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采集底栖生物的采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9179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底栖生物的采集工具,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采集底栖生物的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底栖生物为生活在江河湖海底部的动植物。底栖生物有各种各样,有固定生活的、有底埋生活的、有水底爬行的、有钻蚀生活等类型,基本上是在贴底部或就在泥沙中生活。

在大陆架浅海区,即深度约在五十米以内的近岸带,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最高而密度也最大。一般说,在大陆架以外的海域,生物量(每平方米中的克数)和密度(每平方米内的个体数)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海洋和淡水水域的底质主要是泥沙质平底,岩石或其他硬质区域所占面积较小,因此底栖生物中最主要的是平底生物群落。底栖生物的栖息活动和分布受沉积作用的影响很大。河口区沉积过程活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底内动物的定着、栖息和活动。在沉积速率较高的粗颗粒区域,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密度很低,常常难以发现。但在粗沉积物少而有机物含量较高的区域,常常有大量底栖生物,形成特殊的生物群落。

如何采集和获取江河湖海底部的这些底栖生物是一个难题,等水干涸下去挖,或是人潜水下午挖掘,难度都比较大,不够现实。所以根据这样的情况,针对底栖生物在水底泥沙附着的特性,提出一种采集底栖生物的简易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用于采集底栖生物的采集装置,用于在船上将整个装置用绳索绑缚扔到水底,进行匀速拖曳,这样在既定时间范围内,可以估算出单位面积该海域的底栖生物量,方法简单,即节约人力,又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达到直接获取并清洗泥沙中的底栖生物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采集底栖生物的采集装置,其特点在于,其包括一主框架,该主框架的一端开设有一开口处,设有该开口处的该主框架的端部两侧分别固定有一把手,且设有该开口处的该主框架的端部表面围设有一用于加固该把手与该主框架间的连接的金属包皮,该主框架的除围设有该金属包皮的表面包围有用于收集泥沙中的底栖生物的网状物,两个把手间固定有一用于绑缚绳索的铁链。

较佳地,该主框架呈立体矩形状,为不锈钢材质的框架。

较佳地,该把手为半环形,为不锈钢材质的把手。

较佳地,该金属包皮为矩形铁皮。

较佳地,该网状物为尼龙网,该尼龙网围设形成一封闭空间。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用材普遍、成本低廉、易于推广的优点,不但节省人力,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用于海上采集海底底栖生物所用,利用该装置用绳索绑缚扔到水底,进行匀速拖曳,这样在既定时间范围内,可以估算单位面积该海域的底栖生物量和密度,方法简单,即节约人力,又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达到直接获取并清洗泥沙中的底栖生物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用于采集底栖生物的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采集底栖生物的采集装置,其包括一主框架1,该主框架1呈立体矩形状,为不锈钢材质的框架。

该主框架1的一端开设有一开口处6,设有该开口处6的该主框架1的端部两侧分别固定有一把手2,该把手2为半环形,为不锈钢材质的把手。

设有该开口处6的该主框架1的端部表面围设有一用于加固该把手2与该主框架1间的连接的矩形铁皮3。

该主框架1的除围设有该矩形铁皮3的表面包围有用于收集泥沙中的底栖生物的尼龙网4,该尼龙网4围设形成一封闭空间。

两个把手2间固定有一用于绑缚绳索的铁链5。

本实施例需要采集河底或海底里面的底栖生物时,人无需下到水里,可利用该采集装置,即使用绳索绑住铁链5,将整个采集装置顺着海流流向扔下,在船上进行匀速拖曳,该采集装置的尼龙网4里面将收集到一定量的底栖生物,称量尼龙网4里面的底栖生物质量和数量,这样通过船速和整个采集装置的水平面积以及拖曳时间,可以估算得到单位面积该海域的底栖生物量和密度。

由此可见,该采集装置结构简单、用材普遍、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的优点,不但节省人力,还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