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陆基型贝类上升流养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64965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陆基型贝类上升流养殖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工程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陆基型贝类上升流养殖设备。



背景技术:

采用上升流设备养殖贝类苗种的模式在国外比较成熟,该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池塘吊养具有水流导向性强、养殖密度高、生长快、管理方便等优点。公开号为us006024050a的美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上升流养殖槽的设计,其养殖槽为倒棱台形,导水管开孔向下,底部筛网下方设有相应的使水流均匀分布的分水器。该美国专利us006024050a容易出现贝类苗种向局部堆积,水流不均匀,苗种生长不整齐,需要经常的人为扰动使其重新均匀分布。公开号为cn104996332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密度牡蛎培育设备,该设备可实现贝类养殖过程中上升流和下降流的切换。然而该发明存在与美国专利us006024050a类似的缺点,即流经养殖槽底部筛网的水流不均匀,导致贝类苗种容易出现局部堆积,增加了人为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培育养殖装置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陆基型贝类上升流养殖设备。该陆基型贝类上升流养殖设备设置了水下的盘式旋转布水器,以及利用该盘式旋转布水器和改进的养殖槽结合而成的适用于陆基型贝类大规格苗种上升流培育的养殖槽体。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水槽、养殖槽、盘式旋转布水器、进水管、导水管、排水管及筛网,其中水槽内安装有至少一个养殖槽,该养殖槽的底部设有能够透水的筛网,所述水槽及养殖槽的侧壁上均开孔,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与该开孔相连、另一端位于所述水槽外部,所述导水管的一端与排水管插接、另一端穿过养殖槽位于养殖槽内;所述进水管位于水槽的底部,在每个所述养殖槽的下方均设有盘式旋转布水器,该盘式旋转布水器的下部与进水管相连通,上部为可旋转的转盘,所述转盘上开设有出水孔,水流经所述进水管进入到盘式旋转布水器,由所述出水孔喷出,所述转盘在出水水流反作用力下自动旋转,在所述养殖槽上的筛网的底部形成旋转式上升流,上升的水流由所述导水管、排水管排出养殖槽,进入外部回水管路中;

其中:所述转盘上的出水孔为偶数列,自转盘的圆心沿径向向外设置,其中一部分列的出水孔为斜向出水孔,另一部分列的出水孔为垂直出水孔,所述斜向出水孔的列与垂直出水孔的列相间设置,该斜向出水孔的开孔方向朝斜上方,垂直出水孔的开孔方向竖直向上;所述斜向出水孔的列中,各斜向出水孔的倾斜角度由圆心向外逐渐增加,每个所述斜向出水孔的中心轴均垂直于该斜向出水孔的中心与转盘盘面中心的连线;所述斜向出水孔的列中,各斜向出水孔的倾斜角度自圆心向外由15°逐渐增加至35°;所述垂直出水孔的列中,垂直出水孔的数量为斜向出水孔列中斜向出水孔数量的1/2,且垂直出水孔列中的垂直出水孔只分布于靠近所述转盘圆心的1/2转盘半径的圆周内;

所述盘式旋转布水器包括转盘、丝口变径、转轴、垫片、固定环、内丝连接帽及外丝连接管,该丝口变径的上端与所述转盘相连通,下端与所述转轴的上端连接,该转轴的下端穿过所述内丝连接帽及垫片,并连接有锁定垫片及内丝连接帽的所述固定环,所述转轴与垫片及内丝连接帽之间可相对转动;所述外丝连接管的上端与内丝连接帽螺纹连接,下端与所述进水管相连通;所述转盘为中空的矮圆柱形,下表面开有进水孔b,该进水孔b的孔壁与所述丝口变径的上端螺纹连接,所述出水孔开设在转盘的上表面;所述垫片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垫片a、垫片b及垫片c,该垫片a及垫片c为柔性橡胶或硅胶材质,所述垫片b夹在垫片a与垫片c之间,为表面光滑的刚性塑料材质;所述内丝连接帽与外丝连接管螺纹连接后,各垫片间疏松贴合;

所述养殖槽为多个时沿水槽长度方向并排布置,相邻养殖槽之间的下部设有安装在水槽内的隔水板,该隔水板的下端靠近所述进水管,上端高于所述养殖槽底部设置的筛网;每个所述隔水板的上方均设有安装在水槽内、用于支撑养殖槽的横梁;

所述导水管的上部均布有多个开口竖直朝上的进水孔a,各所述进水孔a的开孔总面积不小于导水管的径向截面积,且不大于所述导水管径向截面积的3/2,所述导水管的另一端安装有管帽。

本发明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1.本发明采用盘式旋转布水器对养殖槽进行供水,水流无死角,旋转阻力小,对能够分泌足丝或具有附着性的贝类具有间歇性搅动作用,避免了对设施的生物污损,有效解决了传统上升流养殖设备上水不均匀和苗种局部堆积过厚导致的摄食不均、生长不齐的缺点。

2.本发明设计的盘式旋转布水器有效解决了现有其他行业用旋转喷头在水中旋转阻力大,破坏流场均匀性的缺点。

3.本发明所用的盘式旋转布水器结构简单,取材方便,构造成本低,有利于在水产养殖行业中推广应用。

4.本发明盘式旋转分水器依靠循环水泵动力自旋转,无需外加电机叶轮等装置,运行可靠性高,耐腐蚀性强,能耗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主视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侧视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盘式旋转布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转盘的结构俯视图;

