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氰烯菌酯的三元组合物、种子处理悬浮剂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65469发布日期:2019-01-18 23:14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药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本发明特别涉及一种含有含氰烯菌酯的三元组合物、种子处理悬浮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利用种子处理剂对种子进行处理是防治地下害虫及农作物土传、种传病害的经济简便的方法之一。相比常规的喷雾、喷粉和土壤处理,种子处理技术是植物病虫害防治中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种子处理不但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还能减少作物生长期农药使用次数。在我国,农药减量使用已成为病虫害可持续治理的必由选择。2015年2月农业部印发《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0年我国农药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的宏伟目标,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众所周知,水稻生长期病虫害是水稻安全生产中的主要威胁,而水稻恶苗病、水稻纹枯病以及稻纵卷叶螟正是水稻诸多病虫害中的主要几种。在正常年份,为了减少水稻病虫害损失往往要进行5-6次喷雾防治,在大发生年份,用药次数更是高达8-10次。传统的茎叶喷雾防治施药次数多,药剂利用率低,易引起水稻病虫害的抗药性,同时对环境造成污染,进而引发一系列其他社会问题。因此如何减少农药施用量,减少使用次数,是目前水稻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水稻种子处理技术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案则成为当下的必然选择,该技术不但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还能减少作物生长期农药使用次数,对于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可达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因此开发一种省工省力且减少农药使用量或次数,并能有效兼治水稻恶苗病、水稻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的水稻种子处理悬浮剂及其应用方法对我国水稻安全生产有着重大意义。氰烯菌酯(phenamacril,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是申请人研发创制的一种农用杀菌剂的品种。属于2-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由镰刀菌引起的各类植物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有内吸输导性,对水稻恶苗病病菌菌丝生长有较高的抑菌性,通过用该药浸种可以全程控制水稻恶苗病危害。噻呋酰胺(thirluzamide,2',6'-二溴-2-甲基-4'-三氟甲氧基-4-三氟甲基-1,3-噻二唑-5-羟酰苯胺)属于噻唑酰胺类杀菌剂,是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抑制病菌三羧酸循环中琥珀酸去氢酶,导致菌体死亡。它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能,可以叶面喷雾、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等方式施用。噻呋酰胺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伏革菌属、核腔菌属等致病真菌均有活性,尤其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纹枯病、立枯病等有特效。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3-溴-n-[4-氯-2-甲基-6-[(甲氨基甲酰基)苯]-1-(3-氯吡啶-2-基)-1h-吡唑-5-甲酰胺)是由杜邦公司发现并开发的,属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主要是激活兰尼碱受体,释放平滑肌和横纹肌细胞内贮存的钙离子,引起害虫肌肉调节衰弱、麻痹而致死,几乎对所有重要的鳞翅目害虫都有防治效果,其高效的杀幼虫活性与持效性提供了杰出的作物保护效果,且应用时间灵活,对作物十分安全。现有技术中,cn10462346a公开了一种含有噻唑锌的高效杀菌剂组合物,有效活性成分为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所述活性成分a选自噻唑锌,活性成分b选自噻呋酰胺、稻瘟酰胺、烯丙苯噻唑或氰烯菌酯中之一种。但是现有技术的组分依然无法同时兼治水稻恶苗病、水稻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技术实现要素: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氰烯菌酯的三元组合物,将氰烯菌酯、噻呋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混合使用,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含有含氰烯菌酯的三元组合物的种子处理悬浮剂。