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酚菌酮与戊唑醇的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73305阅读:6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含酚菌酮与戊唑醇的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酚菌酮是我国有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源杀菌剂,其化学名称是1-邻羟基苯基丁酮。银杏是我国特色植物,被称为植物活化石,抗逆性强,不受病虫危害,大量研究证明,银杏含有农用杀菌物质,由此,我国科研工作者创制了新的农用杀菌剂酚菌酮。酚菌酮对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和卵菌亚纲等致病真菌引起的大多数病害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的活性,可用于防治小麦、苹果、葡萄、蔬菜、柑橘和水稻等作物上的多种真菌病害。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但酚菌酮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使用浓度较高、单位面积用药量大、残效期较短、使用成本较高等不足,并有一定的抗药风险,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戊唑醇属于三唑类杀菌剂,是硫醇脱甲基抑制剂,是用于重要经济作物的种子处理或叶面喷洒的高效内吸性杀菌剂。可有效的防治禾谷类作物的多种锈病、白粉病、网斑病、根腐病、赤霉病、黑穗病及种传轮斑病、茶树茶饼病,香蕉叶斑病等。三唑类杀菌剂,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可用于禾谷类作物防治白粉菌属、柄锈菌属、喙孢属、核腔菌属和壳针孢属菌引起的病害。干、湿拌种剂已在我国小麦上应用获得登记,使用方法为每100kg小麦种子用2%干拌剂或湿拌剂100~150g(有效成分2~3g)拌种,充分拌匀,可有效地防治小麦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此外还可用来防治花生褐斑病和轮斑病,葡萄灰霉病、白粉病,茶树茶饼病,大麦和燕麦散黑穗病,小麦网腥黑穗病、光腥黑穗病等。由于戊唑醇高效、广谱、内吸性,是世界上销量最大的,应用最广泛的新型三唑类杀菌剂,广泛的使用不可避免的出现过度使用,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危害。

酚菌酮和戊唑醇对各类经济作物都有显著的抗菌抗病效用,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使用浓度较高、单位面积用药量大、残效期较短、使用成本较高等不足,并有一定的抗药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综合酚菌酮和戊唑醇的优点、使用寿命较长的、杀菌活性剂较高、杀菌谱较大且对环境副作用较小的含酚菌酮和戊唑醇的杀菌组合物。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含酚菌酮与戊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包含

5%-70%重量比的有效成分,有效成分为戊唑醇和酚菌酮,戊唑醇和酚菌酮的重量比为1:0.6-20;

5%-70%重量比的溶剂或载体或助剂;

1%-10%重量比的表面活性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戊唑醇和酚菌酮的重量比为1:2-1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酚菌酮为1-邻羟基苯基丁酮,酚菌酮的化学结构式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戊唑醇、酚菌酮、溶剂和表面活性剂制成乳油,溶剂为苯、甲苯二甲苯、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一线油、环已酮、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N-甲基吡咯烷酮、乙酸乙酯、丙酮、丁酮、乙二醇醚类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表面活性剂为烷基苯磺酸盐、脂肪醇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苯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烷基苯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戊唑醇、酚菌酮、载体和表面活性剂制成可湿性粉剂或颗粒剂,载体为高岭土、膨润土、活性白土、海泡石、白炭黑、硅藻土、轻质碳酸钙、滑石粉、熟石膏、白垩土、陶土、蒙脱土、粘土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表面活性剂为亚甲基双萘磺酸钠、木质素磺酸盐、羧甲基纤维素盐类、烷基磺酸盐、脂肪醇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去离子水,戊唑醇、酚菌酮、去离子水、助剂和表面活性剂制成乳液,表面活性剂为烷基苯磺酸盐、脂肪醇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苯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基苯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助剂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羧甲基(乙基)纤维素、黄原胶、阿拉伯胶、明胶、淀粉、海藻酸、尿素、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其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以戊唑醇和酚菌酮为有效成分,并辅之以溶剂或载体或助剂以及表面活性剂制备成的乳油或可湿性粉剂或颗粒剂或水乳剂。

戊唑醇和酚菌酮复配后,获得了对各种真菌性病害的明显增效作用,即杀菌剂的速效性显著,持效性延长。由于杀菌的速效性显著,因此降低了农药的用药量,使得农药的持效期延长,延缓了酚菌酮抗药性的产生,延长了酚菌酮和戊唑醇的使用寿命,同时还扩大了作用谱。通过降低了单位用药量、施药次数可节约用药成本,显著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戊唑醇20克(折百含量),酚菌酮10克,十二烷基苯磺酸钙4克,脂肪醇聚氧乙烯醚(n=20)6克,用二甲酰胺20克,二甲苯溶解得100克乳油产品。

实施例2

戊唑醇30克(折百含量),酚菌酮20克,十二烷基苯磺酸钙2克,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20)3克,一线油5克,羧甲基纤维素盐0.3克,丙二醇3克,消泡剂0.2克,去离子水加至100克,采用高速剪切搅拌乳化机搅拌分散,搅拌速度为2000转/分,搅拌时间为30分钟,得均匀可流动白色乳状液产品。

