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萁小菇与天麻种子萌发培养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310阅读:13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紫萁小菇与天麻种子萌发培养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紫萁小菇(MycenaosmundicolaLange.)与天麻(GastrodiaelataBl)种子共生萌发技术和紫萁小菇子实体培养技术。
天麻是一种重要的名贵中药材,过去主要依靠采挖野生供药用。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利用块茎无性繁殖栽培成功,但多代无性繁殖种麻出现退化现象,产量大幅度下降。因此,一些地区开展了种子播种有性繁殖的研究。天麻种子极小,无胚乳及其他营养贮备,种子发芽非常困难。长期以来,人们均认为天麻整个生长周期(包括种子萌发阶段)都离不开蜜环菌。然而实验证明,蜜环菌不但不能提供种子萌发所需要的营养,反而有明显的抑制种子发芽的作用,并研究成功“天麻有性繁殖-树叶菌床法”,该方法是将种子播种在树叶上,以利用树叶的营养促使天麻种子萌发。近年来,从种子萌发的原球茎中,分离出12种天麻种子共生萌发菌株,用壳斗科植物的树叶培养这些真菌以带菌的树叶拌播天麻种子,发芽率可达2.83%-79.39%,证明树叶是共生萌发菌的培养基,是天麻种子萌发的间接营养来源。而种子萌发是靠消化侵入种胚、利用树叶培养出来的共生萌发菌菌丝获得营养。共生萌发菌在天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长期以来未被发现,其分类地位也未得到科学鉴定,使天麻生活史的全过程难以阐明清楚。因此,培养出天麻种子共生萌发菌的子实体,确定其在担子菌纲中的分类科属,并设计相应的菌种培养及天麻种子播种方法,对于研究天麻播种技术,提高天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近来,从天麻种子共生萌发菌较优良的01号菌珠中诱导出子实体,鉴定证明为口蘑科(Trichomat-aceae)小菇属(Mycena)的紫萁小菇(MycenaosmundicolaLange)。经查阅检索国内外资料未见有关天麻种子萌发与紫萁小菇关系的任何报道,亦未见到人工培养紫萁小菇实体及相应的天麻种子播种技术的报道。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天麻产量,并培养出共生萌发菌的子实体,鉴定出其分类科属,从理论上阐明天麻生活史的全过程。
本发明的内容要点通过实验证明,天麻种子必须与紫萁小菇共生,靠消化紫萁小菇获得营养才能发芽,在田间用感染紫萁小菇菌丝的壳斗科植物树叶拌播天麻种子,二个月后发芽率达29.73%,而同期播在未接菌的树叶上(对照组),发芽率为0%,并相应研究成功天麻种子播种技术,防止了天麻多代无性繁殖引起的种麻退化,揭开了天麻生活史的全部秘密。研究表明,在天麻种子发芽阶段,蜜环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种胚是靠消化侵入的紫萁小菇获得营养而发芽,发芽的原球茎立即进行无性繁殖,又必需与蜜环菌建立共生关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紫萁小菇菌种培养技术用PDA(土豆煮水、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一级菌种→锯末、麦麸二级菌种→壳斗科植物的树叶、锯末、麦麸三级菌种。在25℃条件下,培养一个半月,即可生产出三级菌种天麻种子实验室发芽试验技术选用紫萁小菇三级生产菌种的叶片,剪成直径为1.5-2.0厘米大小,播上天麻种子,置于培养器中海棉垫上,每器3-4片,滴入蒸馏水,使海棉保持饱和含水量,置于25℃条件下,播后二十天开始检查发芽率。发芽率的检测方法是,将适度粗细的金属丝制成直径3厘米的筐架,中间用极细的金属丝分为3厘米的小方格,压在叶片上,顺序统计每小格中天麻种子数及发芽原球茎数。紫萁小菇子实体的培养技术选用紫萁小菇三级生产菌种的叶片,置于培养器中海棉垫上,经常滴入蒸馏水,使海棉保持饱和的含水量,叶片含水量在100-200%,放置于25℃恒温下,保持空气流通的环境条件,散射光强度为100-150Lux。30天左右即可诱导出紫萁小菇子实体。紫萁小菇菌丝多次转接、多次无性繁殖后也会出现退化现象,必须培养出子实体,通过组织分离或孢子萌发获得复壮的菌种,拌播天麻种子,发芽率才能明显提高。如用子实体分离的菌丝培养的树叶拌播天麻种子,播后30天发芽率为19.65%,而同期多代无性繁殖的菌种拌播天麻种子作对照,发芽率为8.98%。故培养出子实体,是菌种分类和菌种复壮的关键。
