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竿用卷线器底座及钓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83475发布日期:2022-06-29 13:48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钓竿用卷线器底座及钓竿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钓鱼用卷线器安装于钓竿的卷线器底座及具备该卷线器底座的钓竿。


背景技术:

2.卷线器底座安装于钓竿的竿主体,卷线器底座安装有卷线器。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卷线器底座中,在卷线器底座的上表面形成有开口部。但是,若为了轻量化而将开口部增大,则卷线器底座的强度下降,卷线器底座在前后上易弯曲。在将卷线器安装于卷线器底座时,拧紧卷线器底座的螺母以将卷线器的脚件在前后固定。若在卷线器底座的上表面形成有大的开口部,则在拧紧螺母时,卷线器底座易弯曲,以在开口部的前后相互接近。其结果是,卷线器的安装状态难以稳定。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再表2015/3747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7.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安装卷线器且可轻量化的钓竿用卷线器底座及钓竿。
8.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9.本发明的钓竿用卷线器底座用于将钓鱼用卷线器安装于钓竿的竿主体,其具备:
10.第一筒部,其供所述竿主体插通并具有第一载置面,该第一载置面用于载置所述卷线器的竿梢侧脚件部;
11.第二筒部,其供所述竿主体插通并具有第二载置面,该第二载置面相对于所述第一载置面向竿尾侧间隔开,用于载置所述卷线器的竿尾侧脚件部;
12.连结部,其在与所述第一载置面及所述第二载置面在周向上相反一侧,连结所述第一筒部和所述第二筒部;以及
13.突出部,其延伸设置于所述第一载置面的竿尾侧,朝向所述第二载置面突出。
14.根据该结构,在将卷线器的脚件固定于卷线器底座时,若卷线器底座欲弯曲,则突出部张紧而抵接于竿主体,从而防止卷线器底座的弯曲。
15.优选地,所述连结部具有:第一周延部,其与所述第一筒部连接,沿所述竿主体的周向上具有第一周长;和第二周延部,其与所述第二筒部连接,沿所述竿主体的周向具有比所述第一周长长的第二周长。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缩短与设有所述突出部的所述第一筒部连接的所述第一周延部的所述第一周长,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将卷线器底座轻量化。
16.优选地,所述第一周长在所述竿主体的全周中的180度以下的范围内,所述第二周长在所述竿主体的全周中的180度以上的范围内。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将与设有所述突出
部的所述第一筒部连接的所述第一周延部的所述第一周长缩短至180度以下,因此,能够更有效且容易地将卷线器底座轻量化。
17.优选地,所述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具有第一连结面,该第一连结面连结所述第一周延部的第一周向端部和所述第二周延部的第二周向端部。根据该结构,在所述连结部具有厚度(所述第一连结面的宽度),能够确保所需的最低强度,能够更有效且容易地轻量化。
18.优选地,所述连结部具有第二连结面,该第二连结面连结所述第一周向端部和所述突出部。根据该结构,在所述连结部具有厚度(所述第二连结面的宽度),能够确保所需的最低强度,能够更有效且容易地将卷线器底座轻量化。
19.优选地,所述突出部为朝向所述突出部的突出方向而宽度逐渐变窄的尖细形状。根据该结构,在卷线器底座欲弯曲时,突出部的突出端部被推压至竿主体。因此,来自突出部的推压力集中于突出端部,不分散地施加于竿主体,因此,张紧效果提高,能够可靠地防止卷线器底座的弯曲。此外,若突出部的突出端部钩挂于竿主体的外周面,则卷线器底座相对于竿主体不易错位。
