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形的乌鸦驱除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1022045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隐形的乌鸦驱除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隐形的乌鸦驱除装置,包括电极板以及电源,所述电极板包括绝缘基座以及复数对导电柱体,每对导电柱体包括有正导电柱体以及负导电柱体,所述绝缘基座上设置有复数个间隔布置的凹槽,所述正导电柱体、负导电柱体各对应地固定于一个凹槽内,每个凹槽的底壁均设置有穿设孔,各个正导电柱体均通过一第一导线电连接,各个负导电柱体均通过一第二导线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容易实现,通过直接采用正负导电柱体埋设在绝缘基座的凹槽上,当乌鸦栖息在绝缘基座上,便会使得电源的正负极立马导通,瞬间产生大电流,立即被电死,驱除效果相当明显。
【专利说明】
一种隐形的乌鸦驱除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乌鸦驱除装置,尤其是指一种隐形的乌鸦驱除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乌鸦是鸦属鸟类的通称,属于雀形目鸦科,是很多城市非常常见的鸟。众所周知,乌鸦是群居动物,每当夜幕降临,它们成群结队的赶往城市里,在准备过夜的地方,成千上万的群起群落,叫声嘈杂,飘落的羽毛和随地的粪便不仅落在地上、汽车上和建筑物上,甚至还掉在人们的身上,它们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楼堂馆所和街道也频遭光顾,迫使一些很重要的室外活动改时或选择无乌鸦干扰的地方或在室内进tx。
[0003]就目前而言,对乌鸦进行驱除主要物理铺网捕捉或者采用化学物品进行毒杀,以上方式一方面驱除效率低,另一方面会弓I起环境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隐形的乌鸦驱除装置,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乌鸦驱除方式存在的驱除效率低、会引起环境问题的缺陷。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种隐形的乌鸦驱除装置,包括电极板以及电源,所述电极板包括绝缘基座以及复数对导电柱体,每对导电柱体包括有正导电柱体以及负导电柱体,所述绝缘基座上设置有复数个间隔布置的凹槽,所述正导电柱体、负导电柱体各对应地固定于一个凹槽内,并且所述正导电柱体和负导电柱体相邻布置,每个凹槽的底壁均设置有穿设孔,各个正导电柱体均通过一第一导线穿过各自凹槽上的穿设孔与所述电源的正极电连接,各个负导电柱体均通过一第二导线穿过各自凹槽上的穿设孔与所述电源的负极电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基座在所述凹槽的下方开设有两条与所述凹槽垂直布置的导线预埋通道,第一条导线预埋通道与各个正导电柱体位置上对应的凹槽相连通,第二条导线预埋通道与各个负导电柱体位置上对应的凹槽相连通。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线包括装设于第一条导线预埋通道内的第一主导线和复数个装设于各个正导电柱体位置上对应的凹槽内的第一叉导线,所述第二导线包括装设于第二条导线预埋通道内的第二主导线和复数个装设于各个负导电柱体位置上对应的凹槽内的第二叉导线。
[0009]进一步的,所述凹槽为半圆形凹槽,所述正导电柱体和负导电柱体均为与所述半圆形凹槽的口径相适配的圆形柱体。
[0010]进一步的,所述凹槽为半椭圆形凹槽,所述正导电柱体和负导电柱体均为与所述半椭圆形凹槽的口径相适配的椭圆形柱体。
[0011]进一步的,所述凹槽为半圆形凹槽,所述正导电柱体和负导电柱体均为与所述半圆形凹槽的口径相适配的半圆形柱体。
[0012]进一步的,所述相邻的正导电柱体和负导电柱间距在1-Scm之间。
[0013]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容易实现,通过直接采用正负导电柱体埋设在绝缘基座的凹槽上,当乌鸦栖息在绝缘基座上,便会使得电源的正负极立马导通,瞬间产生大电流,立即被电死,驱除效果相当明显。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A-A方向上的剖视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布线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0]参照图1、图2和图3。一种隐形的乌鸦驱除装置,包括电极板2以及电源I,所述电极板2包括绝缘基座20以及复数对导电柱体,每对导电柱体包括有正导电柱体21以及负导电柱体22,所述绝缘基座20上设置有复数个间隔布置的凹槽200,所述正导电柱体21、负导电柱体22各对应地固定于一个凹槽200内,并且所述正导电柱体21和负导电柱体22相邻布置,每个凹槽200的底壁均设置有穿设孔23,各个正导电柱体21均通过一第一导线24穿过各自凹槽200上的穿设孔23与所述电源I的正极电连接,各个负导电柱体22均通过一第二导线25穿过各自凹槽200上的穿设孔23与所述电源I的负极电连接。
