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斑鱼稚幼鱼阶段流水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2317阅读:761来源:国知局
一种石斑鱼稚幼鱼阶段流水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石斑鱼稚幼鱼阶段流水养殖装置。



背景技术:

石斑鱼为肉食性底栖鱼类。人工培育的石斑鱼苗,在稚幼鱼阶段要进行人工配合饲料的驯化,之后要进行筛苗(标粗),驯料和筛苗是石斑鱼苗中间培育养殖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

驯料:驯料是石斑鱼苗从生物饵料过渡到人工配合饲料的过程,尽快过渡到人工配合饲料,能够让石斑鱼苗获得更高的营养需求,有利于石斑鱼苗在稚幼鱼阶段的快速生长,以便于后期的规模化养殖。由于在驯料过程中,每天要多次(6-7)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其中一部分未被摄食的饵料沉入水底,同时这个阶段鱼苗代谢旺盛,会有较多的排泄物。残饵和排泄物如未及时排出,容易恶化养殖水质,使鱼苗遭受病害的侵袭。

筛苗:筛苗是石斑鱼苗分选规格避免残杀的过程。传统石斑鱼苗一般养殖在水泥池中,当鱼苗规格差别较大时,就要进行筛苗。特别是全长为1.5cm-8cm的石斑鱼苗生长迅速,大小差别明显,残杀现象严重,因此这个阶段,一般每3-7天需抓捕鱼苗进行一次筛选,筛苗工作要频繁进行。这时就要用捞网将鱼苗捞起,集中过筛,一般要2-3人才能完成操作。传统石斑鱼养殖方式,在稚幼鱼中间培育阶段,筛苗操作繁琐,效率低,鱼苗应激大,抓苗时对石斑鱼苗机械损伤大,容易造成石斑鱼苗死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斑鱼稚幼鱼阶段流水养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石斑鱼稚幼鱼阶段流水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养殖单元,所述的养殖单元包括一养殖桶,所述的养殖桶底部为漏斗形状的漏斗部,在该漏斗部的出口内插接一水位控制管,该水位控制管的上端低于养殖桶的上端,该水位控制管外套接排污管,所述的排污管上端高于水位控制管的上端,排污管靠近下端的管壁设有排污孔。

在一实施例中,养殖桶体积桶高110-140cm,桶最大直径为120-130cm,底部直径为50-70cm,养殖桶体积0.8-1.2m3

在一实施例中,养殖桶的进水方向和桶的边缘切向,与水平面40-50°。

在一实施例中,排污管为外径100-120mm的PVC管,长90-100cm。

在一实施例中,水位控制管为外径40-60mm的PVC管,长90-100cm。

在一实施例中,每个养殖桶内设有曝气装置。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鱼苗收集单元,所述的养殖单元的出水口连接育苗收集单元进口。

在一实施例中,石斑鱼苗收集单元为长50-60cm,宽50-60cm,高25-35cm的盒状结构,其中一侧面设入水口,这一面安装有外径为40-60mm的PVC管;和入水口相对的另一面设有出水口。

在一实施例中,入水口和出水口有4-6cm的高度差。

在一实施例中,石斑鱼苗收集单元的出水口为多个排水孔组成的长方形排水结构,有2-4排,每排4-10个排水孔,最低一排排水孔距离地面4-6cm。

由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石斑鱼稚幼鱼阶段的养殖装置。通过该养殖装置,可以较快实现石斑鱼苗在稚幼鱼阶段饵料转变;简化了石斑鱼早期筛苗过程,提高石斑鱼苗在稚幼鱼阶段的成活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收集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养殖单元去除排污管和水位控制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排污管和水位控制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装置包括两部分:

一、养殖单元

单元单元包括圆锥形的养殖桶2,养殖桶2底部为漏斗型。养殖桶2体积约为1m3,桶高125cm(其中脚高25cm),桶最大直径为125cm,底部直径为60cm。靠近桶的边缘切向进水,与水平面约45°。

