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元杀虫剂组合物及其用图

文档序号:8418397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元杀虫剂组合物及其用图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杀虫剂领域,涉及一种二元杀虫剂组合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0002] 我国是农药生产和需求大国,近年来农药产量均在100万t (折百)以上,且60%用 于病虫草鼠害的防治[高希武,我国害虫化学防治现状与发展策略,植物保护,36 (4M9-22 (2010)]。随着农药的广泛应用,许多害虫产生了抗药性。据估计,目前世界上已有600种 昆虫产生了抗药性,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导致一些新型高效、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使用 寿命缩短或被淘汰。而彻底解决抗性问题的途径就是进行品种更替。
[0003] 中国发明专利CN 102718701 A公开了芳氧基二卤丙烯醚类化合物与应用,其中化 合物1 (以下简称化合物I ),为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制的新型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 毒活性,对多种鳞翅目害虫有效,且作用机制独特,与现有杀虫剂无交互抗生,有望成为治 理抗性害虫的环保药剂。
[0004] 为了延长新品种的使用年限,将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按一定比例混配成混 合组分,达到克服缺点,提高药效、减缓抗性产生等目的。
[0005] 尽管现有技术中泛泛公开了化合物I或其同系物同其他杀虫剂混用可以产生附 加的优点和效果,但含有化合物I的二元杀虫剂组合物的技术方案未见具体公开。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目的在于开发一种含有化合物I的增效二元杀虫剂组合物及其用途。
[0007]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 -种含有化合物I和B的二元杀虫剂组合物;所述的化合物I具有如下结构:
[0009]
【主权项】
1. 一种二元杀虫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为活性组份A和活性组份B ;活性组份 A为化合物I,化合物I结构如下:
活性组份B选自抗生素类(B1)、拟除虫菊酯类(B2)、有机磷类(B3)、酰胺类(B 4)、吡唑类 (B5)、氨基甲酸酯类(B6)、苯甲酰脲类(B7)、新烟碱类(B 8)、沙蚕毒素类(B9)、双酰肼类(Bltl)、 植物源和生物源杀虫剂(B 11)或其它类杀虫剂(B12)。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为活性组份A和活 性组份B ; 活性组份A为化合物I,活性组份B选自, 抗生素类化合物(B1)选自阿维菌素、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 素、伊维菌素、雷皮菌素或弥拜菌素; 拟除虫菊酯类(B2)选自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氰菊酯、氰戊菊酯、氟氰戊菊酯、 氯氟苯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氟氯氰菊酯、联苯菊酯、溴氰菊酯、氟丙菊酯、顺式氯氰菊酯、 生物苄呋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氯菊酯、氟胺氰菊酯、烯丙菊酯、生物烯丙菊酯、乙氰菊酯、精 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反式氯氰菊酯、zeta-氯氰菊酯、苯醚氰菊酯、右旋烯炔菊酯、高氰戊 