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林金针虫成虫的引诱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3186阅读:9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竹林金针虫成虫的引诱剂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竹林金针虫成虫的引诱剂。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南方地区笋用竹林大面积种植及砻糠覆盖技术的应用,金针虫在笋用林内爆发成灾,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是竹林金针虫的优势种,在以幼虫钻蛀竹笋取食,危害竹芽、竹鞭及竹根等组织器官,造成大量的虫笋和退笋,严重影响竹笋产量和商品价值,还造成种笋大量死亡,竹林地衰败加剧,损失巨大。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2010年筛胸梳爪叩甲的发生面积达2000hm2以上,年损失近千万元。筛胸梳爪叩甲危害竹种包括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毛竹(P.edulis)、淡竹(P.glauca)、红竹(P.iridescins)、白哺鸡竹(P.dulcis)及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等60多种重要的笋用及材用竹种,危害最为严重的早竹鲜笋带虫率可达62%~78%,一株笋最多带虫19头。金针虫危害严重制约了我国南方笋用林的可持续经营,控制竹林金针虫是当前笋用林产业健康发展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

金针虫隐蔽性强,且能随环境变化改变危害深度,其监测及防治技术一直是植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国内外学者从土壤处理、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多个方面开展了金针虫防治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作物轮作、水淹耕地,毒饵诱杀、农药拌种及绿僵菌防治等多种技术手段,但因竹林生态系统(种植模式及根系系统等)的特殊性,无法对林地进行轮作、水淹等处理,防治农业金针虫的大多技术不适用于竹林金针虫的防治。当前,竹林金针虫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效果差,且化学农药大面积使用易造成食品农药污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使得“绿色、有机、生态”的竹产品品牌大打折扣。先前由于一些高毒高残留药剂(如呋喃丹)的使用导致鲜笋农药残留量超标,致使浙江地区鲜笋的国内及国际市场几近崩溃。因此,一种对害虫高效,对环境和非标靶生物安全的竹林金针虫的防治方法显得尤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竹林金针虫成虫的引诱剂,是一种高效的、安全的由成虫性信息素组成的用以引诱竹林金针虫成虫的性信息素引诱剂配方。

其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竹林金针虫成虫的引诱剂,包括反-11,13-十四碳二烯-1-醇和/或十二烷乙酸酯、正己烷,反-11,13-十四碳二烯-1-醇和/或十二烷乙酸酯与正己烷体积比为=1:10。

进一步,所述反-11,13-十四碳二烯-1-醇与十二烷乙酸酯体积比=1: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当前我国南方竹区竹林金针虫爆发成灾,其治理迫在眉睫。目前,世界上尚无竹林金针虫成虫性引诱剂的类似产品,本发明针对竹林金针虫唯一裸露于土表的成虫进行诱杀防治,是对前沿科技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2、竹林金针虫在地下危害,监测及防治难度极大,本引诱剂靶标性强,对竹林金针虫优势种筛胸梳爪叩甲成虫诱杀效果显著。且本引诱剂的使用不受环境限制且能长期使用,在筛胸梳爪叩甲成虫羽化出土的整个时间段都能诱捕害虫。

3、引诱剂不仅可有效降低虫口密度,而且还具备虫情监测的作用,专一性强,精度高。

4、、干净卫生,无毒无害,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环境友好。

附图说明

图1是筛胸梳爪叩甲性信息素的组分鉴定;

图2是竹林金针虫成虫的引诱剂的制备方法中步骤1的反应式;

图3是竹林金针虫成虫的引诱剂的制备方法中步骤2的反应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本发明通过竹林金针虫成虫性腺浸提技术分离鉴定了竹林金针虫成虫性信息素主要为:反-11,13-十四碳二烯-1-醇(E-11,13-tetradecadien-1-ol)和化合物十二烷乙酸酯(n-dodecyl acetate)两种化合物。其结构及提取的GC-MS图如图1所示:

本发明竹林金针虫成虫的引诱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如图2所示,步骤1、以1-十二醇为原料,三苯基膦和四溴化碳作为辅助试剂,在乙酸乙酯溶液中常温进行反应,制备n-dodecyl acetat

如图3所示,步骤2、以8-溴-辛-1-醇(1)作为起始物通过羟基保护,收率为93%,然合再与化合物2进行偶合获得化合物3,与格氏试剂乙烯基溴化镁进行格氏反应制得化合物4,后经脱去保护基得到关键中间体5,5分别与乙酸酣,正丁酸酣酯化反应制得产品反-11,13-十四碳二烯-1-醇。

本发明的竹林金针虫成虫引诱剂为上述化合物和正己烷的混合物,体积比为1:10.

引诱剂1::反-11,13-十四碳二烯-1-醇:正己烷=1:10

引诱剂2:十二烷乙酸酯:正己烷=1:10

引诱剂3:(反-11,13-十四碳二烯-1-醇+十二烷乙酸酯):正己烷=1:10。其中,反-11,13-十四碳二烯-1-醇:十二烷乙酸酯=1:3(体积比)。

本发明的竹林金针虫成虫引诱剂林间诱捕试验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上柏镇山民村实施。将2020uL引诱剂1、引诱剂2和引诱剂3分别注入天然橡胶诱芯中,再将诱芯挂于一种甲虫撞板式诱捕器(Y006型诱捕器,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上。诱捕器挂于林间上,最下端离地面1.0m,每个诱捕器间隔1500m左右。

采用下述实验例和空白对照实验例进行引诱效果对比实验。

实验例的性信息素引诱剂是分别采用十二烷乙酸酯、反-11,13-十四碳二烯-1-醇和正己烷。其中十二烷乙酸酯分子式为C14H28O2,纯度为95wt%以上,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合成;反-11,13-十四碳二烯-1-醇分子式为C14H26O,纯度为90wt%,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合成;正己烷分子式为C6H14,纯度为95wt%,制造商为ALDRICH公司(德国)。每个实验例所采用的上述3种引诱剂的用量为15uL,分别注入橡胶诱芯中,挂于一种甲虫撞板式诱捕器,设置3个实验例;空白对照实验例是将15ul正己烷溶剂注入橡胶诱芯中挂于诱捕器上,不加入任何性信息素组分,设置1个空白对照实验例。试验时间为2013年6月16日~7月30日,共46天。期间每周检查一次诱捕器,统计诱虫数量。3个实验例和1个空白对照实验例各重复做15次,每次均得到相对应的实验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计算,得到每个实验例或空白对照实验例的统计实验结果。表1所示的实验结果分别为3个不同配方的实验例和1个空白对照实验例的统计实验结果。

表1竹林金针虫成虫引诱剂林间诱捕林间诱捕效果

*数据后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One-Way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LSD)。平均诱捕量为试验期内同一处理所诱捕到的叩甲成虫的平均值。

本发明的3个不同配方的实验例(表1中的序号1-3)的平均诱捕量与空白对照之间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F3,56=123.4,P<0.05),说明本发明的3个不同配方的实验例对竹林金针虫成虫具有一定的引诱效果,且配方2和配方3效果显著,都可以作为竹林金针虫的优势种筛胸梳爪叩甲的引诱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显而易见地得到的技术方案的简单变化或等效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