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标本包埋剂及制作人体标本的方法

文档序号:63625阅读:13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生物标本包埋剂及制作人体标本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生物标本进行包埋的包埋剂以及使用该包埋剂制作人体标本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对生物标本的保存方法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湿性保存法,即将生物标本浸泡在防腐剂中存放。比较常用的防腐剂是甲醛,首先将甲醛配制成10%的水溶液,然后将生物标本浸泡在甲醛水溶液中。由于甲醛具有较强的刺激性气味,对人体的呼吸、消化、神经及视觉系统有严重的损害,并有致癌作用,为了防止甲醛泄露损伤人体,在使用时必须将采用甲醛水溶液制作的生物标本存放在密封的容器中,占用空间较大,搬运、移动都不方便。同样在配制甲醛水溶液和制作生物标本的过程中,为避免接触甲醛,操作者一般要采取防护措施,操作比较麻烦。由于甲醛容易发生聚合反应而沉淀,需要经常更换甲醛水溶液,对生物标本长期保存的成本较高。另外,用甲醛制作的生物标本,改变了标本原有质地的颜色,质量较差。
为了克服湿性保存法存在的缺点,1993年12月22日在发明专利公报上公开了一名称为“人体标本封埋制作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93106329.0,公开号CN1079606A。该专利申请制作人体标本的大体步骤是,首先采用酒精和冰乙酸将人体标本脱水,再将经过脱水的人体标本放在模具内,最后采用不饱和聚酯树脂浇注,不饱和聚酯树脂凝固后,将人体标本包埋在其中,最后将产品从模具中取出,进行打磨和抛光处理。采用该方法制作的人体标本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存放、搬运、移动方便的优点。但是,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人体标本也存在以下缺点一、包埋层呈现不同程度的黄颜色,透明度较差,不利于观察人体组织,影响其使用价值;二、包埋层与人体标本之间有分离的现象,包埋层与人体标本之间容易形成汽雾,以致于看不清标本;三、由于包埋剂不能渗透到人体组织内,使包埋层与人体标本之间产生分离现象,为了保证包埋层的强度,必须增加包埋层的厚度,增加了包埋剂的使用量,使制造成本上升,重量加重;四、由于没有对模具采用特殊处理,标本的包埋层的外表面粗糙,需要对外表面进行打磨和抛光,工艺复杂,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现有的生物标本包埋剂制作的标本透明度较差。为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生物标本包埋剂,包括环氧树脂、固化剂和稀释剂;它的特殊之处是环氧树脂采用环氧树脂E40,环氧树脂、固化剂和稀释剂的容积比为环氧树脂 固化剂 稀释剂1 0.01~0.05 0.1~0.2本发明的固化剂可以采用聚硫橡胶。
聚硫橡胶的用量决定包埋剂的弹性,可以根据具体的要求进行增减。
本发明的固化剂还可以采用ATU加成物。
本发明的稀释剂采用单环氧基、双环氧基和三环氧基活性稀释剂中的一种。
稀释剂用量的多少对包埋剂的颜色有影响,加多了颜色发黄,应当在上述用量范围内选择。
本发明的稀释剂可以采用正丁基缩水甘油醚。
正丁基缩水甘油醚属于单环氧基活性稀释剂。
本发明的稀释剂还可以采用烯丙基缩水甘油醚。
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属于双环氧基活性稀释剂。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采用现有的生物标本制作方法制作的标本,包埋层与生物标本之间产生分离现象。为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使用上述生物标本包埋剂制作人体标本的方法,它的特殊之处是,采用以下步骤a.切片将经过处理的人体尸体锯成一定厚度的切片;b.清理、冲洗
