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虾混合的稻田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69584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鱼虾混合的稻田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小龙虾、鳜鱼喜欢水质清净、透明度较大的水体环境,最适宜在水草丛生,饵料丰富的水体中生存,因而多选择池塘、湖泊、河荡和稻田等淡水生态系统作为小龙虾、鳜鱼的养殖基地。小龙虾、鳜鱼是一种味道鲜美而且容易被人体吸收的食品,深为人们喜爱。将小龙虾、鳜鱼混合养殖可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单一养殖造成的水质恶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鱼虾混合的稻田养殖方法,依照该方法养殖的鱼虾成活率高、品质高、生长速度快。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鱼虾混合的稻田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

a.稻田的建设:

选择面积为40-50亩的稻田,沿田四周挖宽5-6米、深1-1.5米的环沟,田中间有宽1-1.5米、深1-1.5米的“井”字形深沟,在田的四角各留出一个深1-2米,面积3-4平方米的鱼溜;设有进水口排水口,均用铁丝网围住;

将田中的水抽干,用生石灰消毒、清野,然后栽种杂交水稻,在稻田四周种植水草,一周后放养小龙虾苗种、鳜鱼苗种进行混养;

b.小龙虾、鳜鱼的放养与投喂:

小龙虾苗种放养规格为150-180尾/kg,亩放养量为70-80kg;放养鳜鱼苗种600-700尾,规格为8-10cm;

每天投喂饲料2-3次,傍晚投喂量占全天的60-70%,日投喂量为小龙虾、鳜鱼体重的8-10%;

c.水质管理、病害防治、日常管理:

用碳酸氢钠和碳酸钠调节水体ph值为7.5-8.5,每隔10-15天换水一次;

每隔15-20天用生石灰对水体进行消毒,每隔15-20天投喂一次含免疫增强剂的饲料,每次连续投喂4-6天;

每天巡视,检查防逃设施,观察记录小龙虾、鳜鱼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

d.碳源、芽抱杆菌的投放与生态基的挂设:

向稻田中投放碳源糖蜜、葡萄糖、木薯渣、稻壳粉等,调节碳氮比为20-22;将碳源用水充分溶解后泼洒,每两天泼洒一次,待形成生物絮团;枯草芽抱杆菌的投放浓度为100-110cfu/ml;在稻田中挂设生态基,挂设密度为0.04-0.05m2/m3水体。

其中,步骤a中所述水草为金鱼藻、马来眼子菜、小浮萍、香蒲等水生植物,覆盖面积为稻田面积的1-2%;生石灰用量为每亩10-20kg。步骤b中所述饲料为米糠、麸皮、小杂鱼、蚯蚓磨碎混合。步骤c中所述生石灰用量为每亩5-10kg,免疫增强剂的掺量为千分之一。

本发明的反应机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枯草芽抱杆菌的投放,能增强小龙虾、鳜鱼的抗应激作用,促进其生长性能,同时提高其消化酶活性;向稻田中投放糖蜜、葡萄糖、木薯渣、稻壳粉等碳源,保持碳氮比为15-25,是形成生物絮团的条件,生物絮团先形成以丝状菌为主的框架结构,接着细菌、藻类等依附其上,生物絮团具有良好的沉降性;可定向调控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利用微生物转换水中氨氮成为菌体蛋白,解决养殖水体中腐屑和饲料滞留的问题,达到饲料营养的循环利用。

在稻田中挂设生态基可降低养殖水体的氨氮、亚硝氮和cod含量,应用生态基的原位修复技术,可提高小龙虾、鳜鱼的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改变养殖水体的细菌群落组成。

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在稻田中既种稻又养鱼虾,可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小龙虾、鳜鱼可以利用水草作为天然饲料,起到了为水稻除草的作用,减少除草剂的使用;小龙虾喜爱打洞的生活习性起到松土的效果,排泄物又可以肥田,减少化肥的使用;水稻的生长又为小龙虾、鳜鱼提供了隐蔽场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

一种鱼虾混合的稻田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

a.稻田的建设:

选择面积为40亩的稻田,沿田四周挖宽5.5米、深1.3米的环沟,田中间有宽1.4米、深1.2米的“井”字形深沟,在田的四角各留出一个深1.6米,面积3.8平方米的鱼溜;设有进水口排水口,均用铁丝网围住;

将田中的水抽干,用生石灰消毒、清野,然后栽种杂交水稻,在稻田四周种植水草,一周后放养小龙虾苗种、鳜鱼苗种进行混养;

b.小龙虾、鳜鱼的放养与投喂:

小龙虾苗种放养规格为165尾/kg,亩放养量为75kg;放养鳜鱼苗种650尾,规格为8-10cm;

每天投喂饲料2次,傍晚投喂量占全天的60%,日投喂量为小龙虾、鳜鱼体重的8%;

c.水质管理、病害防治、日常管理:

用碳酸氢钠和碳酸钠调节水体ph值为7.5-8.5,每隔10天换水一次;

每隔15天用生石灰对水体进行消毒,每隔15天投喂一次含免疫增强剂的饲料,每次连续投喂4天;

每天巡视,检查防逃设施,观察记录小龙虾、鳜鱼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

d.碳源、芽抱杆菌的投放与生态基的挂设:

向稻田中投放碳源糖蜜、葡萄糖、木薯渣、稻壳粉等,调节碳氮比为20-22;将碳源用水充分溶解后泼洒,每两天泼洒一次,待形成生物絮团;枯草芽抱杆菌的投放浓度为105cfu/ml;在稻田中挂设生态基,挂设密度为0.045m2/m3水体。

其中,步骤a中所述水草为金鱼藻、马来眼子菜、小浮萍、香蒲等水生植物,覆盖面积为稻田面积的1%;生石灰用量为每亩20kg。步骤b中所述饲料为米糠、麸皮、小杂鱼、蚯蚓磨碎混合。步骤c中所述生石灰用量为每亩5kg,免疫增强剂的掺量为千分之一。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鱼虾混合的稻田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稻田的建设,小龙虾、鳜鱼的放养与投喂,水质管理、虾病防治、日常管理,碳源、芽抱杆菌的投放与生态基的挂设。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在稻田中既种稻又养鱼虾,可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小龙虾、鳜鱼可以利用水草作为天然饲料,起到了为水稻除草的作用,减少除草剂的使用;小龙虾喜爱打洞的生活习性起到松土的效果,排泄物又可以肥田,减少化肥的使用;水稻的生长又为小龙虾、鳜鱼提供了隐蔽场所。

技术研发人员:戴光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华亿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7.24
技术公布日:2017.11.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