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分蘖的杂交水稻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69567阅读:8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粮食作物的种植方法,尤其是通过对秧苗的培育来促进分蘖的杂交水稻种植方法,同时改变杂交水稻的生长期以增加种植频次。



背景技术:

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仍是当今人类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而目前技术仅限对优良品种的培育,它包括杂交水稻不育系和保持系分别以优良品种的提高及通过制种技术手段而达到高产,水稻的基因技术研究尚取在初级阶段(杂交水稻是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

而且,现有的杂交水稻的秧苗插秧至稻田后,一般仅能有效分蘖出10-12蘖,少数高产的杂交水稻的秧苗插秧至稻田后最多能有效分蘖出12-15蘖。

此外,现有的杂交水稻通常是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育秧,经过约1个月的时间成秧苗,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将秧苗插秧于稻田,生长至10月中、上旬成熟。这样的生长期间,致使杂交水稻一年仅能种植一季,限制了杂交水稻的种植频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克服现有杂交水稻的秧苗插秧至稻田后分蘖较少、种植频次低而影响增产的缺陷,提供一种通过对秧苗的培育来促进分蘖的杂交水稻种植方法,同时改变杂交水稻的生长期以增加种植频次。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促进分蘖的杂交水稻种植方法,其特征是:

于10月中、下旬将催芽种籽播种于透明大棚内的苗床上培育40-50天成小苗,再将小苗移栽到透明大棚内的寄秧田成秧苗,其间透明大棚内温度控制在4-15℃;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将秧苗插秧于稻田至生长成熟。

作为优选技术措施,在所述的透明大棚内建透明小棚,将催芽种籽播种于小棚内的苗床上培育40~50天成小苗,小棚内的温度控制在7-12℃。

作为优选技术措施,每天至少一次对透明大棚、透明小棚进行通风换气,保证透明大棚、透明小棚内的氧气含量。

作为优选技术措施,建造水田温床,即在土壤中铺设加热管道,用取热管道向所述加热管道内输入适宜温度的流动水流对土壤加热,并将加热管道内的水流经排水管道排出;以该水田温床为苗床培育小苗及以该水田温床为寄秧田培育成秧苗。

作为优选技术措施,在苗床或/和寄秧田之下25-35cm深处埋设2-3cm厚的保温材料成田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种籽催芽后,经过低温期(可长达一个冬季)的育秧和移栽,达到延长秧龄和控制发芽期(温度过低会导致发芽种籽、小苗、秧苗冻死不能生长,温度过高则会令小苗、秧苗生长过快而不能进行长时间的阳光照射),从而使杂交水稻的秧苗经历更长时间的光合作用、吸收养份,为后期生长储备营养、养分,促进水稻生长期机理性能的巨大提升,从而使插秧后分蘖数量达到常规种植的3-5倍以期经过生长成熟后达到增产。

2、改变了杂交水稻的种植时间,相对于现有杂交水稻而言,本发明方法的插秧时间提前了近两个月(该时间与早稻的插秧时间相一致),在本季收割后可再按照常规育苗方法再种植一季杂交水稻(即第二季杂交水稻,该第二季杂交水稻的插秧时间与晚稻的插秧时间相一致),由此增加了杂交水稻的种植频次来达到增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的促进分蘖的杂交水稻种植方法,是于10月中、下旬将催芽种籽播种于透明大棚内的苗床上培育40-50天成小苗,再将小苗移栽到透明大棚内的寄秧田成秧苗,其间透明大棚内温度控制在4-15℃(从育成小苗到移栽到寄秧田成秧苗相当于二段育秧,本发明在时间、环境上进行了改进);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将秧苗插秧于稻田至生长成熟。通常的,苗床上的小苗、寄秧田上的秧苗在低于4℃时停止生长,而在整个育秧期,日平均气温较低(低于10℃,较长时间会低于4℃),而且日温差较大,不适于按照现有方法育秧,这就是本发明建立透明大棚来控制稳定的温度,同时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结合二段育秧方法来实现本发明的育秧并提早插秧时间。本发明所述的透明大棚是指高度通常在2米左右可以供人员在其中行走的棚舍,本发明所述的透明小棚是立体规格小于透明大棚的如高度在50-60CM的棚舍,因此在一个大棚中可以搭建1各或者多个塑料小棚。本发明的苗床和寄秧田可以在同一透明大棚中,也可以在不同的透明大棚中。

该方法将30天左右的常规秧期延长至跨越的整个冬季,达到延长秧龄和控制发芽(即分蘖)期,从而使水稻秧苗经历更长时间的光合作用和吸收养份,促进水稻在发育期机理性能的巨大提升,从而使插秧后分蘖数量达到常规种植的3-5倍以期经过生长成熟后达到增产。

具体的,可在透明大棚内建透明小棚,将催芽种籽播种于小棚内的苗床上培育40~50天成小苗,小棚内的温度控制在7-12℃。

为了保证透明大棚、透明小棚内的氧气含量,使低温育秧和移栽的大棚室温必须保持新鲜空气,每天至少一次对透明大棚、透明小棚进行通风换气(通风换气时间最好在中午,以避免较冷的外界空气进入大棚而降低大棚内温度,恶劣的骤冷、大风雪天气除外),排出浓度较高的CO2

