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蔬菜大棚中的无公害除虫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80745阅读:89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蔬菜大棚中的无公害除虫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蔬菜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合于各种蔬菜害虫的生长,因此现有的蔬菜大棚内虫口基数大,危害严重。为了消除虫害,人们不得不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蔬菜污染,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地增强,对无农药污染蔬菜的需求愈来愈强烈。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一种不使用化学农药的蔬菜种植消除虫害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蔬菜大棚中的无公害除虫方法,做到不使用农药种植出绿色环保蔬菜,本发明分为两个阶段:

A.种植前

在蔬菜种植前,做以下防治工作:

a.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将蔬菜大棚内土壤浅翻一遍,浅翻深度为10~15cm,整地时每亩施700~1000kg腐熟有机肥,肥料与土壤混合均匀后整平,使整户大棚密封,在烈日下暴晒三天;揭开大棚覆膜进行降温,降温后将大棚内土壤深耕一遍,深耕深度为30~40cm;再重新盖好大棚覆膜,使整个大棚再次密封暴晒三天;暴晒后,每亩土壤里施入10~15kg农用链霉素、10~15kg新植霉素、8~12kg阿维菌素、10~15kg苏云金杆菌制剂、15~20kg宁南霉素,与土壤充分混合;

b.种子消毒

播种前先将精选好的良种晒2~3天,再将种子浸入48~60℃温水浸泡15~30分钟后放入冷水中冷却,捞出沥干,用20%三唑酮EC和40%的甲基异柳磷EC混合拌种,其中,20%三唑酮EC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03%,40%的甲基异柳磷EC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2%~0.4%;

c.加设防虫网

在棚肩部分固定防虫网,在防虫网上每隔3~4m挂一块涂有黄油或蜜液的黄板,有趋黄性的害虫飞向黄板后,会被粘在上面不能动弹而死亡;

B.种植后

蔬菜种植后,做以下防治工作:

a.灯光诱杀

在大棚内放灯,灯下放1盆水,水里放入洗液粉和敌百虫;

b.清洁田园

定期清洁田园,清除田间杂草、腐烂植株、染病的果蔬枝条等;虫害难以控制时,采用手捕,诱捕、隔离或胡椒水、辣椒水方式杀灭。

特别的,所述防虫网为20目~40目。

特别的,用于灯光诱杀害虫的灯可以是黑光灯、白炽灯、压汞灯、频振式杀虫灯、双波灯等;每200m~300m放一盏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蔬菜大棚中的无公害除虫方法,杜绝农药的使用,满足现在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要求,降低甚至消除蔬菜生长周期内病虫的产生,提高蔬菜的质量和口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出一种蔬菜大棚中的无公害除虫方法,做到不使用农药种植出绿色环保蔬菜,本发明分为两个阶段:

A.种植前

在蔬菜种植前,做以下防治工作:

a.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将蔬菜大棚内土壤浅翻一遍,浅翻深度为15cm,整地时每亩施800kg腐熟有机肥,肥料与土壤混合均匀后整平,使整户大棚密封,在烈日下暴晒三天;揭开大棚覆膜进行降温,降温后将大棚内土壤深耕一遍,深耕深度为35cm;再重新盖好大棚覆膜,使整个大棚再次密封暴晒三天;暴晒后,每亩土壤里施入12kg农用链霉素、13kg新植霉素、10kg阿维菌素、14kg苏云金杆菌制剂、18kg宁南霉素,与土壤充分混合。

b.种子消毒

播种前先将精选好的良种晒2~3天,利用阳光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再将种子浸入48~60℃温水浸泡15~30分钟后放入冷水中冷却,捞出沥干;作物不同,防病目的不同,要求的水温和浸泡时间也不一样,如预防西红柿黑斑病、辣椒炭疽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种子须在55℃温水中浸泡10分钟后立即放入冷水中冷却,预防芹菜斑枯病,须将种子在48℃温水中浸泡30分钟后放入冷水中冷却。

用20%三唑酮EC和40%的甲基异柳磷EC混合拌种,其中,20%三唑酮EC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03%,40%的甲基异柳磷EC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2%~0.4%;

c.加设防虫网

在棚肩部分固定20~40目的防虫网,在防虫网上每隔3~4m挂一块涂有黄油或蜜液的黄板,有趋黄性的害虫飞向黄板后,会被粘在上面不能动弹而死亡;

B.种植后

蔬菜种植后,做以下防治工作:

a.灯光诱杀

在大棚内放灯,灯下放1盆水,水里适当放些洗液粉和敌百虫,诱来的害虫掉入水中就会被杀死。用于灯光诱杀害虫的可以是黑光灯、白炽灯、压汞灯、频振式杀虫灯、双波灯等;每200m~300m放一盏灯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b.清洁田园

定期清洁田园,清除田间杂草、腐烂植株、染病的果蔬枝条等;虫害难以控制时,采用手捕,诱捕、隔离或胡椒水、辣椒水方式杀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