20.优选地,所述突出部具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根据该结构,在卷线器底座欲弯曲时,突出部的推压力更有效地作用于突出端部的突起,突出端部的突起被推压至竿主体。因此,推压力集中于突起,不分散地施加于竿主体,故,突出部的张紧效果提高,能够可靠地防止卷线器底座的弯曲。此外,若突出部的突起钩挂于竿主体的外周面,则卷线器底座相对于竿主体不易错位。
21.此外,本发明的钓竿具备:在外周面具有凹部的竿主体;和上述的卷线器底座,所述突起卡合于所述凹部。根据该结构,由于卷线器底座相对于竿主体不易错位,因此,推压力集中,不分散地施加于竿主体。因此,不仅突出部的张紧效果提高,也能够减少用于将卷线器底座粘接于竿主体的粘接剂的使用量。
22.优选地,所述凹部为设于所述竿主体的外周面的全周的环状槽。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卷线器底座相对于竿主体在前后方向上错位,推压力集中,并且不会因前后方向上的错位(滑动)而分散地施加于竿主体。因此,不仅突出部的张紧效果进一步提高,也能够进一步减少粘接剂的使用量。
23.优选地,所述凹部为设于所述竿主体的外周面的全周中一处或多处的点状凹部。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卷线器底座相对于竿主体在前后方向上的错位和在周向上的错位这两者,进而推压力集中,并且不会因在前后方向及周向这两者的错位(滑动)而分散地施加于竿主体。因此,不仅突出部的张紧效果进一步提高,也能够进一步减少粘接剂的使用量。
24.发明效果
25.如上所述,突出部起到了张紧作用,从而卷线器底座不易沿前后方向弯曲,卷线器的安装状态稳定。
附图说明
26.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卷线器底座的卷线器底座主体的立体图;
27.图2为该卷线器底座主体的主视图;
28.图3为该卷线器底座主体的俯视图;
29.图4为该卷线器底座主体的仰视图;
30.图5为图3的a-a剖视图;
31.图6(a)为图2的b-b剖视图,图6(b)为图2的c-c剖视图;
32.图7为图2的d-d剖视图;
33.图8为表示具备该卷线器底座的钓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34.图9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钓竿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35.图10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钓竿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一边参照图1~图8,一边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线器底座进行说明。在图1~图7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卷线器底座2的卷线器底座主体10。此外,在图8中,示出了安装有卷线器底座2的钓竿。需要说明的是,将竿梢侧称为前侧,将竿尾侧称为后侧。此外,将钓竿的轴线方向设为前后方向。本实施方式的卷线器底座2适合于双轴承卷线器。如图8所示,双轴承卷线器在使用状态下位于钓竿的上侧。将钓竿上卷线器所在的方向设为上侧,将与其在周向上相反一侧设为下侧。卷线器具备脚件101。脚件101安装于卷线器底座2。脚件101具有向前侧延伸的前脚件部101a(竿梢侧脚件部)和向后侧延伸的后脚件部101b(竿尾侧脚件部)。前脚件部101a和后脚件部101b分别固定于卷线器底座2。
37.卷线器底座2具备:外装并粘接固定于钓竿的竿主体1的筒状的卷线器底座主体10;和外装于卷线器底座主体10并相对于卷线器底座主体10可前后移动的筒状的罩11及螺母12(参照图8)。卷线器底座主体10的前部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部20,螺母12与该外螺纹部20螺合。螺母12使罩11前后移动。罩11设于螺母12的后侧。罩11与螺母12一起前后移动但不一起旋转。罩11向后侧开口。罩11覆盖前脚件部101a并固定。