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将含氰烯菌酯的三元组合物应用于防治水稻恶苗病、水稻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氰烯菌酯、噻呋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三元组合物,该含氰烯菌酯的三元组合物,所述组合物活性成分包括氰烯菌酯、噻呋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所述氰烯菌酯、噻呋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质量比为1-20:10-30:1-15。优选地,所述组合物活性成分为氰烯菌酯、噻呋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所述氰烯菌酯、噻呋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质量比为1-4:4-6:1-3。优选地,所述组合物活性成分为氰烯菌酯、噻呋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所述氰烯菌酯、噻呋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质量比为3-4:4-6:2-3。优选地,所述组合物活性成分为氰烯菌酯、噻呋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所述氰烯菌酯、噻呋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质量比为3-4:4-6:3。将上述含氰烯菌酯三元组合物制成种子处理悬浮剂,所述种子处理悬浮剂中,包含活性成分、助剂和水;所述活性成分包括氰烯菌酯、噻呋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所述氰烯菌酯、噻呋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质量比为1-20:10-30:1-15;所述种子处理悬浮剂中活性成分的质量百分比为0.01-90%。优选地,所述氰烯菌酯占种子处理悬浮剂质量的1-20%,所述噻呋酰胺占种子处理悬浮剂质量的10-30%,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占种子处理悬浮剂质量的1-15%。优选地,所述活性成分中的氰烯菌酯、噻呋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质量比为1-4:4-6:1-3。优选地,所述活性成分中的氰烯菌酯、噻呋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质量比为3-4:4-6:2-3。优选地,所述助剂包括湿润分散剂、成膜剂、着色剂、增稠剂、防冻剂、防腐剂以及消泡剂。优选地,所述种子处理悬浮剂由以下组分组成:所述湿润分散剂选自聚醋酸乙烯酯与聚乙烯醇的聚合物、丙烯酸乙酯与醋酸乙烯的聚合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脂肪酸、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烷基磺酸盐、芳基磺酸盐、脂肪酸聚乙二醇、十二烷基苯磺酸盐、聚氧乙烯基酚甲醛缩合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萘或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盐、木质素及其衍生物磺酸盐、脂肪酸乙烷加成物磷酸盐以及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对上述的润湿分散剂进行进一步筛选,聚醋酸乙烯酯与聚乙烯醇的聚合物以及丙烯酸乙酯与醋酸乙烯的聚合物,该两种润湿分散剂具有更好的分散性和包衣均匀度。所述成膜剂选自动物胶、果胶、黄原胶、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纤维素、海藻酸钠以及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地,成膜剂为聚乙烯醇。所述着色剂选自碱性玫瑰精、水性玫红、酸性大红、fluoresceinred5b、red-8110、red-131以及fgr-131。优选地,着色剂为碱性玫瑰精。所述增稠剂选自黄原胶、阿拉伯胶、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丙烯酸钠、海藻酸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钠、硅酸镁铝以及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本发明中增稠剂选自黄原胶和硅酸镁铝。所述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己二醇、尿素、硫酸铵、氯化钠、氯化钙,从价格及效果选择乙二醇作为防冻剂包括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以及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地,防冻剂为乙二醇或丙三醇。所述防腐剂选自苯甲酸、苯甲醛、苯甲酸钠、苯甲酸钾、山梨酸、水杨酸钠、2-羟基联苯、对羟基苯甲醛以及1,2-苯并噻唑啉-3-酮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防腐剂为苯甲酸钾。所述消泡剂选自有机硅酮类、c8-10的脂肪醇、c10-20的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消泡剂为有机硅酮类。优选地,所述氰烯菌酯占种子处理悬浮剂质量的5%、10%、15%或20%,所述噻呋酰胺占种子处理悬浮剂质量的20%、25%或30%,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占种子处理悬浮剂质量的5%、10%或15%。上述含氰烯菌酯的三元组合物在防治水稻恶苗病、水稻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中的应用。上述含氰烯菌酯的种子处理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各组分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投入砂磨机中研磨,制得成品粒经≤5μm。