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砗磲人工繁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98326阅读:189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海洋农业中贝类繁育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砗磲人工繁育方法。



背景技术:

砗磲是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砗磲科生物的统称,有2属10种,广泛分布于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非洲东海岸的热带海域(Lucas,1988;Othman,et al,2010;张素萍,2008)。在我国有分布并且较为常见的砗磲有6种,它们分别是砗磲属的大砗磲Tridacan gigas、无鳞砗磲Tridacna derasa、鳞砗磲Tridacna squamosa、长砗磲Tridacna maxima、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以及砗蚝属的砗蚝Hippopus hippopus。我国南海珊瑚礁的澙湖、堡礁、岛礁的礁盘都是砗磲的原有分布海域,由于砗磲固着生活在热带浅层透明海域的习性使其极易被捕捞,尤其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始,随着潜水设备和机动船的普及,砗磲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在许多海域有些品种已经绝迹。

由此可见,进行砗磲人工繁育,建立了完整的砗磲苗种培育和增养殖技术体系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砗磲人工繁育方法。本发明为砗磲的人工繁育养殖、增殖放流等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本发明的砗磲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亲本促熟:在砗磲繁育季节,选用健康无损个体作为亲本,采用微充气+微流水形式进行人工促熟,促熟时间根据亲本性腺发育程度而定,性腺发育越成熟,时间越短,反之,加长;

b、人工催产:采用物理或者化学方法进行人工催产,获得砗磲的成熟配子;

c、受精孵化:分别收集精卵,卵子直径为100μm,其存活时间在60min内;精子个头较大,其存活时间在30min内;受精时按照精卵数量比=50~100:1的比例将精子加入卵液中,轻轻搅动,进行人工授精,受精卵密度控制在30个/ml以内;受精后将受精卵液倒入孵化池,孵化密度控制在15个/ml以内,孵化得到D形幼虫;

d、幼虫培育:将D型幼虫(壳长×壳高=150μm×120μm)放置于盛有清新海水的培养容器内采用微充气法进行培育,密度控制在5个/ml以内,伴随着幼虫生长,密度逐渐降低至0.5个/ml,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控制在培养水体体积的60-90%,投喂金藻,投喂量在5000-10000个/ml·d-1

e、虫黄藻植入:当幼虫生长形成足面盘幼虫(壳长×壳高=190μm×160μm)之后,将足面盘幼虫放置于40-60万个/ml的虫黄藻溶液中,足面盘幼虫密度控制在30-40个/ml,浸泡时间控制在2h以内;从第6天开始,每天将换水出的足面盘幼虫浓缩均使用虫黄藻液浸泡,确保足面盘幼虫消化腺中有3个以上虫黄藻;

f、附着变态:当足面盘幼虫进入变态期后,主要特征是幼虫进行匍匐式运动,一会浮游,一会爬行;变态规格为壳长×壳高=200μm×170μm;在此期间,不换水,不充气处理7-10d让幼虫完成变态;

g、稚贝培育:当幼虫完成变态后,开始微流水+微充气饲育,变态成功的幼虫,结束浮游生活,用足爬行、出现鳃、次生壳、建立了完整的虫黄藻系统;经过1个月的培育,稚贝可以生长至400-500μm左右,形成双水管稚贝,运动方式仍为爬行;经过1.5-2.0个月左右培育,形成1-2mm的幼贝,与成体砗磲外观上一模一样,站立起来,利用足丝附着在容器底壁或者 附着基上,完全利用虫黄藻营养。

优选,所述的亲本促熟中,选取的亲本越大越好,对于鳞砗磲、长砗磲而言,壳长在30cm以上;对于番红砗磲而言,壳长在10cm以上;促熟期间,光照强度控制在3000-9000lux;

优选,所述的人工催产中,物理方法是指日晒+阴干+流水刺激+性产物诱导其排放精卵;化学方法是指利用催产剂促使亲本排放精卵,催产剂如五羟色胺、H2O2等化学试剂;

