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体牡蛎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2287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产品养殖装置,特别是一种单体牡蛎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



背景技术:

单体牡蛎是指单个游离的、无固着基的牡蛎, 它具有大小均匀、壳形美观、生长快、品质好等特点,因此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单体牡蛎的生产方式已得到深入研究,规模化苗种培育也已有相关报道。但对于通过颗粒附着基及通过药物诱导两种方式生产的单体牡蛎稚贝,其培育过程还缺乏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培育设备,极大地影响了培育效果,存在众多不利于生产操作的弊端,严重影响了单体牡蛎的大规模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可实现对单体牡蛎稚贝的高密度培育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单体牡蛎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水槽1,在主水槽1内设置有水泵2,水泵2的出水口与进水立管3连通,进水立管3的顶端与进水横管4连通,在主水槽1的上方设置有支撑板5,支撑板5上支撑有多个培育缸6,每个培育缸6的顶端都设置有与所述的进水横管4相连的进水管7,在进水管7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8和第二阀9,并且进水管7上还设置有弯曲段10,所述培育缸6由底部的圆锥部分11和与其连接的圆柱部分12组成,进水管7的底端位于圆锥部分11内,并且在圆锥部分11和圆柱部分12之间设置有隔网13,在圆柱部分12的顶部设置有排水管14,且所述排水管14的底端开口与副水槽15对应,而副水槽15则通过回水管16与主水槽1相通。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在传统的单体牡蛎苗种的培育过程中,常常将稚贝放置到网箱中在养殖池中培育,这种常规的养殖方式与传统的普通牡蛎的养殖方式完全相同,并没有针对单体牡蛎的生活特点和习性进行针对性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育的效果,同时也制约了单体牡蛎的推广与发展。针对于此,本申请设计出一种结构简单那,设计巧妙,布局合理的装置,它能够让生物饵料得到充分的循环利用,可大大提高单体牡蛎稚贝的培育密度和成活率,并且它能够模拟单体牡蛎在自然环境下的流水生长环境,有利于提高其生长速率。并且它的制作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因此可以说它具备了多种优点,适合于用于双壳贝类稚贝、特别是单体牡蛎稚贝的大规模高密度培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单体牡蛎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它包括一个主水槽1,在主水槽1内设置有水泵2,这个水泵2的出水口与进水立管3相连通,而进水立管3的顶端则与进水横管4相连通,在上述的主水槽1的上方设置有支撑板5,在这个支撑板5上支撑有多个培育缸6,并且每个培育缸6的顶端都设置有与上述的进水横管4相连的进水管7,并且在进水管7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8和第二阀9,同时在进水管7上还设置有一段弯曲段10,所述的培育缸6由相互连接的圆锥部分11和圆柱部分12组成,并且圆锥部分11位于培育缸6的底端,上述的进水管7的底端位于圆锥部分11内部,同时在圆锥部分11和圆柱部分12之间还设置有隔网13,并且在圆柱部分12的顶部还设置有排水管14,同时每个排水管14的底端开口都与一个副水槽15相配,而副水槽15则通过回水管16与主水槽1相通,并且副水槽15高于主水槽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单体牡蛎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预先在主水槽1中放置能够实现生物过滤的各种生物(如水生植物等),建立一个生物过滤环境,也可以直接在主水槽1中设置过滤层,启动水泵2,水泵2将主水槽1中的水体通过进水立管3泵送到进水横管4中,并通过进水管7分别进入不同的培育缸6中,由于在进水管7上设置有弯曲段10,因此能够减缓进入培育缸6中的水体流速,防止流速过快对稚贝造成冲击,同时在每个进水管7上都设置有双重阀(第一阀8和第二阀9),操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节,同样可以起到限制和调节水流流速的作用;

水体通过进水管7直接进入培育缸6的底部(即圆锥部分11中),并在培育缸6中向上流动直至通过排水管14排出,进入副水槽15内,由于副水槽15高于主水槽1,因此水体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通过回水管16回到主水槽1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由于隔网13的存在,而培育缸6中的单体牡蛎稚贝在圆柱部分12中摄食和生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