将步骤a中得到的切片去除管腔中的内容物,并冲洗干净;c.脱水先后采用酒精和丙酮对经过步骤b处理过的切片进行脱水;d.浸泡采用甘油浸泡经过步骤c处理过的切片;e.装模将经过步骤d处理过的切片装入模具中;f.包埋在环氧树脂中加入稀释剂,再加入固化剂,搅拌均匀就形成包埋剂,将包埋剂灌注到步骤e的模具中,使包埋剂将切片完全覆盖;g.脱模步骤f中的包埋剂固化后,拆除模具,取出固化块。
在步骤a中,一般首先要对人体尸体进行处理,例如防腐固定处理、备皮、清洗、冷冻等,然后将经过冷冻的尸体锯割成一定厚度的切片,切片的两个断面一般还要刨平。切片的厚度一般为5~10mm。
在步骤b中,一般要将解冻后的切片的外表冲洗干净,将管腔内容物清理干净。
在步骤c中,采用酒精脱水和采用丙酮脱水按照先后顺序分别进行。直接采用高浓度的酒精(例如无水酒精)脱水尽管脱水效果好,但是容易造成切片收缩,影响人体标本的质量。采用由低浓度酒精逐渐到高浓度酒精梯度脱水,既可以达到脱水的效果,又可以防止切片收缩。如果不经过酒精脱水而直接采用丙酮脱水,虽然丙酮脱水的效果较好,但是同样容易造成切片收缩,影响人体标本的质量。由于丙酮的价格较贵,首先采用酒精脱水,然后采用丙酮脱水,可以减少丙酮的用量,降低制作人体标本的成本。由于丙酮不但有脱水作用,而且有脱脂作用,本发明采用丙酮脱水的主要目的是,经过丙酮脱水的切片,有利于在后面的步骤中包埋剂与人体组织的结合,使包埋剂渗透到人体组织内。
在步骤d中,切片经过甘油浸泡后,由于甘油容易与包埋剂结合,在后面的步骤中甘油能够引导包埋剂渗透到人体组织内,使包埋剂与人体标本成为一体。
在步骤e中,模具的大小、形状和构造要合适,保证包埋剂的厚度不能太厚,灌注包埋剂方便,脱模容易,包埋剂固化后外表面光洁。
在步骤f中,包埋剂采用上述由环氧树脂、固化剂和稀释剂组成的包埋剂,环氧树脂采用环氧树脂E40,固化剂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上述的聚硫橡胶、ATU加成物等,稀释剂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上述的单环氧基、双环氧基和三环氧基活性稀释剂中的一种。环氧树脂、固化剂和稀释剂的具体比例应当在上述比例范围中选择。
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的步骤c的脱水过程中,首先,将切片先后浸入65~75%、75~85%、85~95%、95~无水酒精中进行梯度脱水,每级脱水的时间为2~4天;然后,将经过酒精梯度脱水后的切片先后三次浸入丙酮中脱水,每次脱水的时间为2~4天。
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的步骤d中,将切片浸入甘油中浸泡3~7天。
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的步骤e中,模具采用两片钢化玻璃和一条具有一定弹性的密封条,密封条的宽度略大于切片的厚度;每一片钢化玻璃的一个表面上分别贴上聚脂薄膜,将经过步骤d处理过的切片放置在两片钢化玻璃的贴有聚脂薄膜的两个表面之间,使两片钢化玻璃相互平行,两片钢化玻璃之间的四周采用密封条密封,密封条将切片围在其中,密封条与切片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密封条的两端留一小口作为灌注口。
因为包埋剂在固化过程中要释放大量热量,使模具的温度升高,由于钢化玻璃具有耐高温的性能,可以防止模具变形损坏。采用钢化玻璃不是本发明的唯一一种选择,采用其它材料的板材替换钢化玻璃,只要满足耐高温、具有足够的强度、表面光洁等要求,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聚脂薄膜的主要作用是便于包埋剂固化后脱模,聚脂薄膜同样具有耐高温的性能,可以防止被包埋剂固化过程中释放的热量损坏。采用聚脂薄膜也不是本发明的唯一一种选择,采用其它材料的薄膜替换聚脂薄膜,只要满足耐高温、表面光洁等要求,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密封条可以采用塑料软管,它具有一定的弹性,又具有耐高温的性能。塑料软管的外表面的直径就是前面所述的密封条的宽度,该直径一般要比切片的厚度大2~4mm。在两片钢化玻璃的外表面上一般采用具有合适夹持力的夹子夹紧,使两片钢化玻璃将密封条压紧。由于密封条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使密封条将两片钢化玻璃之间密封。切片的两个断面分别与两片钢化玻璃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即包埋层的厚度)由密封条的宽度控制,密封条被两片钢化玻璃压紧后发生一定的弹性变形,一般要使切片的断面离钢化玻璃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控制在1mm左右。