图6为图5中的a—a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盘式旋转布水器转轴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为水槽,2为养殖槽,3为盘式旋转布水器,31为转盘,311为出水孔,3111为斜向出水孔,3112为垂直出水孔,312为进水孔b,32为丝口变径,33为转轴,34为垫片a,35为垫片b,36为垫片c,37为固定环,38为内丝连接帽,39为外丝连接管,4为进水管,5为导水管,6为排水管,7为隔水板,8为筛网,9为横梁,10为管帽,11为进水孔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1~3所示,本发明包括水槽1、养殖槽2、盘式旋转布水器3、进水管4、导水管5、排水管6及筛网8,其中水槽1内安装有至少一个养殖槽2,水槽1为长方体,养殖槽2为两端均开口的圆筒状,在养殖槽2的底部固定有能够透水的筛网8;进水管4位于水槽1的底部,进水端由水槽1穿出。当养殖槽2为多个时沿水槽1长度方向并排布置,相邻养殖槽2之间的下部设有安装在水槽1内的隔水板7,该隔水板7为不透水的实心平板,隔水板7的下端靠近进水管4,上端高于养殖槽2底部设置的筛网8(本实施例隔水板7的上端高于养殖槽2底部筛网5cm以上),每个隔水板7的上方均设有安装在水槽1内的横梁9,用于支撑养殖槽2。

水槽1的侧壁上开孔,开孔数量与养殖槽2的数量相等。每个开孔处向水槽1外均固接有排水管6,每个开孔处向水槽1内连接有导水管5。每个导水管5的一端与对应的排水管6插接固定、另一端由对应养殖槽2侧壁上的开孔穿入养殖槽2内。每个导水管5的上部都均布有多个开口竖直朝上的进水孔a11(本实施例导水管5上由一端至另一端分布3~6个进水孔a11),各进水孔a11的开孔总面积不小于导水管5的径向截面积,且不大于导水管5径向截面积的3/2,导水管5的另一端安装有管帽10。本发明的导水管5、排水管6均为pvc(聚氯乙烯)材质的直管,相对应的导水管5与排水管6的轴向中心线共线,且平行于水槽1的底面,并与进水管4的轴向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垂直。

如图1~7所示,在每个养殖槽2的正下方均设有盘式旋转布水器3,该盘式旋转布水器3位于养殖槽2与进水管4之间。盘式旋转布水器3包括转盘31、丝口变径32、转轴33、垫片、固定环37、内丝连接帽38及外丝连接管39,除垫片外的其他部件均为pvc材质;转盘31为中空的矮圆柱形,下表面的中间开有进水孔b312,该进水孔b312的孔壁具内丝(即内螺纹),与丝口变径32的上端螺纹连接,在转盘31的上表面排列有出水孔311。丝口变径32的两端为直径不同的空心圆柱,中间为中空的锥台,上端具有外丝(外螺纹)。转轴33为一段pvc管,上端与丝口变径32的下端通过胶粘连接固定,转轴33的下端自上而下依次穿过内丝连接帽38、垫片及固定环37,其中内丝连接帽38和垫片可在转轴33上转动,固定环37胶粘在转轴33的下端,锁定垫片及内丝连接帽38。外丝连接管39的上端与内丝连接帽38螺纹连接,下端与进水管4通过三通连接。垫片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垫片a34、垫片b35及垫片c36,该垫片a34及垫片c36为柔性橡胶或硅胶材质,垫片b35夹在垫片a34与垫片c36之间,为表面光滑的刚性塑料材质;在内丝连接帽38与外丝连接管39螺纹连接后,各垫片间疏松贴合,转轴33可自由转动。

转盘31上的出水孔311为偶数列,自转盘31的圆心沿径向向外设置,其中一部分列的出水孔311为斜向出水孔3111,另一部分列的出水孔311为垂直出水孔3112,斜向出水孔3111的列与垂直出水孔3112的列相间设置。本发明在转盘31的上表面分布了自圆心向外的六列出水孔311,相间的三列斜向出水孔3111的开孔方向朝斜上方,且各斜向出水孔3111的倾斜角度(即斜向出水孔3111中心轴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呈15°~35°不等的夹角,夹角由圆心向外自圆心向外由15°逐渐增加至35°;每个斜向出水孔3111的中心轴均垂直于该斜向出水孔3111的中心与转盘31盘面中心的连线。相间的另外三列垂直出水孔3112的开孔方向竖直向上,且垂直出水孔3112的列中,垂直出水孔3112的数量为斜向出水孔3111列中斜向出水孔3111数量的1/2,垂直出水孔3112列中的垂直出水孔3112只分布于靠近转盘31圆心的1/2转盘半径的圆周内。转盘31的外圆周面上也可根据转速需要设置促进或减缓旋转作用力的开孔。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设备运行时,经进水管4进入盘式旋转布水器3的水,依次流经外丝连接管39、转轴33、丝口变径32,进入到转盘31中,再由转盘31上表面分布排列的出水孔311喷出。转盘31在出水水流的反作用力下自动旋转,在养殖槽2的筛网8底部形成旋转式上升流,上升的水流经安装在养殖槽2内部的导水管5上的各进水孔a11流入导水管5中,再经排水管6排出养殖槽2,进入外部回水管路中。

本发明为贝类苗种培育过程中稚贝培育阶段实现集约化、高密度培育,便捷化管理,并降低能源消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