也可建造水田温床,即在土壤中铺设加热管道,用取热管道向所述加热管道内输入适宜温度的流动水流对土壤加热,并将加热管道内的水流经排水管道排出,以该水田温床为苗床培育小苗及以该水田温床为寄秧田培育成秧苗。如此可确保育秧条件而顺利进行育秧。

为了保证适宜的温度条件,在苗床或/和寄秧田之下25-35cm深处埋设2-3cm厚的保温材料(如珍珠岩合成板)成田基。

此外,大棚内的温度控制可采用太阳能、地热、上述水田温床的发明技术和其他能源,实现大棚大面积的专业育秧和移苗种植;也可采用小锅炉或液化气、天然气等。由于大棚内可加设小棚,空间立方体积较小,平均成本较低,大批量产业化单位成本较低。

插秧时可按照常规方式插秧,插秧后可按照常规方式实施管理,尤其要注意对稻田耘田,使插秧后的秧苗根部确保一定的养分,秧苗生长期间,要注意施肥,当生长分蘖(发芽)至常规的3-5倍时(通常是42-54孽)要及时搁田(即脱田水),避免成熟时间的差异化,以免影响高产。

以下介绍几个种植实例:

例1:2009年10月17日在浙江新昌,将催芽种籽(勇优9号)播种于透明大棚内的苗床上培育至2009年11月25日成小苗,再将小苗移栽到同一透明大棚内的寄秧田成秧苗,其间每天中午对透明大棚、透明小棚进行通风换气1小时,透明大棚内温度控制在4-8℃,2010年3月28将秧苗插秧于稻田,至5月下旬分出47孽。

例2:2009年10月17日在浙江新昌,将催芽种籽(勇优9号)播种于透明大棚内的苗床上(苗床采用水田温床)培育至2009年11月25日成小苗,再将小苗移栽到另一透明大棚内的寄秧田(寄秧田采用水田温床)成秧苗,其间每天中午对透明大棚、透明小棚进行通风换气1小时,透明大棚内温度控制在7-10℃,2010年3月28将秧苗插秧于稻田,至5月下旬分出53孽。

例3:2009年10月17日在浙江新昌,将催芽种籽(勇优9号)播种于透明大棚内的苗床上(苗床下25-35cm深处埋设2-3cm厚的珍珠岩合成板作为保温材料成田基)培育至2009年11月25日成小苗,再将小苗移栽到同一透明大棚内的寄秧田(寄秧田下25-35cm深处埋设2-3cm厚的珍珠岩合成板作为保温材料成田基)成秧苗,其间每天中午对透明大棚、透明小棚进行通风换气1小时,透明大棚内温度控制在9-14℃,2010年3月28将秧苗插秧于稻田,至5月下旬分出57孽。

例4:2009年10月17日在浙江新昌,在透明大棚内建透明小棚,将催芽种籽(勇优9号)播种于透明小棚的苗床上培育至2009年11月25日成小苗,再将小苗移栽到另一透明大棚内的寄秧田成秧苗,其间每天中午对透明大棚、透明小棚进行通风换气1小时,透明大棚内温度控制在4-7℃,透明小棚内温度控制在8-10℃,2010年3月28将秧苗插秧于稻田,至5月下旬分出49孽。

例5:2009年10月17日在浙江新昌,在透明大棚内建透明小棚,将催芽种籽(勇优9号)播种于透明小棚的苗床(苗床采用水田温床及在寄秧田下25-35cm深处埋设2-3cm厚的聚苯乙烯板作为保温材料成田基,令保温材料位于水田温床的管道之下)上培育至2009年11月25日成小苗,再将小苗移栽到另透明大棚内的寄秧田(寄秧田采用水田温床)成秧苗,其间每天中午对透明大棚、透明小棚进行通风换气1小时,透明大棚内温度控制在6-11℃,透明小棚内温度控制在8-12℃,2010年3月28将秧苗插秧于稻田,至5月下旬分出53孽。

例6:2009年10月17日在浙江新昌,在透明大棚内建透明小棚,将催芽种籽(勇优9号)播种于透明小棚的苗床(苗床下25-35cm深处埋设2-3cm厚的珍珠岩合成板作为保温材料成田基)上培育至2009年11月25日成小苗,再将小苗移栽到透明大棚内的寄秧田(寄秧田下25-35cm深处埋设2-3cm厚的珍珠岩合成板作为保温材料成田基)成秧苗,其间每天中午对透明大棚、透明小棚进行通风换气1小时,透明大棚内温度控制在6-10℃,透明小棚内温度控制在9-12℃,2010年3月28将秧苗插秧于稻田,至5月下旬分出55孽。

上述各个例子,至6月中旬各蘖陆续有稻穗抽出,稻穗数量明显多于现有方法种植的杂交水稻,按照勇优9号杂交水稻的150天全生长期,可望在7月中、上旬成熟而增产。上述各例子从插秧至成熟的生长期间与早稻的生长期间一致,因此可以与晚稻一起实施第二季杂交水稻的种植,鉴于第二季杂交水稻的种植时间和气温条件,按照常规方法育秧即可,如此以来,可以按照早稻、晚稻一年两季的种植频次和时间种植杂交水稻来实现单位面积的产量。

此外,鉴于本发明的构思,难于通过例子一一说明,可根据各杂交水稻品种的生长期(大约123-150天)不同、气候条件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具体育秧和插秧时,可在本发明的时间和温度范围内调整,将不影响本发明方法的实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