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回收机组的风选泥土薄膜分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022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地膜回收机组的风选泥土薄膜分离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用地膜清理、回收和再利用领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将将泥土或砂石与残留地膜分离的地膜回收机组的风选泥土薄膜分离系统。其结构包括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筛网和风压机,所述筛网沿外壳内侧壁分布,与侧壁保持一距离,进料口连接风压机。夹杂有泥土或砂石的薄膜通过风压机形成高压的气体、薄膜和泥沙混合气流,从风选泥土薄膜分离系统的进料口泵入,进入筛网内。该混合气流在筛网内不断的流动,泥土或砂石能够通过过筛网的网眼,而薄膜通不过,被保留在过筛网内,从而实现了泥土或砂石与薄膜的分离,最后剩下薄膜从出料口排出。
【专利说明】地膜回收机组的风选泥土薄膜分离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用地膜清理、回收和再利用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地膜回收机组的风选泥土薄膜分离系统。
【背景技术】
[0002]三十年前农用地膜推广,帮助中国农业增产增收。目前,我国地膜技术开发和覆盖地膜的使用量已经居世界第一位。随着农用地膜多年来不断推广和应用,残留在农田里的地膜越来越多,在自然条件下上百年都得不到降解,严重污染着环境。残留地膜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破坏土壤结构,影响耕地质量和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致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二、残留地膜中的有害物质,使农作物根系无法生长而死亡,或则是该毒性致使农作物生长缓慢或黄化死亡;三、大量残留地膜存在于耕耘层,残留地膜缠绕造成农耕设备的机械工作部件不能转动,影响农机作业;四、未清理或清理出来弃于地头的残留地膜,被大风吹起四处散落,严重影响农村环境。
[0003]废旧地膜污染问题已经是世界很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顽疾”。防治农田“白色污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废旧农用地膜的回收治理工作也是我国高度重视、重点扶持的项目之一,而且也是关系日后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重要举措!
[0004]目前治理废旧地膜污染的方法主要有:
[0005]一、推广生物降解可回收环保型地膜,减少农用地膜“白色污染”,但现有技术中,无论是液态膜、光降解膜或者是纤维膜等生物降解膜,在农业生产试验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特别是技术不成熟以及市场价格因数致使生物降解地膜多年来难以推广。我国北方及西北大部分地区的作物栽培仍需要全程覆膜,但是生物降解型地膜由于其价格偏高,是一般农用地膜的两到三倍,农民根本无法承担。技术的不成熟也是推广的重要障碍,降解地膜在农业生长后期往往失去保墒、保温性能,有的膜甚至还没有过农作物生长期就已经风化。
[0006]另一严重的问题是,生物降解地膜降解后的脆片由于含有淀粉,植物纤维等有机质,容易与土壤颗粒胶合,回收难度比普通农用地膜更大,一般不予回收。但是生物降解地膜长期大量埋在土壤里,究竟会不会对土地造成影响,是不是完全降解为无害的碳水化合物并未经过科学论证,暂时没法确定。但是大量的人造化合物进入土壤内,可以预见极有可能带来隐蔽性更强、致使土地无法种植农作物污染物问题。该问题随着科技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生物降解地膜降解后的残留化合物对土地的影响一定被人们逐渐认识和发觉,这将重复着“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老路,那今天我们这代人将如何去面对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
[0007]即使是生物降解地膜能够完全的降解,但是该新型地膜的应用并不能减少现在已经残留在农田中的废膜,即新型地膜的应用无法解决目前已经对土地造成严重污染的地膜问题。
[0008]二、采用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通过人力手工或耙子回收土壤表面残留的地膜,现有回收废膜机械主要是拖拉机牵引多层梳型耙子或环形滚动钉齿式残留地膜清除机,也有部分新型的废膜机械回收埋在泥土中的地膜((TScm深度)。但是上述方式均只能对农田表面的大张废膜进行捡拾,而对清除每年不断增加残留在土地耕作层(l(T30cm深度)之间的废膜则毫无效果,因为该深度的地膜由于埋藏多年,已经与土壤结成一体,通过机械的方式进行回收,刨起力度太小则无法将该深度的地膜拉出,刨起力度太大则容易拉断地膜,同样无法拉出地膜。而且上述方式只能用于回收面积较大,较长的地膜,对于地膜碎块完全没有办法,小面积的地膜根本就无法通过上述方式耧出去。对于回收的地膜,很多处理的方式是堆积起来进行焚烧,造成对空气的二次污染。