天麻种子田间播种方法先在直径40厘米深30厘米的穴中填一层湿树叶,天麻种子与紫萁小菇三级生产菌种拌播后撒于树叶上,同时将培养室中培养的三级蜜环菌种(菌枝)撒入穴中,上放直径5-10厘米的新鲜木棒3-5根,棒上盖一层树叶后再覆厚10厘米的土层。采用这种方法,1984年6月,北京室内播种16穴,次年1月收获,无空穴,共收天麻35.5公斤,平均穴产2.2公斤,最高穴产达3.6公斤,播后一年半于1985年11月收获,平均穴产5.75公斤。在陕西省宁强县推广播种56500穴,亦获得较满意的收成。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利用紫萁小菇培养的树叶拌播天麻种子,田间发芽率达29.73%,播后一年半,穴产量可达5.75公斤,而采用天麻有性繁殖-树叶菌床法,从林间搜集的树叶拌播天麻种子,田间发芽率仅7.43%,播后一年半,穴产量只有1.37公斤。培养出紫萁小菇子实体,不但鉴定出该菌种的分类地位,阐明了天麻全部生活史,还使菌种得到复壮,拌播天麻种子后一个月,发芽率提高10.67%。
权利要求
1.一种紫萁小菇与天麻种子共生萌发技术和紫萁小菇子实体的培养方法,其特征是在适宜的条件下,用特定的培养基培养出紫萁小菇三级生产菌种,将其拌播天麻种子,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和产量。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技术,其特征是选用紫萁小菇三级生产菌种的叶片,播上天麻种子,置于培养器中,保持25℃温度及饱和的含水量进行培养。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技术,其特征是发芽率的检测方法,采用适度粗细的金属丝制成直径3厘米的筐架,中间再用极细的金属丝分成3毫米的小方格,压在叶片上,顺序统计小方格中的天麻种子数及发芽原球茎数。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技术,其特征是天麻田间播种用紫萁小菇三级生产菌种拌播天麻种子,播于播种穴树叶上,同时撒入三级蜜环菌种。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用PDA(土豆煮水、加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一级菌种→锯末、麦麸二级菌种→壳斗科植物的树叶、锯末、麦麸三级生产菌种。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子实体的培养条件为,最适温度25℃,树叶含水量100-200%,环境应保持空气流通,培养基质与壳斗科植物的树叶,散射光照度为100-150Lux。
7.按照权利要求5、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通过组织分离或孢子萌发培养出的子实体,获得复壮的菌种。
全文摘要
一种紫萁小茹与天麻种子萌发培养技术,是在适宜条件下,用PDA培养基培养一级紫萁小菇菌种→锯末、麦麸二级菌种→壳斗科植物的树叶、锯末、麦麸三级菌种,然后选用三级菌种的叶片,置于培养器中海绵垫上,保持饱和水分,光照强度100-150Lux,25℃通气条件下,30天可诱导出子实体。在三级菌种叶片上播上天麻种子,保持叶片湿润,置于25℃下,20天后种子即可发芽,试验证明,用紫萁小菇子实体分离的菌丝培养的树叶拌播天麻种子,一个月后发芽率为19.65%,而对照组仅为8.98%,故培养出子实体,是菌种分类和菌种复壮的关键。
文档编号A01G7/00GK1038743SQ8810374
公开日1990年1月17日 申请日期1988年6月24日 优先权日1988年6月24日
发明者徐锦堂, 冉砚珠, 郭顺星 申请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