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升式推水增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37935阅读:2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升式推水增氧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属于渔业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升式推水增氧装置。



背景技术:

现行水产养殖池塘增氧有2种方式:叶轮搅拌式增氧和底部管道增氧。

叶轮搅拌式增氧,通过固定在浮球上的电机带动叶轮旋转,搅动水体,使空气中的氧气通过叶轮搅拌作用溶解到水体,达到增氧目的,一般每10亩养殖池塘需配备2台3kw的叶轮增氧机。叶轮搅拌式增氧存在单位能耗大、有效供氧面积小等不足。

底部管道增氧,通过高压风机输送空气到位于养殖池塘底部的微孔管内,溢出后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底部管道增氧存在有效供氧面积小、供氧不均匀、有供氧死角等不足。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现有技术叶轮搅拌式增氧单位能耗大、有效供氧面积小,底部管道增氧有效供氧面积小、供氧不均匀;而且现有增氧设备能耗高,不能形成有利于改善养殖环境的循环水流。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升式推水增氧装置。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气升式推水增氧装置,所述气升式推水增氧装置设置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上开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内铰接有止回阀;所述输气管固定在输气管附着框架上;所述输气管附着框架外侧焊接有固定用钢管;所述输气管附着框架一侧焊接有倾斜的导流板。

进一步,所述输气管连接外部风机;所述输气管设置有多根,每根输气管上开有多个出气管。

进一步,所述导流板包括下导流板、与下导流板连接并相对于下导流板倾斜的上导流板;所述下导流板焊接在输气管附着框架上,下导流板的倾斜角度为45度;所述上导流板的倾斜角度为5度;所述导流板倾斜探出的横行距离大于输气管附着框架宽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有上述的气升式推水增氧装置的循环流水水产养殖池。

本发明提供的气升式推水增氧装置,置于水面下约20cm处,通过风机供气,空气经过该装置时向水平方向溢出,推动水体形成水流,使富含溶解氧的水体在全池流动,实现养殖池塘全覆盖高效增氧。

本发明提供的气升式推水增氧装置,在养殖池塘多点布设,通过风机供气,空气经过该装置时向水平方向溢出,推动水体形成水流,使富含溶解氧的水体在全池流动,实现增氧作用。既克服了叶轮搅拌式增氧单位能耗大、有效供氧面积小的缺点,又解决了底部管道增氧有效供氧面积小、供氧不均匀的问题,具有能耗低、供氧效率高、辐射面积广等优点,形成的循环水流还有利于改善养殖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升式推水增氧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升式推水增氧装置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升式推水增氧装置导流板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循环流水水产养殖池示意图。

图中:1、输气管;2、出气管;3、止回阀;4、输气管附着框架;5、固定用钢管;6、导流板;6-1、下导流板;6-2、上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升式推水增氧装置,所述气升式推水增氧装置设置有输气管1;所述输气管上开有出气管2;所述出气管内铰接有止回阀3;所述输气管固定在输气管附着框架4上;所述输气管附着框架外侧焊接有固定用钢管5;所述输气管附着框架一侧焊接有倾斜的导流板6。

进一步,所述输气管连接外部风机;所述输气管设置有多根,每根输气管上开有多个出气管。

进一步,所述导流板包括下导流板6-1、与下导流板连接并相对于下导流板倾斜的上导流板6-1;所述下导流板焊接在输气管附着框架上,下导流板的倾斜角度为45度;所述上导流板的倾斜角度为5度;所述导流板倾斜探出的横行距离大于输气管附着框架宽度。

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安装有上述的气升式推水增氧装置的循环流水水产养殖池。

本发明提供的气升式推水增氧装置,置于水面下约20cm处,通过风机供气,空气经过该装置时向水平方向溢出,推动水体形成水流,使空气在全池流动,辐射范围广、能耗低、增氧效率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渔业养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气升式推水增氧装置,所述增氧装置设置有输气管;输气管上开有出气管;出气管内铰接有止回阀;输气管固定在输气管附着框架上;输气管附着框架外侧焊接有固定用钢管;所述输气管附着框架一侧焊接有倾斜的导流板。本发明提供的气升式推水增氧装置,置于水面下约20cm处,通过风机供气,空气经过该装置时向水平方向溢出,推动水体形成水流,使空气在全池流动,辐射范围广、能耗低、增氧效率高。

技术研发人员:卢文轩;李静;杨坤;赵秀俠;方婷;王文斌;邢九保;王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合肥胜蓝水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5.18
技术公布日:2017.09.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