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园林景观的植物种植墙及植物种植墙智能化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0707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园林景观造型、装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园林景观的植物种植墙及植物种植墙智能化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在园林景观造型中,绿色植物种植墙(例如各种花卉、小型树木等植物)成为较多园林设计师常用的景观。而传统的绿色植物种植墙一般采用砖石等堆砌成具有较高外围墙的植物坛,然后利用该外围墙制作成绿色植物种植墙,这种方式需要先制成植物坛后才能形成绿色植物墙,因此若仅仅为了制造绿色植物墙,这样的方式则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还占用较大面积,并且这种景观样式单一、一旦存在,则不能搬移,只能销毁。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便于搬运、具有多变样式的园林景观的植物种植墙。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便于搬运、具有多变样式的用于园林景观的植物种植墙及植物种植墙智能化监控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园林景观的植物种植墙,包括支撑架、种植墙以及供水装置,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一立柱平行的第二立柱、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间且与其垂直的底横柱、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间且与其垂直的顶横柱;所述种植墙包括种植墙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种植墙本体上的若干第一种植腔,所述种植墙本体为由仿石砖制作而成的第一立面、与所述第一立面平行的第二立面、顶面、左侧面、右侧面以及底面面围合而成的空心四方体结构,所述种植墙本体的顶面与所述顶横柱的下表面固接、底面与所述底横柱的上表面固接,左侧面与所述第一立柱的内侧面固接、右侧面与所述第二立柱的内侧面固接,所述第一种植腔设于所述种植墙本体的第一立面并外露于所述第一立面,每一个第一种植腔内有用于培育植物的土壤;所述供水装置用于为每一个第一种植腔提供水源。

作为优化,还包括若干第二种植腔,所述第二种植腔设于所述种植墙本体的第二立面并外露于所述第二立面,在每一个第二种植腔内有用于培育植物的土壤,所述供水装置还用于为每一个第二种植腔提供水源。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种植腔和第二种植腔均包括一带有透气/水孔的底壁以及外凸于对应的立面上的弧形外壁,所述弧形外壁的两端均与对应的立面连接,所述弧形外壁、底壁围合后形成用于种植植物的腔体;在所述第一立面上相应于第一种植腔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种植腔连通的通道,在所述第二立面上相应于所述第二种植腔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所述第二种植腔连通的通道;在所述种植墙本体的中空空间内设置有吸水棉。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底横柱以及顶横柱均具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内腔,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内腔分别从其顶端贯穿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底横柱的内腔为从底横柱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底横柱的通腔,所述顶横柱的内腔从该顶横柱的一端贯穿该顶横柱,用于通过水管与外部水源连通;

在所述第一立柱的下端相应于所述底横柱第一端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所述底横柱的第一端连通的第一连通孔,在所述第二立柱的下端相应于所述底横柱的第二端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所述底横柱的第二端连通的第二连通孔,所述底横柱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固定后,所述底横柱通过该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分别与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内腔连通;在所述顶横柱相应于所述第一立柱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立柱的上端开口连通的第三连通孔,在所述顶横柱相应于所述第二立柱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所述第二立柱的上端开口连通的第四连通孔,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顶端与所述顶横柱固接后,所述顶横柱通过该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分别与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底横柱以及顶横柱连通后形成连通的供水通道,在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底横柱以及顶横柱上开设有与所述种植墙本体连通的用于将供水通道的水注入种植墙本体内的若干过水孔;所述供水通道、过水孔、水管、外部水源组成上述供水装置。

作为优化,在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外侧面上还分别设有一拼接结构,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上的拼接结构用于分别与另外一植物种植墙进行拼接。

作为优化,所述拼接结构包括一设于对应立柱上的第一插管以及门形插销,所述第一插管长度方向与对应立柱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门形插销的其中一根插杆插入该第一插管内,另外一根插杆插设于位于另一植物种植墙的对应立柱上的第二插管内。