优选,所述的受精孵化,一定要注意精子数量,数量过多会造成多精受精,胚胎发育畸形,还要注意精子活力,活力太差会造成受精率低及畸形率高;

优选,所述的幼虫培育,是待受精后40h左右,利用260目筛绢网,然后进行D型幼虫选育(壳长×壳高=150μm×120μm),优选的幼虫放置于盛有清新海水的培养容器内采用微充气法进行培育,使用的饵料为金藻,尽量使用新鲜饵料,防止利用老化饵料;使用的海水经过双重砂滤或者2μm抽滤;温度在28-30℃之间,盐度在28-35ppt之间,pH在8.0-8.3之间,光照强度控制在0-1000lux;

优选,所述的虫黄藻植入,虫黄藻可以采用来源于外套膜榨取,也可以来源于砗磲新鲜粪便过滤,不同砗磲物种之间虫黄藻可以通用;

优选,所述的附着变态,采用净水法进行变态处理,保持稳定的环境,促使幼虫完成变态,形成稚贝;在此期间,光照强度控制在2000-3000lux;

优选,稚贝培育过程中,定期清理培育容器上附着生物,各种藻类等;在微流水水源处加入3-5mg/L的硝酸铵,进行微流水饲养,硝酸铵促进稚贝中虫黄藻增殖,加快稚贝生长;在此期间,光照强度控制在3000-5000lux,切忌光线过强。

本发明不同于常规贝类苗种繁育:(1)仅仅在幼虫期投喂单胞藻,足面盘以后添加虫黄 藻,一旦形成稚贝,稚贝利用共生的虫黄藻获得营养来源,不再投喂单胞藻;(2)净水法采苗,为了提高变态率,制作相对稳定的变态环境,首次使用了不换水、不充气、不投饵的手段完成幼虫变态。本发明以鳞砗磲、长砗磲、番红砗磲为实施例,首次在我国实现了砗磲的人工繁育,为砗磲资源修复,为珊瑚礁造礁固礁及其维护其生态系统多样性提供了可靠保障。本发明具有实用性强,易于操作推广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a、亲本促熟:于2016年3月中旬,在海南琼海购买了15个活力强,健康无损的大个体鳞砗磲,壳长在30-40cm,鲜重为3-5kg/个,亲本共重60kg,按照15kg/m3水体的密度放置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的2个2m3的玻璃钢水槽中。采用微充气+微流水形式进行人工促熟,流水量为12m3/d·缸,经过4周促熟,砗磲性腺成熟,卵子直径为100μm,精子非常活跃;促熟期间,使用的海水均经过双重砂率,海水温度为26.3-28.7℃,盐度为30-32ppt,光照强度控制在3000-9000lux;

b、人工催产:于2016年4月18日,选取6个鳞砗磲,清洗干净后进行人工催产,采用注射法将2ml的0.8mg/ml五羟色胺催产剂从足丝孔打入足的基部,之后放置于盛有20L新鲜海水的塑料桶中,放入5-10min后,亲本开始排放精子,大约持续了10min,保留好这桶精液;之后将其转入另外一个盛有20L新鲜海水的塑料桶中,经过8min,发现开始排放卵子,此时,迅速将其转入到盛有50L新鲜海水的白桶中,收集卵子;另外一个个体也做同样处理,这样,我们收集到6桶鳞砗磲的卵子和4桶精子;

c、受精孵化:经过检查,有3桶卵子质量较高,利用这些卵子按照30个/ml放置于玻璃缸桶中,受精前检查精子活力,选用活力好的精子,利用血球计数板对其精子密度进行定量,之后按照50个精子:1个卵子的精卵比例进行受精,采用异体间受精,受精卵密度控制在30个/ml以内;从收集精卵开始到受精的时间控制在60min以内;受精后,轻轻搅动受精卵,受精1h以后,将受精卵液倒入孵化池进行孵化,采用微充气法孵化,孵化密度控制在15个/ml以内,保证较高的孵化率;