[0009]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即使采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回收,耕种满10年农田土壤中每亩仍含有17公斤残留地膜,耕种满20年农田土壤中每亩仍含有28公斤残留地膜,耕种满30年农田土壤中每亩仍含有45公斤残留地膜。随着土地耕种期的延长,农田里残留地膜数量将迅速增加,50年后该土地将无法耕种,即使是现在,农作物的成活率也随着土壤内地膜的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因此,如何处理目前我国东北、西北等地区耕地残留地膜的问题,恢复土地的种植能力是关乎我国民生和未来国家战略的大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10]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将泥土或砂石与残留地膜分离的地膜回收机组的风选泥土薄膜分离系统。
[0011]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0012]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地膜回收机组的风选泥土薄膜分离系统,其结构包括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筛网和风压机,所述筛网沿外壳内侧壁分布,与侧壁保持一距离,进料口连接风压机。经过泥土薄膜分离系统分离后,残留地膜基本上被分离出来,由于泥土薄膜分离系统采用叶轮机构的风力带动薄膜行进,所以分离后的薄膜内还夹杂有部分泥土或砂石,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彻底的将该泥土或砂石从薄膜中分离出来。夹杂有泥土或砂石的薄膜通过风压机形成高压的气体、薄膜和泥沙混合气流,从风选泥土薄膜分离系统的进料口泵入,进入筛网内。该混合气流在筛网内不断的流动,泥土或砂石能够通过过筛网的网眼,而薄膜通不过,被保留在过筛网内,从而实现了泥土或砂石与薄膜的分离,最后剩下薄膜从出料口排出。
[0013]为了提高分离的效果,所述外壳倾斜设置,所述进料口设置在外壳下端,所述出料口设置在外壳上端。通过倾斜的设置,使混合气流从下倾斜向上流动,泥土或砂石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自然落下,而薄膜较轻,将会被气流带到出料口排出,通过两者重量的不同,合理利用重力的作用实现分离,节省能源。
[0014]所述外壳倾斜角度应当合理,一般控制在2(T70°之间,角度太小,则重力效果不明显,角度太大,则薄膜不容易排出,优选在40飞0°之间。另由于泥土或砂石通过筛网之后在重力作用下自然落下,因此外壳下端底部设置泥土排出口,用于在作业过程中将分离处理来的砂石或泥土排出,保证连续作业。
[0015]为了进一步提高分离效果,本专利在所述筛网中心设有旋转中心柱。这样混合气流在筛网内流动的时候能够绕旋转中心柱旋转,形成离心作用,使得分离效果更加明显。
[0016]为了提高混合气流的自旋作用,所述旋转中心柱上设有推动空气沿进料口一端朝出料口一端移动的旋转凸缘或凹槽。这样当混合气流在筛网内绕旋转中心柱流动的时候,能够在旋转凸缘或凹槽的导向下形成稳定的旋转气流,防止产生扰流而降低自旋效果。
[0017]为了提高自旋效果,且有利于薄膜最终排出,所述外壳呈圆锥形结构,截面积从进料口一端朝出料口一端逐渐缩小。风压机连接外壳前端的进料口,而且外壳呈倾斜设置,越往后风推动力就越小,因此采用圆锥形的外壳能够保证在外壳后端也具有较大的风推动力,并且有利于重量较轻的薄膜汇集起来,从出料口排出。
[0018]为了使泥土尽可能的且尽快的排出,并不让薄膜堵住筛网的网眼,所述筛网为圆锥形钢线筛网,沿外壳内壁分布。采用钢线筛网的效果就是能够使未被拍碎的小石块能够通过,不会残留在筛网内,而且薄膜在这种筛网内被高压气流带动快速转动,不会因内外气压差而堵死网眼。
[0019]所述筛网与外壳的距离在:T30cm之间,最佳在15?25cm之间。保留有充分的空间容被分离的泥土和砂石通过。特别是在靠近外壳的前端,被拍落的泥土和砂石很多的时候,该距离如果太小,则泥土和砂石无法快速的排出,则会造成阻塞。因此较大的距离有利于泥土薄膜混合物的分离,但是距离太大则筛网内的容积就会受到限制,降低处理混合物的能力,因此该距离还是要保持适中,经过大量的实验,发明人认为该距离保持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保证作业的顺利进行。
[0020]混合气流中有可能夹杂颗粒较大的小石块,这些小石块无法通过筛网的网眼,但在重力的作用下依然保留在筛网的内部,不会随薄膜从出料口排出。但作业一端时间之后,小石子的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清除出来,为此,本专利在所述筛网底部设有维护口,维护口设有封闭门。维护口的封闭门作业时是紧闭的,保证作业的顺利进行,但需要维护的时候,打开该封闭门,就可以清除挤压在滤网底部的小石子。
[0021]为了提高分离的效果,本专利进料口通过一回折形风管连接风压机。通过回折形的风管能够使夹杂有泥土或砂石的薄膜在风管内与空气实现预混合,由于空气对泥土或砂石的作用与对薄膜的作用不同,在高压空气的作用下,泥土或砂石能够从薄膜上脱落或分离,在移动的过程中,与空气混合更加均匀,预混合进一步提高了后续的分离效果。
[0022]本实用新型通过风压机使夹在有泥土或砂石的薄膜与空气形成混合气流,混合气流在外壳的滤网内高速流动,能够将泥土或砂石甩出滤网,而保留薄膜在滤网内,实现薄膜与泥土的分离。通过设置旋转中心柱,采用圆锥形外壳并倾斜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分离的效果,并且有利于薄膜汇集后从出料口排出。合理利用重力的作用,能够使泥土或砂石与薄膜快速的分离,并且将泥土或砂石排出。经过该系统后,薄膜内夹在的泥土或砂石基本上被清理干净,薄膜可以直接进入下一阶段的打包作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上述附图举例对本专利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用于示例说明所采用的上述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0025]如图1所示的地膜回收机组,其前端设有土地翻松旋耕输送系统100,该系统用于将地表以下一定深度的泥土翻松、破碎并输送至其后的泥土薄膜分离系统200内做进一步的处理。所述泥土薄膜分离系统200用于将夹杂在泥土中的残留地膜分离出来,并将其与泥土分离。分离后的薄膜夹杂一定量的泥土和砂石,将其送入风选泥土薄膜分离系统300中作进一步的分离。
