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麦幼穗遗传转化受体的培养方法及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020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麦幼穗遗传转化受体的培养方法及应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幼穗遗传转化受体的培养方法及应用,涉及转基因【技术领域】。所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幼穗的取材。2、幼穗的接种前处理。3、幼穗的接种及培养。4、将获得胚性愈伤组织转接到分化培养基中,培养至出苗。5、将所得的2-4cm高的幼苗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中培养至获得健壮的组培苗。6、根据小麦的类型,将获得冬性小麦组培苗在4℃进行春化处理,春小麦组培苗不进行春化处理,最后将组培苗炼苗后移栽于土中。整个培养过程涉及三种培养基,分别是诱导培养基、分化培养基及生根壮苗培养基。
【专利说明】一种小麦幼穗遗传转化受体的培养方法及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转基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麦幼穗遗传转化受体的培养方法及 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小麦是世界上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对发展国民经济 至关重要。目前小麦新品种的培育依然主要靠常规育种。由于常规杂交育种费时费力,而 且预见性差,致使小麦育种水平难有突破性提高,育种进展缓慢。近年来,利用现代基因工 程技术,将特定的外源基因导入小麦中定向改良小麦品种,为小麦遗传育种提供了一条新 途径。转基因技术作为杂交育种的主要补充手段,已经在水稻、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等作 物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比较缓慢。影响小麦基因工程育种速度缓 慢的主要原因有,小麦属于异源六倍体植物,基因组庞大,重复序列多,植株再生能力差,遗 传转化比较困难等。
[0003]自1992年以来人们尝试利用多种转化方法和多种外植体转化小麦,转化 方法包括基因枪、农杆菌、花粉管通道、超声波法、离子束注入法、激光微束穿刺法和 PEG(Polyethylene glycol)法等,外植体包括幼胚、成熟胚、幼穗、盾片和花药愈伤组织 等,探讨了农杆菌介导的植株水平转化,取得了一定进展,促进了功能基因向小麦中的转 化。目前小麦的转化方法虽然众多但转化效率却并不乐观,其首要问题在于稳定的小麦再 生体系的建立较困难。虽然通过小麦根、茎、叶、花药、胚、穗等各种外植体均可实现植株再 生,但实践证明,相同外植体的诱导分化效果既受外植体类型和基因型的影响,也因培养基 的成分与浓度的不同而有变化。小麦成熟胚由于具有量大、生长一致、取材方便且不受取材 季节和环境条件限制等优点是开展小麦遗传转化较为方便的外植体。然而,愈伤组织质量 差、易发芽等问题,其愈伤组织诱导率和植株的再生能力远不及幼胚和幼穗,限制了成熟胚 在小麦遗传转化中的应用。目前幼穗和幼胚是小麦遗传转化中使用最多的外植体。尽管幼 胚的植株再生能力很强,但具有很强的基因型依赖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转基因技术在 小麦上的应用。
[0004] 一些研究表明,以小麦幼穗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一般比常用的幼胚外植体更理 想,可获得较高的植株再生频率。舒理慧等研究表明,在小麦护颖分化期,其幼穗离体培养 诱导率和分化率最高;郑企成等也指出,用合适时期的幼穗作外植体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其 再生能力比常用的幼胚外植体更理想,不仅再生频率高,而且在长期继代培养过程中能保 持较高的再生能力;陈梁鸿等在比较幼穗和幼胚为受体的转化试验中观察到,幼穗的转化 效果优于幼胚,幼穗较幼胚更耐继代,更形成再生植株;林刚等研究激素对小麦愈伤组织, 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时发现,幼穗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植株再生频率高于幼胚和成熟 胚;刘录祥等(2001)统计分析了近90个基因型幼胚及幼穗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频率 分布的资料,认为以小麦幼穗为外植体将有可能克服或减轻小麦基因型障碍。
[0005] 小麦幼穗由于取材方便、消毒方法简便,只需常规的春化技术就能做到周年提供, 并且对小麦幼穗进行离体培养可获得较高的绿苗分化率,因此是很好的外植体。因此,为了 克服基因型的障碍,促进转基因小麦的规模化应用,建立适于目的基因转化的幼穗组织培 养体系是利用幼穗为外植体进行小麦遗传转化的关键。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麦幼穗遗传转化受体的培养方法及应用,该方法适用 于进行小麦转基因,可成功获得小麦转基因植株。