d、幼虫培育:2016年4月20日,待受精后40h左右,利用260目筛绢网,进行D型幼虫选育(壳长×壳高=150μm×120μm),共计孵化出D形幼虫400万个;将选育出的幼虫放置于1个盛有清新海水的玻璃钢水槽中(2m3体积)采用微充气法进行培育,密度控制在5个/ml以内;至受精后第6天,幼虫密度调整为0.5个/ml,除去死亡有虫,还有4个玻璃钢水槽(2m3)培育D形幼虫;在此期间,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控制在培养水体体积的60-90%,投喂金藻,投喂量在5000-10000个/ml·d-1;幼虫培育期间,使用的海水均经过双重砂率,海水温度为27.0-29.2℃,盐度为32-33ppt,pH在8.0-8.3之间,光照强度控制在0-1000lux;

e、虫黄藻植入:当幼虫生长至受精后第6天,形成足面盘幼虫(壳长×壳高=190μm×160μm)后浓缩幼虫,将幼虫放置于40-60万个/ml的虫黄藻溶液中,幼虫密度控制在30-40个/ml,浸泡时间为2h以内;从第6天开始,每天将换水出的幼虫浓缩均使用虫黄藻液浸泡,确保足面盘幼虫消化腺中有3个以上虫黄藻;虫黄藻来自于成体砗磲外套膜中,经过外套膜剪取、粉碎榨汁、双重过滤、去除滤液等技术手段获得;

f、附着变态:当足面盘幼虫进入受精后第7天开始,幼虫足外伸,可以一会浮游,一会爬行,进行匍匐式运动;变态规格为壳长×壳高=200μm×170μm;在此期间,采用净水法处理 7-10d幼虫完成变态,不换水,不充气处理,保证盐度在30-35ppt、水温不超过28-30℃之间、pH在8.0-8.3之间,白天光照维持在2000-3000lux;

g、稚贝培育:当幼虫完成变态后,开始微流水+微充气饲育,变态成功的幼虫,结束浮游生活,用足爬行、出现鳃、次生壳、建立了完整的虫黄藻系统;经过1个月的培育,稚贝可以生长至400-500μm左右,形成双水管稚贝,运动方式仍为爬行;经过1.5个月左右培育,形成1-2mm的幼贝,与成体砗磲外观上一模一样,站立起来,利用足丝附着在容器底壁或者附着基上,完全利用虫黄藻营养。在稚贝培育过程中,定期清理培育容器上附着生物,各种藻类等;在微流水水源处可以会当加入铵盐,进行微流水饲养,促进稚贝中虫黄藻增殖,加快稚贝生长;在此期间,光照强度控制在3000-5000lux,切忌光线过强。

通过本实施例的技术手段,经过1.5个月的培育,我们成功繁育出鳞砗磲稚贝26357个。

实施例2:

a、亲本促熟:于2016年3月中旬,在海南琼海购买了20个活力强,健康无损的大个体长砗磲,壳长在30-40cm,鲜重为2.5-3.5kg/个,亲本共重60kg,按照15kg/m3水体的密度放置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的2个2m3的玻璃钢水槽中。采用微充气+微流水形式进行人工促熟,流水量为10m3/d·缸,经过3周促熟,长砗磲性腺成熟,卵子直径为100μm,精子非常活跃;促熟期间,使用的海水均经过双重砂率,海水温度为26.2-28.5℃,盐度为30-33ppt,光照强度控制在3000-9000lux;

b、人工催产:于2016年4月10日,选取两个长砗磲,清洗干净后进行人工催产,采用注射法将2ml的0.8mg/ml五羟色胺催产剂从足丝孔打入足的基部,之后放置于盛有20L新鲜海水 的蓝桶中,放入5-6min后,亲本开始排放精子,大约持续了8min,保留好这桶精液;之后将其转入另外一个盛有20L新鲜海水的蓝桶中,经过10min,发现开始排放卵子,此时,迅速将其转入到盛有50L新鲜海水的白桶中,收集卵子;另外一个个体也做同样处理,这样,我们收集了两桶长砗磲的卵子和两桶精子;

