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鲫鱼的育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34600发布日期:2018-11-07 07:42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鲫鱼的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鲫鱼(学名:carassiusauratus,简称鲫,俗名鲫瓜子、月鲫仔、土鲫、细头、鲋鱼、寒鲋、喜头、鲫壳、河鲫。[1]常见于欧亚地区,为常见淡水鱼,属于辐鳍鱼亚纲鲤形目鲤科鲫属。

鲫鱼经过人工养殖和选育,可以产生许多新品种,例如金鱼就是由此产生的一种观赏鱼类,和食用的野生鲫鱼学名同为carassiusauratus。

鲫鱼主要是以植物为食的杂食性鱼,喜群集而行,择食而居。肉质细嫩,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3克、脂肪11克,并含有大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鲫鱼药用价值极高,其性平味甘,入胃、肾,具有和中补虚、除羸、温胃进食、补中生气之功效。鲫鱼分布广泛,全国各地水域常年均有生产,以2~4月份和8~12月份的鲫鱼最为肥美,为我国重要食用鱼类之一。[2]最大体长约30厘米,栖息深度为0~20米,无毒,经济型食用鱼类,物美价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鲫鱼的育苗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鲫鱼亲鱼的繁殖性能、提高受精卵质量、提高初孵鱼苗的存活率。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鱼的育苗方法,具体的包括以下步骤:

(1)亲鱼选择:每年的4月下旬,选择体重280-300克的雌性鲫鱼作为雌性亲本;选择体重450-500克的雄性鲫鱼作为雄性亲本,苗种来源于自繁或持有种苗生产许可证的鲫鱼良种场或原产地天然水域捕捞的苗种,对外购的苗种应检疫合格,不得带有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

(2)亲鱼培育:培育池1-2亩,水深1.5-1.8m,池水透明度要求为25-30厘米,要求池塘背风向阳,不渗漏,排灌方便,池型整齐,池底平坦,上风处设置食台,放苗前15-20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7-10天后每亩施发酵粪肥300-500公斤,当水色呈云朵状灰白色或黄绿色时及时将鱼苗下塘;

(3)投喂:将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的鲫鱼专用饲料打粉后逐渐向食台范围收拢:黑麦草50~70份,苏丹草30~55份,麦麸5~15份,水稻秸秆8~12份,小麦秸秆5-15份,荸荠2~6份,益生菌0.2-0.5份,蚕砂3-8份,干月季1-2份;

(4)日常管理:每日巡塘不少于4次,观察鱼苗摄食与生长状态,及时增氧与加强投喂,在鱼苗下塘7天内,早开增氧机,尤其是高温季节,可从日出开到日落,防止气泡病,7天后杀虫消毒一次,防止疾病发生,做好生产日志。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使用生石灰200mg/l-250mg/l或漂白粉20mg/l带水清池后加水80厘米进行清塘。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清塘时注水口用80目筛绢网过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鲫鱼的育苗方法,使用的饲料配方科学合理,不但营养全面丰富,各营养成分之间相互配合作用,有效增强鲫鱼亲鱼的繁殖性能,而且饲料适口性好、易于消化,极大地提高鲫鱼的进食量和吸收转化效果,有效改善了肉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但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鲫鱼的育苗方法,具体的包括以下步骤:

(1)亲鱼选择:每年的4月下旬,选择体重280-300克的雌性鲫鱼作为雌性亲本;选择体重450-500克的雄性鲫鱼作为雄性亲本,苗种来源于自繁或持有种苗生产许可证的鲫鱼良种场或原产地天然水域捕捞的苗种,对外购的苗种应检疫合格,不得带有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

(2)亲鱼培育:培育池1-2亩,水深1.5-1.8m,池水透明度要求为25-30厘米,要求池塘背风向阳,不渗漏,排灌方便,池型整齐,池底平坦,上风处设置食台,放苗前15-20天,用生石灰200mg/l-250mg/l或漂白粉20mg/l带水清池后加水80厘米进行清塘,注水口用80目筛绢网过滤,7-10天后每亩施发酵粪肥300-500公斤,当水色呈云朵状灰白色或黄绿色时及时将鱼苗下塘;

(3)投喂:将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的鲫鱼专用饲料打粉后逐渐向食台范围收拢:黑麦草50~70份,苏丹草30~55份,麦麸5~15份,水稻秸秆8~12份,小麦秸秆5-15份,荸荠2~6份,益生菌0.2-0.5份,蚕砂3-8份,干月季1-2份;

(4)日常管理:每日巡塘不少于4次,观察鱼苗摄食与生长状态,及时增氧与加强投喂,在鱼苗下塘7天内,早开增氧机,尤其是高温季节,可从日出开到日落,防止气泡病,7天后杀虫消毒一次,防止疾病发生,做好生产日志。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鲫鱼的育苗方法。具体的包括以下步骤:(1)亲鱼选择:(2)亲鱼培育:(3)投喂:(4)日常管理。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鲫鱼的育苗方法,使用的饲料配方科学合理,不但营养全面丰富,各营养成分之间相互配合作用,有效增强鲫鱼亲鱼的繁殖性能,而且饲料适口性好、易于消化,极大地提高鲫鱼的进食量和吸收转化效果,有效改善了肉质。

技术研发人员:陈荣宁;周安全;刘永福;李加勤;马邦稳;陈先文;汪道能;谈明业;陈礼银;张孝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舒城县万佛湖渔业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5.02
技术公布日:2018.11.0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