优选地,所述含氰烯菌酯的种子处理悬浮剂的用量与种子的质量比为1:50-100。优选地,所述含氰烯菌酯的种子处理悬浮剂的用量与种子的质量比为1:80。除非另有说明,本发明中所述的“%”为质量百分比。有益效果:(1)相较于传统的茎叶喷雾防治,本发明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一次种子处理即可有效地控制水稻恶苗病及水稻前中期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持效期较长,使水稻整个生育期的用药次数减少了2-3次,明显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降低防治成本,节省大量劳动力;(2)本发明的种子处理悬浮剂对作物、害虫的天敌以及环境和人类安全可靠;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具体实施方式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施例所描述的内容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发明。一、样品制备实施例1:40%氰烯菌酯·噻呋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制备具体配方为:5%氰烯菌酯、30%噻呋酰胺、5%氯虫苯甲酰胺、5%聚醋酸乙烯酯与聚乙烯醇的聚合物、5%聚乙烯醇、5%碱性玫瑰精、1%硅酸镁铝、1%乙二醇、0.5%苯甲酸钾、0.5%有机酮类,余量以蒸馏水补足。具体制备方法为:将上述各组分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投入砂磨机中研磨3-4小时,经检测后粒经在5μm以下即可制得。实施例2:45%氰烯菌酯·噻呋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制备具体配方为:10%氰烯菌酯、25%噻呋酰胺、10%氯虫苯甲酰胺、5%聚醋酸乙烯酯与聚乙烯醇的聚合物、5%聚乙烯醇、5%碱性玫瑰精、1%硅酸镁铝、1%乙二醇、0.5%苯甲酸钾、0.5%有机酮类,余量以蒸馏水补足。具体制备方法为:将上述各组分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投入砂磨机中研磨3-4小时,经检测后粒经在5μm以下即可制得。实施例3:50%氰烯菌酯·噻呋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制备具体配方为:15%氰烯菌酯、20%噻呋酰胺、15%氯虫苯甲酰胺、5%聚醋酸乙烯酯与聚乙烯醇的聚合物、5%聚乙烯醇、5%碱性玫瑰精、1%硅酸镁铝、1%乙二醇、0.5%苯甲酸钾、0.5%有机酮类,余量以蒸馏水补足。具体制备方法为:将上述各组分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投入砂磨机中研磨3-4小时,经检测后粒经在5μm以下即可制得。实施例4:55%氰烯菌酯·噻呋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制备具体配方为:20%氰烯菌酯、20%噻呋酰胺、15%氯虫苯甲酰胺、5%聚醋酸乙烯酯与聚乙烯醇的聚合物、5%聚乙烯醇、5%碱性玫瑰精、1%硅酸镁铝、1%乙二醇、0.5%苯甲酸钾、0.5%有机酮类,余量以蒸馏水补足。具体制备方法为:将上述各组分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投入砂磨机中研磨3-4小时,经检测后粒经在5μm以下即可制得。实施例5:60%氰烯菌酯·噻呋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制备具体配方为:20%氰烯菌酯、25%噻呋酰胺、15%氯虫苯甲酰胺、5%聚醋酸乙烯酯与聚乙烯醇的聚合物、5%聚乙烯醇、5%碱性玫瑰精、1%硅酸镁铝、1%乙二醇、0.5%苯甲酸钾、0.5%有机酮类,余量以蒸馏水补足。具体制备方法为:将上述各组分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投入砂磨机中研磨3-4小时,经检测后粒经在5μm以下即可制得。实施例6:65%氰烯菌酯·噻呋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制备具体配方为:20%氰烯菌酯、30%噻呋酰胺、15%氯虫苯甲酰胺、5%聚醋酸乙烯酯与聚乙烯醇的聚合物、5%聚乙烯醇、5%碱性玫瑰精、1%硅酸镁铝、1%乙二醇、0.5%苯甲酸钾、0.5%有机酮类,余量以蒸馏水补足。具体制备方法为:将上述各组分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投入砂磨机中研磨3-4小时,经检测后粒经在5μm以下即可制得。对比例1:49%氰烯菌酯·噻呋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制备,具体配方为:25%氰烯菌酯、24%噻呋酰胺、5%聚醋酸乙烯酯与聚乙烯醇的聚合物、5%聚乙烯醇、5%碱性玫瑰精、1%硅酸镁铝、1%乙二醇、0.5%苯甲酸钾、0.5%有机酮类,余量以蒸馏水补足。对比例2:45%氰烯菌酯·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制备,配方为:25%氰烯菌酯、20%氯虫苯甲酰胺、5%聚醋酸乙烯酯与聚乙烯醇的聚合物、5%聚乙烯醇、5%碱性玫瑰精、1%硅酸镁铝、1%乙二醇、0.5%苯甲酸钾、0.5%有机酮类,余量以蒸馏水补足。对比例3:44%噻呋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制备,配方为:24%噻呋酰胺、20%氯虫苯甲酰胺、5%聚醋酸乙烯酯与聚乙烯醇的聚合物、5%聚乙烯醇、5%碱性玫瑰精、1%硅酸镁铝、1%乙二醇、0.5%苯甲酸钾、0.5%有机酮类,余量以蒸馏水补足。二、室内试验2.1本发明样品对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选择实施例1-6、对照1-3制备的水稻种子处理悬浮剂研究不同用量对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选择为南粳9108的粳稻品种为试验对象。