38.卷线器底座主体10为筒状,竿主体1插通其内侧。卷线器底座主体10具有供竿主体1插通的竿插通孔21。竿插通孔21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卷线器底座主体10。
39.卷线器底座主体10由一个部件构成。卷线器底座主体10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并通过注塑成型形成。卷线器底座主体10具有上表面、下表面、以及位于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左右两侧面。卷线器的脚件101载置于卷线器底座主体10的上表面。卷线器底座主体10的上表面设有:第一载置面22,其用于载置脚件101的前脚件部101a;和第二载置面23,其用于载置脚件101的后脚件部101b。第一载置面22和第二载置面23前后间隔开。第一载置面22设于外螺纹部20的正后方。第二载置面23设为从第一载置面22向后侧间隔开。
40.卷线器底座主体10的上表面形成有第一开口部24。第一开口部24向上方开口。第一开口部24与竿插通孔21连通。因此,通过竿插通孔21的竿主体1经由第一开口部24露出于上方。载置有卷线器的脚件101的脚件载置部因第一开口部24而前后断开。脚件载置部具有第一载置面22和第二载置面23。第一载置面22和第二载置面23彼此前后间隔开。第一载置面22和第二载置面23在第一开口部24的前后彼此相对配置。第一载置面22位于第一开口部24的前端部的正前方,第二载置面23位于第一开口部24的后端部正后方。第一开口部24朝向前侧而逐渐在周向(左右方向)上变宽,其开口面积以环绕卷线器底座主体10的左右两侧面的方式增大。卷线器底座主体10的左右两侧面分别设置有切口部25,该切口部25因第一开口部24的前部朝向左右两侧且朝向下侧延长而朝向下侧切口。竿主体1经由第一开口部24而露出于上侧,并且经由左右的切口部25也露出于左右两侧。
41.卷线器底座主体10具有罩部26。罩部26设于卷线器底座主体10的上表面。罩部26设于在第一开口部24的后侧。罩部26朝向前侧开口。罩部26覆盖后脚件部101b并固定。脚件101在前后被罩11和卷线器底座主体10的罩部26夹持并固定。罩部26设于第二载置面23的上侧,并朝向上侧以隧道状膨出。
42.卷线器底座主体10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二开口部27。第二开口部27向下方开口。第二开口部27与竿插通孔21连通。因此,通过竿插通孔21的竿主体1经由第二开口部27露出于下方。第二开口部27位于第一开口部24的周向相反侧。第一开口部24比第二开口部27大。在如图3所示从上侧观察卷线器底座主体10时的俯视图、以及如图4所示从下侧观察卷线器底座主体10的仰视图中,第一开口部24和第二开口部27具有相互重合的部分。因此,卷线器底座主体10通过第一开口部24与第二开口部27的上下重合的部分而上下贯通。第一开口部24相对地位于前侧,第二开口部27相对地位于后侧。第一开口部24的后部和第二开口部27的前部上下重合。
43.卷线器底座主体10的下表面设置有扳机28。扳机28向下方突出。能够将食指等手指钩挂于扳机28的前侧。扳机28位于罩部26的周向相反侧。卷线器底座主体10的下表面在从扳机28的根元部前侧到外螺纹部20的正后方为止的范围内,朝向前侧而逐渐下降。如图4及图5所示,第二开口部27位于扳机28的正前方。能够使钩挂于扳机28的前侧的手指抵接于从第二开口部27露出的竿主体1。
44.更加详细地说明卷线器底座主体10。卷线器底座主体10具有:位于前侧的第一筒部31;位于后侧的第二筒部32;以及连结第一筒部31和第二筒部32的连结部33。在第一筒部31设有外螺纹部20和第一载置面22。第一筒部31的内表面为竿插通孔21的壁面,竿主体1插通第一筒部31的内侧。第二筒部32从第一筒部31向后侧间隔开。在第二筒部32设有第二载置面23、罩部26以及扳机28。第二筒部32的内表面为竿插通孔21的壁面,竿主体1插通第二筒部31的内侧。在连结部33设有第一开口部24和第二开口部27。连结部33的剖面为圆弧状,其内表面为竿插通孔21的壁面。
45.第一载置面22的后侧设有突出部34。突出部34从第一载置面22向后侧延伸设置。突出部34朝向第二载置面23突出。也就是说,突出部34的突出方向为后方。突出部34位于第一开口部24的前端部。突出部34在俯视下为宽度朝向后侧逐渐变窄的尖细形状,具体而言为大致三角形。突出部34的内表面34a(径向内侧的面)构成竿插通孔21的壁面的一部分。因此,如图8所示,若竿主体1插通竿插通孔21,则突出部34的内表面34a抵接于竿主体1的外周面。
