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用自动行走喷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8507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大棚用自动行走喷洒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机械装置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大棚用自动行走喷洒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大棚种植由于大棚面积较大,种植作物较多,为了保证种植作物的正常生长,避免病虫害对于种植作物的危害,经常需要对种植的作物进行相关药物的喷洒作业。由于空间限制,现有的喷洒作业一般采用人工喷雾的方式进行,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喷洒不均匀,人工成本高。

同样对于一些需要湿润环境的种植作物,通常亦需要采用适当喷洒水雾的方式来调节控制的湿度,以保证大棚内的环境适合种植作物的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棚用自动行走喷洒装置,其能够实现大棚内药物的均匀有序喷洒,降低人工喷洒可能带来的劳动强度高、人力成本高以及喷洒效率低的问题,提高大棚种植的自动化和规范化。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一种大棚用自动行走喷洒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包括可组装拆卸的盖体、箱体壁、底板,还包括行走横梁、倒“T”形纵梁,所述箱体内部的底板上设有主支撑板,主支撑板通过行走框架与倒“T”形纵梁以可横向运动的方式连接;所述行走框架上设有左侧驱动电机、右侧驱动电机和下驱动电机、上固定杆,上固定杆通过滑槽与倒“T”形纵梁的上表面连接,左侧驱动电机、右侧驱动电机分别与左侧驱动齿轮组、右侧驱动齿轮组连接,侧驱动齿轮组与位于倒“T”形纵梁两侧的侧齿条连接;所述下驱动电机通过下驱动齿轮组与位于倒“T”形纵梁底面的下齿条连接;所述箱体内分为水箱区域和药箱区域,水箱区域和药箱区域通过主支撑板分隔,且水箱区域和药箱区域内分别设有分布式吸盘、分泵送结构、总泵送结构,所述分布式吸盘位于底板上方,并通过管道与分泵送结构连接,分泵送结构通过管道与总泵送结构连接,总泵送结构内设有暂存箱;所述底板的下方设有弧形罩,弧形罩的外表面分布有喷头,喷头通过喷头主管道与总泵送结构连接。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箱体壁的内部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分布式吸盘的高度相同。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倒“T”形纵梁上还设有左辅助压杆、右辅助压杆,左辅助压杆和右辅助压杆上均设有辅助辊轮,所述辅助辊轮与上固定杆接触。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盖体上安装有带有过滤装置的进口,所述进口的上方设有端盖。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喷头为可调节角度式喷头。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液位传感器下方的箱体壁上设有出口管,出口管上安装有阀门。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分布式吸盘的形状与水箱区域和药箱区域下方形成的底板区域形状相同,且在分布式吸盘的下表面分布有吸盘进水口。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吸盘进水口包括一级进水口、二级进水口、总进水口,其中一级进水口、二级进水口、总进水口中相邻的进水口之间还设有汇集空腔层,所述汇集空腔层包括一次汇集空腔层、二次汇集空腔层,一次汇集空腔层与二次汇集空腔层之间通过二级进水口贯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自动化、规范化、定量化的喷洒作业,实现现有大棚喷洒作业的自动有序进行,降低人工参与带来的种植成本、效率低、药量喷洒不均匀及劳动强度大的问题,有助于大棚的管理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分布式吸盘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分布式吸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行走横梁;2、左侧驱动电机;3、左侧驱动齿轮组;4、行走框架;5、端盖;6、进口;7、液位传感器;8、出口管;9、喷头分管道;10、弧形罩;11、喷头;12、分布式吸盘;13、底板;14、分泵送结构;15、总泵送结构;16、下驱动齿轮组;17、下驱动电机;18、下齿条;19、右侧驱动齿轮组;20、右侧驱动电机;21、侧齿条;22、左辅助压杆;23、上固定杆;24、辅助辊轮;25、右辅助压杆;26、主支撑板;27、喷头主管道;28、箱体壁;29、盖体;30、倒“T”形纵梁;31、吸盘进水口;31-1、一级进水口;31-2、二级进水口;31-3、总进水口;32-1、一次汇集空腔层;32-2、二次汇集空腔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描述说明。