具体实施方法为将水稻种子经过两天两夜浸种后,放置12h沥干,将种子处理悬浮剂每4kg种子分别按照40g、50g、60g用药量均匀拌种,各个处理各取100粒种子放在铺有吸水纸的培养皿中,放置35℃1d,之后温度为25℃待其发芽,每个处理3次重复;空白对照为不加水稻种子处理悬浮剂的清水处理,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1本发明样品对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注:表1内数据均为三次重复平均数从表1可以看出,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中不同配比的水稻种子处理悬浮剂在40、50、60g每4kg用量时,通过浸种后包衣的方式对水稻最终发芽率没有影响。2.2本发明对水稻恶苗病的室内毒力测定选择实施例1-6、对比例1-3的水稻种子处理剂测定不同配比对水稻恶苗病的共毒系数。另设氰烯菌酯、噻呋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三个单剂处理。试验用药采用95%氰烯菌酯原药、97%噻呋酰胺原药和95%氯虫苯甲酰胺原药,使用溶剂将原药溶解,根据实施例1-6的配比浓度,配制成所需浓度药液备用。室内生测的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6-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6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数据用spss软件统计处理。求出毒力回归式、抑制(致死)中浓度、相关系数、共毒系数等。理论毒力指数(tti)=σ(某药的毒力指数ati×在混剂中该药有效成份的百分率)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当ctc大于120时为增效作用,小于80时为拮抗作用,80-120时为加和作用。试验测定出氰烯菌酯对恶苗病的抑制中浓度为0.3814μg/ml,设定氰烯菌酯对水稻恶苗病的毒力指数为100。各处理对水稻恶苗病的毒力指数、共毒系数如下表2。表2本发明样品对水稻恶苗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供试种子处理剂致死中浓度ec50(μg/ml)atittictc氰烯菌酯0.38100.00--噻呋酰胺2.7913.62--氯虫苯甲酰胺8.594.42--实施例11.5125.1723.27108.16实施例21.0536.1930.77117.61实施例30.7848.7236.78132.48实施例40.6162.3042.52146.50实施例50.6558.4640.11145.74实施例60.7252.7838.08138.61对比例10.6360.3257.69104.55对比例20.7252.7857.5291.75对比例34.488.489.4489.85分析上述数据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噻呋酰胺与氯虫苯甲酰胺按上述不同比例复配时,实验例3、4、5、6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明均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实验例1、2、对比例1-3的共毒系数均在80-120之间,表现为加和作用。实验例3、4、5、6中的三元复配剂增效作用明显高于两元复配。2.3本发明对水稻纹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实验方法同2.2部分提供的实验方法,试验测定出噻呋酰胺对恶苗病的抑制中浓度为0.0914μg/ml,设定噻呋酰胺对水稻纹枯病的毒力指数为100。各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毒力指数、共毒系数如下表3:表3本发明样品对水稻纹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上述数据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噻呋酰胺与氯虫苯甲酰胺按上述不同比例复配时,实验例1-6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明均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对比例1和对比例3的共毒系数均在80-120之间,表现为加和作用;对比例2的共毒系数低于80,表现为拮抗作用。由此可知实验例1-6中的三元复配剂增效作用明显高于两元复配。2.3本发明对稻纵卷叶螟的室内毒力测定药液制备方法同2.2部分提供的实验方法。室内生测的方法为:采用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毛细管微量点滴器容积为1.0μl。用微量点滴器将药液逐头点滴于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的背面,每一浓度处理30头左右的幼虫,每5头幼虫放入一个直径为3cm高20cm的玻璃试管中,试管内置少量新鲜水稻叶片供取食,另用丙酮点滴30头幼虫作为对照。经处理后的幼虫仍放在饲养室内,48h后检查死亡率。数据用spss软件统计处理。求出毒力回归式、致死中浓度、相关系数、共毒系数等,计算方法同2.2部分提供的计算方法。试验测定出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纵卷叶螟的致死中浓度为1.5623μg/ml,设定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指数为100。各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指数、共毒系数见表4。表4本发明样品对纵卷叶螟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4的数据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噻呋酰胺与氯虫苯甲酰胺按上述不同比例复配时,实验例1-6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明均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对比例1-3的共毒系数均在80-120之间,表现为加和作用。