菊酯、炔醚菊酯、氯氟醚菊酯、甲氧苄氟菊酯、四氟甲醚菊酯、炔丙菊酯、苯醚菊酯、苄氟菊 酯、生物苄氟菊酯、顺式苄氟菊酯、七氟菊酯、胺菊酯、四氟醚菊酯、四溴菊酯、高效氯氰菊 酯、醚菊酯或四氟苯菊酯; 有机磷类(B3)选自毒死蜱、甲基毒死蜱、三唑磷、辛硫磷、丙溴磷、丙硫磷、硫丙磷、杀 扑磷、杀螟硫磷、马拉硫磷、伏杀硫磷、二嗪磷、倍硫磷、批唑硫磷、咕嗪硫磷、亚胺硫磷、喹硫 磷、乙酰甲胺磷、异柳磷、甲基异柳磷、恶唑磷、吡唑磷、丁基嘧啶磷、稻丰散、治螟磷、特丁硫 磷、灭蚜磷、蚜灭磷、乐果、氧乐果、杀虫畏、磷胺、二溴磷、速灭磷、敌百虫、敌敌畏、胺丙畏、 毒虫畏、硫线磷、百治磷、甲基毒虫畏、丙虫磷、亚砜磷、庚烯磷、萘肽磷、家蝇磷、蝇毒磷、乙 拌磷、甲基乙拌磷、乙硫磷、灭线磷、氯唑磷、噻唑膦、益棉磷、保棉磷、伐灭磷、杀螟腈、甲拌 磷、双硫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甲胺磷、苯硫膦、苯线磷或硝虫硫磷; 酰胺类(B4)选自氯虫酰胺、氟虫酰胺、氰虫酰胺、四氯虫酰胺、氟啶虫酰胺或唑虫酰 胺; 吡唑类(B5)选自氟虫腈、丁烯氟虫腈、乙虫腈、乙酰虫腈、唑螨酯、批螨胺或 Vaniliprole ; 氨基甲酸酯类(B6)选自异丙威、丁硫克百威、丙硫克百威、克百威、灭多威、仲丁威、速 灭威、残杀威、苯氧威、恶虫威、甲萘威、呋线威、抗蚜威、棉铃威、涕灭威、丁酮威、丁酮砜威、 杀线威、硫双威、久效威、乙硫苯威、甲硫威、混杀威、灭除威或灭杀威; 苯甲酰脲类(B7)选自除虫脲、虱螨脲、氟铃脲、灭幼脲、杀铃脲、氟苯脲、氟幼脲、多氟 脲、氟酰脲、氟虫脲、氟螨脲或丁醚脲; 新烟碱类(B8)选自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噻虫啉、氟啶虫酰胺、噻虫胺、烯啶虫胺、呋 虫胺、氯噻啉、哌虫陡或砜虫陡; 沙蚕毒素类(B9)选自杀虫单、杀虫双、杀螟丹、杀虫磺或杀虫环; 双酰肼类(Bltl)选自虫酰肼、甲氧虫酰肼、环虫酰肼、氯虫酰肼或呋喃虫酰肼; 植物源和生物源杀虫剂(B11)选自苦参碱、印楝素、苏云金杆菌或白僵菌; 或,其它类(B12)选自茚虫威、氰氟虫腙、溴虫腈、氟虫胺、螺螨酯、螺虫酯或螺虫乙酯; 两种活性组分的重量份数比为100:1~1:100。
3. 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合物为活性组份A和活性组份B ; 活性组份A为化合物I,活性组份B选自, 抗生素类(B1)选自阿维菌素、多杀菌素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拟除虫菊酯类(B2)选自高效氟氟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醚菊酯、甲氰菊酯、溴氰菊 酯、联苯菊酯、氯菊酯、氰戊菊酯、醚菊酯或乙氰菊酯; 有机磷类(B3)选自毒死蜱、三唑磷、辛硫磷、灭线磷、噻唑膦或甲基异柳磷; 酰胺类(B4)选自氯虫酰胺、氟虫酰胺或四氯虫酰胺; 吡唑类(B5)选自氟虫腈或丁烯氟虫腈; 氨基甲酸酯类(B6)选自丁硫克百威; 苯甲酰脲类(B7)选自除虫脲或杀铃脲; 新烟碱类(B8)选自吡虫啉或啶虫脒; 沙蚕毒素类(B9)选自杀螟丹; 双酰肼类(Bltl)选自虫酰肼; 或,其它类(B12)选自溴虫腈、茚虫威或氰氟虫腙; 两种活性组分的重量份数比为50 :1~1 :50。
4. 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为活性组份A和活性组份 B ; 活性组份A为化合物I,活性组份B选自, 抗生素类(B1)中的阿维菌素、多杀菌素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氨基甲酸酯类(B6)中的丁硫克百威; 蚕毒素类(B9)中的杀螟丹; 或,双酰肼类(Bltl)中的虫酰肼; 组合物中两种活性组份的重量比为20 :1~1 :20。
5. 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为活性组份A和活性组份 B ; 活性组份A为化合物I,活性组份B选自拟除虫菊酯类(B2)中的高效氟氟氰菊酯、高 效氟氯氰菊酯、醚菊酯、甲氰菊酯、溴氰菊酯、联苯菊酯、氯菊酯、氰戊菊酯、醚菊酯或乙氰菊 酯,组合物中两种活性组份的重量比为50 :1~1 :20。