与93106329.0号专利申请相比,采用本发明生物标本包埋剂制成的生物标本,其包埋层具有无色、透明度好等优点,便于观察生物标本外观和组织,提高了生物标本的使用价值。与93106329.0号专利申请相比,本发明制作人体标本的方法能够使包埋剂渗透到人体组织内,一方面,使包埋剂与人体标本浑然一体,防止了包埋层与人体标本分离的现象,避免在包埋层与人体标本之间产生汽雾,便于观察人体组织,提高了人体标本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减小包埋层的厚度,减少包埋剂的用量,降低制作成本。由于本发明制作人体标本的方法采用特殊的模具,使制作的人体标本的包埋层的上下外表面光洁,不需要对这两个表面进行打磨和抛光处理,与93106329.0号专利申请相比,本发明工艺简单,制造成本降低。



图1为本发明制作人体标本的方法中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模具的横截面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本实施例是一种生物标本包埋剂,它包括环氧树脂、固化剂和稀释剂。其中,环氧树脂采用环氧树脂E40,固化剂采用聚硫橡胶,稀释剂采用正丁基缩水甘油醚。环氧树脂、固化剂和稀释剂的容积比为环氧树脂 固化剂 稀释剂1 0.01 0.1
实施例2本实施例是一种生物标本包埋剂,它包括环氧树脂、固化剂和稀释剂。其中,环氧树脂采用环氧树脂E40,固化剂采用ATU加成物,稀释剂采用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环氧树脂、固化剂和稀释剂的容积比为环氧树脂 固化剂 稀释剂1 0.01 0.1实施例3本实施例是一种采用生物标本包埋剂制作人体标本的方法,该方法采用以下步骤a.切片首先对人体尸体采用甲醛水溶液进行防腐固定处理,经过防腐固定处理后全身备皮,再将尸体冲洗干净;然后对尸体在-25℃的温度以下冷冻,冻透后,将尸体锯成所需厚度的切片;最后,将切片的两个断面刨平,使切片的厚度为10mm;b.清理、冲洗将步骤a中得到的切片解冻,去除肠腔、血管等管腔中的内容物,并冲洗干净;c.脱水首先,将步骤b处理过的切片先后浸入70%、80%、90%、无水酒精中进行4级梯度脱水,每级脱水的时间为3天;然后,将经过酒精梯度脱水后的切片先后三次浸入丙酮中脱水,每次脱水的时间为3天;d.浸泡采用甘油浸泡经过步骤c处理过的切片,浸泡时间为5天;e.装模如图1和图2所示,模具包括钢化玻璃1、钢化玻璃2和一条密封条3。密封条3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塑料软管,该塑料软管的外表面的直径比切片的厚度大3mm左右。首先在钢化玻璃1的一个表面上贴上聚脂薄膜4,在钢化玻璃2的一个表面上贴上聚脂薄膜5。其次,将经过步骤d处理过的切片6放置在钢化玻璃1贴有聚脂薄膜4的表面与钢化玻璃2贴有聚脂薄膜5的表面之间,使两片钢化玻璃相互平行,两片钢化玻璃之间的四周采用密封条3密封,密封条3将切片6围在其中,密封条3与切片6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密封条3的两端留一小口作为包埋剂的灌注口7。最后,在钢化玻璃1和钢化玻璃2的外表面上采用夹子8夹紧,使两片钢化玻璃将密封条3压紧。密封条3被两片钢化玻璃压紧后发生一定的弹性变形,使切片6的两个断面分别离两片钢化玻璃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控制在1mm左右。
f.包埋首先配置生物标本包埋剂,该包埋剂包括环氧树脂、固化剂和稀释剂。其中,环氧树脂采用环氧树脂E40,固化剂采用聚硫橡胶,稀释剂采用正丁基缩水甘油醚。环氧树脂、固化剂和稀释剂的容积比为环氧树脂 固化剂 稀释剂1 0.01 0.1按照上述比例,在环氧树脂中加入稀释剂,再加入固化剂,搅拌均匀就形成包埋剂,通过灌注口7将包埋剂灌注到步骤e的模具中,使包埋剂将切片6完全覆盖,将灌注口7密封;g.脱模步骤f中的包埋剂固化后,打开夹子8,拆除钢化玻璃1、钢化玻璃2、密封条3、聚脂薄膜4和聚脂薄膜5,取出固化块。