由此可知实验例1-6中的三元复配剂增效作用明显高于两元复配。三、大田实验3.1本发明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选择实施例1-6,对比例1-3水稻种子处理悬浮剂研究不同用量对水稻恶苗病的控制效果。选择南粳9108的粳稻品种为试验对象。具体实施方法为将水稻种子经过两天两夜浸种后,放置12h沥干,将实施例1-6、对比例1-3种子处理悬浮剂每4kg种子分别按照40g、50g、60g用药量均匀拌种,同时利用氰烯菌酯单剂每4kg种子有效药量为4g、噻呋酰胺每4kg种子有效药量为16g、氯虫苯甲酰胺每4kg种子有效药量为6g分别与水稻种子进行拌种。待药剂与种子充分接触后播种于秧盘育秧,至移栽期,转移至大田种植,待水稻抽穗灌浆期调查纹枯病病株率病计算防效。空白对照为不加水稻种子处理剂的清水处理,实验结果如表5所示。表5本发明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注:表5栏内数据均为三次重复平均数。试验结果表明,实施例3、4、5、6中的三元复配种子处理悬浮剂在40、50、60g每4kg种子用量时,通过浸种后包衣的方式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要明显好于对比例1-3中的二元复配剂以及氰烯菌酯单剂。3.2本发明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选择实施例1-6,对比例1-3的水稻种子处理悬浮剂研究不同用量对水稻纹枯病的控制效果(大田)。选择南粳9108的粳稻品种为试验对象。具体实施方法为将水稻种子经过两天两夜浸种后,放置12h沥干,将实施例1-6、对比例1-3制备的种子处理悬浮剂每4kg种子分别按照40g、50g、60g用药量均匀拌种,同时利用氰烯菌酯单剂每4kg种子有效药量为4g、噻呋酰胺每4kg种子有效药量为16g、氯虫苯甲酰胺每4kg种子有效药量为6g分别与水稻种子进行拌种,空白对照为不加水稻种子处理剂的清水处理。待药剂与种子充分接触后播种于秧盘育秧,至移栽期,转移至大田种植,分别在播种后60天和90天调查记录水稻分蘖数、病株数和各病级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水稻纹枯病分级标准:0级:全株无病;1级:第四叶片及以下叶鞘、叶片发病(以顶叶为第一叶片);3级:第三叶片及以下叶鞘、叶片发病;5级:第二叶片及以下叶鞘、叶片发病;7级:剑叶叶片及以下叶鞘、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100防效(%)=[(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100实验结果如表6所示。表6本发明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注:表6中栏内数据均为三次重复平均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三元复配水稻种子处理悬浮剂在40、50、60g每4kg用量时,通过浸种后包衣的方式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均好于对比例1-3中的二元复配种子处理悬浮剂以及噻呋酰胺单剂且持效期长。尤其是实施例1、2、5、6的水稻种子处理悬浮剂在播种后90天对水稻纹枯病的均在80%以上。3.3本发明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选择实施例1-6、对比例1-3的水稻种子处理悬浮剂研究不同用量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大田)。选择南粳9108的粳稻品种为试验对象。具体实施方法为将水稻种子经过两天两夜浸种后,放置12h沥干,将实施例1-6、对比例1-3的种子处理悬浮剂每4kg种子分别按照40g、50g、60g用药量均匀拌种,同时利用氰烯菌酯单剂每4kg种子有效药量为4g、噻呋酰胺每4kg种子有效药量为16g、氯虫苯甲酰胺每4kg种子有效药量为6g分别与水稻种子进行拌种,空白对照为清水处理。待药剂与种子充分接触后播种于秧盘育秧,至移栽期,转移至大田种植,分别在播种后60天和90天调查记录水稻白叶数,计算白叶率和保叶效果。白叶率(%)=(白叶数/调查总叶数)×100保叶效果(%)=[(对照区白叶数-防治区白叶数)/对照区白叶数]×100实验结果如表7所示:表7本发明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注:表7中栏内数据均为三次重复平均数。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后60天实施例2、3、4、5、6中的水稻种子处理悬浮剂在40、50、60g每4kg用量时,通过浸种后包衣的方式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要优于对比例1-3中的水稻种子处理悬浮剂以及氯虫苯甲酰胺单剂;播种后90天,不同配比的三元复配水稻种子处理悬浮剂均要好于对比例1-3中的二元复配水稻种子处理悬浮剂以及氯虫苯甲酰胺单剂。通过一次种子处理基本可以控制水稻前中期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综上所述,以上几种氰烯菌酯、噻呋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配比成的水稻种子处理悬浮剂,通过该种衣剂处理水稻种子,能有效防治水稻恶苗病以及水稻纹枯病,在水稻前中期不需要任何杀菌剂防治这两种水稻病害;同时大田按照上述配方用量处理水稻种子,秧苗移栽大田后90天基本上不用防治稻纵卷叶螟,且对水稻生长无不良影响。解决了目前水稻上主要虫害稻纵卷叶螟及病害水稻恶苗病及纹枯病的防治还是以叶面喷雾为主,在水稻生长期内需要多次施药才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危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问题,此外,本发明水稻种子处理悬浮剂可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及使用次数。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