桶中间设有套接的排污排水管3和水位控制管4两部分:其中,排污管3为外径110mm的PVC管,长95cm,排污管3在靠近桶底部的地方设多个排污孔3-1(孔径3mm,每圈打30孔,打30圈,每孔间距约1cm);水位控制管4为外径50mm的PVC管,长95cm。养殖桶2底部排水口为锥形,为适应外径110mm和50mm的圆锥形结构,高度差为7cm,能够保证水位距离排水管7cm,水位距离桶边缘最高为10cm,防止石斑鱼跳出。养殖桶出水口5距离地面10cm,并连接有可控阀门6。每个养殖桶2配有一个普通曝气盘7。

二、收集单元

养殖单元的出水口5可连接石鱼苗收集单元1,石鱼苗收集单元1为长55cm,宽55cm,高30cm泡沫制成的盒状结构,收集单元入水口一面安装有外径为50mm的PVC管1-1,距离地面高度10cm。出水口为由排水孔1-2组成的长方形排水结构,有3排水孔1-2,每排6个排水孔,孔径为3mm,每孔间隔为1cm,最低一排排水孔距离地面5cm。入水口和出水口有5cm的高度差。

养殖装置操作和效果:

1.人工培育的稚幼鱼捕起后,在养殖单元中进行人工配合饲料的驯化。石斑鱼苗集群现象明显,较大的密度可以提高驯料效率。该养殖单元可将石斑鱼苗保持较高的养殖密度,同时有充足的溶解氧和水流交换,鱼苗状态佳。每天投喂人工配合饲料6-7次,在中午和晚上各加投一次丰年虫。每个养殖单元可养殖的石斑鱼苗规格及数量为:全长1.5-2.5cm的石斑鱼苗,数量4500-5500尾/m3;全长2.5-3.5cm的石斑鱼苗,数量3500-4500尾/m3。利用该养殖装置,经过1-2天的驯料,98%以上的稚幼鱼可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2.该养殖装置利用切向进水,并配合圆形的养殖桶2,可使水流沿同一方向流动,产生的向心力将部分残饵和排泄物收集到养殖装置底部,并通过排污管底部的排污孔3-1排出。当拔出50mm的水位控制管4时,水流流速加快,能够产生较大的吸力,可将养殖桶中未排出的残饵和排泄物都吸出。石斑鱼苗在稚幼鱼阶段,摄食量大,代谢旺盛,会产生较多的残饵和排泄物。这些残饵和排泄物如未及时排出,容易恶化养殖水质,使鱼苗遭受病害的侵袭。该养殖单元有很强的排污能力,适合石斑鱼苗早期高密度养殖。

3.水位控制管4可防止水位溢出和排干,而导致鱼苗跳出、缺氧死亡。同时水位控制管4也是提高排污效率的一部分。排污管的孔径小,稚幼鱼不会从中逃逸,同时排污孔多,也不会产生非常大的吸力将鱼苗吸住。

4.稚幼鱼阶段的鱼苗,生长速度快,经过2-3天的养殖就要将鱼苗捞起进行筛苗。先将养殖桶中的水位排至30cm,连接上石鱼苗收集单元1,将排污管3和水位控制管4同时拔出,鱼苗就会随水流流至收集装置中。收集单元有集中鱼苗、减低水位和缓冲的作用,能够迅速收集鱼苗,将鱼苗损伤降到最低。将收集好的鱼苗进行过筛,分规格。该收集单元提高抓苗的效率,减低工作量,减少对鱼苗的机械损伤。利于该养殖单元并配合鱼苗收集单元在15min内就可以收集完全部的鱼苗,而且可以多个养殖桶同时进行,大大提高了后续的筛苗效率。

利用该装置养殖不同规格的石斑鱼苗和数量:

全长1.5-2.5cm,数量4500~5000尾/m3,2天筛一次

全长2.5-3.5cm,数量3500~4500尾/m3,2天筛一次

全长3.5-4.5cm,数量2500~3500尾/m3,2天筛一次

全长4.5-6.0cm,数量1500~2500尾/m3,3天筛一次

全长6.0-8.0cm,数量1000~1500尾/m3,4天筛一次

8.0cm以上的石斑鱼幼鱼就可以放到水泥池中养殖。

每个桶放置1个普通气盘,加上水流,整个养殖系统溶解氧>5mg/L。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