动提高仓储作业机械化程度。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一种粮仓,主要是由金属不锈钢材料构成,其特征是:在不锈钢的仓体内部安装螺旋叶片柱,一端连接在涡轮上,通过涡轮另一端的轴和手轮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粮仓通过不锈钢的仓体内部安装螺旋叶片柱转动可将内部的的粮食带动在仓内上下置换通风换气的作用,防潮性、隔热性、通风性、气密性、防虫、防鼠雀、防火性、便于机械化作业、利于散装储粮和坚固抗震性。因此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本粮仓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容易推广和普及使用,是农家粮库等必备的仓库。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由1、不锈钢仓,2、螺旋柱,3、传动轴,4、涡轮箱。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参照图所示,所述的一种粮仓,主要是由金属不锈钢材料构成,其特征是:在不锈钢仓体I内部安装螺旋柱2叶片柱,一端连接在涡轮4上,通过涡轮另一端的传动轴4和手轮连接,本粮仓通过不锈钢的仓体内部安装螺旋叶片柱转动可将内部的的粮食带动在仓内上下置换通风换气的作用,防潮性、隔热性、通风性、气密性、防虫、防鼠雀、防火性、便于机械化作业、利于散装储粮和坚固抗震性,构简单,制作方便,容易推广和普及使用,本粮仓结构简单,是农家粮库等必备的仓库。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本发明未详尽描述的 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权利要求
1.一种粮仓,由不锈钢仓(I)、螺旋柱(2)、传动轴(3)和涡轮箱(4)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一种粮仓,主要是由金属不锈钢材料构成,其特征是:在不锈钢的仓体内部安装螺旋叶片柱,一端连接在涡轮上,通过涡轮另一端的轴和手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本粮仓通过不锈钢的仓体内部安装螺旋叶片柱转动可将内部的的粮食带动在仓内上 下置换通风换气的作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粮仓,其特征是所述的一种粮仓,主要是由金属不锈钢材料构成,在不锈钢的仓体内部安装螺旋叶片柱,一端连接在涡轮上,通过涡轮另一端的轴和手轮连接,本粮仓通过不锈钢的仓体内部安装螺旋叶片柱,转动可将内部的粮食带动在仓内上下置换通风换气的作用,防潮性、隔热性、通风性、气密性、防虫、防鼠雀、防火性、便于机械化作业、利于散装储粮和坚固抗震性,构简单,制作方便,容易推广和普及使用,本粮仓结构简单,是农家粮库等必备的仓库。
文档编号A01F25/14GK103202147SQ20131015538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2日
发明者苟晓龙 申请人:苟晓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