作为优化,在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底面分别设置有支撑底座。

作为优化,所述支撑底座的底面设置有具有锁死功能的万向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园林景观的植物种植墙的智能化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植物种植墙、设于所述植物种植墙上的检测终端、第一通讯模块以及通过第一通讯模块与所述检测终端通讯连接的监测中心;所述检测终端包括设于所述顶横柱的第一端的上方的第一图像采集元件以及设于所述顶横柱的第二端的上方第二图像采集元件,所述第一图像采集元件的采集端朝向第二立柱与所述底横柱之间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图像采集元件的采集端朝向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底横柱之间的连接处,所述第一图像采集元件和第二图像采集元件的采集范围相交叉以完全采集到种植于若干种植腔内的植物状态;所述检测终端还包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图像采集元件和第二图像采集元件的数据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数据接收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通讯模块电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一通讯模块将检测数据传输至所述监测中心。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终端还包括设于水管上的电磁阀以及设于至少一个植物种植腔内的土壤湿度感应仪,所述控制芯片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电磁阀电连接,所述湿度感应仪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芯片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园林景观的植物种植墙及植物种植墙智能化监控系统,采用支架将种植墙架本体进行架设,种植墙本体的两立面均可种植植物,增大了绿色植物的种植面积,使植物墙的利用率更大,更能达到绿化效果;可以根据园林设计师的需求进行移动、搬运以及拼接成各种形状、面积的植物墙,增加了其多变性,满足更多需求。采用智能化监控系统,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即可实时对每一个植物墙进行远程监控,无需像传统技术那要,需要专设工作人员对植物墙上的植物进行养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园林景观的植物种植墙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园林景观的植物种植墙,包括支撑架、种植墙以及供水装置,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立柱10、与所述第一立柱10平行的第二立柱12、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柱10和第二立柱12之间且与其垂直的底横柱14、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柱10和第二立柱12之间且与其垂直的顶横柱16;所述种植墙包括种植墙本体20以及设于所述种植墙本体20上的若干第一种植腔22,所述种植墙本体20为由仿石砖制作而成的第一立面201、与所述第一立面201平行的第二立面、顶面、左侧面、右侧面以及底面面围合而成的空心四方体结构,所述种植墙本体20的顶面与所述顶横柱16的下表面固接、底面与所述底横柱14的上表面固接,左侧面与所述第一立柱10的内侧面固接、右侧面与所述第二立柱12的内侧面固接,所述第一种植腔22设于所述种植墙本体20的第一立面201并外露于所述第一立面201,每一个第一种植腔22内有用于培育植物的土壤;所述供水装置用于为每一个第一种植腔22提供水源。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柱10、第二立柱12、顶横柱16以及底横柱14均为四方形立柱,所述种植墙本体20的厚度与所述四方形立柱的厚度相应,为了节约材料,可以使种植墙本体20的左侧壁与第一立柱10的内侧壁共用一个壁,使种植墙本体20的右侧壁与第二立柱12的内侧壁共用一个壁。或者使种植墙本体20的顶壁与所述顶横柱16的下侧壁共用一个壁,使种植墙本体20的底壁与底横柱14的上侧壁共用一个壁。

所述第一立柱10、第二立柱12、底横柱14以及顶横柱16均具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内腔,所述第一立柱10和第二立柱12的内腔分别从其顶端贯穿第一立柱10和第二立柱12,所述底横柱14的内腔为从底横柱14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底横柱14的通腔,所述顶横柱16的内腔从该顶横柱16的一端贯穿该顶横柱16,用于通过水管100与外部水源连通;在所述第一立柱10的下端相应于所述底横柱14第一端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所述底横柱14的第一端连通的第一连通孔,在所述第二立柱12的下端相应于所述底横柱14的第二端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所述底横柱14的第二端连通的第二连通孔,所述底横柱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立柱10和第二立柱12固定后,所述底横柱14通过该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分别与第一立柱10和第二立柱12的内腔连通;在所述顶横柱16相应于所述第一立柱10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立柱10的上端开口连通的第三连通孔,在所述顶横柱16相应于所述第二立柱12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所述第二立柱12的上端开口连通的第四连通孔,所述第一立柱10和第二立柱12的顶端与所述顶横柱16固接后,所述顶横柱16通过该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分别与第一立柱10和第二立柱12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立柱10、第二立柱12、底横柱14以及顶横柱16连通后形成连通的供水通道,在所述第一立柱10、第二立柱12、底横柱14以及顶横柱16上开设有与所述种植墙本体20连通的用于将供水通道的水注入种植墙本体20内的若干过水孔;所述供水通道、过水孔、水管100、外部水源组成上述供水装置。使每一根立柱均具有过水孔,增加了外部水源流入种植墙本体20的中空空间的速度,增加供水效率。