[0021]参照图1、图2和图3。所述绝缘基座20在所述凹槽200的下方开设有两条与所述凹槽200垂直布置的导线预埋通道26,第一条导线预埋通道26与各个正导电柱体21位置上对应的凹槽200相连通,第二条导线预埋通道26与各个负导电柱体22位置上对应的凹槽200相连通。
[0022]参照图1、图2和图3。所述第一导线24包括装设于第一条导线预埋通道26内的第一主导线240和复数个装设于各个正导电柱体21位置上对应的凹槽200内的第一叉导线241,所述第二导线25包括装设于第二条导线预埋通道26内的第二主导线和复数个装设于各个负导电柱体22位置上对应的凹槽200内的第二叉导线。
[0023]参照图1、图2和图3。所述凹槽200和所述正导电柱体21和负导电柱体22有以下三种布置方式:第一种所述凹槽200是为半圆形凹槽200,所述正导电柱体21和负导电柱体22均为与所述半圆形凹槽200的口径相适配的圆形柱体。第二种是所述凹槽200为半椭圆形凹槽200,所述正导电柱体21和负导电柱体22均为与所述半椭圆形凹槽200的口径相适配的椭圆形柱体。第三种是所述凹槽200为半圆形凹槽200,所述正导电柱体21和负导电柱体22均为与所述半圆形凹槽200的口径相适配的半圆形柱体。并且在以上步骤方式中,所述相邻的正导电柱体21和负导电柱间距在1-Scm之间,优间距为5cm。
[0024]参照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通过正导电柱体21和负导电柱体22分别交替埋设在绝缘基座20的凹槽200内,并且将第一导线24插设到穿设孔23内,将各个正导电柱体21均通过该第一导线24的作用与电源I的正极连接起来,同理,负导电柱体22也通过第二导线25的作用与电源I的负极连接起来。当乌鸦无论从哪个方向栖息在绝缘基座20上,只要同时碰到绝缘基座20上的正导电柱体21和负导电柱体22,乌鸦就相当于导体,便会使得电源I的正负极立马导通,瞬间产生大电流,立即被电死,驱除效果相当明显。
[0025]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026]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乌鸦驱除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隐形的乌鸦驱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板以及电源,所述电极板包括绝缘基座以及复数对导电柱体,每对导电柱体包括有正导电柱体以及负导电柱体,所述绝缘基座上设置有复数个间隔布置的凹槽,所述正导电柱体、负导电柱体各对应地固定于一个凹槽内,并且所述正导电柱体和负导电柱体相邻布置,每个凹槽的底壁均设置有穿设孔,各个正导电柱体均通过一第一导线穿过各自凹槽上的穿设孔与所述电源的正极电连接,各个负导电柱体均通过一第二导线穿过各自凹槽上的穿设孔与所述电源的负极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隐形的乌鸦驱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座在所述凹槽的下方开设有两条与所述凹槽垂直布置的导线预埋通道,第一条导线预埋通道与各个正导电柱体位置上对应的凹槽相连通,第二条导线预埋通道与各个负导电柱体位置上对应的凹槽相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隐形的乌鸦驱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包括装设于第一条导线预埋通道内的第一主导线和复数个装设于各个正导电柱体位置上对应的凹槽内的第一叉导线,所述第二导线包括装设于第二条导线预埋通道内的第二主导线和复数个装设于各个负导电柱体位置上对应的凹槽内的第二叉导线。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隐形的乌鸦驱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半圆形凹槽,所述正导电柱体和负导电柱体均为与所述半圆形凹槽的口径相适配的圆形柱体。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隐形的乌鸦驱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半椭圆形凹槽,所述正导电柱体和负导电柱体均为与所述半椭圆形凹槽的口径相适配的椭圆形柱体。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隐形的乌鸦驱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半圆形凹槽,所述正导电柱体和负导电柱体均为与所述半圆形凹槽的口径相适配的半圆形柱体。7.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隐形的乌鸦驱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的正导电柱体和负导电柱间距在I _8cm之间。
【文档编号】A01M19/00GK205727790SQ201620696191
【公开日】2016年11月30日
【申请日】2016年7月5日
【发明人】柯思羽
【申请人】柯思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