46.连结部33在前后连结第一筒部31和第二筒部32。连结部33连结第一筒部31的下部和第二筒部32的下部。连结部33具有与第一筒部31连接的第一周延部41。第一周延部41为与第一筒部31连接的第一连接端部。如图6(a)所示,第一周延部41具有沿周向的第一周长l1。第一周延部41在以竿主体1的中心为圆弧的中心的剖视图下为圆弧状。第一周长l1为相当于竿主体1的全周中的下侧的180度以下(竿主体1的下侧一半以下)的角度范围θ1的周向长度,例如,第一周长l1为相当于竿主体1的下侧150度的角度范围θ1(竿主体1的中心角)的周向长度。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示出了竿插通孔21的中心21a,竿插通孔21的中心21a与竿主体1的中心对齐。第一周延部41具有第一周向端部41a。第一周向端部41a为第一周延部41的上端部。第一周向端部41a从突出部34向下侧间隔开。
47.连结部33具有与第二筒部32连接的第二周延部42。第二周延部42为与第二筒部32连接的第二连接端部。如图6(b)所示,第二周延部42具有沿着周向的第二周长l2。第二周延部42在以竿主体1的中心为圆弧的中心的剖视图下为圆弧状。第二周长l2比第一周长l1长。第二周长l2为相当于竿主体1的全周中的下侧的180度以上(竿主体1的下侧一半以上)的角度范围θ2的周向长度,例如,第二周长l2为相当于竿主体1的下侧250度的角度范围θ2(竿主体1的中心角)的周向长度。第二周延部42具有第二周向端部42a。第二周向端部42a为第二周延部42的上端部。第二周向端部42a与第二载置面23连续。
48.连结部33具有第一连结面51和第二连结面52。第一连结面51在前后连结第一周延部41的第一周向端部41a和第二周延部42的第二周向端部42a。第一连结面51朝向上侧。如图6(a)所示,第一连结面51朝向左右侧方逐渐向下侧倾斜。第一连结面51从第二载置面23向前侧延伸设置。如图2所示,第一连结面51以朝向前侧逐渐下降的方式倾斜。图3所示,第一连结面51的宽度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部51a处变窄。第一连结面51的宽度从其后端部向中央部51a逐渐变窄,从中央部51a向前端部逐渐变宽。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连结面51为2梯段结构。第一连结面51具有上梯段部51b和下梯段部51c。上梯段部51b位于下梯段部51c的后侧,相对于下梯段部51c,位于向上侧一梯段处。上梯段部51b从第二载置面23向前侧延伸。在上梯段部51b与下梯段部51c之间设有梯段差51d。
49.像这样,连结部33因第一连结面51而具有厚度(第一连结面5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连结部33的所需的最低限强度。此外,由于第一连结面51朝向左右侧方逐渐向下侧倾斜,因此,水滴或异物能够不聚积于第一连结面51上地排出。进一步地,第一连结面51以朝向前侧逐渐下降的方式倾斜,并且,宽度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部51a处变窄,因此,水滴或异物不会聚积,而更有效地排出。在此基础上,第一连结面51为由下梯段部51c和上梯段部51b构成的2梯段结构,其中,该上梯段部51b位于下梯段部51c的后侧,相对于下梯段部51c,位于向上侧一梯段处,因此,具有第一周向端部41a的第一周长l1和第二周延部42的第二周长l2,能够确保所需强度并谋求轻量化。
50.第二连结面52从第一连结面51的前端部朝向上侧延伸设置。第二连结面52相对于第一连结面51向上侧以锐角弯曲。第二连结面52将第一周延部41的第一周向端部41a和突出部34上下连结。第二连结面52延伸至突出部34的突出端部34b。如图7所示,由于第二连结面52朝向左右侧方逐渐向前侧倾斜,因此,如图2所示,即使第二连结面52相对于第一连结面51而向上侧以锐角弯曲,水滴或异物也能够不聚积地排出。此外,与第二连结面52的下端连接的第一连结面51也朝向左右侧方而下降倾斜,因此,水滴等顺畅地排出。
