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麦无公害催熟悬浮剂的制备及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73700阅读:6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麦无公害催熟悬浮剂的制备及应用,属于农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麦熟季节,麦浪滚滚。可是,连续几天阴雨,就会使成熟的麦子,或者在穗上发芽,或者在场上霉烂,造成严重的损失。为了更好地进行抢种抢收,多年来,科学工作者在不断地进行着探索。有的采用烘烤的办法,但成本高效率低,又需要一定的设备。近年来,国内外使用化学催干剂,在麦子成熟前进行喷施;催干剂能够改变细胞壁的透性,使细胞快速脱水,因而在提早收获避免受湿害上展示了可喜的前景。

由于目前尚没有发现既能增产又能催熟的化合物,目前,国内种植两季的地区,小麦品种存在争光抢热的情况,势必对小麦产量和品质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针对此,通过研究比较发明一种成本低、效果好、对小麦产量和品质负面影响小的脱叶催熟剂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秸秆还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主要表现在: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秸秆还田具有促进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改善植株性状,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团粒结构等优点。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并非易事。若方法不当,也会导致土壤病菌增加,作物病害加重及缺苗(僵苗)等不良现象。因此采取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才能起到良好的还田效果。有机物对微生物的分解适宜的碳氮比为25∶1,多数秸秆的碳氮比高达75∶1,这样秸秆腐解时由于碳多氮少失衡,微生物就必须从土壤中吸取氮素以补不足,也就造成了与作物共同争氮的现象,因而秸秆还田时增施氮肥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催熟剂的效果可以提前3-5天左右,千粒重降低0.1-0.2%左右 ;本发明从使用成本上看较经济,具有如下作用:在多熟制地区,催熟可使前作及早腾地,以便后作适时种植;躲避不良气候的影响。加速秸秆发酵;促进硒元素的增加;补充地力,利于有机农业的发展;因此,发明一种新的小麦催熟剂,并制定出合理的施用方法,有利于提高小麦种植经效益。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小麦无公害催熟悬浮剂,其组成成分及其重量百分比为:尿素5%-30%,缩二尿2-10%,亚硒酸钠1-5%,植物油5%-10%,增稠剂2%-5%,乳化剂5-10%,黄腐酸钾1-5%,玉米淀粉5-10%,余量为水。

优选配比如下:尿素30%、缩二尿6%、亚硒酸钠5%、植物油10%、增稠剂5%、乳化剂5%、黄腐酸钾3%,玉米淀粉10%,余量为水。

每450kg水加入本发明脱叶催熟悬浮剂2.25-4.5L,制成喷施液进行喷施 ;选择晴朗天,小麦田扬花后10-15天,既在小麦籽粒团浆后期和蜡熟初期进行第一次喷施液喷施;间隔5-7天后进行第二次喷施。

要求喷施均匀,保证每一叶片都均匀粘附药液。每次每公顷小麦田喷施喷施液约450kg(450kg 水+催熟悬浮剂2.25-4.5L+尿素5-10公斤)。

从增产效果来看,本发明小麦催熟悬浮剂较传统脱叶催熟剂增产效果明显,并能提高小麦品质。本发明增产的原因 主要在于亚硒酸钠的添加加快了小麦脱水速度,并延长了麦粒发育时间,避免了干热风影响所致。综上,本发明小麦催熟悬浮剂具有很好的催熟效果,并且具有增产、降低投入成本、提高小麦品级等优点,尤其对解决秸秆还田的弊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能够增加地利,可有效提高农民收入。该药剂可在小麦催熟过程中大力推广应用。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该催熟悬浮剂的优选配比如下:尿素30%、缩二尿6%、亚硒酸钠5%、植物油10%、乳化剂5%、黄腐酸钾3%,玉米淀粉10%,余量为水。

施用方法是:每450kg水加入本发明脱叶催熟悬浮剂2.25-4.5L,制成喷施液进行喷施 ;使用时期:选择晴朗天,小麦田扬花后10-15天,既在小麦籽粒团浆后期和蜡熟初期进行第一次喷施液喷施,每公顷小麦田喷施喷施液约450kg(450kg 水+催熟悬浮剂2.25L+尿素5-10公斤);间隔5-7天后进行第二次喷施,每公顷小麦田喷施喷施液约450kg(450kg 水+催熟悬浮剂4.5L+尿素5-10公斤)。

从增产效果来看,本发明小麦催熟悬浮剂催熟剂增产效果明显,并能明显改善小麦品质。本发明增产的原因 主要在于亚硒酸钠的添加加快了小麦脱水速度,并加快了麦粒发育时间,避免了干热风影响所致。综上,本发明小麦催熟悬浮剂具有很好的无公害催熟效果,并且具有增产、降低投入成本、提高小麦品级等优点,尤其对解决秸秆还田的弊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能够增加地利,可有效提高农民收入。该药剂可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大力推广应用。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