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栽培方法及栽培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893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水稻栽培方法及栽培机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摆秧栽培技术及摆秧机械,属于水稻栽培技术领域。
水稻机械化种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现有的除直播外,机械插秧及抛秧均属于移栽的范畴,机械插秧是在人工插秧技术上发展的机械化种植技术,秧苗入土深度1-3厘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壤肥力及草、病、虫、害防治能力的提高,更为省工省力的栽培方式的实现成为可能。一些浅插的栽培方式,也就是不一定要把秧苗插入土中的栽培,通过试验示范被一些地区农民所认可,抛秧便是这种栽培方式的一种,抛入田中的秧苗或是直立,或是倾倒,或是歪斜,千姿百态,天女撒花,更由于其栽培方式独特,人力抛秧不弯腰,工效又比插秧高,在部分地区得到推广,但抛秧技术存在着秧苗在田间无法定点的缺陷,给田间管理造成困难。机械插秧要求秧苗插得直、插得稳,使得机械设计过于复杂,机械使用成本过高,故障较多。插秧机及抛秧技术中存在的这些缺陷,影响了技术的推广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克服了现有抛秧技术中无法定点,不利于田间管理的缺陷的新型水稻栽培技术,同时提供一种克服了现有插秧机械结构复杂的缺陷,并与实现本发明的栽培技术相配套的新型栽培机械。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一种摆秧栽培技术,是把育成的盘式小、中、大苗、按农艺要求的穴、行距规则带土摆放在水田中。
一种摆秧栽培机械,包括秧箱、横向送秧器、纵向送秧器、分秧爪和分秧轮,秧箱固定在支架的导轨上,分秧爪有规则地固定在分秧轮上。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由摆秧机按规定的株行距把秧苗定点栽植,解决了抛秧无法定点的难题,既便于田间管理,又为中后期水稻生产创造了良好的通风透光的条件,协调了水稻生产的环境条件,协调了群体与个体,个体内部各器官的矛盾,达到苗壮、株健、穗足、穗齐、粒多、粒饱的要求。
2.秧苗入土深度为0-0.5厘米,可以充分发挥大田秧苗低节位分蘖优势。
3.摆秧必须依靠机械来完成,不可能再由人工弯着腰去摆,用机械摆秧充分发挥机械作业省工省力高效的优势,比机械插秧效率提高三倍以上。
4.分秧轮上的分秧爪不入土,无秧爪尖轨迹的要求,机械设计可以简化,使机械制造成本下降,故障减少。
附图
为本发明所述摆秧机械的结构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
摆秧机包括秧箱1、横向送秧器5、纵向送秧器2、分秧爪3和分秧轮4,分秧爪3进入秧箱10-20毫米,秧箱1的倾角为45°-60°。
秧箱1固定在支架的导轨上,在横向送秧器5的带动下往复运动完成横向送秧,秧苗的纵向送秧除依赖于自重外,还设置了纵向送秧器2,在其带动下作间歇向前送秧,分秧爪3有规则地固定在分秧轮4上,分秧轮4是由万向传动轴、链轮、传递链传递动力驱动,实现连续不断地摆秧作业。
培育毯状带土秧苗,按一定的规格(长、宽、土块厚)放入摆秧机的秧箱1中,由摆秧机上的分秧轮4把带土秧苗按行距23-32厘米,穴距10-22厘米的规则摆放在水田中,它的入土深度为0-0.5厘米。
权利要求
1.一种水稻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把育成的盘式小、中、大苗按农艺要求的穴、行距规则带土摆放在水田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把育成的盘式小、中、大苗,按行距23-32厘米,穴距10-22厘米的规则摆放在水田中,秧苗入土深度为0-0.5厘米。
3.一种水稻栽培机械,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秧箱(1)、横向送秧器(5)、纵向送秧器(2)、分秧爪(3)和分秧轮(4),秧箱1固定在支架的导轨上,分秧爪3有规则地固定在分秧轮4上。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栽培机械,其特征在于分秧爪(3)进入秧箱(1)10-20毫米。
5.按照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栽培机械,其特征在于秧箱(1)的倾角45°-60°。
全文摘要
一种水稻栽培方法及栽培机械,属于农作物栽培和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其栽培方法把育成的盘式小、中、大苗用摆秧机按农艺要求的穴、行距规则摆放在水田中;摆秧机包括秧箱1、横向送秧器5、纵向送秧器2、分秧爪3和分秧轮4,秧箱1固定在支架的导轨上,分秧爪3有规则地固定在分秧轮4上。本发明可以显著地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率,从而达到水稻轻型栽培高产、高效的目的。
文档编号A01C11/02GK1128101SQ9511541
公开日1996年8月7日 申请日期1995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1995年9月12日
发明者袁钊和, 范荣, 陈建国 申请人: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