作为一种优选的或可选的,所述植物种植墙还包括若干第二种植腔(图未示出),所述第二种植腔设于所述种植墙本体20的第二立面并外露于所述第二立面,在每一个第二种植腔内有用于培育植物的土壤,上述供水装置还用于为每一个第二种植腔提供水源。

所述第一种植腔22和第二种植腔均包括一带有透气/水孔的底壁以及外凸于对应的立面上的弧形外壁,所述弧形外壁的两端均与对应的立面连接,所述弧形外壁、底壁围合后形成用于种植植物的腔体;在所述第一立面201上相应于第一种植腔22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种植腔22连通的通道,在所述第二立面上相应于所述第二种植腔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所述第二种植腔连通的通道。

在所述种植墙本体20的中空空间内设置有吸水棉,这样设计的用意在于:若不设置吸水棉,中空空间内水太多而导致水源过多的进入第一种植腔22和第二种植腔内,不利于植物生长。设计吸水棉可以解决这一技术问题。

在所述第一立柱10和第二立柱12的外侧面上还分别设有一拼接结构,所述第一立柱10和第二立柱12上的拼接结构用于分别与另外一植物种植墙进行拼接。具体地,所述拼接结构包括一设于对应立柱上的第一插管30以及门形插销32,所述第一插管30长度方向与对应立柱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门形插销32的其中一根插杆插入该第一插管30内,另外一根插杆插设于位于另一植物种植墙的对应立柱上的第二插管内。如此设计,可以根据实际场地需要、设计需要等进行拼接、造型,形成更大、更多变的园林装饰景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销还采用可两次弯折结构,具体,所述插销具有两个弯折部,两个弯折部将插销分为三段。所述插销还包括一个可以防止插销从所述第一插管中掉落的挡片,所述挡片环设于插销上且位于第一个弯折部的下方,通过两个弯折部弯折后形成门形插销,当在拼接另一个植物种植墙时,通过两个弯折部将所述插销弯折成门形插销进行拼接,当不需要拼接时,将呈门形状态的弯折后的插销复原呈直杆状的插销,插设于对应的第一插管内即可,由于挡片环设于插销上,当插销插设于对应的第一插管中时,挡片位于第一插管上方,避免插销从所述第一插管中掉落。

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所述植物种植墙的稳定性、使其重心更稳,在所述第一立柱10和第二立柱12的底面分别设置有支撑底座。为了便于工作人员搬移,所述支撑底座的底面设置有具有锁死功能的万向轮。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园林景观的植物种植墙的智能化监控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至少一植物种植墙、设于所述每一植物种植墙上的检测终端、第一通讯模块以及通过第一通讯模块与所述检测终端通讯连接的监测中心平台。其中:

所述检测终端包括设于所述顶横柱的第一端的上方的第一图像采集元件以及设于所述顶横柱的第二端的上方第二图像采集元件,所述第一图像采集元件的采集端朝向第二立柱与所述底横柱之间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图像采集元件的采集端朝向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底横柱之间的连接处,所述第一图像采集元件和第二图像采集元件的采集范围相交叉以完全采集到种植于若干种植腔内的植物状态;所述检测终端还包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图像采集元件和第二图像采集元件的数据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数据接收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通讯模块电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一通讯模块将检测数据传输至所述监测中心。

具体地,所述第一图像采集元件和第二图像采集元件均通过一安装支架安装在顶横柱的上方,当第一图像采集单元和第二图像采集单元安装于安装支架上后,它们的采集端均高于顶横柱的顶面,如此,避免了顶横柱将它们的采集端遮挡住,从而使第一图像采集单元和第二采集单元既可以联合采集到第一立面上的所有第一种植腔内的植物状态,又可以采集到第二立面上的所有第二种植胶内的植物状态。

作为一种优选的,所述检测终端还包括设于水管上的电磁阀以及设于至少一个植物种植腔内的土壤湿度感应仪,所述控制芯片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电磁阀电连接,所述湿度感应仪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芯片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通过这样的电路结构,控制器在处理得知土壤内湿度水份较低时,控制电磁阀打开,然后再通过实时检测到的水份湿度是否达到要求来控制电磁阀的关闭与否。同时,控制器在接收到湿度感应仪并处理后,通过第一通讯模块将该数据无线传输至监测中心平台,以供监控中心平台的工作人员实时了解每一个植物种植墙的实时情况。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