6. 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为活性组份A和活性组份 B ; 活性组份A为化合物I,活性组份B选自有机磷类(B3)中的毒死蜱,组合物中两种活 性组份的重量比为10 :1~1 :1〇 ; 活性组份A为化合物I,活性组份B选自有机磷类(B3)中的三唑磷或辛硫磷,组合物 中两种活性组份的重量比为10 :1~1 :20 ; 或,活性组份A为化合物I,活性组份B选自有机磷类(B3)中的灭线磷、噻唑膦或甲基 异柳磷,组合物中两种活性组份的重量比为1 :1~1 :20。
7. 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为活性组份A和活性组份 B ; 活性组份A为化合物I,活性组份B选自酰胺类(B4)中的氟虫酰胺或四氯虫酰胺,组 合物中两种活性组份的重量比为10 :1~1 :1〇 ; 或,活性组份A为化合物I,活性组份B选自酰胺类(B4)中的氯虫酰胺,组合物中两种 活性组份的重量比为10 :1~1 :5。
8. 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为活性组份A和活性组份 B ; 活性组份A为化合物I,活性组份B选自吡唑类(B5)中的氟虫腈或丁烯氟虫腈,组合物 中两种活性组份的重量比为5 :1~1 :4 ; 活性组份A为化合物I,活性组份B选自苯甲酰脲类(B7)中的除虫脲或杀铃脲,组合 物中两种活性组份的重量比为10 :1~1 :1〇 ; 或,活性组份A为化合物I ,活性组份B选自新烟碱类(B8)中的吡虫啉或啶虫脒,组合 物中两种活性组份的重量比为2 :1~1 :10。
9. 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为活性组份A和活性组份 B ; 活性组份A为化合物I,活性组份B选自其它类(B12)化合物中的茚虫威,组合物中两 种活性组份的重量比为20 :1~1 :10 ; 活性组份A为化合物I,活性组份B选自其它类(B12)化合物中的氰氟虫腙,组合物中 两种活性组份的重量比为10 :1~1 :20 ; 或,活性组份A为化合物I,活性组份B选自其它类(B12)化合物中的溴虫腈,组合物中 两种活性组份的重量比为10 :1~1 :1〇。
10. 按照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任意一项杀虫剂组合物在控制农林害虫或城市卫生害 虫方面的应用,其中,组合物中活性组分的累积含量在0. 5%~95%之间。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杀虫剂领域,涉及一种二元杀虫剂组合物及其用途。组合物为活性组份A和活性组份B;活性组份A为化合物Ⅰ,化合物Ⅰ结构如下,活性组份B选自抗生素类(B1)、拟除虫菊酯类(B2)、有机磷类(B3)、酰胺类(B4)、吡唑类(B5)、氨基甲酸酯类(B6)、苯甲酰脲类(B7)、新烟碱类(B8)、沙蚕毒素类(B9)、双酰肼类(B10)、植物源和生物源杀虫剂(B11)或其它类杀虫剂(B12)。本发明的组合物具有增效明显、防治谱广、延缓抗性等优点,可用于防治多种农业害虫、害螨及卫生害虫。
【IPC分类】A01N53-08, A01N47-34, A01P5-00, A01N51-00, A01N57-16, A01N57-12, A01P7-04, A01N47-38, A01N47-02, A01N47-24, A01N43-22, A01N43-56, A01N43-40, A01N43-90, A01P7-02
【公开号】CN104738079
【申请号】CN201410041928
【发明人】常秀辉, 宋玉泉, 张国生, 李轲轲, 冯聪, 杨吉春, 李淼, 刘长令
【申请人】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 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1日
【申请日】2014年1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