[0026]所述地膜回收机组的风选泥土薄膜分离系统300包括一呈60°倾斜设置的圆锥形外壳311,该外壳311具有进料口 313和出料口 314,所述进料口 313通过一回折形风管330连接一部风压机320,对接于泥土薄膜分离系统200上。所述圆锥形外壳311的横截面积由下而上缩小,进料口 313设置在外壳311下端的顶端,风压机320将经过泥土薄膜分离系统200处理后的薄膜及其夹杂的泥土或砂石通过回折形风管330泵压进入外壳311,薄膜和泥土或砂石在回折形风管330内经过高压空气的泵压,充分分离并于空气混合,形成高压薄膜泥土或砂石混合气流。
[0027]所述外壳311同心设置有一圆锥形由钢线筛网制成的筛网312,筛网312沿外壳311内壁分布,与侧壁保持20cm距离。在筛网312的中心,沿外壳311轴线方向,设有一旋转中心柱340,旋转中心柱340周向设有引导空气从外壳311下端向上端流动的螺旋形凸缘。出料口 314设置在外壳311的上端,与筛网312的端部相匹配。外壳311下端的底部设有泥土排出口 315。筛网312下端底部设有维护口,维护口设有封闭门316,在作业的过程中,所述封闭门316呈紧闭状态。
[0028]上述混合气流从进料口 313进入至筛网312的内部,由于高压气流的作用,带动薄膜和泥土或砂石绕旋转中心柱340旋转,并被旋转中心柱340上的凸缘导向从下而上旋转流动。混合气流在旋转流动的过程中,泥土或砂石经过筛网312的网眼被滤出,而薄膜由于体积较大,保留在筛网312内部。另外由于薄膜由于重力较轻,被快速的向上推起,汇集至出料口 314处排出。而泥土或砂石由于重量较大,被离心力甩出筛网312之后,在外壳311内沿侧壁滑落,从泥土排出口 315排出。部分颗粒较大的小石子,无法通过筛网312的网眼,遗留在筛网312内的底部,当汇集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可以通过打开维护口的封闭门316,将这些颗粒较大的小石子清理出来。
[0029]上述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于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地膜回收机组的风选泥土薄膜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筛网和风压机,所述筛网沿外壳内侧壁分布,与侧壁保持一距离,进料口连接风压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选泥土薄膜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倾斜设置,所述进料口设置在外壳下端,所述出料口设置在外壳上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选泥土薄膜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倾斜角度在20^70°之间,下端底部设有泥土排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选泥土薄膜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筛网中心设有旋转中心柱。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选泥土薄膜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中心柱上设有推动空气沿进料口一端 朝出料口一端移动的旋转凸缘或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f5任一项所述的风选泥土薄膜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呈圆锥形结构,截面积从进料口一端朝出料口一端逐渐缩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选泥土薄膜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筛网为圆锥形钢线筛网,沿外壳内壁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选泥土薄膜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筛网与外壳的距离在3~30cm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选泥土薄膜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筛网底部设有维护口,维护口设有封闭门。
10.根据权利要求1飞任一项所述的风选泥土薄膜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通过一回折形风管连接风压机。
【文档编号】A01B43/00GK203387855SQ201320515681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2日
【发明者】黄胤 申请人:深圳市聚源天成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