[0007]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 -种小麦幼穗遗传转化受体的培养方法,其过程包括以下主要步骤:1、幼穗的取 材:选取温室或田间种植的生长一致的小麦单茎,麦穗处在小穗分化期(幼穗生长至长度 为1. 0cm?1. 5cm左右时)。2、幼穗的接种前处理:徒手剥取田间采集的幼穗茎杆的外层叶 鞘,仅余内层叶鞘包裹幼穗以防止污染,在超净工作台上,喷洒75%乙醇对幼穗进行杀菌, 将处理后的幼穗用经75%乙醇处理的纱布包裹,以确保杀菌效果。3、幼穗的接种及培养: 用已灭菌的镊子沿着处理后幼穗的内层叶鞘顺时针方向剥出幼穗,露出生长锥后,用镊子 尖将幼穗夹断为〇. 5cm左右的小段,接入诱导培养基中培养,25°C恒温暗培养,每15d继代 一次。4、暗培养30天以后,将获得胚性愈伤组织转接到分化培养基中,置于25°C,光照强度 为4000-60001ux、光照时间为16h/d的条件下,培养至出苗。5、将所得的2-4cm高的幼苗转 接到生根培养基中培养至获得健壮的组培苗。6、根据小麦的类型,将获得冬性小麦组培苗 在4°C进行春化处理,春小麦组培苗不进行春化处理;最后将组培苗炼苗后移栽于土中。
[0009] 所述诱导培养基成分及配比如下:MS基本培养基+2,4_二氯苯氧乙酸丁酯(2, 4-D)2mg ?L_1+鹿糖(Sucrose) 30g吨―1-琼脂粉(Agar) 7g ?L-1 ;用蒸馈水将上述培养基定容 至1L ;灭菌前调该培养基的pH至5. 8 ;在121°C,即0. 1?0. 15MPa高压蒸汽下灭菌20分 钟;
[0010] 所述分化培养基成分及配比如下:MS基本培养基+萘乙酸(NAA)O. 2mg? 1^+激 动素(KT)lmg? 1^+6-苄氨基腺嘌呤(6-BA)lmg? 1^+ 硝酸银(AgN03) 10mg? 1^+ 蔗糖 (Sucrose) 30g?I71-琼脂粉(Agar) 7g?I71 ;用蒸馈水将上述培养基定容至IL;灭菌前调该 培养基的pH至5. 8 ;在121 °C,即0. 1?0. 15MPa高压蒸汽下灭菌20分钟;
[0011] 所述生根培养基成分及配比如下:1/2MS培养基+萘乙酸(NAA)O. 2mg?1^+多效 唑0? 3mg ? 1^+鹿糖(Sucrose) 30g ? 1^+琼脂粉(Agar) 7g ? I71 ;用蒸馈水将上述培养基定 容至IL;灭菌前调该培养基的pH至5.8 ;在121°C,即0. 1?0. 15MPa高压蒸汽下灭菌20 分钟。
[0012] 所述MS基本培养基成分如表1所示:
[0013] 表1 MS基本培养基成分附表
[0014]

【权利要求】
1. 一种小麦幼穗遗传转化受体的培养方法及应用,其特征在于:幼穗的取材时期选在 麦穗处于小穗分化期(幼穗生长至长度为1. Ocm?1. 5cm左右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陈述的一种小麦幼穗遗传转化受体的培养方法及应用,其特征在 于:幼穗在接种前要进行消毒处理,具体过程是:徒手剥取田间采集的幼穗茎杆的外层叶 鞘,仅余内层叶鞘包裹幼穗以防止污染,在超净工作台上,喷洒75%乙醇对幼穗进行杀菌, 将处理后的幼穗用经75%乙醇处理的纱布包裹,以确保杀菌效果。
3. 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陈述的一种小麦幼穗遗传转化受体的培养方法及应用,其特 征在于:用已灭菌的镊子沿着处理后幼穗的内层叶鞘顺时针方向剥出幼穗,露出生长锥后, 用镊子尖将幼穗夹断为0. 5cm左右的小段,接入诱导培养基中培养。
4. 根据权利要求1、2和3所陈述的一种小麦幼穗遗传转化受体的培养方法及应用,其 特征在于:幼穗的培养基分为诱导培养基、分化培养基及生根壮苗培养基。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陈述的诱导培养基,其特征在于:诱导培养基的成分是:MS基 本培养基+2,4-二氯苯氧乙酸丁酯(2,4-D)2mg 蔗糖(Sucrose) 琼脂粉 (Agar)7g ? I71 ;用蒸馏水将上述培养基定容至IL ;灭菌前调该培养基的pH至5. 8 ;在 121°C,即0. 1?0. 15MPa高压蒸汽下灭菌15分钟。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陈述的分化培养基,其特征在于:分化培养基的成分是:MS基本 培养基+萘乙酸(NAA)O. 2mg七1-激动素(KT) lmg .1^+6-苄氨基腺嘌呤(6-BA) lmg吨-1+ 硝酸银(AgN03) 10mg ? 1^+鹿糖(Sucrose) 30g ? 1^+琼脂粉(Agar) 7g ? I71 ;用蒸馈水将上 述培养基定容至IL;灭菌前调该培养基的pH至5.8 ;在121°C,即0. 1?0. 15MPa高压蒸汽 下灭菌20分钟。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陈述的生根培养基,其特征在于:生根培养基的成分是:1/2MS 培养基 + 萘乙酸(NAA) 0? 2mg ? 1^+ 多效唑 0? 3mg ? 1^+ 蔗糖(Sucrose) 30g ? 1^+ 琼脂 粉(Agar) 7g ? I71 ;用蒸馏水将上述培养基定容至IL ;灭菌前调该培养基的pH至5. 8 ;在 121°C,即0. 1?0. 15MPa高压蒸汽下灭菌15分钟。
【文档编号】A01H4/00GK104429957SQ201410692788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26日
【发明者】吉万全, 刘新伦, 田增荣, 栗聪, 李伟艳, 张磊 申请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