c、受精孵化:将收集好的卵子按照30个/ml放置于玻璃缸桶中,受精前检查精子活力,选用活力好的精子,利用血球计数板对其精子密度进行定量,之后按照100个精子:1个卵子的精卵比例进行受精,采用异体间受精,从收集精卵开始到受精的时间控制在60min以内;受精后,轻轻搅动受精卵,受精卵密度控制在30个/ml以内;受精1h以后,将受精卵液倒入孵化池进行孵化,采用微充气法孵化,孵化密度控制为15个/ml,保证较高的孵化率;

d、幼虫培育:2016年4月12日,待受精后40h左右,利用260目筛绢网,进行D型幼虫选育(壳长×壳高=150μm×120μm),共计孵化出D形幼虫1000万个;将选育出的D形幼虫放置于1个盛有清新海水的玻璃钢水槽中(2m3体积)采用微充气法进行培育,密度控制在5个/ml以内;至受精后第6天,幼虫密度调整为0.5个/ml,除去死亡有虫,还有4个玻璃钢水槽(2m3)培育D形幼虫;在此期间,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控制在培育水体体积的60-90%,投喂金藻,投喂量在5000-10000个/ml·d-1;幼虫培育期间,使用的海水均经过双重砂率,海水温度为27.2-29.0℃,盐度为33-35ppt,pH在8.0-8.3之间,光照强度控制在0-1000lux;

e、虫黄藻植入:当幼虫生长至受精后第6天,形成足面盘幼虫(壳长×壳高=190μm×160μm)后浓缩幼虫,将幼虫放置于40-60万个/ml的虫黄藻溶液中,幼虫密度控制在30个/ml,浸泡时间为2h以内;从第6天开始,每天将换水出的幼虫浓缩均使用虫黄藻液浸泡,确保足面盘幼虫消化腺中有3个以上虫黄藻;虫黄藻来自于成体砗磲粪便,利用500亩筛绢网过滤后,留下滤 液,即为虫黄藻液;

f、附着变态:当足面盘幼虫进入受精后第7天开始,幼虫足外伸,可以一会浮游,一会爬行,进行匍匐式运动;变态规格为壳长×壳高=200μm×170μm;在此期间,采用净水法处理7-10d幼虫完成变态,不换水,不充气处理,保证盐度在32-35ppt、水温不超过28-30℃之间、pH在8.1-8.3之间,白天光照维持在2000-3000lux,7-10d后幼虫完成变态;

g、稚贝培育:当幼虫完成变态后,开始微流水+微充气饲育,变态成功的幼虫,结束浮游生活,用足爬行、出现鳃、次生壳、建立了完整的虫黄藻系统;经过1个月的培育,稚贝可以生长至400-500μm左右,形成双水管稚贝,运动方式仍为爬行;经过2个月左右培育,形成1-2mm的幼贝,与成体长砗磲外观上一模一样,站立起来,利用足丝附着在容器底壁或者附着基上,完全利用虫黄藻营养。在稚贝培育过程中,定期清理培育容器上附着生物,各种藻类等;在微流水水源处加入铵盐,进行微流水饲养,促进稚贝中虫黄藻增殖,加快稚贝生长;在此期间,光照强度控制在3000-5000lux,切忌光线过强。

通过本实施例的技术手段,经过2个月的培育,我们成功繁育出鳞砗磲稚贝3685个。

实施例3:

a、亲本促熟:于2016年3月中旬,在海南琼海购买了200个活力强,健康无损的番红砗磲,壳长在10-15cm,鲜重为0.1-0.2kg/个,亲本共重15kg,按照15kg/m3水体的密度放置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的1个2m3的玻璃钢水槽中。采用微充气+微流水形式进行人工促熟,流水量为9m3/d·缸,经过8周促熟,番红砗磲性腺成熟,卵子直径为100μm,精子非常活跃;促熟期间,使用的海水均经过双重砂率,海水温度为26.2-29.0℃,盐度为 32-35ppt,光照强度控制在3000-9000lux;