51.如图8所示,在将卷线器的脚件101固定于卷线器底座2时,使螺母12旋转,使罩11向后侧移动。并且,拧紧螺母12,利用罩11与罩部26前后夹持脚件101。若拧紧螺母12,则卷线器底座主体10的第一筒部31和第二筒部32欲相互接近。即,如图8中箭头p所示,卷线器底座主体10欲沿前后方向朝向下侧弯曲。若卷线器底座主体10欲弯曲,则突出部34被推压至竿主体1的外周面。因此,突出部34张紧,从而防止卷线器底座主体10的弯曲。由于卷线器底座主体10难以弯曲,因此,能够可靠地固定卷线器的脚件101,卷线器稳定。特别是,突出部34为尖细形状,因此,突出部34的突出端部34b集中地推压至竿主体1的外周面,来自突出部34的推压力集中于突出端部34b,推压力不分散地作用于竿主体1,因此,可获得到高度张紧的效果。此外,由于突出部34从第一载置面22向后侧延伸设置,因此,即使设置大的第一开
口部24,也能够容易地使前脚件部101a载置于第一载置面22。
52.并且,能够通过第一开口部24和第二开口部27而将卷线器底座主体10轻量化。第一周延部41的第一周长l1比第二周延部42的第二周长l2短,特别是,第一周延部41的第一周长l1在180度以下的角度范围内,能够大幅度地将卷线器底座主体10轻量化。像这样,将卷线器底座主体10轻量化,且连结部33具有第一连结面51,因此,连结部33具有厚度(第一连结面5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能够确保连结部33的强度甚至卷线器底座主体10的强度。此外,由于连结部33还具有第二连结面52,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容易地确保连结部33的强度。特别是,第二连结面52延伸至突出部34的突出端部34b,因此,更能够确保从连结部33施加给突出部34的强度。
53.需要说明的是,如图9所示,突出部34可以具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60。突起60设于突出部34的突出端部34b的内表面34a,并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优选地,在竿主体1的外周面设有环状槽90,突起60卡合于该环状槽90。像这样,若环状槽90卡合于突起60,则突出部34的张力增高,并且卷线器底座主体10相对于竿主体1在前后方向上不易错位。因此,能够减少用于将卷线器底座主体10粘接于竿主体1的粘接剂的使用量。
54.此外,如图10所示,可以在竿主体1的外周面的全周中的一处设置点状凹部91。点状凹部91的大小与突起60对应,突起60卡合于点状凹部91。通过突起60卡合于点状凹部91,从而卷线器底座主体10相对于竿主体1在前后方向和周向这两个方向上不易错位。因此,能够减少粘接剂的使用量,使无粘接剂成为可能。需要说明的是,点状凹部91可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于多处。
55.符号说明:
[0056]1ꢀꢀꢀꢀ
竿主体
[0057]2ꢀꢀꢀꢀ
卷线器底座
[0058]
10
ꢀꢀꢀ
卷线器底座主体
[0059]
11
ꢀꢀꢀ

[0060]
12
ꢀꢀꢀ
螺母
[0061]
20
ꢀꢀꢀ
外螺纹部
[0062]
21
ꢀꢀꢀ
竿插通孔
[0063]
21a
ꢀꢀ
中心
[0064]
22
ꢀꢀꢀ
第一载置面
[0065]
23
ꢀꢀꢀ
第二载置面
[0066]
24
ꢀꢀꢀ
第一开口部
[0067]
25
ꢀꢀꢀ
切口部
[0068]
26
ꢀꢀꢀ
罩部
[0069]
27
ꢀꢀꢀ
第二开口部
[0070]
28
ꢀꢀꢀ
扳机
[0071]
31
ꢀꢀꢀ
第一筒部
[0072]
32
ꢀꢀꢀ
第二筒部
[0073]
33
ꢀꢀꢀ
连结部
[0074]
34
ꢀꢀꢀ
突出部
[0075]
34a
ꢀꢀ
内表面
[0076]
34b
ꢀꢀ
突出端部
[0077]
41
ꢀꢀꢀ
第一周延部
[0078]
41a
ꢀꢀ
第一周向端部
[0079]
42
ꢀꢀꢀ
第二周延部
[0080]
42a
ꢀꢀ
第二周向端部
[0081]
51
ꢀꢀꢀ
第一连结面
[0082]
51a
ꢀꢀ
中央部
[0083]
51b
ꢀꢀ
上梯段部
[0084]
51c
ꢀꢀ
下梯段部
[0085]
51d
ꢀꢀ
梯段差
[0086]
52
ꢀꢀꢀ
第二连结面
[0087]
60
ꢀꢀꢀ
突起
[0088]
90
ꢀꢀꢀ
环状槽(凹部)
[0089]
91
ꢀꢀꢀ
点状凹部(凹部)
[0090]
101
ꢀꢀ
脚件
[0091]
101a 前脚件部(竿梢侧脚件部)
[0092]
101b 后脚件部(竿尾侧脚件部)
[0093]
l1
ꢀꢀꢀ
第一周长
[0094]
l2
ꢀꢀꢀ
第二周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