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深埋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681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秸秆深埋犁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秸秆深埋犁,包括:矩形框架、第一、二、三犁头、第一、二、三犁柱以及延长翻土板;第一犁头通过第一犁柱采用U型螺栓连接于矩形框架的其中一根前后延伸的横梁上,第二犁头和第三犁头分别通过第二犁柱和第三犁柱采用U型螺栓而分别连接于矩形框架的另一根前后延伸的横梁上,第一、二、三犁头分别由前向后依次排列,且曲面方向相同;第一犁头的后端上部连接有延长翻土板。本实用新型能够比较彻底地将地表粉碎的秸秆以及0-150mm的表层土壤翻入到地表下250-350mm土层内,避免由于秸秆留在浅表土层内或裸露于地表而影响耕种质量,防止跑墒,同时可以达到休闲“疲劳土层”,构建肥沃耕层,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
【专利说明】秸秆深埋犁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业器具,特别涉及一种秸杆深埋犁。

【背景技术】
[0002]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播种面积约2.2亿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0%,玉米秸杆的年产量约为4000万吨。以往农村都把玉米秸杆作为燃料使用,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能源结构的改善,大量的玉米秸杆就闲置下来了。每年秋季收获后,农民就地焚烧秸杆,不仅浪费资源,还导致了严重的空气污染等问题。研究证明,秸杆还田是培肥地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大量的秸杆地表还田和浅表层还田影响播种和管理,造成耕层土壤跑墒漏风,引发干旱发生。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人基于相关领域的研发,并经过不断测试及改良,进而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秸杆深埋犁,以解决现有技术不能将玉米秸杆深施到心土层(好土层),防御土翻转过程中秸杆裸露地表,土壤跑墒及不利于耕种的难题。
[0005]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秸杆深埋犁,其包括:矩形框架、第一犁头、第二犁头、第三犁头、第一犁柱、第二犁柱、第三犁柱以及延长翻土板;其中,所述的第一犁头通过第一犁柱采用U型螺栓连接于矩形框架的其中一根前后延伸的横梁上,所述的第二犁头和第三犁头分别通过第二犁柱和第三犁柱采用U型螺栓而分别连接于矩形框架的另一根前后延伸的横梁上;第一犁头、第二犁头和第三犁头分别由前向后依次排列,且第三犁头、第二犁头和第一犁头的曲面方向相同;所述的第一犁头的后端上部连接有逐渐向翻土一侧倾斜延伸的延长翻土板。
[0006]所述的秸杆深埋犁,其中,所述的第一犁头的最大设计耕作深度为400mm,且第一犁头能够通过改变U型螺栓在第一犁柱上的穿孔位置而调节作业深度。
[0007]所述的秸杆深埋犁,其中,所述的第三犁头的底端高于第一犁头的底端。
[0008]所述的秸杆深埋犁,其中,所述的第三犁头的底端与第一犁头的底端的最大差值为 200mm。
[0009]所述的秸杆深埋犁,其中,所述的第二犁头与第二犁柱之间通过能够调整第二犁头高度的转丝连接。
[0010]所述的秸杆深埋犁,其中,所述的第二犁头的底端与第三犁头的底端最大差值为200mm,所述的第二犁头的高度调节幅度为100mm。
[0011]所述的秸杆深埋犁,其中,还包括由四片圆盘耙组成的圆盘耙组,其设于所述矩形框架的后端横向延伸出的一根横梁上。
[0012]所述的秸杆深埋犁,其中,还包括限深轮,其设于所述矩形框架的左前端。
[0013]所述的秸杆深埋犁,其中,还包括牵引架,其设于矩形框架的上方。
[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第一犁头、第二犁头以及第三犁头位置配合的同步作用,能够比较彻底地将地表粉碎的秸杆以及0-150mm的表层土壤翻入到地表下250-350mm 土层内,避免由于稻杆留在浅表土层内或裸露于地表而影响耕种质量,防止跑墒,同时可以达到休闲“疲劳土层”,构建肥沃耕层,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该设备的应用,不仅能及时处理大量秸杆就地还田,避免焚烧带来污染环境的问题,而且还有改良土壤的效果,为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提供技术支撑,为今实施大面积秸杆深埋提供可靠地机械手段。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秸杆深埋犁的主视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秸杆深埋犁的俯视图;
[0017]图3A?图3F分别为应用秸杆深埋犁的耕作过程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矩形框架I ;牵引架2 ;第一犁头31 ;第二犁头32 ;第三犁头33 ;第一犁柱41 ;第二犁柱42 ;第三犁柱43 ;延长翻土板5 ;圆盘耙组6 ;限深轮7 ;U型螺栓8 ;转丝 9 ;耕作层 Apl、Ap2、Ap3 ;心土层 Al、A2、A3。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有关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的使用目的与功效及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现举出较佳可行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所示,详述如下:
[0020]如图1和图2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秸杆深埋犁的主视图和俯视图。本实用新型的秸杆深埋犁,主要包括:矩形框架1、牵引架2、第一犁头31、第二犁头32、第三犁头33、第一犁柱41、第二犁柱42、第三犁柱43、延长翻土板5、圆盘锯齿耙6以及限深轮7。
[0021]所述的矩形框架I为封闭的框架,牵引架2设于矩形框架I的上方。
[0022]所述的第一犁头31通过第一犁柱41采用U型螺栓8连接于矩形框架I的其中一根前后延伸的横梁上。所述的第二犁头32和第三犁头33分别通过第二犁柱42和第三犁柱43采用U型螺栓8而分别连接于矩形框架I的另一根前后延伸的横梁上。第一犁头31、第二犁头32和第三犁头33分别由前向后依次排列,且三个犁头(31、32、33)的曲面方向相同(特别如图2所示)。此外,所述的第二犁头32与第二犁柱42之间通过能够微调第二犁头32高度的转丝9连接。所述的第一犁头31的后端上部连接有逐渐向翻土一侧倾斜延伸的延长翻土板5。
[0023]所述的第一犁头31的最大设计耕作深度为400mm,且第一犁头31能够通过改变U型螺栓8在第一犁柱41上的穿孔位置而调节作业深度。
[0024]较佳的是,所述的第三犁头33的底端高于第一犁头31底端一个耕作层厚度的距离,具体而言,所述的第三犁头33的底端与第一犁头31的底端的最大差值为200mm。