b、人工催产:于2016年5月15日,选取20个大个体番红砗磲,清洗干净后进行人工催产,采用注射法将0.5ml的0.8mg/ml五羟色胺催产剂从足丝孔打入足的基部,之后放置于盛有2L新鲜海水的红桶中,放入2-3min后,亲本开始排放精子,大约持续了5min,保留好这桶精液;之后将其转入另外一个盛有2L新鲜海水的蓝桶中,经过5min,发现开始排放卵子,此时,迅速将其转入到盛有10L新鲜海水的蓝桶中,收集卵子;其他个体也做同样处理,这样,我们收集了20桶的卵子和20桶精子;

c、受精孵化:将收集好的卵子按照30个/ml混合放置于玻璃缸桶中,精子液混合在一起,受精前检查精子活力,选用活力好的精子,利用血球计数板对其精子密度进行定量,之后按照80个精子:1个卵子的精卵比例进行受精,从收集精卵开始到受精的时间控制在60min以内;受精后,轻轻搅动受精卵,受精卵密度控制在30个/ml以内;受精1h以后,将受精卵液倒入孵化池进行孵化,采用微充气法孵化,孵化密度控制为15个/ml,保证较高的孵化率;

d、幼虫培育:2016年5月17日,待受精后40h左右,利用260目筛绢网,进行D型幼虫选育(壳长×壳高=150μm×120μm),共计孵化出D形幼虫500万个;将选育出的D型幼虫放置于1个盛有清新海水的玻璃钢水槽中(1m3体积)采用微充气法进行培育,密度控制在5个/ml以内;至受精后第6天,幼虫密度调整为0.5个/ml,除去死亡有虫,还有2个玻璃钢水槽(2m3)培育足面盘幼虫;在此期间,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控制在培育水体体积的60-90%,投喂金藻,投喂量在5000-10000个/ml·d-1;幼虫培育期间,使用的海水均经过双重砂率,海水温度为27.8-30℃,盐度为28-30ppt,pH在8.0-8.3之间,光照强度控制在0-1000lux;

e、虫黄藻植入:当幼虫生长至受精后第6天,形成足面盘幼虫(壳长×壳高=190μm×160μm) 后浓缩幼虫,将幼虫放置于60万个/ml的虫黄藻溶液中,幼虫密度控制在30个/ml,浸泡时间为2h以内;从第6天开始,每天将换水出的幼虫浓缩均使用虫黄藻液浸泡,确保足面盘幼虫消化腺中有3个以上虫黄藻;虫黄藻来自于成体砗磲外套膜中,经过外套膜剪取、粉碎榨汁、双重过滤、去除滤液等技术手段获得;

f、附着变态:当足面盘幼虫进入受精后第7天开始,幼虫足外伸,可以一会浮游,一会爬行,进行匍匐式运动;变态规格为壳长×壳高=200μm×170μm;在此期间,采用净水法处理10d幼虫完成变态,不换水,不充气处理,保证盐度在32-35ppt、水温不超过28-30℃之间、pH在8.1-8.3之间,白天光照维持在2000-3000lux;

g、稚贝培育:当幼虫完成变态后,开始微流水+微充气饲育,变态成功的幼虫,结束浮游生活,用足爬行、出现鳃、次生壳、建立了完整的虫黄藻系统;经过1个月的培育,稚贝可以生长至400-500μm左右,形成双水管稚贝,运动方式仍为爬行,完全利用虫黄藻营养。在稚贝培育过程中,定期清理培育容器上附着生物,各种藻类等;在微流水水源处加入铵盐,进行微流水饲养,促进稚贝中虫黄藻增殖,加快稚贝生长;在此期间,光照强度控制在3000-5000lux,切忌光线过强。

通过本实施例的技术手段,经过1个月的培育,我们成功繁育出番红砗磲稚贝1274个。

本发明的主要创新点在于首次在我国培育出砗磲苗种,为其资源修复及其维护珊瑚礁系统生物多样提供实践保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