实施例3

戊唑醇10克(折百含量),酚菌酮20克,NNO4克,BX2克,白炭黑10克,活性白土补加至100克,经气流粉碎至平均粒径为20um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4

戊唑醇5克(折百含量),酚菌酮30克,木质素磺酸钠4克,十二烷基磺酸钠2克,白炭黑20克,膨润土补加至100克,经气流粉碎至平均粒径为20um可湿性粉剂,在上述可湿性粉中加入10克6%聚乙烯醇水溶液并搅拌均匀,通过挤压造粒烘干,得到100克2mm*5mm可分散性粒剂产品。

实施例5

戊唑醇20克(折百含量),酚菌酮20克,十二烷基苯磺酸钙0.5克,十二烷基苯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3克,环已酮3克,黄原胶0.4克,消泡剂0.1克,去离子水加至100克,采用高速剪切搅拌乳化机搅拌分散,搅拌速度为4000转/分,搅拌时间为15分钟,得均匀可流动白色乳状液产品。

田间试验1

酚菌酮·戊唑醇EC防治水稻纹枯病

一、试验目的

为了明确酚菌酮·戊唑醇EC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探讨其使用技术,为大面积应用提供依据。

试验方法

1、供试药剂:

40%酚菌酮EW 江苏腾龙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30%戊唑醇SC 江苏腾龙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40%酚菌酮·戊唑醇EC 上述实例5所得制剂

试验设计和方法

基本情况:本试验设在盐都区北蒋镇北蒋村四组一块水稻田内,供试水稻品种为淮稻9号,直播栽培,水稻长势较好,生长均衡。试验期间平均气温22.6℃(最低日平均19.7℃,最高25.2℃),第一次药后6天内未降雨,第二次药后15天内,雨日8天,降雨量117.3mm。

试验设计

①40%酚菌酮EW100ml/亩

②40%酚菌酮·戊唑醇20ml/亩

③30%戊唑醇SC 20ml/亩

④清水对照

小区面积20平方米,重复三次,随机区组排列。

施药时间和方法

于2009年9月5日(破口期)和9月12日(齐穗期)两次施药,每亩用药量对水40千克常规喷雾。

药效调查

第二次施药后14天(纹枯病病情基本稳定)调查药效,五点取样,每点2尺2,每小区调查10尺2,调查纹枯病穗部发病级数,计算防治效果,试验数据经反正弦转换后进行方差分析,Duncan氏新复极差法多重比较。

安全性观察

施药后不定期观察酚菌酮处理区水稻生长情况。

二、试验结果(见表一)

表一、试验结果:40%酚菌酮·戊唑醇EC防治水稻纹枯病

三、小结与讨论

1、试验结果表明,40%酚菌酮EW对水稻穗颈瘟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其防治效果与30%戊唑醇SC防效相当。

2、酚菌酮与戊唑醇混用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3、40%酚菌酮·戊唑醇用量20ml为宜,于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施药两次,可有效控制穗颈稻瘟为害。

田间试验2

30%酚菌酮·戊唑醇EC防治花生叶斑病

一、试验目的

为了明确酚菌酮·戊唑醇EC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探讨其使用技术,为大面积应用提供依据。

试验方法

1、供试药剂:

40%酚菌酮EW 江苏腾龙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30%戊唑醇SC 江苏腾龙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30%酚菌酮·戊唑醇EC 上述实例1所得制剂

试验设计和方法

基本情况:本试验设在盐都区北蒋镇北蒋村四组一块农田内,供试品种为花生,长势较好,生长均衡。试验期间平均气温22.6℃(最低日平均19.7℃,最高25.2℃),第一次用药后6天内未降雨,第二次药后15天内,雨日8天,降雨量117.3mm。

试验设计

①40%酚菌酮EW1000倍液

②30%酚菌酮·戊唑醇2000ml/亩

③30%戊唑醇SC 2000ml/亩

④清水对照

小区面积20平方米,重复三次,随机区组排列。

施药时间和方法及药效调查

药前调查花生叶斑病的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3次。第三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花生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

安全性观察:施药后不定期观察酚菌酮处理区花生生长情况。

二、试验结果(见表二)

表二、试验结果:40%酚菌酮·戊唑醇EC防治花生叶斑病

三、小结与讨论

1、试验结果表明,40%酚菌酮EW对花生叶斑病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其防治效果与30%戊唑醇SC防效相当。

2、酚菌酮与戊唑醇混用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3、40%酚菌酮·戊唑醇用量2000倍液为宜,于花生叶斑病发生前期施药两次,可有效控制花生叶斑病为害。

经过室内和田间试验证明,本发明中的酚菌酮和戊唑醇合理复配以后,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对农作物病害的防治效果显著得以提高,并且能扩大杀菌谱,延缓病原物抗药性的产生。具体实验结果是:戊唑醇与酚菌酮的质量百分比为1:(2-10)时与单剂相比较对水稻纹枯病的共毒系数(CTC)在153.6-266.9之间,对花生叶斑病的共毒系数在158.9-260.94之间。戊唑醇与酚菌酮结构类型不同,作用机制各异,二者复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病原物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提高了药效,降低成本。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