[0025]而所述的第二犁头32的底端与第三犁头33的底端最大差值为200mm,所述的第二犁头32的高度调节幅度为100mm。
[0026]此外,所述的矩形框架I的后端横向延伸出一根横梁以连接圆盘耙组6,所述的圆盘耙组由四片圆盘耙组成,用于碎土。
[0027]而所述的矩形框架I的左前端则连接有限深轮7,用于限制翻土的深度。
[0028]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秸杆深埋犁的耕作过程如图3A?图3F所示,具体为:
[0029]耕作对象的土壤剖面如图3A,地表覆盖粉碎的作物秸杆,耕作层Ap的厚度为0-15cm,该土层为黑土层,作物根系分布集中,位于其下面的A层(腐殖质层)土壤是良好土层。
[0030]第一次作业时,先卸下第一犁头31、第二犁头32,仅用第三犁头33开出如图3B所示的深15cm、宽50cm的耕作层堑沟,做好土层置换作业准备。
[0031]然后安装上其它两个犁头,在原始的方向开始土层置换作业。第一犁头31在刚刚开出的耕作层Apl堑沟内向下耕作,将心土层Al 土壤耕起、翻转,扣在耕翻的耕作层Apl 土垡之上,第二犁头32将地表的粉碎秸杆刮到犁沟内(如图3C所示)。
[0032]后面的第三犁头33将临近的耕作层Ap2 土壤翻转扣在犁沟秸杆之上(如图3D所示)O
[0033]第一犁头31将相邻的心土层A2 土壤耕起、翻转,扣在耕翻的耕作层Ap2 土垡之上,后面的第二犁头32将临近的粉碎秸杆刮到犁沟内,同时第三犁头33将耕作层AP3 土壤翻转扣在犁沟内粉碎秸杆之上(如图3E、图3F所示)。如此往复,达到作物秸杆深埋的目的。
[0034]由于在耕作过程的第一步中需要将第一犁头31和第二犁头32卸下,然后再装上,因此可以将第一犁头31与第一犁柱41之间或第一犁柱41与矩形框架I之间设计为方便装卸的机构或铰链机构,如采用铰链机构只需要将第一犁头31向上翻转一定角度(只要不接触地面即可)进行固定,放下后采用卡扣结构进行固定后进行正常耕作。
[0035]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三个犁头为一组,然而可根据牵引动力增加组数,依次排列。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36]本实用新型的秸杆深埋犁在使用时,采用10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牵引作业,将秸杆深埋犁的犁柱与拖拉机后面的对应机构悬挂链接。
[003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利用第一犁头31、第二犁头32以及第三犁头33位置配合的同步作用,本实用新型能够比较彻底地将地表粉碎的秸杆以及0-150_的表层土壤翻入到地表下250-350mm 土层内,避免由于秸杆留在浅表土层内或裸露于地表而影响耕种质量,防止跑墒,同时可以达到休闲“疲劳土层”,构建肥沃耕层,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所以秸杆深埋犁的研发,把粉碎的作物秸杆深埋,使土层增加有机质,构建肥沃耕层;同时地表平整,利于播种。该设备的应用,不仅能抢农时、抢积温,及时处理大量秸杆就地还田,避免腐烂焚烧带来污染环境的问题,而且为大面积以地养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减少化肥用量,节约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等方面均具有明显效果,为今后秸杆深理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
[0038]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权利要求限定的精神与范围之内可对其进行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是它们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秸杆深埋犁,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框架、第一犁头、第二犁头、第三犁头、第一犁柱、第二犁柱、第三犁柱以及延长翻土板;其中,所述的第一犁头通过第一犁柱采用U型螺栓连接于矩形框架的其中一根前后延伸的横梁上,所述的第二犁头和第三犁头分别通过第二犁柱和第三犁柱采用U型螺栓而分别连接于矩形框架的另一根前后延伸的横梁上;第一犁头、第二犁头和第三犁头分别由前向后依次排列,且第三犁头、第二犁头和第一犁头的曲面方向相同;所述的第一犁头的后端上部连接有逐渐向翻土一侧倾斜延伸的延长翻土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秸杆深埋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犁头的最大设计耕作深度为400mm,且第一犁头能够通过改变U型螺栓在第一犁柱上的穿孔位置而调节作业深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秸杆深埋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犁头的底端高于第一犁头的底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秸杆深埋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犁头的底端与第一犁头的底端的最大差值为2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秸杆深埋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犁头与第二犁柱之间通过能够调整第二犁头高度的转丝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秸杆深埋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犁头的底端与第三犁头的底端最大差值为200mm,所述的第二犁头的高度调节幅度为10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秸杆深埋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由四片圆盘耙组成的圆盘奉巴组,其设于所述矩形框架的后端横向延伸出的一根横梁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秸杆深埋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深轮,其设于所述矩形框架的左前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秸杆深埋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牵引架,其设于矩形框架的上方。
【文档编号】A01B13/00GK204031730SQ201420425414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30日
【发明者】高中超, 刘峰, 藤险峰, 申惠波, 魏丹, 周宝库, 张春峰, 李波, 刘婷婷, 王秋菊, 高文超, 匡恩俊 申请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