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收割机打捆机的秸秆压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9590阅读:6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收割机打捆机的秸秆压紧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秸秆打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收割机打捆机的秸秆压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麦稻联合收割机基本普及。但麦稻收获后秸秆散落田间,直接影响秋作物基播与管理,焚烧则污染环境且浪费资源,人工收集费工费时难以操作。秸秆回收后,可广泛用于造纸、饲料、发电、制碳等行业,且打捆后的秸秆易于运输,码垛方便,节省场地。

传统的收割机打捆机在打捆时,由于秸秆受力不均匀,打捆完成后,还有一部分秸秆在洞口出没有被打捆条包裹,这样会出现两端秸秆不均匀的问题,打捆后的秸秆在转运时候容易松散脱落,不方便运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收割机打捆机的秸秆压紧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收割机打捆机的秸秆压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打捆箱,打捆箱上侧中间设有落料孔,在落料孔的孔口处配合连接下框架,下框架上侧通过一组立柱支撑连接上框架,上框架内侧设有横梁,横梁上方竖直设有导轨,导轨滑动配合连接压紧杆,在压紧杆一侧顶部连接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杆的中心处通过第一转动轴与第一固定座转动配合连接,第一固定座通过支架固定在所述上框架上,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用于驱动压紧杆的传动装置。

优选地,所述传动装置包括第二固定座,第二固定座固定在打捆箱上方一侧,第二固定座一侧设有轴承通孔,在轴承通孔内装有轴承,轴承内固定连接动力轴,动力轴一端配合连接转动杆一端,转动杆另一端通过第二转动轴与所述压紧杆转动配合连接,动力轴另一端连接链轮,链轮通过链条连接收割机的输出动力装置。

优选地,所述导轨包括方形的底座,在底座一侧设有凸字形凹槽。

优选地,所述压紧杆包括方形管,在方形管一侧连接滑板,滑板与所述凸字形凹槽对应滑动配合设置。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装置能够通过压紧装置将落料口处不均匀的秸秆压至打捆箱内,通过压紧杆对秸秆进行压紧,打捆效果好,不会出现因两端不均匀而产生的散落问题,同时解决了秸秆未完全打捆,容易掉在地上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用于收割机打捆机的秸秆压紧装置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2是导轨的剖视图

图3是压紧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收割机打捆机的秸秆压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打捆箱1,打捆箱1上侧中间设有落料孔2,在落料孔2的孔口处配合连接下框架3,下框架3上侧通过一组立柱4支撑连接上框架5。上框架5与下框架3结构相同,它们均为角铁焊接成的矩形框架结构,在上框架5与下框架3之间设有3块竖直设置的挡板19,挡板19分别设置在沿打捆箱1的两侧及打捆箱1的后侧。

上框架5的框架内侧设有横梁6,横梁6上方竖直设有导轨7,导轨7包括方形的底座71,在底座71一侧设有凸字形凹槽72。在凸字形凹槽72内滑动配合连接压紧杆8,压紧杆8包括方形管81,在方形管81一侧连接滑板82,滑板82与所述凸字形凹槽72对应滑动配合设置。在压紧杆8一侧顶部连接连接杆9的一端,接连接杆9固定在方形管81上方一侧的上部,连接杆9的中心处通过第一转动轴11与第一固定座10转动配合连接,第一固定座10通过支架10.1固定在所述上框架5上,连接杆9的另一端连接用于驱动压紧杆8的传动装置17。

所述传动装置17包括第二固定座12,第二固定座12固定在打捆箱1上方一侧,第二固定座12一侧设有轴承通孔,在轴承通孔内过盈配合轴承18,轴承18内过盈固定连接动力轴13,动力轴13一端配合连接转动杆14一端,转动杆14另一端通过第二转动轴15与所述压紧杆8转动配合连接,动力轴13另一端连接链轮16,链轮16通过链条连接收割机的输出动力装置。

在收割机进行收割时,收割机的输出动力装置通过链条带动链轮16转动,同时带动转动杆14做旋转运动,通过连接杆9将旋转运动转换成压紧杆8的上下压紧运动。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收割机打捆机的秸秆压紧装置,包括打捆箱,打捆箱上侧中间设有落料孔,在落料孔的孔口处配合连接下框架,下框架上侧通过一组立柱支撑连接上框架,上框架内侧设有横梁,横梁上方竖直设有导轨,导轨滑动配合连接压紧杆,在压紧杆一侧顶部连接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杆的中心处通过第一转动轴与第一固定座转动配合连接,第一固定座通过支架固定在所述上框架上,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用于驱动压紧杆的传动装置。本发明的优点:本装置能够通过压紧装置将落料口处不均匀的秸秆压至打捆箱内,通过压紧杆对秸秆进行压紧,打捆效果好,不会出现因两端不均匀而产生的散落问题,同时解决了秸秆未完全打捆,容易掉在地上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陈邦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陈邦善
技术研发日:2017.06.29
技术公布日:2017.10.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