实施例1:一种大棚用自动行走喷洒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包括可组装拆卸的盖体29、箱体壁28、底板13,还包括行走横梁1、倒“T”形纵梁30,所述箱体内部的底板13上设有主支撑板26,主支撑板26通过行走框架4与倒“T”形纵梁30以可横向运动的方式连接;所述行走框架4上设有左侧驱动电机2、右侧驱动电机20和下驱动电机17、上固定杆23,上固定杆23通过滑槽与倒“T”形纵梁30的上表面连接,左侧驱动电机2、右侧驱动电机20分别与左侧驱动齿轮组3、右侧驱动齿轮组19连接,侧驱动齿轮组3与位于倒“T”形纵梁30两侧的侧齿条21连接;所述下驱动电机17通过下驱动齿轮组16与位于倒“T”形纵梁30底面的下齿条18连接;所述箱体内分为水箱区域和药箱区域,水箱区域和药箱区域通过主支撑板26分隔,且水箱区域和药箱区域内分别设有分布式吸盘12、分泵送结构14、总泵送结构15,所述分布式吸盘12位于底板13上方,并通过管道与分泵送结构14连接,分泵送结构14通过管道与总泵送结构15连接,总泵送结构15内设有暂存箱;所述底板13的下方设有弧形罩10,弧形罩10的外表面分布有喷头11,喷头11通过喷头主管道27与总泵送结构15连接。

实施例2:一种大棚用自动行走喷洒装置,其中所述箱体壁28的内部设有液位传感器7,所述液位传感器7与分布式吸盘12的高度相同。所述倒“T”形纵梁30上还设有左辅助压杆22、右辅助压杆25,左辅助压杆22和右辅助压杆25上均设有辅助辊轮24,所述辅助辊轮24与上固定杆23接触。所述盖体29上安装有带有过滤装置的进口6,所述进口6的上方设有端盖5。所述喷头11为可调节角度式喷头。所述液位传感器7下方的箱体壁28上设有出口管8,出口管8上安装有阀门。所述分布式吸盘12的形状与水箱区域和药箱区域下方形成的底板13区域形状相同,且在分布式吸盘12的下表面分布有吸盘进水口31。所述吸盘进水口31包括一级进水口31-1、二级进水口31-2、总进水口31-3,其中一级进水口31-1、二级进水口31-2、总进水口31-3中相邻的进水口之间还设有汇集空腔层,所述汇集空腔层包括一次汇集空腔层32-1、二次汇集空腔层32-2,一次汇集空腔层32-1与二次汇集空腔层32-2之间通过二级进水口31-2贯通连接。其余部分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相同。

鉴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行走横梁1固定于大棚内部上方,通过将适量的水及需要的药液分别放置在水箱区域和药箱区域,通过独立设置的控制器来实现对水箱区域和药箱区域内的分泵送结构14泵总量的控制,通过分泵送结构14泵送的水和适当的药液通过管道进入到总泵送结构15的暂存箱内,由于在泵送过程中管道内的水流和药液具有一定的流速,因此在暂存箱内会充分混合,并通过总泵送结构15来实现将混合后的药液泵送通过喷头主管道27、喷头分管道9送入到喷头11内进行喷洒。

喷头11位于弧形罩10的下方外表面,并且根据作业类型和种植作物的垄间距来实现适当的喷洒作业范围。并且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的喷头11优先选用可调节方向的喷头11,即喷头11活动设置于弧形罩10的下表面,并且要求在调整角度后便于固定,防止工作过程中角度发生变化。

行走横梁1与倒“T”形纵梁30连接,作为行走框架4的行走轨道,行走框架4通过设置的左侧驱动电机2、右侧驱动电机20、下驱动电机17来实现与倒“T”形纵梁30的啮合传动,该啮合传动由对应的齿轮组及齿条来实现。

为保证上述行进过程中的稳定及安全,本实用新型还在倒“T”形纵梁30的横向支撑上方设有上固定杆23,上固定杆23通过其上设置的凸起限位结构与倒“T”形纵梁30的横向支撑上的滑槽相配合,不仅实现左右的限位,而且保证了运动过程中的轨道稳定。

同时也在倒“T”形纵梁30的纵向支撑上安装有左辅助压杆22、右辅助压杆25,左辅助压杆22和右辅助压杆25上均设有辅助辊轮24,辅助辊轮24压于上固定杆23的表面,其作用是将上固定杆23的凸起限位结构与滑槽配合紧密,在留有活动空间的情况下避免脱离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分布式吸盘12与底板13之间留有一定间隙,该间隙能够保证水及药液通过分布式吸盘12进入到喷洒系统中进行混合喷洒。与分布式吸盘12平行的位置处设有液位传感器7,液位传感器7用于检测箱体内的液位是否满足喷洒要求,避免泵送装置的空转而烧毁电机。

同样,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化作业,上述的动作过程可通过可编程控制器来实现控制,即通过PLC控制系统或者单片机对上述过程进行高度自动化的控制,在实现控制过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位传感器7、分泵送结构14、总泵送结构15、左侧驱动电机2、右侧驱动电机20和下驱动电机17均与控制器连接。动力电源通过行走横梁1上方,并将所需电源送入各动作结构和控制器。也可使用自身蓄电池进行供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