固化块与聚脂薄膜4和聚脂薄膜5接触形成的两个表面比较光洁,不需要打磨和抛光,与密封条3接触形成的周边需要打磨成方形或者其它形状,然后进行抛光处理。
通过上述步骤制作的人体标本,其包埋层无色透明,包埋剂渗透到人体组织内,使包埋层与人体组织浑然一体。
权利要求
1.生物标本包埋剂,包括环氧树脂、固化剂和稀释剂;其特征是环氧树脂采用环氧树脂E40,环氧树脂、固化剂和稀释剂的容积比为环氧树脂 固化剂 稀释剂1 0.01~0.05 0.1~0.2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生物标本包埋剂,其特征是固化剂采用聚硫橡胶。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生物标本包埋剂,其特征是固化剂采用ATU加成物。
4.根据权利要求
1、2或3所述的生物标本包埋剂,其特征是稀释剂采用单环氧基、双环氧基和三环氧基活性稀释剂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生物标本包埋剂,其特征是稀释剂采用正丁基缩水甘油醚。
6.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生物标本包埋剂,其特征是稀释剂采用烯丙基缩水甘油醚。
7.使用权利要求
1至6所述的生物标本包埋剂制作人体标本的方法,其特征是,采用以下步骤a.切片将经过处理的人体尸体锯成一定厚度的切片;b.清理、冲洗将步骤a中得到的切片去除管腔中的内容物,并冲洗干净;c.脱水先后采用酒精和丙酮对经过步骤b处理过的切片进行脱水;d.浸泡采用甘油浸泡经过步骤c处理过的切片;e.装模将经过步骤d处理过的切片装入模具中;f.包埋在环氧树脂中加入稀释剂,再加入固化剂,搅拌均匀就形成包埋剂,将包埋剂灌注到步骤e的模具中,使包埋剂将切片完全覆盖;g.脱模步骤f中的包埋剂固化后,拆除模具,取出固化块。
8.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步骤c的脱水过程中,首先,将切片先后浸入65~75%、75~85%、85~95%、95~无水酒精中进行梯度脱水,每级脱水的时间为2~4天;然后,将经过酒精梯度脱水后的切片先后三次浸入丙酮中脱水,每次脱水的时间为2~4天。
9.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步骤d中,将切片浸入甘油中浸泡3~7天。
10.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步骤e中,模具采用两片钢化玻璃和一条具有一定弹性的密封条,密封条的宽度略大于切片的厚度;每一片钢化玻璃的一个表面上分别贴上聚脂薄膜,将经过步骤d处理过的切片放置在两片钢化玻璃的贴有聚脂薄膜的两个表面之间,使两片钢化玻璃相互平行,两片钢化玻璃之间的四周采用密封条密封,密封条将切片围在其中,密封条与切片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密封条的两端留一小口作为灌注口。
专利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生物标本进行包埋的包埋剂以及使用该包埋剂制作人体标本的方法,名称为生物标本包埋剂及制作人体标本的方法。为解决现有的生物标本包埋剂制作的标本透明度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生物标本包埋剂,包括环氧树脂、固化剂和稀释剂。环氧树脂采用环氧树脂E40,环氧树脂、固化剂和稀释剂的容积比为1∶0.01~0.05∶0.1~0.2。为解决现有的生物标本制作方法制作的标本,包埋层与生物标本之间产生分离现象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步骤切片、清理、冲洗、脱水、浸泡、装模、包埋和脱模。本发明主要用于制作生物和人体标本,包埋层具有无色、透明度好等优点,防止了包埋层与人体标本分离的现象。
文档编号A01N1/02GKCN1480038SQ03133280
公开日2004年3月10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28日
发明者王孔宝, 史为栋, 杨成杰 申请人:王孔宝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