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次生裸地植被恢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27911发布日期:2018-10-12 19:52阅读:79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次生裸地植被恢复方法。



背景技术:

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被破坏,但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条件仍然存在或受到很小破坏,甚至还残留原有植被的种子或繁殖体的裸地。次生裸地是现代社会发展引起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最常见的现象。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扩大与拓展,对原有土地的开发、开采日益加重,使土地原有植被遭受严重破坏,这不仅影响自然环境中植物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平衡,而且也对生态环境植被恢复的方法与措施提出新考验。

通常通过对原生土地的人工填满或挖掘堆高等手段改建原来的地貌,破坏了原来的地被植物,而后人为的种植一些有选择性的树种,通过人工修建、除草、喷药等活动影响环境中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这些人工植物的应用主要是从景观美学的角度触发,很少从生态适宜性、生物多样性、植物群落自然演替等生态学原理方面综合考虑,无法为次生裸地生态恢复以及选择适宜的植被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次生裸地植被恢复方法,主要目的是选择合适的恢复方法以实现植被覆盖度、冠幅、地上和地上生物量综合情况较好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次生裸地植被恢复方法,包括:整地过程、起垄过程、栽植过程和磨平过程;所述栽植过程是采用灌木和草本结合栽植。

作为优选,所述灌木和草本结合栽植的具体过程为:在起垄的沟底按照100cm株距挖坑,坑深35cm,直径25cm,边挖坑,边栽植;栽植做到“三踩一提苗”;在栽植好的灌木内进行草本植物的播种,选择垂穗披碱草和赖草,按照5.00kg/亩下种;播种方式为撒播。

作为优选,所述起垄过程具体为:起垄时先用农用起垄机开沟做出垄型,然后进行人工细致整修;垄高30cm,垄面宽5cm,垄基宽30cm,沟宽25cm,垄向为东西方向。

作为优选,所述磨平过程具体为:播种后,用耙子轻轻耧耙,以种子得到覆盖为宜,不弄坏垄,不影响栽植灌木。

作为优选,所述采用灌木和草本结合栽植后的植被覆盖度为83.88%。

作为优选,所述采用灌木和草本结合栽植后的植株冠幅为0.62m2-0.68m2

作为优选,所述采用灌木和草本结合栽植后的地上生物量为770.6g/m2(鲜重)、406.52g/m2(干重)。

作为优选,所述采用灌木和草本结合栽植后的地下生物量为136.5g/m2(干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采用多种次生裸地植被恢复技术进行对比,经过4年恢复,灌木+草本结合恢复、灌木恢复和草本恢复的植被覆盖度均在65%以上,且以灌木+草本结合恢复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为最高,在对次生祼地进行植被恢复时采用灌木和草本结合的恢复方式效果最佳。本发明的研究方法从生态学出发,为次生裸地生态恢复以及选择适宜的植被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不同栽植模式下群落盖度柱状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不同栽植模式下植株冠幅柱状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不同栽植模式下群落地上生物量柱状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不同栽植模式下群落地下生物量柱状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以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下述说明中的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实施例

一种次生裸地植被恢复方法,包括:整地过程、起垄过程、栽植过程和磨平过程;

为了防止土壤水分散失,翻耕整地后立即起垄;起垄时可先用农用起垄机开沟做出垄型,然后进行人工细致整修。要求垄高30cm,垄面宽5cm,垄基宽30cm,沟宽25cm。垄向以东西方向为宜,尽量与常年风向垂直,以防苗被吹干;

选择三种不同栽植方法并对比种植结果:

灌木栽植:在沟底按照50cm株距挖坑,坑深35cm,直径25cm,然后边挖坑,边栽植。栽植做到“三踩一提苗”;

灌草结合栽植:在沟底按照100cm株距挖坑,坑深35cm,直径25cm,然后边挖坑,边栽植。栽植做到“三踩一提苗”;再在栽植好的灌木内进行草本植物的播种,选择垂穗披碱草和赖草,按照5.00kg/亩下种;播种方式:撒播;

草本种植:选择垂穗披碱草和赖草,按照5.00kg/亩下种;播种方式:撒播;

三种不同栽植方式的磨平过程:

灌木栽植区域:无需耙耱;

灌草结合区:播种后,用耙子轻轻耧耙,已种子得到覆盖为宜,且不弄坏垄,不影响栽植灌木;

草本恢复区:播种后,用耙子轻轻耧耙,已种子得到覆盖为宜,且不弄坏垄。

对三种栽植方式结果进行观察:

植被覆盖度:由图1可知,灌木+草本恢复区>草本恢复区>灌木恢复区,但是彼此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植株冠幅:由图2可知,灌木恢复区>灌+草结合恢复区,说明单纯栽培灌木更有利于灌木植物的生长;

地上生物量:由图3可知,灌+草结合区>灌木恢复区>草本恢复区(p<0.05);

地下生物量:由图4可知,灌木恢复区>灌+草结合区>草本恢复区,但是彼此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本发明采用上述三种栽植方式,并经过4年恢复后,发现灌木+草本结合恢复、灌木恢复和草本恢复的植被覆盖度均在65%以上,且以灌木+草本结合恢复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为最高;因此,综合考虑,对次生祼地进行植被恢复时应考虑采用灌木和草本结合的恢复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中未尽之处,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从现有技术中选用。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上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次生裸地植被恢复方法,涉及农业生态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方法包括:整地过程、起垄过程、栽植过程和磨平过程;所述栽植过程是采用灌木和草本结合栽植。本发明采用多种次生裸地植被恢复技术进行对比,经过4年恢复,灌木+草本结合恢复、灌木恢复和草本恢复的植被覆盖度均在65%以上,以灌木+草本结合恢复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为最高;发现在对次生祼地进行植被恢复时采用灌木和草本结合的恢复方式效果最佳;本发明的研究方法从生态学出发,为次生裸地生态恢复以及选择适宜的植被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技术研发人员:杨路存;周国英;李长斌;聂秀青;熊丰;肖元明;赵晓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8.05.12
技术公布日:2018.10.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